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师附中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命题人:李婧綦审题人:王玮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赵人蔺相如携璧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秦廷之上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计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会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的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材料二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第一种是北宫黝之“勇”。这种勇,是打在身上不躲避,毫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就像对付一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孟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打仗不管能否取胜,都像必胜一样向前冲,此乃“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通过自反,发现真理如果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普通百姓,也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如果确定自己掌握着真理,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认为,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不畏惧,不过孟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上的勇,他与北宫黝之勇一样都缺乏“理”的内涵。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层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因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摘编自王翠英《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的思想探析》)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C.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D.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沉着冷静。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D.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中华民族面对艰难险境,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3.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项是()A.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B.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C.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D.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与“非此即彼”的逻辑思维不同,辩证思维的认知特点是认为事物“亦此亦彼”。请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和孟子对“勇”的理解和态度是如何体现其辩证思维的。【答案】1.D2.C3.B4.(1)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2)然后阐释“勇者不惧”是坚守大义的“无惧”与具体行事的“有惧”的统一。(3)接着指出勇者应兼具“锐气”与“静气”,并论述此种品格的培养方法。(4)最后呼应开头,论述“勇者不惧”品格之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5.(1)孔子推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即认为“勇”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体现了其辩证思维。(2)孔子被困缺粮仍能“歌”“修乐”,把坎坷遭遇当成自我砥砺、人格修为的机会,体现了其辩证思维。(3)孟子认为“勇”德要有“不动心”的强大定力、静气,即勇者是“锐气”和“静气”的统一,体现了其辩证思维。(4)孟子认为血气之勇、神勇和理性之勇都是“勇”的表现,体现了其辩证思维。【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深入探讨了“勇”的多层次内涵。材料一强调“勇者不惧”不仅是无畏,更是对道义的坚守与敬畏,体现了勇者的静气与锐气。材料二则通过孟子对“勇”的划分,指出真正的勇是理性之勇,兼具道德反省与行为选择。两篇材料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勇”的辩证思维,既有无畏的勇气,又有理性的节制。【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错误。由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原文说的是“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而不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应该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而不是“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错误。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五段,孔子及其弟子困于陈、蔡之间,解除危机后,子贡要铭记这场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林则徐强调不趋福避祸的前提是有利于国家,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B.李白写的是侠客的高超武艺,这种勇敢不属于理性之勇。C.孔子的话强调要有所惧,有所谋。这是一种理性之勇。D.孟子的话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盲目赴死,就会伤害“勇”德。这句话强调了理性之勇。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1)材料一第一段开篇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并列举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是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2)材料二第二段进一步指出“勇者不惧”中的勇是大勇而不是小勇,并引用名言和辩证分析。