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标点符号考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_第1页
专题04++标点符号考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_第2页
专题04++标点符号考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_第3页
专题04++标点符号考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_第4页
专题04++标点符号考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专题04标点符号标点符号题是期末考试的必考题型,主要考查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考查的标点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期末考试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往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例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B.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C.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D.《边城(节选)》中描写翠翠时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答案】C【解析】:A项,引用内容是完整的句子,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B项,引用内容独立成句,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D项,句子并非感叹语气,句末叹号应改为句号。例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们要弄清楚,人的正确思想究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呢?还是从书本理论中来呢?B.欧阳修在《五代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营造出了凄清的离别氛围。D.沈括在《阳燧照物》中研究了阳燧成像的原理:“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答案】A【详解】选择疑问句中,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只在句末用问号。例3下列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马克思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观点)。B.“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阿Q想:“我难道真的疯了?”C.闻一多在《红烛》中高呼:“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D.《〈水经注〉序》中提到,郦道元的《水经注》“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答案】D【解析】A项,括号内容是对“上层建筑”的解释说明,括号应紧跟在“上层建筑”后;B项,提示语在中间,“想”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C项,句子是正常陈述语气,两个感叹号应改为逗号。例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B.《稻》一文介绍了水稻的生长过程:育苗、插秧、施肥、收割等。C.“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边城(节选)》中翠翠的爷爷无奈地说道。D.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答案】C【解析】“你走,我不拦你”与“家里怎么办”是两个不同的意思,中间的逗号应改为分号。常见的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一、句号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句号的使用规则如下:用于陈述句末尾。陈述句是用来陈述事实或表达观点的句子,句号表示陈述语气的结束。例如:“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而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基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句话陈述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观点,用句号结尾,语气平稳,表明陈述完毕。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祈使句是用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等的句子,如果语气较为舒缓,可用句号。例如:“请你用心去感受《琵琶行》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根据《琵琶行》相关内容编写)此句是一个请求,语气平和,用句号结尾,使请求显得不那么强硬。逗号逗号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逗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分隔主语和谓语。当主语较长或需要强调主语时,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逗号隔开,使句子结构更清晰。例如:“这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上层建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2.分隔动词和宾语。如果宾语较长或较为复杂,动词和宾语之间可以用逗号隔开,以突出宾语或使句子节奏更舒缓。例如:“我看到了,在那黑暗的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光明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可看作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示例,类似在表达较为复杂的宾语时,可参考此用法)3.分隔句首状语。句首的状语,如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条件状语等,通常用逗号与句子的其他部分隔开。例如:“在浔阳江头,我听到了那动人的琵琶声。”(化用自《琵琶行》)4.分隔插入语。插入语是句子中插入的一些词语或短语,用来补充说明、解释、强调等,前后通常用逗号隔开。例如:“阿Q,据他自己说,是个很有见识的人。”(《阿Q正传(节选)》)5.分隔并列成分。当并列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定语、状语等成分时,通常用逗号隔开。例如:“《长亭送别》中描绘了碧云,黄花,西风,北雁等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长亭送别》)6.分隔复句中的分句。在复句中,各分句之间通常用逗号隔开,以明确分句之间的关系。例如:“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7.用于称呼语后。在称呼别人时,称呼语后面用逗号。例如:“翠翠,你过来一下。”(《边城(节选)》)8.用于语气舒缓的感叹语、应答语后。例如:“唉,这世道真是变了。”(可看作一种示例,在表达类似语气舒缓的感叹时使用);“嗯,我知道了。”(可看作一种示例,在表达类似应答时使用)9.用于某些序次语之后。