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思乡怀友、咏史讽谏类古诗词赏析 高频考点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思乡怀友、咏史讽谏类古诗词赏析 高频考点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思乡怀友、咏史讽谏类古诗词赏析 高频考点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思乡怀友、咏史讽谏类古诗词赏析 高频考点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思乡怀友、咏史讽谏类古诗词赏析 高频考点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思乡怀友、咏史讽谏类古诗

词赏析高频考点讲义

一、基础知识复习

(一)咏史讽谏类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三

十八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

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

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

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3)炼字

①“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

②“悠悠”是“辽阔、遥远”之意,展现了登楼所见天地的辽阔、苍茫,表达了诗人的沧

桑感;

③“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渲染了诗

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4)哲理

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

(5)情感

诗人通过写登幽州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

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第1页共33页

(6)表现手法

①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

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时空的对比奠定了诗歌悲凉孤

寂的基调。

②衬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的茕茕“独”影,互

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③用典。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

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诗人

引用“幽州台”的典故,以无缘遇到燕昭主那样贤明的君主,表达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2.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

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

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

(3)炼字:“东风”象征了机遇,诗人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

总会有所作为。

(4)情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也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5)表现手法:

①比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

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②以小见大。后两句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操、孙权的“势”与“运”,把硝烟

第2页共33页

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中年日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

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2)写作背景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镇江,在历史上曾

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

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本词。

(3)情感

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以及对于孙权的赞美,表达了对于朝廷偏安

江南的不满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报国无门的失望。

(4)修辞方法

①引用。引用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典故,赞扬孙权的雄才大略,流露出作者对

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②设问。全篇三次提问,逐一回答,三问三答的结构使得层次分明,词意相互呼应,层层

递进,表现出感情的悲怆和不失雄壮的情怀。

(5)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眺,满眼的风光使他想起沦陷的中原故土,不由得慨叹历史兴亡

之事远去难追,抒发了沉郁悲怆的感情。

②衬托。以曹操、刘备两位英雄人物衬托孙权更胜一筹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

和对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以赞扬孙权,反衬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③用典。下片一一用典,引用孙权振兴吴国的事和曹刘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借古讽今,借

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

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4.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3页共33页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自幼好学,

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

尤长于散曲。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

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

成为千古文坛以身殉职第一吏。

(2)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当时关中大旱,

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

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径潼关写下此曲。后因积

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潼关位于东西两京

(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

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

(3)炼字

①“聚”是“聚集”的意思,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②“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③“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暗示潼关历

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铺垫下文。

(4)情感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

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所在,从而表达了作者悲愤伤感之情,

同情百姓之感以及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5)修辞方法:拟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拟人修辞。山本是静止的,“如聚”

化静为动,把华山拟人化;“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表现了山的雄伟和水的奔

腾之势。

(6)表现手法: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聚”字写山峦向潼关汇聚而来,将静止的山峰

动态化,十分形象地写出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的情形。

第4页共33页

(7)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景、抒情、议论,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

辟的议论有机结合。

5.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写作背景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

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

口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2)炼字:

①“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②“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③“犹”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的担忧之

情。

(3)情感: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了醉生梦死、只顾贪图享受而不顾国家安

危的晚唐统治者;

②全诗: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4)修辞方法: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夜景。

(5)表现手法:

①烘托。诗歌的前两句写景,月夜是迷蒙的、黯淡的,氛围是冷寂的,烘托了作者的忧虑

情绪。

②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引用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

借这一亡国之音表达讽刺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不知国将亡,仍在效仿陈后主的亡国之举。

③曲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诗人表面指责商

女,实则批判了听歌的豪门贵族。

6.卖炭翁(白居易)

第5页共33页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

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

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

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

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

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

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

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3)炼字

①“辗”既写出天寒地冻,地面已经结了冰,突出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牛车的重

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②“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掠夺。

(4)情感: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统治

第6页共33页

阶级的罪恶和宫使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修辞方法:“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

儿。”两处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第一处说明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寄托,但也不过是温

饱而已;第二处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

(6)描写方法:

