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考试真题——2025年最新整理《《《《《《》》》》》》历年考试真题——2025年最新整理《《《《《《/》》》》》》历年考试真题——2025年最新整理《《《《《《2024年青海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这反映了西周封建的实行A.核心是神权政治B.源自于自然风土民情C.基础是宗法制度D.具有天下一家的特点2.长孙平向隋文帝上书“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并提出“经国之道,义资远算”“经国之理,须存定式”,应“当社造仓”“委社司”管理。这说明了长孙平主张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B.加强储备以保障人民温饱C.加强基层组织治理D.主张设立义仓,赈灾救济3.以下表格涉及的是唐宋时期主要省份公共工程数目表。这从侧面反映了朝代陕西河南山西直隶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3211322418442029北宋127252043861845金南宋42144741853663A.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国家治理能力提升D.北方经济呈现衰退4.清代,《林屋民风》提到:“洞庭俗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民生十七八即出贾。楚之长沙、汉口,四方百货之凑,大都会也。苏数郡米不给,则资以食;无绫罗绸缎文采布帛之属,山人之巨襁易东南之绢布,洞庭两山之人为多”。这说明此时南方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了B.跨区贩运贸易兴盛C.形成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D.人口数量急剧增长5.下表为中国“各口岸输入洋纱的比重”(部分)。据此可知A.华南地区小农经济解体缓慢B.华中地区的近代化程度最高C.列强扩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D.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向北方6.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A.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B.导致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C.反映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D.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7.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认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批判伦理纲常B.提倡民主科学C.倡导文学革命D.呼吁人的解放8.1942年2月,《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党委关于一九四二年村选的决定》颁布,其中规定:村公所委员会的组织应当减少,最多不能超过5个。各委员会的人数大村庄以3人至5人为限,小村庄以1人至3人为限,视具体情况决定。该政策的实施A.适应了敌后抗战形势需要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9.1950年,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该条例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B.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C.反映了人民政权巩固D.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10.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A.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B.有一定的自治功能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D.制约着王权的加强11.1077年,德皇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住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这A.反映了德法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说明宗教改革揭开了序幕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D.利于德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2.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某些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这表明A.法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B.法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C.某些学者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D.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王权束缚13.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A.得益于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展B.源于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C.表明光荣革命消除等级差别D.反映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14.一战后,国联规定由先进国家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地“予以行政指导和援助”,直至这部分属地“自立”为止。国联对受任国的管理行使管辖权、监督权和行政权等权力。这反映了此时期A.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亚洲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C.国联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再分割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15.二战结束后,东欧和西欧都想构建一种为本阵营国家所共有的身份认同,二战记忆被有意识地利用以致歪曲。比如军民齐心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等广为流传,而空袭等惨剧则被选择性“遗忘”。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A.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B.国际关系新秩序逐渐确立C.美苏争霸忽视欧洲争夺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盐铁政策的辩论材料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前81年,霍光召集全国各地选出的贤良文学人士召开盐铁会议,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会议结束,朝廷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经济上官营政策有了一定收缩,这场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人士普遍得到了重用。