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荣昌中学高届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摇,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挟“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的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几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可小说的结尾又说兰桂齐芳,贾兰考中了举人,贾宝玉有一个遗腹子,那么,曹家是不是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小说含而未露。小说中求长生的死了,望情爱的断了,想长久的败了。从《易经》的观点来看,就是否极泰来、乐极生悲、静极而动。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不有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一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说过,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些情因远近不同而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第1页/共19页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幻境的偏离。从佛家来说,比如唯识宗,它的种子叫作染识,其变化就是从无染到有染,这么美好的净土还会变成无常的人生。从道家来说,原始为太和,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多病而入佛门的妙玉和厌弃世俗而出家的惜春,都是因为惧怕风尘肮脏违背了自己的心愿才向往空门的清净世界,这不过是小乘佛教的“自度”。但可悲的是,依据《红楼梦》第五回的伏笔,恐怕妙玉“欲洁何曾洁”,到头来红颜屈从枯骨,连“自度”也难以达成了。摘编自成中英、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材料二:梦》对生活的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原始、丰富、多样和复杂,可以说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虽然大辽阔《红楼梦》描写的世界就有多么辽阔。问题还不完全在作者反映生活的辽阔上面,而更在对待生活的傀儡,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人物上面,随意进行褒贬,哪怕是贾政、王夫人、王照凤,作者也能很客观地加以对待,让他们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充分写出了他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不论同情谁,厌恶谁,决不把自己的感情倾向表露出来。作者喜爱林黛玉、贾宝玉、晴雯、鸳鸯等,但他尽力把这种喜爱隐藏起来;作者厌恶贾母、贾赦、贾珍、贾琏、王照凤、薛宝钗等,他也尽力把这种厌恶隐藏起来。诚如《红楼梦》描写的客观性又不是“冷”的,它是“热”的。或者说它的描写又是最主观的,因为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诗情画意的审美体验,充分地艺术地渗透进对生活的描写中,形成了“冷眼深情”的艺术特征。或者说,作者对描写素材进行了熔铸和提炼,加以审美化和诗化,似乎每一回都留下了曹雪芹诗人的体温,灌注了他的心血,让人感受到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生气勃勃的,趣味盎然的,读者不能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最客观又最主观,在《红楼梦》中形成了一个具有张力的冷眼深情般的艺术悖论,正是这艺术悖论,第2页/共19页使《红楼梦》的生活世界既超越了客观的世界,又超越了主观的世界,真正寻找到艺术的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雪芹在清代佛学盛行、百姓深受佛教影响的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B.《红楼梦》的艺术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不仅宝黛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祸也在交。C.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变化符合《易经》的观点:否极泰来、乐极生悲、静极而动。D.曹雪芹容观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不表露好恶,充分表现他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有情世界中,缘分和情谊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情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B.只有达到了“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才能达到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C.《红楼梦》对生活的描写,不仅丰富、辽阔,而且忠实,主客观描写被艺术地融合在一起。D.《红楼梦》的描写是“热”的,是最主观的,是因为曹雪芹将审美体验渗透进作品中。3.下列选项,更侧重“客观性的描写”的一项是()A.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D.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分别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答案】1.B2.B3.C4.楼梦》艺术描写的重大突破之一在于它把客观性的描写和主观性的描写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分别从“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概括。5.①这段文字体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花、惜花的感情。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第3页/共19页的。他们对花的怜惜,体现了《红楼梦》的艺术美感,也体现出有情世界。②“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即便是高雅脱俗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也不能舍弃“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说庞大的战船像一根羽毛一样轻,是主观性的描写。B.“志在千里”“壮心不已”都是写心理感受,是主观性的描写。C.更侧重客观性的描写,没有明显的主观性的描写。D.用北斗七星组成的勺子斟酒,把天地万物当作宾客,是主观性的描写。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历经生老病死”“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分别从变化无常的世界、有情世界、虚空世界三个方面加以阐释。的描写和主观性的描写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然后“作者不论同情谁,厌恶谁,决不把自己的感情倾向表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诗情画意的审美体验,充分地艺术地渗透进对生活的描写中,形成了‘冷眼深情’的艺术特征”,分别从“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概括。第4页/共19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能力。①材料一“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题目所给这段文字体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花、惜花的感情。宝玉怕花被践踏,把花撂在水里;而黛玉更了,岂不干净”。他们对落花的感情真挚而自然,正如材料一所说,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他们对花的怜惜,体现了《红楼梦》的艺术美感,也体现出有情世界。②材料一“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情”是极难割舍的,即便是高雅脱俗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也不能舍弃“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第5页/共19页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引起仲尼的注意——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第6页/共19页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咳,疲劳啊————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休息?——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一九二五年七月作(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第7页/共19页者独特的语言风格。D.有机融合。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A8.(4)结尾用泰山余脉象征孔子,用薄暮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D.“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他仍然有所期待。