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3)_第1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3)_第2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3)_第3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3)_第4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隐私让渡主要指个人隐私因卷入公共利益,而依法予以必要让渡的情形。它反映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可克减性,即“如果与隐私权相对的公共利益足够重要,则允许隐私权为公共利益让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隐私让渡已不再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让渡,它还涵盖了个体自主决定和选择的主动的隐私让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等革命性技术的冲击下,针对个体的自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算法渗透日益普遍,用户在追求高体验、高回报网络服务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渡了自身大量的隐私以及个人信息,使隐私保护面临无奈选择,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与万物皆智”的环境演化,带来机器、算法与人类社会生活无缝交织的智能泛在化状态。在这种人机共存的环境中,个人的隐私和数据彻底变为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美食”。大数据技术本身的联动挖掘模式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会使得人们的身份隐私无处遁逃。商业组织运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技术,通过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再实施复合运算,就能够有意或无意地对用户的隐私进行披露。除了技术的渗透,隐私自主的个性化选择亦导致了隐私让渡。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位与互动,掌握数据流动和隐私自我管理,以实现人们对私人空间较高程度的自主。个体为了获取便利的网络服务、最新的媒介产品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在个性化的选择中会让渡个人隐私,意图藉助私人信息的披露与分享,获取免费的网络产品、安全的网络空间和其他资源。尤其是许多年青人认为在社交媒体平台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与活动隐私是在线交友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们甚至认为,社交平台中隐私信息的分享与交换,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与爱,可以谋求吸引他人,可以博取他人的好感与信任。这种信任能消除人们对于隐私让渡风险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的隐私忧虑显著降低,从而导致个体在交往中进行更多的隐私信息披露。基于公共利益的合理使用也是隐私让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法律规定披露隐私应当取得个人同意,但是现行法律同样规定了一些无需取得个人授权的合理使用情况。对隐私的这种合理使用,是国家对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进行的平衡,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在凌某与“微播视界”隐私侵权纠纷案中,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对个人信息过于绝对化的保护,可能导致个人信息处理和数据利用的成本过高,甚至阻碍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考察是否构成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情形。”网络平台责任的缺失也是导致隐私让渡的重要因素。从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履行来看,不论是超级互联网平台,还是大量分散式网络运营者,普遍将自身经济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社会责任意识相对缺失,大多平台不能够积极履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义务。权力技术化和技术权力化的交互影响与叠加,催生了公共权力与经济权力的“联姻”而导致信息宰制。基于上面的分析,未来的隐私治理应围绕公民权利保护、产业创新发展和国家网络安全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重构隐私观念、创新隐私保护范式和完善网络平台治理,实现冲突利益的平衡和隐私权益的保护。(摘编自卢家银《无奈的选择:数字时代隐私让渡的表现、原因与权衡》)材料二:如果说社交媒体中的隐私让渡已成为难以回避的现象,那么如何保障隐私让渡中各方的权益则成为隐私保护的重要方向。欧盟首次提出数据主体有权对不符合规范的数据进行更正、删除或屏蔽,旨在赋予数据主体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信息的权利。这种“被遗忘权”加强了个体对已让渡信息的控制,同时昭示了平台等数据持有者应尊重数据主体的权益。然而“被遗忘权”看似使数据主体得以控制个人隐私,但是平台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时的含糊说明使得“被遗忘权”的范围难以界定,而盲目的数据删除也影响着平台的发展。因此,明确“被遗忘权”的施行界限,平衡个人隐私保护、表达知情权与平台产业发展成为“被遗忘权”实施的关键。首先应减少隐私让渡中的不确定性,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社交媒体挖掘与使用数据时应保证用户的“参与式同意”,在保障用户权益的同时,平台更应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向用户阐明获得权限的目的、获得的数据内容以及这些数据的后续使用情况等,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以减少数据抓取与二次利用中的纠纷。其次,限制不必要的“被遗忘权”,减少平台的规制成本。在遇到非必要删除信息的情境时,应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作为折中之道,既可以节约遗忘成本,也能够防止全部删除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而减少负面效应。最后,应结合具体情境平衡用户的知情权与表达权。隐私问题应超越公私之界而以具体情况为基准进行动态判断,传播或公开的信息未必就不是隐私,而有时用户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自愿披露隐私时,则应慎重对待“被遗忘权”的实施。