盐铁政策辩论双方主张(部分)—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1)指出西汉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并说明理由。(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西汉盐铁政策辩论的实质进行评析。(10分)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秋瑾之死与晚清社会舆论材料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没有确供、没有实据的情况下,被清政府以试图谋反的罪名杀害。媒体纷纷报道,社会舆论对涉嫌参与制造“秋案冤狱”的涉案人及晚清官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口诛笔伐。浙江山阴县令——李钟岳负疚自尽。(1)概括20世纪初各报刊对秋瑾之死的不同看法。(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秋瑾之死的社会舆论进行阐释。(12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统购统销(1953-1992年)材料一(1953年)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据现有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1984年,中共中央指出,继续减少统购的品种和范围,到年底,统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开始瓦解。1985年,中共中央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和销售计划,农产品由市场定价,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摘编自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结合所学知识,以“统购统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提取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三个阶段的特征,并分析说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3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DDBBCADADBDCACB16.(14分)(1)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贤良文学之士要求废除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4分)(2)从辩论的实质角度作答: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经济政策的争论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2分)从原因的视角作答:桑弘羊坚持经济控制,延续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受儒家思想影响,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4分)从影响的视角作答:影响了汉代中央的政治格局;经济上官营政策有所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代的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贤良文学人士的重用使得儒家思想的地位进一步巩固。(4分)从启示的视角作答,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2分)17.(16分)(1)《申报》《时报》反对清廷将秋瑾定罪为革命党人。《申报》认为秋瑾是被株连杀害。《时报》认为秋瑾是女权革命的代表人物,要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而非反清。《神州日报》认为秋瑾是为反清革命而殉难。(4分)(2)从社会舆论的立场及内容角度作答:三份报纸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质疑政府及官员审判及杀人不合法;担忧国家命运。(2分)从导致社会舆论的因素角度作答:秋瑾是学界爱国新女性,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追求妇女解放的革新精神,敢于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清政府推行新政,公开标榜预备立宪,而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是野蛮的专制制度的产物。戊戌政变及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各阶层对清政府不满,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准备民主革命。新闻媒体善于抓住社会热点进行舆论引导。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6分)从社会舆论影响的角度作答:揭示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欺骗性;进一步传播了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促进了社会的转型。(2分)从推动近代化角度作答。(2分)18.(12分)从实施背景角度作答。(1分)从实施的特征和影响角度作答:“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特点、利、弊各2分,6分)从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原因、特点及意义角度作答: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生产力发展。政府高度重视,体现关注民生;逐步推进,渐进改革,直至取消;逐步走向市场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原因1分、特点、影响各2分,5分)19.(13分)一、特征: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中突出人、世俗化的特点。分析说明:14-16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15-18世纪以来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启蒙运动,都使人的作用日益凸显。据此判定此时期是15-18世纪。(特征1分,理由2分,时期1分)二、特征: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呈现出机械型、功用型、规模大的特点。分析说明:从18世纪下半叶开启的英国工业革命引发劳动力和工厂的集中,城市发展追逐经济效益。据此判定此时期是18-19世纪。(特征1分,理由2分,时期1分)三、特征: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具有开发型、可持续发展型的特点。分析说明:20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疫病增多、城市居民精神压力较大等新问题。西方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管理职能的增加。西方政府从美观舒适、卫生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据此判定此时期是20世纪以来。(特征1分,理由3分,时期1分)(二)较其同异得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A.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目的性B.C.彰显了各学派风格的特性A.普遍重视社会保障问题B.宣传教化成为维护统治的主C.加强对蜀地的社会管理D.