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文章的层次-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部编版)_第1页
梳理文章的层次-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部编版)_第2页
梳理文章的层次-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部编版)_第3页
梳理文章的层次-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部编版)_第4页
梳理文章的层次-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梳理文章的层次

知识梳理

一、提问方式

1.文中围绕中心记叙了哪几件事?

2.补全文章的层次结构。

3.概括出文中的几个事例。

二、答题思路

1.审清题目要求,确定答题的区域。

2.围绕线索,分清层次。

3.概括。

(1)六要素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

(2)情节概括的时候要注意仿写,情感概括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对人物描写的语句。

设问形式解题思路

1、按照XX(要求),概括相关①审清题干要求。

故事情节。如按照时间顺序,某个线索,起因、经过、结果,某个人物角度等。

②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相关故事情节。

2、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

3、根据提示,填写故事情节或①根据所给提示,明确填写内容对应段落,找出或提炼关键词句。

内容(填写表格)。②仿照已给内容的句式或提示,概括事件或填写相关内容。

答题格式: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人物+事件

注:根据记叙文组织材料方法的不同,划分层次的依据也不同。

1.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其基本模式一般为:概括叙述或议论一一具体叙述、描写一一议论或抒情。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

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精选练习

一、(2021•四川成都•统考小升初真题)现代文阅读。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里人同去的,怎奈那人喝醉了,自己都不知怎么回的家,父亲就此不知去

向。

父亲当时年纪不算老,不到50岁,可父亲是哑巴,没读过书,打生下来就在家里,或者在田里,从未出过远

门。

子女们一直在找,一有机会就打听,遍寻无着,时光在寻找中过去了二十多年。他们渐渐地失望了,每逢过节,

多摆一副碗筷,假设着各种结果。不奢望最好的结果,也不敢想最坏的结果。

与此同时,许多年前,方圆百里海拔最高的小山村,来了个看不出年龄的人,衣衫褴褛,身上到处是伤,已经

奄奄一■息。

给他吃的,他狼吞虎咽,给他包伤,他默默流泪。问他打哪儿来,他不开口。很久人们才知道,他是个哑巴。

小山村不富,但村里人淳朴,山林莽莽,生人走得进来走不出去,若不理会他,他也许会死;收留他,只是多

双筷子的事,芭米红薯漫山遍野长着的。

哑巴吃饱后,对人们笑,抢着下地干活,哪家活儿重他就到哪家。人们渐渐习惯村里多了个外人,渐渐地都把

他当成自家人。每月为他理一次发,帮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哑巴渐渐老了,力不从心,仍想干活,小山村人就派给他细碎的活计。哑巴仍很开心地干活、吃饭。

促使人们加快寻找哑巴的家人,是因为不久前他生了一场大病,人们连夜将他抬下山抢救才捡回了命。哑巴七

十多岁了,按小山村的风俗,人们为他造了一座坟,可是坟上写什么字好呢?难道光写“哑巴”?

于是20年前丢失父亲的那个儿子,有一天看着报纸忽然流下泪来。他看到一位老汉的相片,非常像父亲。

哑巴回家了,他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健康,快乐。离开小山村时,带着山货礼物,带着很多视福,一步一回头,

他舍不得...

这是一个走失者最好的结果。小山村人淡淡地说,这个结果并非那么难得,只要人人都稍稍善待一下偶遇的陌

生人,每个人都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1.文章以第三人称行文,故事写得极为简洁而富有条理。请你在认真阅读文章后,将下列思路图示补充完整。

哑父走失,二十年遍寻无着一f哑父病重,山民登报寻亲一

2.文章通过写一个哑巴走失并最终回家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3.文章篇幅不长,但小山村里的人们和那个走失的父亲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各用句话概括山民和“哑

巴”父亲各有什么特点。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淳朴山民,救养哑父如同亲人读报见父,知道哑父下落。

2.在生活中,善待偶遇的陌生人,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山民:这是一群淳朴善良、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待人热情的村民。

哑父:这是一个勤劳能干、懂得感恩的聋哑老人。

4.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主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第一到第四段可以看出:哑父走失,二十年遍寻无着。

第五段到第九段可以看出:淳朴山民,救养哑父如同亲人。

第十段可以看出:哑父病重,山民登报寻亲。

第十一段到第十三段可以看出:读报见父,知道哑父下落。

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理把握文

章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道理。

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抢着下地干活,哪家活儿重他就到哪家。人们渐渐习惯村里多了个外人,渐渐地都把他当成自家人。每月为他

理一次发,帮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和“哑巴渐渐老了,力不从心,仍想干活,小山村人就派给他细碎的活计。哑

巴仍很开心地干活、吃饭”中可以看出。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能力。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看,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主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在结构上总结全文。

二、(2022•全国•统考小升初真题)现代文阅读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

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

都是在孤独和绝望中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

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

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

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

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②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

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

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

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③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

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

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

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

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

②[坷垃]亦作“坷拉”。东北、河南、河北方言,就是泥土块(土坷垃)的意思,结在一起的泥干后就成为坷垃。

③[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5.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6.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

