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5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_第1页
课时数智作业5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_第2页
课时数智作业5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_第3页
课时数智作业5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_第4页
课时数智作业5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五)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湖南长沙模拟)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A.行政效率提高 B.丞相地位上升C.君主专制强化 D.权力制衡加强2.(2024·河南中原名校调研)《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唯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3.(2024·江西上饶一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4.(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出处相关内容《魏书·律历志》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魏书·官氏志》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据上表可知,北魏意在()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 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C.革新传统修史体例 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5.(2024·安徽A10联盟联考)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6.(2024·河北邢台联考)《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刘宋时期()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7.(2024·山东潍坊检测)下面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8.(2024·江苏南京调研)隋朝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被慑服,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A.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查制度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9.(2024·山东聊城一模)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 B.文人的好大喜功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10.(2024·湖北武汉调研)下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据此推论()典籍时间户数《旧唐书·地理志》唐贞观年间(627—649)72000户《新唐书·地理志》唐天宝年间(742—756)354000户《元和郡县图志》唐元和年间(806—820)164000户A.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B.社会环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C.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D.土地兼并推动赋税制度调整11.(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D.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12.(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唐中期,时有藩臣“擅自置属,贡赋不入朝”。唐德宗规定:“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朝廷)、送使(藩镇)、留州”。这一规定意在()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B.制衡藩镇力量C.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简化税收名目13.(2024·湖南衡阳二模)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自理内部事务,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唐的政令、刑律也推及这些地区。其版籍(户口册)一般不上报户部,个别上报户部的,赋役也较轻。唐代羁縻州的设置()A.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B.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C.阻碍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D.减轻了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14.(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面是唐朝后期长安—洛阳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15.(2024·福建南平三模)唐太宗在《帝范·阅武》中写道:“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遂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据此可知,唐太宗()A.认为治国理政应该因势而异B.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C.强调文治武功需要统筹兼顾D.主张安不忘战的军事思想16.(2024·广东茂名二模)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幂罗(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自武周朝之后,幂罗渐为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反映了唐()A.纺织业技术水平高 B.对外文化交流频繁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封建贵族生活奢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17.(2024·山东日照联考)后世史书提及隋朝,多用“盛世而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是时(583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隋文帝)令州县大索貌阅……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材料二时间隋炀帝时期大事(部分)民役数量605年3月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每月200万人605年3月开凿通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5年5月营建西苑170万人606年7月巡幸江南40多万人607年8月修筑长城100多万人608年正月开凿永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12—614年远征高丽300多万人材料三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马端临《文献通考》(1)读史贵在有“疑”。根据材料,对马端临“(隋代)何以殷富如此”的疑问作出解释。(6分)(2)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谈谈你对隋朝“盛世而亡”的思考。(6分)18.(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道开通的影响。(6分)课时数智作业(五)1.C[根据材料“指定……主持蜀汉大小政务”可知,皇帝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赋予丞相职责和权力,李严的职务是尚书令,但由其兼任中都护,说明部分权力已从三公等外朝手中转入尚书省这样的内侍机构,这体现出皇权上升,故选C项。]2.B[根据材料“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天下幸甚”可知,曹魏取代东汉,犹如尧舜禅让,以此彰显曹魏的正统性,故B项正确;曹魏不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曹魏政权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3.A[题干提到的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A项;政权更迭频繁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本身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所以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民族交流交融是气候变冷所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D项。]4.B5.D[根据材料“元氏多与博陵崔氏……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要统治北方,需要笼络汉族贵族集团以求巩固统治,所以元氏(拓跋氏)男子娶妻的变化,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故选D项。]6.A7.C8.A[材料表明少数民族首领冼夫人帮助隋中央政府镇压叛乱,拥护中央对当地的管理,后各路豪强接受隋朝管理,体现了隋朝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故选A项。]9.A[材料提及唐朝政府、士人都重视西北等边疆地区,而将南方的岭南地区视作“鬼门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西北等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一系列边疆管理机构,体现了唐朝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故选A项。]10.B11.B12.B[由材料“藩臣‘擅自置属,贡赋不入朝’”“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留州’”可知,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威胁中央集权,因此唐德宗规定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意在制衡藩镇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13.A[根据材料“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可知,唐代对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A项正确;唐朝出现外重内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羁縻州的设置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阻碍交流,排除C项;唐代羁縻州设置在边疆地区,无法减轻“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排除D项。]14.C15.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通过勾践轼蛙和徐偃弃武的例子,表明在治理国家时,要重视军事准备,体现出他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唐太宗认为即使在国家和平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也不能忽视军事的准备和武力的维护,故选D项。]16.C[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初到玄宗年间,贵族女子从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转变为戴不需要遮蔽的胡帽,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逐渐开放,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帽子的款式,未涉及纺织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来自少数民族的胡帽,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贵族生活奢靡的结论,排除D项。]17.(1)隋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掌控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使国家财政收入提高;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6分)(2)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