养老开始成为四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但到了咸同年间,清政府要求地方督抚补足兵额,力图重建绿营兵制,此举意在()6.下表所示的是1916—1925年我国面粉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这份报告可能出现于()置的机器设备,搬进匆匆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参与其中。教堂被教会称为永恒的耶路撒冷的象征,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这反映出当时()A.宗教改革导致教会地位降低B.文C.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劳秀斯根据各国间贸易发展的长期实践以及罗马法原理,驳斥了葡的原则。该原则提出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B.义词。纺织厂为了大规模雇佣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采取一些举措保障A.工业化促使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B.工厂C.工人运动影响西欧经济发展速度真是很棒,太棒了……到底什么事情,让你们变得如此猜疑?这可和一目数量统计的结果。据此可知()C.政治多极化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女士走马”《女士走马》附文说明: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1836年,洛维特领导成立“伦敦工人协会”材料二1945年,成立了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而逐渐降低各国的关税。凭借新产品.(2)20世纪50—70年代初被称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这一现象。(8分)12345678ACABDAAB9BDBCBDD从经济角度作答,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修建,政治中心向东移动有利于缓解粮食压力。阐释内容:变化成因:②从国家政策调整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产生影响:①从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和中,议会权力逐渐扩大;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并不断完善,议会成为权力中心;19世纪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工人高了官员素质,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也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分)(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则发生了以下变化(如表1)。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表1楚地中原地区A.青铜技术的进步B.区域发展不平衡C.等级制度的瓦解D.政治秩序的变动2.《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据此可知,西汉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华夏认同观念深人人心C.尚武之风备受推崇D.宫廷生活追求奢靡享乐3.图1为唐朝、北宋、元朝及清朝新增孔子庙空间分布图。其中唐朝是4.据《宋史·食货志》载,“琼管奏:海南收税,较船之丈尺谓之‘格纳’……贾物自泉福、两浙、湖广至者,皆金银物帛,值或至万余缗;自高、化至者,唯米包、瓦蕃、牛畜之类,值才百一。而概收以丈尺,故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请自今用物贵贱多寡计税,官给文凭,听其具实报纳”。这表明当时A.政府重视规范民间贸易B.税收方式影响百姓生计C.不同地域经济互补性强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5.1894年,《申报》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长江大海往来运货约计每年二百万,统计中国之利少人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华商便宜之数尚不在内。然则今之时势商务能不讲求欤?所盼以后利日益进、弊日益除,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反映出部分国人认识到A.洋务运动的局限性B.求富强国的重要性C.制度变革的紧迫性D.社会转型的艰巨性6.图2为1919年《晨报》“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的头题文章(节选)。该文章旨在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第一是生存权。第二是劳动权。第三是劳动全收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图2A.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B.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C.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D.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7.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首歌谣唱道,“一根扁担长又长,嫂嫂妹妹送公粮,去时顶星星,回来踏月光。为□抗日出力量,姑嫂争取上红榜”。该歌谣体现了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A.社会地位得以提高B.摒弃了男尊女卑传统观念C.参政意识日益强烈D.肩负起民族民主革命责任8.图3为新中国初期创作的漫画《照样的阴谋》。该漫画图3A.抨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霸权行径B.旨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C.坚定了民众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D.说明美苏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9.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10.图4为公元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图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利斯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图4A.体现了佛教艺术西传的影响B.反映了种姓制度浸染佛教艺术C.凸显了印度文明世俗化倾向D.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一手史料1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如表2)。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表2A.集权程度相对有限B.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C.传统文化逐渐消解D.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12.1563年,英国政府颁布《劳工法令》,对劳资关系进行家长式管控。19世纪上半叶,政府鼓励劳资双方以自由契约来确定雇佣条件,以协商、谈判方式自行化解冲突,促进了调解与仲裁制的兴起。这一调整源于A.启蒙思想的影响B.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C.