如“首先”“其次”“最后”等后面用逗号。例如:“首先,我们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其次,要确定研究的方法;最后,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可看作一种通用的示例,在使用这类序次语时参考)10.分隔倒置的句子成分。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可看作一种示例,当主谓等成分倒置时,用逗号分隔)。“真美啊,这大自然的景色!”(可看作一种示例,当谓语前置时,用逗号分隔)。三、顿号顿号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它是最小的停顿。顿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并列词语间的停顿。用于分隔句子中并列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是同类的事物、概念或行为等。例如:“《长亭送别》中描绘了暮秋时节的诸多景象,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等,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句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并列的景物描写词语,用顿号隔开,清晰地列举出了暮秋的不同景象。2.数字相连表概数时不用顿号。相邻的两个数字连在一起表示大概的数目,中间不用顿号。例如:“他看上去十七八岁的样子,正是青春年少时。”这里“十七八岁”是一个概数,不能写成“十七、八岁”。3.并列词语后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当并列词语之间有“啊”“呀”“呢”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她的歌声是那么清脆,那么动听,那么欢快呀,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句中“清脆”“动听”“欢快呀”是并列关系,因“欢快”后有语气词“呀”,所以用逗号分隔。4.并列的书名号、引号间通常不用顿号。连续列举的书名号或引号之间,一般不用顿号。例如:“在文学经典中,我们可以读到《琵琶行》《六国论》《过秦论》等许多优秀作品。”句中《琵琶行》《六国论》《过秦论》是并列的书名号,它们之间无需顿号。又如:“‘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古道西风’,这些词句描绘出了不同的意境。”这里“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是并列的引号内容,中间也不用顿号。5.多层次并列词语的使用。如果并列词语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要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区分。一般来说,大层次用逗号,小层次用顿号。例如:“在《边城(节选)》中,翠翠的生活充满了简单的快乐,有爷爷的疼爱、渡船的陪伴,有青山绿水、花鸟虫鱼,还有小镇上人们的善良、淳朴。”句中“爷爷的疼爱、渡船的陪伴”“青山绿水、花鸟虫鱼”“小镇上人们的善良、淳朴”是大层次的并列,用逗号分隔;而每个大层次内部的“爷爷的疼爱”与“渡船的陪伴”、“青山绿水”与“花鸟虫鱼”、“善良”与“淳朴”是小层次的并列,用顿号分隔。6.并列的动词短语间的停顿。并列的动词短语之间用顿号隔开,表示这些动作是并列关系。例如:“《阿Q正传(节选)》中,阿Q总是瞪着眼睛、涨红了脸,和别人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句中“瞪着眼睛”“涨红了脸”是并列的动词短语,描述阿Q的状态,中间用顿号停顿。四、分号分号表示并列的长分句或分句组之间的停顿。分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在并列复句中,用于分隔较长的分句。如果分句内部已经有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要用分号来分隔,以区分层次,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例句:“《琵琶行》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生动地表现出音乐的美妙;又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叙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感慨。”2.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用于分隔第一层分句。当复句的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多个层次时,分号用于区分第一层的分句,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明确。例句:“在《过秦论》中,作者先极言秦孝公时的强大,‘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秦国崛起的基础;然后又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系列举措,‘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然而如此强大的秦朝却迅速灭亡,引发读者对其原因的思考。”3.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当列举的各项内容较长,或各项内部包含逗号等其他标点符号时,用分号分隔各项,可使列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例句:“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同志这样描述他对祖国未来的期望: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4.用于对比或对照的分句之间。使对比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或联系。例句:“在《六国论》中,‘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是六国赂秦的结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燕赵坚持不赂秦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对比,更鲜明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5.用于连接几个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独立句子。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不如复句中的分句那样紧密,但又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使用分号可以使它们的关系更加清晰。例句:“《五代伶官传序》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这是庄宗承父志的故事开端;‘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这是庄宗执行父命的过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是庄宗成功后的意气风发。通过这几个句子,清晰地讲述了庄宗从继承父志到成就霸业的过程。”五、冒号冒号表示提示语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顿,有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冒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用于提示下文(1)引出总括性话语:在一个句子中,如果前面的内容是对后面内容的概括或提示,就可以用冒号引出总括性话语。