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一悚然一惊一()一()一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7.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8.在划横线的句子中,先写蚊子的声音不大,后又写蚊子的声音“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这样矛盾吗?根据你

对文章的理解作简要的分析。

9.文章第五段运用的记叙顺序是,这段文字在全文的内容与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5.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6.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

出现)

7.“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具体表现:

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8.不矛盾。蚊子的声音不大是事实,”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蚊子并不大

的声音在矿工内心引起的巨大震撼,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一种震撼如巨雷一般惊天动地。强调突出了此时蚊子这个渺

小生命的出现对于矿工生命的意义不凡。

9.插叙突出了孤独和绝望对人的致命的折磨;为下文所写的他在“生命的声音”的陪伴下顽

强地坚持,最终获救埋下了伏笔。

10.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

危”等方面来谈。

【分析】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从原文中“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

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

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和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

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

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可

以概括得出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含义有两层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

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6.本题考查的是文段内容和情节的分析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

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

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得出作者的心情是悚然一惊,接着“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得出作者的心情

是非常宁静,接着“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

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可以得出作者的心情是充满

希望到最后百感交集。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正是因为考到了一只蚊子。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特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词语的特点以及语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相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

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

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在原文中作者和蚊子相濡以沫是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而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

命信念,以此来相互救助。

8.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文章这样写并不是矛盾的,首先蚊子的声音

不大是事实,写出蚊子的声音大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蚊子在旷工心中引起的巨大能量,同时也突出了

蚊子虽然是个渺小的生命,但是对旷工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和记叙顺序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五自然段是插叙的描写,前

文写到的是矿井中的旷工,第五自然段对煤坑的环境和作者的恍惚的心里进行插叙描写。这样写的作用首先突出了

旷工在井下的绝望和孤独,同时为后文有一只小蚊子的出现给作者的生命带来转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10.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结合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写出自己从文章中得出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

观。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在困境中也要学会寻找希望的能力等。

三、(2022秋•全国•六年级期末)课外阅读。

百家饭

汪涛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

枯枝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

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有一次,我跟小同伴

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

不久,我才幸免于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按农家的习惯说法,

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

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

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

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

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

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

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

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

直流口水。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

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

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1.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饭”的意思是,“百家饭”的作用是

12.“我”小时候很顽皮,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3.请将做“百家饭”的过程补充完整。

乞讨粮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敲饭碗,盼饭熟一一()

14.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煮熟的百家饭的诱人,请用横线画下来。作者是怎么写出百家饭的诱人的?

15.“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仍然相当深刻?()

A.百家饭的味道香喷喷的。

B.百家饭里藏着奶奶和妈妈对“我”的关心。

C.煮食百家饭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

D.以上说法兼而有之

16.随着时光的流逝,像“百家饭”这样的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对于这个问题,

你怎么看?是任其消亡还是加以保护?为什么?

【答案】

11.用从各家各户讨来的粮食再加上配料蒸出的饭除灾避邪

12.爬树差点掉下来;不小心掉进粪坑。

13.搭大锅台洗米放配料吃饱饭

14.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

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从视觉、嗅觉等感官角度描写的o

15.D

16.我们要对合理的习俗进行传承,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记忆。

【解析】

1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1自然段“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以及2自然段“目

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可知“百家饭”是一种习俗。所谓的“百家饭”就是用挨家挨户地乞讨的粮食做成的

请许多人吃的美味的饭。

根据第1段“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可知吃“百家饭”就是为了

除灾驱邪。

1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一开始就交代“我”小时候很调皮,从两件事情中可看出来:①爬树时险些从树上掉了下来。②跟小伙伴玩时

掉到了粪池里。

13.考查了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为什么要吃百家饭,什么是百家饭,然后重点介绍了制作百家饭的过程:先是乞讨百家粮食,

然后是搭锅台,紧接着描写淘洗粮食,加上配料开始煮饭,再就是孩子们敲饭碗,盼饭熟的描写,最后是大家吃饱

饭。

1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第3段,“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

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

引得人直流口水。”这段话写出了百家饭的色泽香。作者从嗅觉入手首先描写了百家饭的诱人的香味,然后通过视

觉写出了百家饭的好看和因为有肉丁、火腿丝而使百家饭体现出的光泽。

15.考查对文段主旨的理解。

不仅因为百家饭美味可口,而且吃“百家饭”所体现的是一种传统风俗,“百家饭”还体现的是一种亲情和浓浓的

乡土情。

16.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

现在很多的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很多的传统风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我认

为像吃“百家饭”这样的传统的习俗多表现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不能任其消亡而应加以保护。

因为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家政治中

失去影响力。所以一些传统文化要有创新地保护。

四、(2021•四川广安•统考小升初真题)课外阅读。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自己很想吃螃蟹。这却让家人犯

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

若翻开小溪里的一块块大石头,是可以找得到螃蟹的。可是,在溪水还寒烈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④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花冰速彻赏,却冻不住她

心里涌动的希望。

⑤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

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⑥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

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⑦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

如是者数次。在那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

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⑧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

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泪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

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7.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照样子,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想吃螃蟹/一/母亲捞起螃蟹一

18.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9.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寒冷的春日”?这样描写有什么效果?