劳资关系的改善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13.一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14.表3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据此推知苏联(俄)表3(单位:万吨)谷物籽棉7制糖用甜莱向日葵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B.生产关系调整服务国家战略C.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D.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15.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被忽视的热带病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D.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康熙赈灾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东部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给京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日,康照谕大学士,“地震倾倒民居,朕心悯念,至于穷苦兵丁,出征在外,房屋毁坏,妻子露处,无力修茸,更堪悯恻。可敕该部、行令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毋致遗漏……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之义,可协助修理。如官绅富民愿捐资为贫民修理房屋者,该管官酌量奖励。其令督察院五城御史遵行”。◆当日,康熙召集臣僚曰,“兹者地震之变……盖由朕躬不德,敷治未均,用人行政,多未允符,内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尽职掌,或周上行私,或贪纵无忌,或因循推诿,或恣肆虑民,是非颜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上干天和,召兹灾告"。◆九月十三日,康熙谕礼部,“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虔告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度诚齐戒,躬诣天坛,亲行祈祷,尔部即择期具仪来奏特御”。九月十八日,“上以地震,率诸王文武官,诣天坛祈祷”。◆十二月初六日,康熙“免直隶顺天等府属五十七州县卫本年分水早等灾额赋有差。又发仓库银米,赈济饥民”。——摘编自田帅保《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地震及赈灾研究》(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6分)(2)概括康熙赈灾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8分)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劝学歌图5为1909年,山东省滨州学务公所编写的《劝学歌》。当今停止科举,遍立各项学堂。初等实为基础,学科部有定章。当今停止科举,遍立各项学堂。初等实为基础,学科部有定章。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亦详。历史地理格致,体操身躯坚强。五年照章毕业,学问书算优长。纵然不愿仕进,仅足持家营商。若是求取功名,宜入高等学房。资格不求甚高,但能作文数行。愿入即速来入,无须观望彷徨。监督教员学董,翘起学务改良。平日谆谆告诚,煞费无限周章。谕令努力为学,不必修饰服装。休染下流恶习,举动有乖义方。书物均须爱惜,切勿任意毁伤。堂长教习勤谨,常戒请假抛荒。四年学成毕业,得奖声显名扬。我今还有数语,奉告五路四乡。但愿学生父兄,临行谆嘱勿忘。务令循规蹈矩,莫教习气嚣张。学校家庭兼育,行看材储栋梁。凡我州人子弟,勿负劝勉周详。图5——据《直隶教育官报》(1909年第20期)结合所学知识,以“《劝学歌》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8.(12分)家书是一种独特的载体,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留下了思想昂扬向上、感情真挚动人的红色家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红色家书图6父亲大人:去年十二月十三日你的来信,于本月二十四日我收到了,信内一切敬悉。未及时给你来信,原因是等棉衣收到后,才给你来信,所以等候现在。你信中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①……又谈到土地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②……不但自己这样作,更应该起些带头作用。因为咱家有参加国家工作的人,因此不能落后如别人。要告诉发则、狮则、岱海、小存、登云等提高觉悟,不要有其他怀疑等等不正确语论,说话要合乎社会前进的要求,响应国家一切号召,才是对的。大人年老,请注意身体,少生气,看不惯的事,想开些。新社会的许多事情和旧社会有些不同,自己看不惯,主要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下决心去克服,增加新社会的因素。近来我们在外各方都好。你的三个孙子吃的好,很活泼,请不要惦念。代问前后院和东院老少人等均安,并祝你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来成都看看。致以敬礼儿:李振华(当时在四川高级人民法院工作的共产党员)55年1月7日(1)请以李振华的身份,将书信中①②处“……”部分补充完整。(要求:符合语境和时代背景;逻辑清晰;每处字数限制在50字以内。)(6分)(2)2021年,李振华的家书入选央视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请说明其入选理由。(6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约瑟夫·张伯伦和他的时代英国史学家马里欧特称赞约瑟夫·张伯伦是“在目前所评述的这段时期内,英国所有政治家中最富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人物”。◆生逢盛世1836年,约瑟夫·张伯伦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54年,加入叔父的螺钉生意,成为著名的螺钉生产商,产品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海外。◆社会变革1867年,建立全国教育同盟,强调教育改革“是补救的开始,它可以为工人阶级带来较高的工资和比较健康的生活,减少贫困和犯罪,改善居住条件”。1873年,成为伯明翰市长,大兴市政建设,改善道路、照明和供水,清除贫民窟,完成对市中心的改造,将脏乱差的重工业城市变成了英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殖民地会议1895年,面对各国激烈的殖民竞争和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担任殖民大臣的张伯伦,积极推动帝国扩张,并创立殖民地会议制度,宣扬帝国共同利益、责任。1897年,张伯伦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要求改变帝国成员的薄弱联系,将帝国变成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合办企业”。◆关税改革运动1903年,面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美国、德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张伯伦组织“关税改革同盟”,修改自由贸易政策,向对英国产品设立关税壁垒的外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并对来自殖民地的商品实行关税优惠。注:约瑟夫·张伯伦(1836-1914)是英国前首相内维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