第三段指出“勇者不惧”是坚守大义的“无惧”与具体行事的“有惧”的统一。(3)第四段指出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第五段则进一步指出培养静气和锐气的方式,即要把握好“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4)最后一段中“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总结勇者不惧的重要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中“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知,孔子推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体现了其辩证思维。(2)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的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可知孔子在被困缺粮的危机之下,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把坎坷遭遇、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体现了其辩证思维。(3)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中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提到的“不动心”可知,不动心是指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是勇者的不惧品格。其中“锐气”和“静气”的统一,体现了其辩证思维。(4)材料二中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他认为,血气之勇虽然果断、坚毅,但缺乏理性和思考;神勇虽然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只是主观上的勇,缺乏“理”的内涵;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才是真正的德勇。孟子对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的理解和阐释体现了其辩证思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楚霸王自杀(节选)①郭沫若“大王,请你不要迟疑,”亭长又敦促着,“追兵万一赶到了……”“不行,不行,”项羽依然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随处都有人来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的缺乏的。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呵!”他长叹了一声,把两手握成拳头,向空中举了一下,望着天。“我还有这么大的气力,就要被消灭了吗?““大王,”亭长又说,“天是助成你的,请你不要迟疑。你身经百战仍还健在,不正是天意吗?”“不行,不行,”项羽又摇起头来,“我是晓得的,亭长,你一定是好人,但我有什么面目回到江东去呢?”他这时心机转了一下,看到了伏在江边不能起来的他的那位部下。他指着他说:“那是钟离昧啦,他腰上受了伤,不能动了。亭长,就请你把他打救了去啦。”“还有我这匹乌骓马,”项羽接着又指着他的那匹青白色的马说,“这马我骑了五年,我不忍杀它,这也让亭长把它打救了吧。”“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动人的。但我觉得你不好在那种感伤的陶醉里沉湎。古话说得好,‘天道远,人道迩’,我们应该先尽人事,然后再听天命吧。只要你把你目前的这种仁心,能够推广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来,真真正正把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以你的雄才大略专于用来救世济人,我看不要说天,什么人都是会帮着你的,江东的父老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现在还不迟啦……”在这时候从西北角上又隐隐腾出了一片声息,声息愈见逼近了,听得出是一大群人马的马蹄声,听来是有几百人的光景。“大王,”亭长叫着,“不要再狐疑,你赶快上船!赶快上船!”项羽没有作声。他的左手把盾牌拿着了。其他二十五名壮士就像受了命令的一样,也一同拿起了盾牌。项羽的两个眼仁②愈见对紧了,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五名的壮士也不期而同地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在朝阳中交织着了无数的虹彩。二十六个人呐喊了一声,迎接着涌上了前去。亭长这时候把船离开了岸,隔得一箭远的光景,又停着了。他爬在乌骓马的背上去观起战来,对着坐在船尾上焦急着的钟离昧传达着他的所见。“……就跟冲进了羊牢的一群猛虎一样啦。哦,只见人在倒,马在倒,敌人溃乱了,就像一群蜂子啦。”“项王呢?项王呢?”钟离昧焦急着问。“看不清楚啦。……哦,还在,还在。他最厉害。他是没有戴将军盔的……”“哦,那不危险!”“真不愧是身经百战、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个都不弱……哦,真巧妙,真灵敏,真神速呵,二十六个人就像有二十六双手足的一个人啦。不是人的力量啊!”“项王呢?项王呢?项王没受伤吗?……”“……哦哈,他把盾牌也抛弃了,抓着敌人在当盾牌。他把手里抓着的人像肉弹子一样乱掷!敌人都闪开了,没人敢应战,只是把他们重重围困了起来。遍地都是死伤啦……哦哈,黑盔甲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项王呢?项王呢?”“他没有倒。但他的头受了伤,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的身边就只有几个黑盔甲的尸首僵伏着,一个敌人的尸首也没有。他现在拾起了一把剑来了……哦,你注意听,他好像在说话,他指着一个好像叫吕马童的人在说话……”“……你不是吕马童吗?我听说刘邦悬着千金的赏格,购我的头首,得到我的首级的还可以封万户侯。你从前对于我是有过好处的,我现在就把我这个首级送给你罢……”这一片宏大的声音,几乎是一字一顿吐出的,连船上的人也听得清楚。钟离昧早已经硬着颈子在吞眼泪,亭长依然还在马上看。“呵哈,”亭长最后叫着,“项王刎了喉,在一群黑盔甲的尸首里面,倒了。”亭长的脸上也悬着了悲怆的眼泪,他不忍再看了,从马上下来,把船起了碇,向江心摇去。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有删改)【注】①本文取材于《史记》,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内国民党仍正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后被收入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②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是“重瞳子”,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亭长的敦促,项羽产生迟疑并拒绝渡江,因为他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B.