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向往热闹的心情”分析有误,他盼着有消息来,是盼着这世道能够有所改变。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开头的景物描写是“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这充满了生机的美好景物与孔子“皤白老叟”的衰老形象形成对照,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而“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则为后文的故事及人第8页/共19页物对话提供了场景和背景;同时“泰山”也有象征意义,烘托了孔子的形象;中间的景物描写是“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据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在这之前,师生两个的对话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孔子一直在追问泰山是否崩堕,在述说自己的梦;而子贡却在说先生的病,他只是偶尔路过来看先生。因而师生两个的心情都有变化:前面写孔子刚见到子贡的时候“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后又“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而子贡先是“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后又感到“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在师生对话中插入的这段景物描写,尤其是太阳“被几片浮云遮护着”,配合二人交谈时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而“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这段关于雄鸡的描写则让孔子想到了仲由,想到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想到了弟子们的离散,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是“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这里的“泰山”象征着孔子,而“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则象征孔子生命之光的黯淡,暗示了孔子的生命终结。【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先看孔子的形象。“皤白老叟”“皱纹消瘦的颊”“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这些描写表面孔子已经是一个衰老的老人,但他仍然在思考“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他依然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哲人;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奔波,宣传政治主张;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意,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我是自己打算定第9页/共19页再看子贡的形象。“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孔子的话表面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子贡的作用:子贡与孔子不是一类人,孔子毕生追求理想,执着而坚定;而子贡是个追求物质利益的商人,他在意的只是世俗的东西。他的形象反衬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二、古代诗文阅读(共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亦终必亡而已矣。”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谓与?”【注】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与任鄙、孟贲齐名。后用作力士的泛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则举乌获之A任B是亦为乌获C而已矣D夫人岂以不胜E为患哉F弗为耳第10页/共19页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车薪之火”的“薪”意为柴火,与“不见舆薪”中的“薪”意思相同。B.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泛指圣人。C.D.“舍则亡”的“舍”意为舍弃、放下,与“舍瑟而作”中的“舍”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鼓励人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行尧舜之道。B.曹交在听了孟子的话后茅塞顿开,想要留下来做孟子的学生,但孟子拒绝了他的请求。C.孟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斧斤伐之”的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人的仁义之心是需要滋养的,如果不滋养,仁义之心就会消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4.孟子以用水灭火为喻,论证了他什么样的观点?【答案】10.BDFC12.C13.(1)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担心的是人不去探求罢了。(2)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14.必须有足够的仁,才能战胜不仁。【解析】【导语】文中孟子论述了仁道和人性养成的原则。孟子主张仁是可以克服不仁的,强调仁义之道是人人可以修习的,只要努力践行,就能达到尧舜的境界。此外,孟子运用牛山被砍伐的比喻,警示人心若不加以培育,必然消亡,提醒人们要保护和滋养内心的良知。整体上,孟子通过浅显的比喻和详细的例证,阐发深刻的哲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么,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一个人怎能以不胜任为忧呢?只是不去做罢了。第11页/共19页后B处应断开;D处应断开;F处应断开。故选BDF。【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好像用一杯水来扑灭一车木柴的火焰。/看不见一车柴草。B.正确。C同。句意:缓慢地走在年长的人之后叫作“悌”。/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说给他们听。D.正确。句意:舍弃就消亡。/放下瑟站起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是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探索,探求。(2)第一个“老”,敬爱,后两个“老”指老人;第一个“幼”,爱护,后两个“幼”指小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相关的观点的能力。由原文“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分析可知,孟子以用水灭火为喻,首先肯定了仁必能战胜不仁;必须有足够的仁,才能战胜不仁。参考译文:第12页/共19页孟子说:“仁胜过不仁,正像水可以扑灭火一样。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扑灭一车木柴的火焰;火焰不熄灭,便说水不能扑灭火,这又严重助长了不仁,最终连他们的仁也一定会消亡啊。”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种说法吗?”孟子答道:“有的。”曹交问:“我听说文王十尺高,”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努斤,便是有力气的人了。那么,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一个人怎能以不胜任为忧呢?只是不去做罢了。缓慢地走在年长的人之后叫作‘悌’,快速地走在年长的人之前叫作‘不悌’。缓慢地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只是不做罢了。尧舜之道,不过是‘孝’和‘悌’而已。你穿戴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所做的事,这就是尧了。你穿戴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所做的事,这就是桀了。”曹交说:“我准备去谒见邹君,向他借个地方住,希望留在您门下学习。”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担心的是人不去探求罢了。你回去自己探求吧,老师有的是。”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茂盛吗?当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长着,雨水露珠在滋润着,不是没有新条嫩芽生长出来,但紧跟着就放羊牧牛,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那光秃秃的样子,便认为这山不曾有过木材,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舍弃他的善良之心的原因,也像斧子对于树木一般,天天去砍伐树木,树木能够茂盛吗?他在日里夜里发出来的善心,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激发出来的好恶跟一般人相近的也有一点点,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使其因受束缚而丧失了。反复地因受束缚而丧失,那么他夜里产生出的善念便不能够留存;夜里产生出的善念不能够留存,那么他离禽兽便不远了。