《常用中药识别》教材笔记_第1页
《常用中药识别》教材笔记_第2页
《常用中药识别》教材笔记_第3页
《常用中药识别》教材笔记_第4页
《常用中药识别》教材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中药识别》教材笔记第一章:中药学基础概述1.1中药学历史沿革1.1.1起源与发展中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动物或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中药学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1.1.2重要历史阶段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涉及了中药的应用。汉唐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著作,标志着中药方剂学的成熟。宋元明清时期:中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本草纲目》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药典籍。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学逐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热潮。1.2中药的分类与命名原则1.2.1分类方法按自然属性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按功能主治分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按入药部位分类: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等。1.2.2命名原则根据产地命名:如川芎、秦艽。根据形态命名:如钩藤、连翘。根据颜色命名:如红花、黄柏。根据气味命名:如香附、苦楝皮。根据功效命名:如益母草、淫羊藿。1.3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与毒性1.3.1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反映药物对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五味:辛、甘、酸、苦、咸,代表药物的基本味道及其对人体各部位的作用。1.3.2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脏腑或经络有特殊作用,如肺经、心经等。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1.3.3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损害作用。中药中的毒性成分多样,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1.4中药的炮制目的与方法简介1.4.1炮制目的增强药效: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化学成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减少药物中的有毒成分,确保用药安全。改变药性:调整药物的寒热属性,使其更符合治疗需求。便于贮存:通过炮制使药物更易于保存,延长保质期。1.4.2炮制方法修制:如去毛、去刺、切片等。水制:如浸润、漂洗、蒸煮等。火制:如炒制、炙制、煅制等。其他方法:如发酵、发芽等。中药分类与常见药材一览表分类常见药材功效简述植物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动物药全蝎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牛黄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矿物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第二章:中药识别的基础知识2.1中药材的外观特征识别2.1.1形状与大小不同中药材的形状各异,如圆柱形(人参)、片状(当归)、块状(茯苓)等。大小也是识别药材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大枣、枸杞等具有明显的尺寸差异。2.1.2表面特征药材表面可能具有纹理、皱褶、斑点等特征,如连翘表面的纵沟纹、丹参表面的红棕色等。药材的色泽也是识别的重要依据,如黄柏的黄色、白芍的白色等。2.2中药材的气味与味道鉴别2.2.1气味特征中药材的气味多样,如薄荷的清凉味、肉桂的芳香味等。气味是鉴别药材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麝香具有特殊的香气。2.2.2味道特征中药材的味道各异,如甘草的甜味、黄连的苦味等。味道不仅与药材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其功效密切相关。2.3中药材的显微鉴别技术简介2.3.1组织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结构,如木纤维、导管、淀粉粒等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鉴别药材的真伪和产地。2.3.2细胞内含物分析分析药材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色素、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对于鉴别药材的优劣和真伪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植物类常用中药(一)3.1根及根茎类药材3.1.1人参外观特征: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灰黄色,上部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鉴别要点: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3.1.2黄芪外观特征:圆柱形,有的有分枝,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鉴别要点: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中央常有枯朽状,折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与木部易分离。3.2茎木类药材3.2.1桂枝外观特征:呈圆柱形,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鉴别要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3.2.2桑枝外观特征:多为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功效:祛风通络,利水消肿。鉴别要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黄白色。3.3皮类药材3.3.1杜仲外观特征:呈板块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鉴别要点: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3.3.2厚朴外观特征: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及纵皱纹。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鉴别要点: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第四章:植物类常用中药(二)4.1叶类药材4.1.1大青叶外观特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的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下表面色较浅,叶脉明显;叶柄切面有髓。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鉴别要点:质脆,易碎。气微,味微酸、苦、涩。4.1.2枇杷叶外观特征:呈长圆形或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或近无柄。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鉴别要点: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4.2花类药材4.2.1金银花外观特征: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3mm,下部直径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花柱丝状,柱头头状。气清香,味淡、微苦。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鉴别要点:质柔韧,易折断。4.2.2菊花外观特征: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花托半球形;舌状花数层,类白色或黄色,中央为管状花,多数,黄色,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鉴别要点:亳菊朵大、色白。4.3全草类药材4.3.1薄荷外观特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具纵棱线,节上生有须根及多数退化的鳞片状叶,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锐,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稀被茸毛,具薄荷香气,味辛凉。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鉴别要点: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4.3.2蒲公英外观特征:呈皱缩的卷曲团块。根圆柱形,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卷曲,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cm,宽0.5~3cm;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先端渐尖,边缘有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葶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外面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紫红色;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鉴别要点:叶边缘有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常用花类药材一览表药材名称外观特征简述主要功效金银花棒状,上粗下细,密被短柔毛,花冠筒状,气清香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菊花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总苞片多层,舌状花类白色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红花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雄蕊5,黄色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西红花线形,三分枝,上部暗红色,下部黄色,气特异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第五章:动物类常用中药5.1虫类药材5.1.1地龙外观特征: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较光亮,习称“白颈”。