项羽临别时不但赠送乌骓马给亭长,而且请求亭长将其受伤部将钟离昧渡过江去,体现了他还有亭长所说的那种“仁心”C.“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衬托出项羽和他的将士们勇于应战的英雄形象,与下文具体的作战过程相呼应。D.小说结尾处写这次激烈的交锋过后战场上一片狼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折射出项羽的悲剧命运。7.关于文中亭长在“观战”时与钟离昧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亭长传达自己所见时,钟离昧始终关心项羽是否安全,可见他很忠诚B.项羽部将人数逐渐减少到最后仅剩项羽,证明他采取了错误的作战策略C.项羽愿意把自己的首级送给吕马童去领赏,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D.项羽自刎,照应上文托付钟离昧、赠送乌骓马,暗示当时已抱必死决心8.郭沫若在《豕蹄》序言中说,自己始终是站在现实的立场来创作历史小说,请结合这句话分析小说中划横线句子的丰富意蕴。9.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确有项王临终托付乌骓马于乌江亭长的记载,但只字未提钟离昧。而在这篇小说中,郭沫若特意安排这一人物。这样安排有什么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亭长首先否定了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原因归为上天的观点,劝诫项羽不要一味沉湎于“天要亡我”的感伤之中;②然后指出应把目前对部将钟离昧和乌雅马的“仁心”推广到天下百姓身上,暗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失去民心;③表面上是劝诫项羽“得民心者得天下”,实际上是借历史题材讽喻政治,呼吁国民党先“尽人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9.①安排钟离昧被项羽托付于乌江亭长的情节,更能突出项羽的关爱部将的英雄形象,表达对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②通过写钟离昧与乌江亭长的对话来展示项羽乌江奋战以及自刎的全过程,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气氛,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③安排钟离昧这一人物,更能全面刻画项羽的形象,引发读者思考其失败的原因,实现作者借历史人物来讽喻政治的目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因为他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错。结合原文“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随处都有人来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的缺乏的。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可知,项羽并未认识到他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还在感叹是老天爷在作弄他。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段内容的鉴赏能力。B.“证明他采取了错误的作战策略”错。证明战争的残酷,项羽的失败已是必然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探究文本写作意图的能力。画线句之前,亭长针对项羽“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的说法,指出“天是助成你的,请你不要迟疑。你身经百战仍还健在,不正是天意吗?”“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动人的。但我觉得你不好在那种感伤的陶醉里沉湎”,亭长首先否定了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原因归为上天的观点,劝诫项羽不要一味沉湎于“天要亡我”的感伤之中;接着亭长说“只要你把你目前的这种仁心,能够推广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来,真真正正把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以你的雄才大略专于用来救世济人,我看不要说天,什么人都是会帮着你的,江东的父老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现在还不迟啦……”,指出应把目前对部将钟离昧和乌雅马的“仁心”推广到天下百姓身上,暗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失去民心;再看画线句,“我们应该先尽人事,然后再听天命吧”,“尽人事”指的是项羽应该努力在天下推行“仁”,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护,这样就能够得到天下了;联系注释部分,“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内国民党仍正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可知,此句表面上是劝诫项羽“得民心者得天下”,实际上是借历史题材讽喻政治,呼吁国民党先“尽人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关于钟离昧的描写,“他这时心机转了一下,看到了伏在江边不能起来的他的那位部下。他指着他说:‘那是钟离昧啦,他腰上受了伤,不能动了。亭长,就请你把他打救了去啦。’”项羽已经自身难保,但他还在关系部下,请亭长搭救钟离昧,由此可见,安排钟离昧被项羽托付于乌江亭长的情节,更能突出项羽的关爱部将的英雄形象,表达对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他爬在乌骓马的背上去观起战来,对着坐在船尾上焦急着的钟离昧传达着他的所见”“……就跟冲进了羊牢的一群猛虎一样啦。哦,只见人在倒,马在倒,敌人溃乱了,就像一群蜂子啦”“看不清楚啦。……哦,还在,还在。他最厉害。他是没有戴将军盔的……”“真不愧是身经百战、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个都不弱……哦,真巧妙,真灵敏,真神速呵,二十六个人就像有二十六双手足的一个人啦。不是人的力量啊!”“……哦哈,他把盾牌也抛弃了,抓着敌人在当盾牌。他把手里抓着的人像肉弹子一样乱掷!敌人都闪开了,没人敢应战,只是把他们重重围困了起来。遍地都是死伤啦……哦哈,黑盔甲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等,通过钟离昧与亭长的对话,来展示项羽乌江奋战以及自刎的全过程,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气氛,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次要人物总是起着烘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安排钟离昧这一人物,更能全面刻画项羽的形象,如他对部下的关爱,作战的勇猛等,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其失败的原因,实现作者借历史人物来讽喻政治的目的。