例如:“事实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里冒号引出了对前面“事实证明”内容的具体阐述,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引出解释说明的内容。当需要对前面的词语、句子等进行解释说明时,用冒号。如:“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冒号后面的内容对“概念”进行了具体解释。)(3)引出引语。引用他人的话、文章中的语句等,通常用冒号引出。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用于总结上文(1)在列举或分述之后,用冒号引出总结性的话语。例如:“《长亭送别》中,有对景色的描写,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有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有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3.用于书信、演讲等的称呼语之后在书信、演讲等文体中,冒号用于称呼语之后,表示下面要开始说话或写作的内容。比如:“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边城(节选)》中翠翠的人物形象。”六、问号问号用在一句话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反问句和设问句句末也用问号。问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用于一般疑问句末尾。一般疑问句是指询问信息、需要对方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句子。例句:“你读过《六国论》吗?”这句话直接询问对方是否有读过《六国论》这本书,期待对方用“是”或“否”来回答。2.用于选择疑问句末尾。选择疑问句是提出两种或多种情况,让对方从中选择一项回答的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中,选项之间一般用“还是”连接,句末用问号。例句:“你喜欢《琵琶行》还是《长亭送别》?”此句提供了“喜欢《琵琶行》”和“喜欢《长亭送别》”两种情况,让对方选择其一进行回答。3.用于反问句末尾。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不需要对方回答。反问句末尾使用问号,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句:“难道《可爱的中国》不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的文章吗?”通过反问,强调《可爱的中国》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的文章,答案是肯定的,使用问号增强了这种肯定的语气。4.用于设问句末尾。设问句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句子。设问句末尾使用问号,以突出问题,引发读者兴趣。例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里通过连续的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吸引读者关注关于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问题。5.用于含有疑问词的陈述句中。有些句子虽然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并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这时句末不用问号。但如果要强调疑问的语气,也可以使用问号。例句:“他不知道《边城(节选)》里翠翠的结局会是怎样?”这里虽然有疑问词“怎样”,但整个句子是在陈述“他不知道”这件事,若不强调疑问语气,句末可以用句号;若想要强调对翠翠结局的疑问,也可使用问号。6.用于表示疑问的独词句或词语后。当一个单独的词或短语表示疑问时,后面可以用问号。例句:“‘什么?’阿Q诧异了。”(《阿Q正传(节选)》)这里“什么”单独成句,表示阿Q的诧异和疑问,后面用问号。七、叹号叹号表示语气强烈的句子末尾的停顿。叹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用于感叹句末尾。感叹句是用来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如惊讶、喜悦、愤怒、悲伤、赞叹等,叹号用于句末以突出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通过叹号,深刻地表达出诗人与琵琶女相遇时那种同病相怜的感慨与悲伤之情。2.用于祈使句末尾。当祈使句表达强烈的请求、命令、劝告、禁止等语气时,使用叹号。“住口!你不要再胡说了!”(可想象在《六国论》中,有人激烈地制止他人错误言论时这样说,加强命令的语气。)3.用于反问句末尾。有时反问句也会使用叹号,以增强反问的语气,使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最后一句“是又在六国下矣!”虽是反问语气,但用叹号更加强化了作者对当时宋朝统治者割地求和行为的批判与愤慨之情。4.用于拟声词后。当拟声词单独出现或在句中需要突出声音的强烈、突然等效果时,后面可以用叹号。“‘轰!’一声巨响,仿佛天崩地裂。”(可用于描述《过秦论》中战争场面的激烈,用叹号突出声音的震撼力。)“‘呜——呜!’远处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类似于在《边城(节选)》中描述小镇上的场景,用叹号表现出汽笛声的悠长和突兀。)5.用于标语、口号后。标语和口号通常需要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呼吁,叹号能增强其感染力和号召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可想象在《可爱的中国》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呼喊这样的口号,用叹号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口号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叹号使口号更具力量。)6.用于突出强调部分。在句子中,为了突出某个词语或短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或重要性,可以在其后使用叹号。“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炉中煤》),通过在“波澜呀”“力呀”等后面使用叹号,突出了诗人对这些自然力量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红烛啊”后的叹号,强调了诗人对红烛的深情呼唤,引发读者对红烛象征意义的关注。八、引号引号标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或标示需要读者特别注意的词语、句子等。引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表示直接引用:用于引用他人的话、文章中的语句、名言警句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引号内直接引用了琵琶女的话语,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满招损,谦得益。”(《五代伶官传序》),引用这句名言,来说明自满和谦虚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表示特定称谓:给某些具有特定含义、特定名称的事物或人加上引号,以突出其特定性。“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阿Q正传(节选)》),这里的“圆规”是对杨二嫂的特定称谓,形象地描绘出她的外形特点。“在《边城(节选)》中,翠翠被人们称作‘碧溪岨的白塔下的孤雏’,这个特定称谓体现了她孤苦无依的身世。3.表示强调突出:为了强调某个词语或短语,引起读者的注意,可将其用引号括起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可设想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时这样说,“自己来拿”加引号突出了自主选择的重要性。)