①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对面庞、两鬓、十指的刻画和黑白颜

色的对比,表现了老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令人心酸。

②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

实反映了老翁的悲惨遭遇。

③动作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通过“驾”“辗”的动作,写出老翁早起驾车、踏雪碾冰

的艰辛,非常有画面感。

(7)表现手法:

①对比。

以“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做对比,突出老人境遇的艰难;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做对比,表现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翩翩”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牛困人饥”的悲惨形象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②衬托。“辗冰辙”既从正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境,表现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从侧面

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③以小见大。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性”,反映了宫市制度的掠夺的“一般性”和“普

遍性”。

7.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第7页共33页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

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其主要内容有:

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

②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③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

④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2)写作背景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

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

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炼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可见战争时间之长,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

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4)情感

这首诗通过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单和凄

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5)表现手法:

①白描。“兔从狗窦入”四句选取狗洞、房梁、庭院、水井四个典型景物,组成四个镜头,

只寥寥几笔,不用浓墨重彩地渲染,就呈现出一幅荒凉破败的图画,衬托出老兵内心的凄凉与

失望。

②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通过和乡里

人的问答,表现了老兵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老兵时的复杂心情。

动作描写。“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对“春“持“采”等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老兵对

家人团聚的期盼和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通过“出门看”与“泪

落”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示了老兵心中的悲哀。塑造了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

第8页共33页

表现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心理描写。“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主人公不知把饭给谁的心理,表现了主人公举目

无亲、孤独凄凉的状态,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③借景抒情。诗歌选取荒冢、野兔、梁上的野鸡、庭中的野谷等荒凉的景象,老兵回家看

见这些“哀景”,触景生情,抒发了老兵失望哀伤的心情。

④对比。“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

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二)思乡怀友类

L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

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

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

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3)炼字:

①“闻道”,表示惊惜。

②“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

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③“愁心”两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

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

(4)意象:

①“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

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蹄声哀切,常代表伤感。

③“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第9页共33页

(5)情感:诗歌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表现了朋友

之间的深情厚谊。

(6)修辞方法:“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

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

心之情。

(7)表现手法:

①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起,把明月之景与对朋

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喑含

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③想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想象,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

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④用典。“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伤感的氛围。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

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

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明人辑

有《王子安集》。

(2)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

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3)炼字

①''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

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第10页共33页

②“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4)情感

此诗通过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

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5)修辞方法

夸张。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营造出雄奇的意境,传递

出浓厚的友情。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

的胸襟,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6)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通过对长安离别处景色的描写与想象中的五津的

描写,将离别之情通过虚实景物的描写进行准确的阐述。

(7)哲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作者简介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

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

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

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

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3)炼字

第11页共33页

①“平”“阔”: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象,在空

间上给人一种广阔的感觉。

②“正”“悬”:“正”是风顺风和,“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

的景象;不用“顺”而用“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顺而不猛,帆才

台匕“,,

目匕态O

③“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且富有生机,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达出诗人滞

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4)意象

①“舟”常含漂泊的含义。

②“帆”常比喻游子。

③“雁”常是书信的代称或传递家书的使者。

(5)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驱走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已经赶

走了寒冬,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暗示着时光流逝,隐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6)情感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

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

(7)修辞方法

①对偶。“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路途奔波之意表达神驰故里的羁旅漂泊之情。“潮

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②拟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

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8)表现手法: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家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

“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

第12页共33页

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2)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

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

《天净沙•秋思》。

(3)炼字:“瘦”,瘦弱,以“瘦马”表现了游子的漂泊之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无

限的凄凉悲苦之情。

(4)意象:

①“鸦”常象征衰败荒凉之兆。

②“西风”常代表衰败、离别、惆怅。

③“夕阳”常代表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5)情感:这首散曲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

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6)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

“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②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悲凉的

深秋晚景图。

③烘托(衬托)。通过一系列景物,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反衬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内心更加孤独)

(7)语言: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

5.黄鹤楼(崔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作家作品

本诗的诗眼是“愁,崔景页是河南开封人,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年纪轻轻便中进士,诗