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注],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有删改)[注]宫车晏驾: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陛下病A甚B大臣震恐C不见D臣等E计事F顾独G与一宦者绝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通过,经由,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不相同。B.以,连词,因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的“以”用法相同。C.独,岂,难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的“独”意思相同。D.适,到,往,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以屠狗为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营帐,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升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命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押回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②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14.司马迁评价樊哙“垂名汉廷,德流子孙”,请结合文本概括樊哙得以功成名就的原因。【答案】10.BCF11.C12.B13.(1)这一天如果没有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危险了。(2)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有一天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杀尽戚夫人、赵王如意这些人。14.①勇猛果敢,临危救主(如鸿门宴持盾入营);②直言敢谏,忠诚刚正(如劝谏高祖勿近宦官);③战功显赫,平定叛乱(如击败韩信、陈豯等);④善结亲缘,地位特殊(如娶吕后之妹,受高祖信任)。【解析】【导语】这段文言文出自《史记·樊哙传》,讲述了樊哙从屠狗为生的普通人,逐渐成为刘邦的亲信和重要将领的过程。他凭借勇敢、忠诚和机智,在鸿门宴上化解了刘邦的危机,并在刘邦即位后获得重用。然而,晚年因为与吕氏的关系和权力斗争,他一度受到猜忌,但最终被赦免并保持了爵位。樊哙的经历体现了乱世中通过个人能力和机遇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也反映出权力斗争的复杂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陛下病重,大臣们都很惊恐,不接见我们共谋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大臣”下句主语,其前B处断开;“大臣震恐”是主谓结构,“不见”前省略主语“陛下”,故C处断开;“臣等”既是“见”的宾语,又是“计事”的主语,故“不见臣等计事”中间不能断开,其后F处断开。故选B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通过,经由/趁机。句意: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B.正确。句意:因为樊哙坚守和作战有功。/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C.错误。岂,难道/偏偏、却。句意:下难道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D.正确。句意:到,往/享受,享有。句意:我曾经到过丰沛。/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面对项羽的威胁”无中生有,由原文“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可知,文中项羽并未威胁樊哙。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微”,没有;“谯让”,责备;“殆”,危险。②“恶”,诋毁,诽谤;“党”,结党,勾结;“即”,如果,假如;“之属”,这些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勇猛果敢,临危救主。原文“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项羽欲杀刘邦时,樊哙持铁盾闯入军营,慷慨陈词,震慑项羽,使刘邦脱险。②直言敢谏,忠诚刚正。在刘邦病重、群臣不敢进谏时,他“排闼直入”,直言劝谏,展现无畏胆识。③战功显赫,平定叛乱。击败楚王韩信、代地韩王信、陈豨等,稳定汉初政权;讨伐卢绾,刘邦晚年派他以相国身份讨伐燕王卢绾,展现其军事才能。④善结亲缘,地位特殊。联姻吕氏,娶吕后之妹吕须为妻,与皇室关系密切;受刘邦信任,虽晚年因谗言险些被诛,但因其功勋和亲缘关系,最终得以善终。参考译文:樊哙,是沛县人。以宰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让樊哙担任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情。饮酒半酣时,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帐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拿着铁盾闯入营帐中。项羽说:“壮士。”赏赐给樊哙一杯酒和一只猪腿。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独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平定咸阳,军队在霸上餐风宿露,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我担心天下分裂,人们心里会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也因此最终作罢,不再有诛杀沛公的想法。这一天如果没有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危险了。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和作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达陈地,战胜韩信,平定了楚地,又赏赐列侯爵位,和诸侯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平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一千五百户,后又趁机攻打陈豨与曼丘臣的军队,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子,所以和其他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下诏令给守门人不许让群臣进宫。