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_第1页
4.1 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_第2页
4.1 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_第3页
4.1 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_第4页
4.1 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授课时间目标科学观念: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形演重影响;掌握典型案例(喜马拉雅山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科学思维:通过等高线疏密与形态(如闭合曲线表山顶)培养空间转换能力(→立体地形);结合地质证据(如岩层弯曲、化石分布)推理地壳运动的长期性;分析内力与外力如何共同塑造地表(如峡谷形成需抬升+侵蚀)。探究实践:动手制作山峰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图,理解投影原理;设计盘流水侵蚀、风洞实验)验证外力作用规律;实地或图像观察(态度责任: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加剧侵蚀),增强生态责任感;通过地质演变案例(如大理石柱升降)培养科学实证精神与长期重难点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1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地球的结构;地形和地形图;地形的变化。地球圈层(岩石圈、水圈等)相互作用核、地幔与薄厚不均的地壳。地表分平原、山地等地形,学习需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疏密示坡度,封闭表山顶,山谷线向高突。重点理解内力(海陆变迁)与外力(流水、风、冰川侵蚀沉积)对地形的塑造,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等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地形动态演变本节内容拟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课件、结构挂图活动新课导入较低(一般在200米以较高《一般在500米以四周多被山地成高原下)广闭平坦,起伏上)有耸立的山峰.环绕,中部相对低平回顾五种 很小 随峭的山坡高原以上)外围较陵,内 新知讲授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图上?1.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一个山峰模型。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如1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所示。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4.俯视山峰,你看见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5.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画到白纸上?6.山峰上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什么形状?如果你把山峰上的等高线正确地绘制到了白纸学习形图模型的制作了解知道距的圆锥山体白纸高线。00高差。了解表的意义学会线的学会不同线的形态等高线7等高线数值越小,地势越低疏密程度 势高低的陡缓等高线如图是某山地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已在地形图上标出,请在下表内填写各地形对应的山顶山顶山顶山谷峭壁山脊奇峭壁比例尺山顶点了解变动引起的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山顶之处有标注,①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陡坡密,缓坡疏,②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单位是米;两山之间是鞍部,③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高凸谷,低凸脊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峭壁外,陡崖就在重叠处。等高线不相交。据水平岩层在内部的力作用下,或发生骞曲,或引发断据水平岩层在内部的力作用下,或发生骞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变动的证形变旦大山灰覆点回海洋生物活动很迹 海平面火山灰覆盖,小点部分保旦大山灰覆点回海洋生物活动很迹建成时建成时6.3m18世纪1955年1955年如地壳运动、火山、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可分为两类,一种来自地球的内火山喷发、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急剧变化。知道作用引起夏威夷群岛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由地霞导致的地壳的缓剧烈的缓剧烈的地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你还知道哪些证明地壳变动的证据化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舰迹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冲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条大峡谷。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另一种力就是外力,如流水等,我们称其为外力作用,这种作用对地形的影响通常是缓慢而持久的。流水的冲刷流水的冲刷黄土高原贵州织金洞三角洲平原以上地形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等地形。了解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化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在高寒地区,在冰川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等地形。冰川移动的作用冰川移动的作用波浪的冲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知道内力和外力作用结构生物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地形,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如植物的固土作用,微生物如地衣分泌酸性物质分解岩石,动物的挖掘活动如蚯蚓、蚂蚁翻动土壤,改变地表结构,人类活动也对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堂练习⑥②⑤▲⑤▲③④比例尺④A.山峰②位于山峰①的东北方向B.山峰①②高度相等【答案】D【解析】A.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山峰②位于山峰①的西北方向,故A错B.山峰②的海拔大约在250米-300米之间,山峰①海拔在200米-250米之C.④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故C错误;D.⑥处为陡崖,陡崖处适合攀岩运动,故D正确。故选D。例2.象山鹤浦是浙江宁波南部的滨海集镇,东南濒临东海,海岸边怪石林怪石的形成主要受到的影响因素是()A.冰川C.风力D.生物【答案】B【解析】A.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A错误;B.象山鹤浦东南濒临东海,长期受到海浪的侵蚀和冲刷。海浪的反复作用会不断C.虽然风力作用也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但由于象山鹤浦紧邻海洋,风力作用,C错误;D.生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常较为缓慢且有限,不太可能形成如此壮观的怪石景观,D错误。故选B。A.岩石圈就是地壳,地壳就是岩石圈B.软流层属于岩石圈【答案】C【解析】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生物圈包括大气國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划分为六大板块,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故C正确。故选C。例3.上虞岭南乡的覆卮山上有一处奇特景观,称为冰川石浪。该石浪形成于约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是大规模古冰川运动这一外力作用的结果,下列地质作用中,不属于外力作用的是()C.地下溶洞【答案】D【解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包括受到地球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种,以上四种景观中,波浪侵蚀、流动沙丘和地下溶洞是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华山断层是地球内力作用导致。故选D。例4.读“等高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判断理由是_□(3)CD、EF两处中容易形成小河的是_,如果在此处形成小河,则小河的流向是【答案】(1)鞍部(2)B;B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H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3)EF;西北向东南【解析】(1)依据位置,图中A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可判定,B、H两(3)图中CD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EF线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EF可能发育成河流。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从课堂小结(2)地形部位识别(1)内力作用影响:形成宏观地形(山脉、高原)、导致海陆变迁(如喜马拉雅山发现(2)外力作用①流水作用②风力作用③冰川作用:角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