名很高。本诗是他登黄鹤楼时所写。黄鹤楼故址在武汉一带,有仙人费祎乘黄鹤在此歇息的神

第13页共33页

话传说。

(2)炼字:

①”此地空余黄鹤楼”,“空”有“只,只有”之意,表达了“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

的黄鹤楼,重在写景;

②“白云千载空悠悠”,“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内心

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③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怀今、无限怅惘之情。

(3)意象:

①“白云”常表示神秘,使人想起神仙、仙境,也常表示隐逸。

②“芳草”常寄托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③“日暮”常表示哀愁、感伤之情。

④“烟波”常表示离别后漂泊无依。

(4)情感: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和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

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5)表现手法

①用典。“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仙人费祎,运用了“费祎登仙”

的典故,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②虚实结合。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

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前两联侧重神话氛围,第三联写人间实景,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同样也

是虚实的结合。

③反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家乡的思念。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傍晚已至,江上一片凄

迷,故乡被暮霭烟波阻碍,引发诗人满怀愁绪。

(6)思乡诗文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第14页共33页

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

⑦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6.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作家作品

本词的词眼是“离愁”。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囚禁待罪于汴京,被封为“违命侯”,

过起了屈辱的囚徒生活。他后期词作大多写亡国之思,《相见欢》便是其一。

(2)炼字

“锁”字,既突出满院秋意之“死”,也巧妙透露出词人之“思”一一秋意被锁,正是自

己遭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3)意象

①如钩的“月”因残缺常代表离愁。

②“梧桐”因在秋季叶落时间较早,在本词中渲染愁绪。

(4)情感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被离别的愁苦所纠缠的心情,委婉含蓄

地抒发了词人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

(5)修辞方法

比喻。

①“月如钩”运用比喻修辞,描绘残月,烘托词人内心的忧愁。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将愁绪比作有形的丝,描写出

“离愁”如麻,裹缚全身,不可挣脱的情状。

(6)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楼凭栏所见的秋色,抒发了自己亡国后内心不

能倾诉的孤寂、凄婉之情“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情景交融,用深秋的梧桐侧面烘托出词人国

破后孤寂落寞的心境。

第15页共33页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作家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

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

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

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2)写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

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

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

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3)炼字

①“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

重。

②两个“期”字意义不同,一为妻问,一为已答;妻问回家的日期,意图促其早归,已答

没有确切的日期,感叹其归期无准,表现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4)意象

①“烛”在李商隐诗中常用来表达一种爱情的慰藉。

②“雨”有多重含义,常象征悲愁、希望、朦胧。

(5)情感: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阐发了孤寂的

情怀,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6)表现手法:

①虚实结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后两句

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表现了诗人如今孤寂的心情。

②衬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反

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第16页共33页

8.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存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存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

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

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炼字

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

结婚的愿望。

②“悠哉”叠用,感叹语气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

思之苦。

(3)情感:《关雎》写一个小伙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一见钟情的喜悦、求

之不得的焦虑(忧思)和幻想迎娶的愉悦。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和愿望。

(4)形象

①塑造了青年男子大胆追求美好爱情并饱受相思之苦的十分执着的形象。

②塑造了采存菜的姑娘文静、美丽、贤淑的淑女形象。

(5)表现手法:比、兴。“关关雎鸠”首句起兴,即以雎鸠相互和鸣的美好景象起兴,和

第二句的意义关联,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第一个“参

差存菜”采用比、兴的手法,引出下文中男子对心上女子并不顺遂的追求过程。

(6)表达方式:描写。“辗转反侧”等运用动作描写,想象中的结婚场面运用心理描写,

表现了青年男子的相思之苦和追求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

(7)语言特点

①重章叠句(复沓)。“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金之”等句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反复咏唱,富于变化,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第17页共33页

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②用词讲究、音调和谐。多处运用“参差”等双声词和“窈窕”等叠韵词,增强了音调的

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9.兼葭(《诗经》)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垠。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滨。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让。

(1)作品简介

《兼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兼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炼字