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众多大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就推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们跟随其后。皇上(刘邦)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当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一带起兵,平定天下,多么豪壮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疲乏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们都很惊恐,不接见我们共谋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陛下难道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凭借相国的身份攻打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有一天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杀尽戚夫人、赵王如意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让陈平带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担任将领,到军中就斩杀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他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六么令·次韵①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李纲②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③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④自圆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注]①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②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一生力主抗金,但是屡遭排挤;此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词人被贬谪已将近两年。③苒苒:时间渐渐过去。④银蟾:月亮。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上片通过所见水云、玉树,所听歌声、钟声,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悲凉。B.战争痕迹泯灭,六朝繁华不再,只有明月兀自圆缺,见证着世事变幻。C.下片首二句写长江潮生潮落,江岸树林如发,使人联想到身世的浮沉。D.尾句化用柳宗元《江雪》意境,借不惧寒雪、独立江头的渔翁表达心志。16.本词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词,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1)同:两首词都总结了六朝灭亡的教训,借以抒发对国事的忧虑。(2)异:王词表达了对北宋王朝沉迷于享乐,不能励精图治不满。本词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矢志不移、坚持抗金的决心。【解析】【导语】李纲的《六么令·次韵》以金陵怀古为主题,通过描绘长江、古寺、钟声等意象,抒发了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与个人身世的悲凉。词中既有对历史沧桑的叹息,又借潮起潮落、江树如发等自然景象,隐喻人生的浮沉。尾句化用《江雪》意境,以独立江头的渔翁表达不屈的志向,展现了词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孤傲。全词意境深远,情感沉郁,兼具历史感怀与个人抒怀的双重意蕴。【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通过所见……玉树,所听歌声……”的说法错误,词的上片是写史,并非亲见、亲闻,具体而言“歌沉玉树”的意思是“南朝陈后主创制的《玉树后庭花》,早已歌声沉寂”。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从相同点看,由于所写的内容都是对六朝古都金陵的缅怀,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因此在情感的抒发上都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时局的忧虑之情。(2)从不同点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等句看出:王安石的词作剑指统治者,在他看来六朝后的统治者不以六朝覆亡为鉴,而是笙歌燕舞、纸醉金迷,沉溺酒池肉林,这表达了他胸中的对当朝者不能励精图治的愤慨之情。而本词李纲在下阕中写道“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表现的是自己的政治失意,屡遭排挤的现状,抒发的是词人空有光复河山的凌云壮志,但无奈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但他也表示“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虽然“岁寒”,但他要象松柏那样青苍挺拔,不畏冰雪侵凌;虽然“途远”,要赶走金兵,不是短期内可达到目的的,但他不怕投降派的打击迫害,不管环境多么险恶,不管达到目的的道路有多么漫长,他决定坚持到底,矢志不移。结句“独立渔翁满江雪”,借用渔翁形象自喻,让读者从一个渔翁傲然独立江头,不怕满江风雪的艺术形象去领会他那种顽强的战斗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在澄澈广阔的湖面上安置自己的一叶小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戎马关山北④.凭轩涕泗流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戎、泗、鉴、着。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我们仰望星空,遐想宇宙之深远和神秘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脚下这片土壤孕育了万物生命?当我们围坐在餐桌前享受一日三餐、品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人类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终源自我们脚下的土壤?土壤,从远古开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动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由此,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是极其缓慢的。据统计,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土壤的发育过程还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借此反演地球的过去。