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鉴别要点: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较光亮,习称“白颈”。5.1.2全蝎外观特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节有锐钩状毒刺。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气微腥,味咸。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鉴别要点:后腹部末节有锐钩状毒刺。5.2甲壳类药材5.2.1蝉蜕外观特征:全形似蝉而中空,稍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颈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片,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有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前足腿节先端为刺状。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无臭,味淡。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鉴别要点:半透明,有光泽,腹部钝圆,共9节。5.2.2牡蛎外观特征: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红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鉴别要点: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第六章:矿物类常用中药6.1矿物类药材的识别要点6.1.1形状与质地矿物类药材的形状多样,如块状(石膏)、粉末状(滑石粉)等。质地也是识别的重要特征,如坚硬(磁石)、酥脆(自然铜)等。6.1.2颜色与光泽矿物类药材的颜色丰富,如红色(朱砂)、白色(石膏)等。光泽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如金属光泽(自然铜)、玻璃光泽(水晶)等。第七章:阴阳五行学说7.1阴阳学说基本概念7.1.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阴代表具有寒冷、沉静、内向、收缩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则代表具有温热、运动、外向、伸展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7.1.2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对立制约: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维持着事物的相对稳定。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7.2五行学说基础7.2.1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7.2.2五行的生克关系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表五行相生相克木火土火土水土金木金水火水木金7.3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7.3.1解释人体生理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和说明。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脏腑组织按其属性划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用以说明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整体联系。7.3.2指导疾病诊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五行学说则通过五脏与五体、五官等的联系,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及发展趋势。第八章:藏象学说8.1五脏8.1.1心生理机能:主血脉,主藏神。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机能。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8.1.2肺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肺气具有辅心行血至周身的生理机能。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注:由于篇幅限制,其余脏腑的生理机能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在此不一一详述,但均遵循类似的结构进行阐述。)8.2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的主要生理机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8.3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奇恒之腑的形态似腑而多为中空管腔性器官,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与五脏共同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第九章:经络学说9.1经络系统的组成9.1.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9.1.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有统摄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9.2经络的生理机能9.2.1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使气血得以布散全身,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时,经络具有协调阴阳的作用,使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平衡。9.2.2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经络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当外邪侵犯人体时,经络能够发挥其抵御作用,防止病邪的深入。同时,经络也是反映人体病候的重要途径。当人体脏腑发生病变时,经络能够将其病候反映到体表相应的部位。9.3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9.3.1指导辨证归经经络学说能够指导中医临床对疾病的辨证归经。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和所属脏腑,可以确定病变所在的经络和脏腑,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9.3.2指导针灸治疗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经络的循行和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同时,经络学说还为拔罐、刮痧、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十章:病因与发病10.1病因分类10.1.1六淫含义: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且能相互转化,常合邪致病。10.1.2七情含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当情志刺激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此时的七情则称为“七情内伤”。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证,数情交织致病。六淫致病特点表病因致病特点风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他邪合而致病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燥为秋令主气,燥易伤肺,燥易伤津,燥邪易致燥屎内结火(热)火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10.2发病原理10.2.1正邪相搏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10.2.2发病类型卒发:感邪即发,发病急骤。伏而后发:感邪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徐发:感邪后缓慢发病,病程较长。继发: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另一种病。复发: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第十一章:病机11.1基本病机11.1.1邪正盛衰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性病机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以邪盛为主的病理变化;虚性病机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以正气虚损为主的病理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则病愈,邪胜正衰则病进,邪正相持则病势迁延,正虚邪恋则病后遗留后遗症或慢性病迁延不愈。11.1.2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阳偏盛则实热证,其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阴偏盛则实寒证,其病机特点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阳偏衰:阳偏衰则虚寒证,其病机特点为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气化、推动作用减退,虚寒内生;阴偏衰则虚热证,其病机特点为阴气不足,滋润、宁静、内守功能减退,虚热内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其病机为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内闭而不能布达四末。阴阳亡失:亡阳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亡阴指机体的阴气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