“在《可爱的中国》中,作者强调:‘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光明前途’加引号突出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4.表示讽刺或否定:当要表达对某一事物或说法的讽刺、否定意味时,使用引号。“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可想象在描写旧中国工人苦难生活的文章中这样写,“慈祥”加引号,实则是对老板残酷剥削工人的讽刺。)“在《六国论》中,作者说六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里的‘以地事秦’加引号,带有对六国这种错误策略的否定意味。5.表示特殊含义: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了不同于本义的特殊含义,用引号标明。“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阿Q正传(节选)》),“厚障壁”并非指真正的墙壁,而是指“我”和闰土之间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因素产生的隔阂,引号赋予了该词特殊含义。“在《炉中煤》中,诗人将自己比作‘炉中煤’,这里的‘炉中煤’有着特殊含义,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6.用于引用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使这些固定短语在文中更加突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长期积累的过程。”(可用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引用俗语使文章更通俗易懂。)“《过秦论》中用‘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一夫作难’等表述引用了成语,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九、括号括号表示括起来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前面的词语或句子。这种注释或补充说明的面比较宽,可以解释语意、注明时间,也可以交代引文出处、列举具体内容等。括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用于注释内容:对句子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解释、说明、补充或提供额外信息。例如:“如果您画出曲线(例如“逻辑斯蒂曲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曲线就越清楚地表现出平均数的作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括号内的内容是对“曲线”的举例说明。)2.用于插入语:插入一些与句子主体内容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信息,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例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鲁迅《阿Q正传(节选)》,破折号之间的内容相当于插入语,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也可以用括号来表示类似的插入信息。)3.用于标明引语出处: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话或文献内容,用括号注明出处。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姿态。”十、书名号书名号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1.标示书名、篇名:这是书名号最基本的用法。在提及书籍、文章的具体名称时,需使用书名号。例如:“《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恩格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六国论》中,苏洵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2.标示报刊杂志名:当提到具体的报刊、杂志名称时,要用书名号。例如:“他经常阅读《人民日报》,以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这里假设《人民日报》在这些作品中有被提及,若没有可自行假设合理场景)3.标示文件名:在涉及文件、文档等的名称时,使用书名号。例如:“请将《年度工作总结.doc》文件发送给我。”(同样假设在相关场景中有类似提及,若没有可按实际情况调整)4.标示戏曲名:对于戏曲作品的名称,需用书名号。例如:“《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折,是经典的戏曲片段。”5.标示歌曲名:歌曲的名称要用书名号括起来。例如:“《炉中煤》这首诗被改编成歌曲后,深受大家喜爱。”(假设歌曲《炉中煤》存在这样的相关描述,若实际没有可灵活调整)6.标示图画名:如果提到具体的图画作品名称,要使用书名号。例如:“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假设在相关作品中有提及类似图画名,若没有可根据实际情况举例)7.标示电影、电视剧名:电影、电视剧的名称也需用书名号。例如:“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展现了方志敏烈士的光辉形象和伟大精神。”8.标示法律、法规、规章名:在提及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名称时,使用书名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法律典籍。”(假设在相关作品中有涉及法律名称的提及,若没有可合理假设场景)十一、省略号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省略号的使用规则如下:1.表示行文的省略:在叙述或说明过程中,当需要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时,使用省略号。例如:“我也不再说什么了,总之……希望你能明白我的意思。”2.表示列举的省略:当列举的事物或情况较多,不必一一列举时,用省略号表示省略。例如:“他喜欢的文学作品有《琵琶行》《长亭送别》《边城》……种类繁多。”(这里省略了其他他喜欢的文学作品)3.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用于表现人物说话时的犹豫、迟疑或因情绪激动等原因导致的不连贯。例如:“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4.表示沉默或思考:可以用来表示人物在思考或沉默不语的状态。例如:“他低下头,陷入了沉思……过了很久,才缓缓抬起头来。”5.表示语意未尽:使读者感受到还有未尽的话语或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例如:“她看着远方,眼中充满了憧憬……”(让人联想到她对远方有着许多美好的想象和期待)6.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当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为了避免重复,可以用省略号表示省略。例如:“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封信,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到无比温暖。”(省略了重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十二、破折号破折号表示它后面有个注解,或表示话题的转变,或表示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