①正是因为有了土壤这层“皮肤”的缘故,②植物才能扎根生长,③进行光合作用,④从而地球上的各种生命,⑤包括我们人类在内,⑥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养料。倘若我们掠夺性地利用土壤,土壤就会变“瘦”或“生病”。土壤不健康了,(甲),我们就会挨饿或营养不良。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乙),如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的基因库。土壤又是地球温度的“调节器”之一。土壤里存储的碳约是大气中的3倍。土壤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和调控微生物代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储存在地下,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相反,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导致碳的过度排放,使全球变暖A。土壤甚至还是人类的“药箱”。土壤中的一些代谢产物可以成为治疗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药物。土壤,从来就是默默地躺在我们脚下,总是那么低调却又如此博大地铺展于广袤的地表。土壤,看起来如此平凡,以至于人们对它B,甚至认为土壤之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当我们看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硬化以及污染而寸草不生时,我们才意识到土壤之珍贵、伟大!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反演”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对土壤的发育过程的研究,反推地球过去的情况。B.由地球演化的历史反向推出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的过程。C.对地球过去和现在的状态进行对比,得出相反的结论。D.土壤性质的变化与地球过去的状态呈相反的演变规律。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本文选自《鲜活的土壤》一书的序言,请根据选文内容,列出本书对土壤进行介绍的要点。【答案】18.A19.A.雪上加霜(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积重难返)B.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熟视无睹)20.语句:①;修改为:正是有了土壤这层“皮肤”的缘故(或:正是因为有了土壤这层“皮肤”)语句:④;修改为:从而为地球上的各种生命21.甲:植物就无法健康生长乙:还有很多生态功能22.①土壤与生命的紧密联系②土壤的形成与发育③土壤的多种功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文意,“反演”是根据土壤发育的过程逆向推导地球过去的情况。A.正确。“反演”是指通过研究土壤的发育过程(现在的状态),来推断地球过去的演化情况。B.错误。因为“反演”不是从地球演化历史推出土壤的发育过程,而是反过来。地球演化的历史无法反向推出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的过程。C.错误。“得出相反结论”不符合文意。因为“反演”不是对比地球过去和现在的状态,而是通过现在的土壤状态推断过去。D.错误。“呈相反的演变规律”无中生有。因为“反演”不涉及土壤性质与地球过去状态的相反演变规律。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结合“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导致碳的过度排放,使全球变暖……”可知,这里需要一个成语表示不合理利用土壤会使全球变暖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可用“雪上加霜/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积重难返”。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变本加厉: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多用于贬义。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重或激烈。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弊端,不易改变。B处,结合“土壤看起来如此平凡,以至于人们对它……”可知,因为土壤很平凡,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和重要性,这里需要一个成语表示人们对土壤的忽视。可用“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久而久之,就觉得很平常了。视而不见:指尽管睁着眼睛看,却装作没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关心眼前的事物。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赘余,“因为……的缘故”成分赘余,去掉“因为”或“的缘故”,可改为:正是因为有了土壤这层‘皮肤’”或“正是有了土壤这层‘皮肤’的缘故”。④成分残缺,“从而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缺少介词造成逻辑不完整,在“从而”后面加上“为”,可改为:从而为地球上的各种生命。【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正是因为有了土壤这层‘皮肤’的缘故,植物才能扎根生长……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养料”可知,这表明土壤健康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生长又为人类提供食物。这里需要填入的内容应该解释“土壤不健康”导致的直接后果,进而引出“我们就会挨饿或营养不良”。结合上文,如果土壤不健康,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进而无法提供足够的养料,最终导致人类挨饿或营养不良。因此可填“植物就无法健康生长”乙处,结合后文“如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的基因库”可知,本空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下文提到土壤涵养水分、净化水质等多种功能,维系生态系统,故本空需要填入的内容应该概括土壤的多种生态功能,并引出后面的具体例子,因此可填“还有很多生态功能”。【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文章开头提到“脚下这片土壤孕育了万物生命”,并强调“人类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终源自我们脚下的土壤”,说明土壤是生命的基础。后续内容中提到“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以及“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