20.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

17.母亲去找螃蟹母亲找到螃蟹母亲放生螃蟹

18.动作。写出了母亲即想让“我"吃到螃蟹,又不忍心同为母亲的螃蟹被吃的纠结。

19.即点明了时间,又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

20.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

【解析】

17.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第自然段为事情的起因,主要要写了我大病初愈

后,想吃螃蟹。第4T自然段主要写了母亲冒着凛冽的春寒,在冰冷的溪水中翻找螃蟹。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母亲

发现了一只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的母蟹。第7自然段主要写了母亲捞起母蟹。第8T自然段写了

母亲思忖了很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放过这只母蟹。据此填空。

18.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明确常用的几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

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等。“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

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是动作和神态描写,“放下”、“捞起”等动词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母亲不断地

“放下”、“捞起”,可以看出母亲此时的心情是矛盾的。“捞起”是因为母亲想抓到螃蟹满足“我”吃螃蟹的愿望,

“放下”是因为这是一只母蟹,母亲不忍心。母亲连一只母蟹都不忍心抓,可以看出母亲是善良的。“放、捞”写

出了母亲的矛盾心理,原因是“她又想起什么似的",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但又不忍心抓走母螃蟹。这些

动作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9.该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写景是为了借景抒情,作者多次提到“寒冷的春日”即点明了时间,又突出了母亲

对“我”的爱。

20.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

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由文中“母亲擦着眼泪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可知,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

五、(2020春•河南郑州•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后面小题。

①我家墙上挂着一把京胡(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客人们看了总想让我拉一段儿,我从来不敢接茬儿。小时

候练过不少乐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什么的,可没一样行的,都浅尝辄(zh8)止,说来惭愧。

②提到京剧,我总忘不了我家曾经的一个邻居,邵家和。据说他曾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徒弟,后来因为得了怪

病,一着凉就抽风,唱不了了,便不再工作,闲在家里。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每天放学后,都看见他坐在街角的树

荫下,瘦长脸,徐徐摇一把蒲扇,嘴里念念叨叨,时而摇头晃脑,和旁边乘凉的人们有着太多的与众不同。我一走

过他身边,他就冲我笑,这让我很好奇。

③那个初秋的傍晚,天气凉爽,斜阳把树影拉得很长。我路过邵家和身边,他突然叫住我。

④“胖子,陈大爷让我教你唱戏。”

⑤“是吗?”

⑥“你这小模样,行!”

⑦在天津,街坊邻居都按一家人称呼。比我爸小的男性长辈我叫“叔”,比我爸大的就叫“大爷”。我爸比邵家

和他爸的年龄大,所以他叫我爸“陈大爷我一溜烟跑开,觉得他说的天津话都跟别人不一样,还能教我唱戏?

⑧从那天起,我就跟邵家和学唱老生戏。每天放学,把书包一扔,我就奔出去找他。其实说找他并不准确,因

为他早就在街角的树荫下等我。

⑨每天学戏,邵家和都给我买一根冰棍,吃好再唱。“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他一句我

一句,还打着点儿。如果唱错了,他会突然让我停下:“打住打住,我说嘛来着,这个“说’字得上口,要落在‘约'

的韵上。再来。”他一边打点儿,一边跺脚,仿佛在为一个角儿指点大戏。他常说:“学嘛都得认真,人活着就得认

真,对吗?”他有时还会摇头晃脑地用那把京胡为我伴奏。他说这京胡是马连良马老板送给他的,谁都不让摸。我

唱的时候要么快了,要么慢了,总压不上点儿。这时他就顿足搓手大声说:“你怎么回事!跟着弦儿啊!过门儿没

完就出来了,忙什么呀!”可我并不怕他,还恶作剧地故意不跟他的弦儿瞎唱。他装出生气的样子,更是招人发笑,

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

⑩没过多久,他病倒了,我就不再学戏了。

@<后一次看见他,是我当兵离开家的前几天,再次路过曾经跟邵家和学戏的街角,他更瘦了,头发长长的,

胡子凌乱不堪,看上去老了很多,憔悴了很多。他手里端着那把曾经为我伴奏的京胡。“家和哥!”我几步跨到他身

边。他冲我微笑:“胖子,我等你好几天了。听说你当解放军了,多好啊,多光荣啊!你看,也没嘛送你的,这把

京胡留个纪念吧。”我接过京胡,望着他匆匆消失在幕色里的背影,泪水止不住淌下来。

领艮多年了,我一直珍藏着这把京胡。有时候也唱几口皮黄,我喜欢没人时自己唱,这样我就能看见热情、认

真、善良的邵家和的影子,又在我眼前轻轻晃动。

2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2.本文回忆了“我”和邵家和交往的一些事,阅读②一⑪自然段,填写下面表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