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1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2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3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4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重要考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局限及影响2.明代陆王心学的兴起与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3.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的成就与西学东渐知识点一明至清中叶的经济1.社会经济发展(1)农业发展作物品种高产粮食作物、甘薯的引进与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种植结构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经营方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日益兴盛

(2)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出现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

特征开设工场,使用自由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3)商品经济繁荣白银货币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和晋商

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①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②明代中期以后,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同时也使社会上盛行奢侈和逐利的风气。2.必知——易错易混明清时期虽然部分手工业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但始终未突破封建农耕经济的生产模式。3.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教材P83“历史纵横”:概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出现哪些新的经济现象。试答

②阅读教材P84“史料阅读”:徽商“富甲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试答

知识点二明至清中叶的思想与文化1.思想(1)陆王心学代表王守仁主张以“”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其带有倾向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①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②黄宗羲:严厉抨击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③顾炎武和王夫之:对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④评价: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2.科技与文艺科技①著作:李时珍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②地理学:徐弘祖的《》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小说①施耐庵和罗贯中各自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②吴承恩的《》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曹雪芹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戏曲①创作特点: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②代表: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③发展:清朝道光年间,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3.西学东渐背景从明朝后期起(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意大利人等

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贡献①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1)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李贽提倡个性自由,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进行批判,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2)伴随明清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倡自由、反对专制的思想出现,小说戏曲反映了社会的世俗化倾向。2.必知——易错易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未突破传统儒学范畴。3.必考——核心概念经世致用:“经世”,治理世事;“致用”,尽其所用。《辞海》对“经世致用”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4.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教材P87“问题探究”:概括指出王守仁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试答

②阅读教材P85“历史纵横”:明清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大型典籍有何影响?试答

主题一辉煌与迟滞——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年8考]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农业、商业、手工业领域的新变化,其中农业和商业是考查的重点。多利用文献、图片史料创设情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突出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考点三年考情创新示例2026高考命题预测农业2024·新课标卷:以《卖田说》为情境,考查租佃关系的影响(1)热考主题: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和影响(2)角度预测:①从农业与市场联系的角度考查农产品商品化②以社会领域的新现象切入,考查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将明清经济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考查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的影响2023·福建卷:以苏州女性的头饰切入,考查清朝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手工业2023·江苏卷:以大豆占比高为情境,考查江南经济发展商业2023·新课标卷:从港口变迁的角度,考查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2024·广西卷:以北京内城布局的变革,考查明代商业发展的影响2024·广东卷:以杭州西湖为情境,考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视角1图文证史——明清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史料一《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史料二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农业新发展的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试答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试答

视角2史料证史——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史料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试答

1.历史解释——明清农业生产的特点(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发展趋势: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发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4)总体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历史解释——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1)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4)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5)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商业从业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人身自由基本得以实现。(6)商人地位提高:商人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市民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主题二承古萌新——明至清中叶的思想与文化[3年9考]高考关于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陆王心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传统科技和文学艺术方面。对思想的考查主要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内涵的理解,多依托思想家的观点进行命题。对文化的考查,多依托社会现象考查其成就。考点三年考情创新示例2026高考命题预测心学思潮2023·重庆卷:以英雄豪杰观的变化为情境,考查心学的影响(1)热考主题: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传统科技成就、文学成就(2)角度预测:①明清儒学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②明清进步思想蕴含的价值取向③以中外科技对比的角度,考查明清科技的特点④以社会领域的新现象为切入点,理解文学艺术的世俗化2023·全国甲卷:从读书和做生意的角度,考查“道”的内涵变化明清进步思想2022·江苏卷:从后人纪念黄宗羲的角度,考查黄宗羲的进步思想2022·浙江卷:以顾炎武的学术旨趣考查经世致用思想2024·重庆卷:以吴妙静的故事为情境,考查明清理学的影响科技与文化2022·浙江卷:以清朝统治者命人编纂大量宫廷大戏,考查戏剧的发展2022·全国甲卷:以《康熙字典》的编纂为视角,考查科学技术视角1学者观点——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影响史料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等思考依据史料,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试答

视角2问题探史——明清小说的繁荣史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思考(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试答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试答

视角3学者观点——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史料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试答

1.历史解释——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以异端自居,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认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4)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而空谈仁义道德。(5)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2.唯物史观——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影响(1)积极性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①从内容看:早期的反专制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近代意义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宋明理学的主流地位。③从影响看: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3.唯物史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1)对文学: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2)对艺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和新的经营方式兴起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戏曲等艺术形式逐渐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3)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练·教材改编题】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2“教材知识”改编]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些经济现象反映出当地()A.耕作技术提高 B.商品经济繁荣C.农业人口过剩 D.垦田面积增加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3“历史纵横”改编]《明神宗实录》描述了17世纪初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A.官营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崛起C.早期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4“教材知识”改编]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明确提出倡导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这些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是()A.君主专制的衰落 B.商品经济的发展C.世俗观念的滋长 D.民主思想的传入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7“问题探究”改编]王守仁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又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其意在()A.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提倡平等和叛逆精神 D.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6“学思之窗”改编]从明朝后期起,利玛窦等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明朝一些士大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技书籍。这说明()A.统治者决心变革落后的社会现状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被彻底否定D.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练·高考真题】1.(2023·福建高考,5)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2.(2024·广东高考,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3.(2021·辽宁高考,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4.(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知识点一1.(1)玉米多种经营(2)经营方式雇佣劳动(3)长途和大额徽商经济功能必练——教材边角①出现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被雇佣者按日领取工资。②原因:有经商传统;团结互助;崇尚节俭。知识点二1.(1)致良知主观唯心主义(2)①伦理道德②君主专制工商皆本③高度集权2.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西游记红楼梦京剧3.利玛窦必练——教材边角①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或都反对封建权威)。②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主题一]视角1(1)现象: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2)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等。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等。视角2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形成多个经贸区;出现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大量聚集。[主题二]视角1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理学走向极端。视角2(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视角3特点:传教士是文化交流主要媒介;双向交流;内容广泛。影响:①对中国: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②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的启蒙思潮。【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练·教材改编题]1.B[根据材料“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经济作物品种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