①“方”“湄”“淡”三字是主人公追寻地点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

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②“苍苍”“萋萋”“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变化与茂盛鲜明的样子,把深秋凄凉的气氛

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③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霞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

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3)意象:芦苇(兼葭)、霜、露、秋水等景物道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

的怅惘心情。

(4)哲理

①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

②不惧波折,不计结果,努力追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

(5)情感:这首诗歌通过写景物的凄清以及诗人对意中人的追寻,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倾

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6)形象

①塑造了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坚贞不渝的执着追求者形象。

第18页共33页

②塑造了一个身份模糊、高洁、富有魅力、令人神往、踪迹飘忽的“伊人”形象。

(7)表现手法:比、兴。分别以“兼葭苍苍”“兼葭萋萋”“兼葭采采”起兴,描绘出一

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8)语言特点: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复沓)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

点明主题一一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

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10.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作家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

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

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2)写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

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

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

间的恋情诗。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炼字

①两个“难”字含义不同,第一个“难”是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是心情的痛苦难受,

抒发了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

②“方”“始”两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出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③“残”字渲染了别离的悲凉气氛,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来抒发痛苦心境。

(4)情感

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通过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出缠绵的相思

之苦。

第19页共33页

②“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借“蓬山”“青鸟”的神话故事表达相互关切之

情,表现出无法与恋人见面,只能书信传情的愁苦与无奈。

③全诗: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

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5)形象:塑造了一个对爱情至死不渝、饱受相思之苦的多情人形象。

(6)修辞方法

比喻和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用

“蚕丝”比作爱恋的情思,以“蜡泪”比作相思的热泪,“丝”与“思”谐音,“泪”既指燃烧

时的蜡烛油,也指相思的眼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

(7)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

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

别离之情。

②象征。“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

的艰难。

③虚实结合。首联写的是诗人自己,颈联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

的心境。

④用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典,通过以传说中的仙山一一蓬莱山作为对

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

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

11.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作者简介

杜甫(721-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

第20页共33页

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后人称其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

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

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3)炼字

①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

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了出来。

③“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

家之情。

(4)情感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

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5)修辞方法

①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

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②夸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

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6)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写景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将国

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②对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

形成强烈的反差,两个词语中的“破”与“春”对比强烈,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第21页共33页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

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

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2)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

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

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3)炼字

①“恐”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②“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表达了诗人对于亲人的思念。

③“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4)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的聚散离合如同明月的

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5)情感

作者情感多次起伏变化,上片先是高亢激昂(向往),然后矛盾消极,再变得豪迈通达;

下片先是惆怅,然后豁达,最后热烈奔放。

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作者心理的矛盾,表现了他对

人间生活的热爱。

③“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怀人之情,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

④最后两句以乐观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事实,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6)形象:塑造了作者积极入世、热爱生活、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乐天派形象。

(7)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词中''转朱阁,低绮户”借月光的变换,抒发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和思

念。

②对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运用对比,把在月宫与人间对比,它写出了作者在

第22页共33页

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

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

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

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为“刘

二十八使君”。

(3)炼字

①“酬”是以诗相答之意。

②“乐天”,白居易的字。

③“扬州”,相逢的地点。

④“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此诗就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一诗的酬答。

⑤“弃置”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心酸和悲凉。

⑥“长精神”即“振作精神”,既点明了酬答的题意,又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

精神。

(4)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

会总是向前发展。

(5)情感

第23页共33页

作者的情绪复杂,情感经历了从心酸、难以平静,到悲痛怅惘,再到乐观积极,最后慷慨

昂扬的多次变化。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激之情。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③“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既表明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将在

朋友的关怀之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④全诗: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之情,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

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

(6)修辞方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沉舟”“病树”来

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后起之秀,诗人固然感到惆怅,却又

相当达观。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表现手法

①对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

木春”分别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自己的沉沦和新贵的得势对比中,虽暗含诗人身世的凄苦,却

充满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②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

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作者写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闻

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死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

慨叹。

【A、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

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B、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

棋局终了,手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