(摘编自方之衍《理性计算、技术反身与被遗忘权——论社交媒体中的隐私让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隐私让渡的话题展开,材料一倾向于原因的探寻,材料二则倾向于问题的解决。B.材料一认为,相比于被动让渡,隐私的主动让渡往往面临着主体无奈的选择,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C.材料一中凌某与微博视界隐私侵权纠纷案的判决,说明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可以忽视个人隐私的保护。D.材料二认为,“被遗忘权”的使用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隐患与矛盾,否则难以达到各方权益的平衡。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盟提出的“被遗忘权”使得数据主体可以将已经让渡的信息中那些不合规范的信息进行处置。B.如果盲目的数据删除影响了社交数据平台的发展,那么,“被遗忘权”施行的可行性就会受限。C.社交媒体能保证用户权益,平台能提升数据的准确性,用户隐私让渡时的不确定性就可能减少。D.如果用户是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自愿披露隐私,那么数据平台完全可以拒绝其实施“被遗忘权”。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是基本一致的。B.材料二前两段先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接着指出仍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有依据。C.材料一从隐私让渡的现象切入,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这与材料二论证的切入点不同。D.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语言严谨,论证层次清晰,使得论证的指向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材料一中运用了“美食”“联姻”等词语,简析它们在论证时所起到的作用。(4分)5.许多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中的隐私保护意识淡薄,因隐私泄露而蒙受损失的事件频发。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九汪曾祺老九用四根油浸过的细皮条编一条一根葱的鞭子。这是一种很难的编法,四股皮条,这么绕来绕去的,一走神,就错了花,就拧成麻花要子了。老九就这么聚精会神地绕着,一面舔着他的舌头。绕一下,把舌头用力向嘴唇外边舔一下,绕一下,舔一下。编完了,从墙上把那根旧鞭子取下来,拆掉皮鞘,把新鞭鞘结在鞭杆子上。可是这根鞭子他自己是用不成了。老九是这个场子里的世袭工人。他穿着开裆裤的时候,就在场里到处乱钻。使砖头砸杏儿、摘果子、偷萝卜、刨甜菜,都有他。稍大一点,能做点事了,就什么也做,放鸭子,喂小牛,搓玉米,锄豆埂……最近三年正式固定在羊舍,当小羊倌。老九是土生土长,这一带地方,不论是哪个山豁豁,渠坳坳,他都去过。这一带的人,不问老少男女,也无不知道有个秦老九。每天早起,日头上来,露水稍干的时候,只要听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就知是老九来了。——这孩子,生了一副上低音的宽嗓子!他每天把羊从圈里放出来,上了路,走在羊群前面,一定是唱这一支歌。一挥鞭子: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矮粗矮粗的个子,方头大脸,黑眉毛大眼睛,大嘴,大脚。一摇一晃的,来了!后面是四百只白花花的,挨挨挤挤,颤颤游游的羊。老九真的要走了,要去当炼钢工人去了。他爹也愿意。有人问老九:“老九,你咋啦,你不放羊了么?”这叫老九很难回答。谁都知道炼钢好。但是放羊呢?他就说:“我爹不愿意我放羊,他说放羊不好。”他也竭力想同意他爹的看法,说:“放羊不好,把人都放懒了。”其实他心里一点也不同意!如果这话要是别人说的,他会第一个起来大声反驳:“你瞎说!你凭什么?”放羊?嘿——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唿哨,嘴里“嘎!嘎!”地喝唤着,赶着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凤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放羊的能吃到好东西。山上有野兔子,一个有六七斤重。有石鸡子,有半鴂子。石鸡子跟小野鸡似的,一个准有十两肉。半鴂子一个准是半斤。你听:“呱格丹,呱格丹!呱格丹!”那是母石鸡子唤她汉子了。你不要忙,等着,不大一会,就听见对面山上“呱呱呱呱呱呱……”你轻手轻脚地去,一捉就是一对。山上还有鸬鸬,就是野鸽子。“天鹅、地普鸟,鸽子肉、黄鼠”,这是上讲究的。放羊的吃肉,只有一种办法:和点泥,把打住的野物糊起来,拾一把柴架起火来,烧熟。真香!山上有酸枣,有榛子,有橹林,有红姑蔫,有酸溜溜,有梭瓜瓜,有各色各样的野果……放羊苦么?咋不苦!最苦是夏天。羊一年上不上膘,全看夏天吃草吃得好不好。夏天放羊,又全靠晌午。“打柴一日,放羊一晌”。要上膘,要不得病,就得吃太阳晒过的蔫筋草。可是这时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荫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你怕热,羊也怕热哩。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甭想。一夏天这么大太阳晒着,烧得你嘴唇、上腭都是烂的!真渴呀。好天还好说,就怕刮风下雨。刮风下雨也好说,就怕下雹子。有一回,在马脊梁山,遇了一场大雹子!足有鸡蛋大。砸得一群羊惊惶失措,满山乱跑,咩咩地叫成一片。砸坏了二三十只,跛了腿,起不来了。但是这些,从来也没有使老九告过孬,发过怵。他现在回想起来倒都觉得很痛快,很甜蜜,很幸福。他甚至觉得遇上那场雹子是运气。这使他觉得生活丰富、充实,使他觉得自己能够算得上是一个有资格,有经验的羊倌了,是个见识过的,干过一点事情的人了,不再是只知道要窝窝吃的毛孩子了。这些,苦热、苦渴、风雨、冷雹,将和那些蓝天、白云、绿山、白羊、石鸡、野兔、酸枣互相融和调合起来,变成一幅浓郁鲜明的图画,永远记述着秦老九的十五岁的少年的光阴。这些,在他将来炼钢的时候,或者履行着别样的职务时,都还会在他的血液里涌洑,给予他持续的力量。但是他的情绪日渐向往于炼钢了。他不止一次设想自己下一个阶段的样子:戴一顶大八角鸭舌帽,穿着水龙布的工作服……没人的时候,他站在床上,拿着小吕护秋用的标枪,比划着。他觉得前面,是炼钢的炉子,轰隆轰隆的熊熊的大火。他的眼睛眯细起来,眯细起来……他出神地体验着,半天,半天,一动也不动。今天晚上,老九可是专心致志地打了一晚上鞭子。你已经要去炼钢了,还编什么鞭子呢?一来是习惯。他不还没有走吗?那么,既在这里,总要找点事做。这根鞭子早就想到要编了。编起来,他不用,总有人用。何况,他本来已经起好,在编着的时候又更确实地重复了一遍他的决定:这根鞭子送给留孩,明天走的时候送给他。(摘自汪曾祺《羊舍一夕》,有删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写老九放羊能吃到好东西时,运用繁笔,罗列诸多的野物和各色各样的野果,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老九对放羊工作的用心与热爱。B.小说写道“但是他的情绪日渐向往于炼钢了”,并沉浸于炼钢的美好遐想中,既表现了老九对新工作的好奇,也体现了其分担家庭重任的懂事。C.小说表现是一种美,一种健康的人性,这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所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D.