别人看到他像禽兽一样,便认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本质,这难道也是人的本性吗?所以,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如果失掉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孔子说:“抓紧就存留,舍弃就消亡;出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县中池竹言怀(唐)钱起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3页/共19页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岂,难道”的意思。C.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D.诗人末尾借用漆园吏的典故,委婉表达了对不能接到朝廷征召的担忧。16.简要分析。15.D16.然环境。③要像庄子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朝廷征召。【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委婉表达了对不能接到朝廷征召的担忧”错,尾句意思是害怕帝王的诏书,来拜访我这个隐居的人。表达了诗人不想被朝廷征召的感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拥有此地。功名荣耀,与我没有关系。可见满足于县官的生活,不羡慕高官的荣耀。“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意思是只爱着赏心悦目的景色,丛生的竹子旁水流淙淙。诗人躺在高高的枕头上,闻着飘来的真正荷花香,青山的景色整个南邻都可以看到。可见满足于清贫的日子,喜爱自己居住的自然环境。“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意思是只要道在我就足够自娱自乐,忘记功名利禄我怎么会厌恶贫穷。只害怕帝王的诏书,来拜访我这个隐居的人。别人是一心想要得到朝廷的高官厚禄,而他却为此发愁。他要像庄子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朝廷征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2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14页/共19页清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和诸侯朝见天子时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答案】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归帆去棹残阳里④.背西风⑤.酒旗斜矗⑥.洞庭青草⑦.近中秋⑧.更无一点风色⑨.端章甫⑩.愿为小相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坼、乾坤、棹、矗、甫、焉三、语言文字运用(共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庄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A诉我们,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B,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C”地养生,以尽天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与文中“无逃乎天地之间”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B.C.D.“意”是小小说的灵魂,立意就是确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答案】18.A喋喋不休B无所适从(不知所措)C游刃有余19.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是说“别人”在对着诸侯的耳朵一刻不停的说着关于“治人”“治世”的问题,此处强调“说个不停”,应用“喋喋不休”。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不停。B处,语境是说不能被时势左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应用“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依从谁好。形容做事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怎么办好。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第15页/共19页C处,语境是说应该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毫不费力地养生,应用“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比喻做事技术娴熟,毫不费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中引号表示引用。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强调。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年来,学者们通过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论语》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论语》的解读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学者们通过对《论语》逐字逐句地解读,揭示其中的哲理和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道德准则,即不要②。这个原则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③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智慧和教诲,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20.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录,多年来,学者们对《论语》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21.①通过对《论语》的解读②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③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析】第16页/共19页【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主干:学者们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可改为: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最后看“学者们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可改为:学者们对《论语》进行深入研究。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多年来,学者们对《论语》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正是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得到的,故填写:通过对《论语》的解读;②此处应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可填: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③前句有指导“人际关系”,后面“促进社会和谐”,可见《论语》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可填: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作文(共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材料二: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夏中学宁县达标名校2025年中考生物试题仿真卷:生物试题试卷(6)含解析
- 辽宁理工学院《室内陈设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灌口中学2025年第二学期期中七校联考高三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参考
-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影视与文学作品创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医学综合素质能力考试试卷及答案
-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影视创作与策划职业资格考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5月初三第三次联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教育统计与SPSS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漂珠销售合同协议
- 2025化学中考解题技巧 专题10 技巧性计算(解析版)
- 部门加班调休管理制度
- 考勤制度操作指南
- 人力核心指标 行业报告系列 2025年Q1精细化工行业薪酬报告
- 垃圾焚烧发电厂应急预案
- 动柱龙门合格证书
- 超星尔雅学习通《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的思潮与政治(华东师范大学)》2025章节测试答案
- 村庄湾塘承包协议书8篇
- 打车安全意识教育
- 船舶修造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