老九从小在农场里乱钻到稍大些能做点事,从做小羊倌到想做炼钢工人,成长的痛苦在于有收获也面临着不断的失去,主题鲜明,引人深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三段交代老九的身份,他是这个场子的世袭工人,为后文写他从小在此地做事,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放羊生活等情节提供了依据。B.老九上低音的宽嗓子,放羊时固定唱的一支歌,一摇一晃的身子,后边四百只白花花的羊,形象鲜明,富有动感,成为农场独特的一景。C.小说画波浪线句“放羊?嘿——”语义上与上下文段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及问号、破折号的使用,使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D.小说用文学语言展现属于儿童的生命历程。语言风趣幽默,典雅含蓄,具有浓厚的传统美学意蕴,多用短句,行文富有节奏美。8.小说首尾都提到老九编鞭子,这样的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叙写老九放羊时着重突显两种不同的感受,有何用意?请以文中两处画横线句的描写为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者,在上①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②。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③一匹者,复卒④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改)材料二: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有删改)【注】①上:这里指君主。②渫(xiè):流通。③车骑马:战马。④复卒:免除兵役。复,免除。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可以周海A内而无饥寒之患B此C令臣轻D背其主E而民易去F其乡G盗贼有所劝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所以”意思相同。B.择,选择,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意思不同。C.而,表承接,与《种树郭橐驼传》“旦视而暮抚”中的“而”用法不同。D.贼,祸害,与《兼爱》“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贼”意思相同。1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晁错认为,人们之所以普遍重视金银珠宝这类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的物品,原因是人主对它们有需求并喜欢使用它们。B.晁错提出要实行一经颁布就能使老百姓获利的法令,如直接减损贫苦百姓应当缴纳的那部分赋税,用富人的钱财来补充国库不足的部分。C.贾谊认为,生产东西本来就有时节的限制,但如果人们使用的时候不知道节制,没有丝毫限度,那么社会财富必定会因此出现匮乏。D.贾谊指出,弃农经商和过度奢侈的风气会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减少而进行消费的人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国家财富会因此而逐渐变得枯竭。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4分)(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4分)晁错和贾谊都提到了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他们所提出的有关粮食的政策却有所不同,试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昌英主簿叔久雨杨万里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傍花流。半明衣桁烘梅润,全为农家放麦秋。更著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新晴佳处无人会,隔柳一声黄栗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回复昌英主簿时久雨已停,日光透过云的缝隙照在花上,景象清新而生动。B.颔联呼应诗题和首联,既写“久雨”“解休”后的日常生活,也描写农忙情景。C.颈联体现诗歌“起承转合”中“转”的结构特点,由眼前之景转而写心中之情。D.尾联以景结情,借写柳叶间传来黄鹂的鸣叫声,寄寓诗人丰富浓郁的思想情感。16.诗人心中的“闲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优秀的比喻句往往来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2)“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对后主的劝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关于“小人”是这样论述的“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想要防止朝中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做到“___________”。(3)“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失意隐居的媒介,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绿茶的制造,采用高温杀青,

A

,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了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黑茶的制造,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经过渥堆过程,缓慢进行自动氧化,形成色泽黑褐、汤色黄褐的品质特征;乌龙茶的制造,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形成色青褐、汤金黄、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制造,经过发酵过程,使多酚类化合物充分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因此,多酚类化合物在不同制法基础上的不同氧化程度,是

B

的物质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种茶类主要是从制造方法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点,③但不论是制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④而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中,⑥所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此,必须研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⑨使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