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三模 历史(湖南长沙卷)(考试版A4)_第1页
2024年中考三模 历史(湖南长沙卷)(考试版A4)_第2页
2024年中考三模 历史(湖南长沙卷)(考试版A4)_第3页
2024年中考三模 历史(湖南长沙卷)(考试版A4)_第4页
2024年中考三模 历史(湖南长沙卷)(考试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湖南长沙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A.早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 B.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C.农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远古传说的丰富历史信息2.小华同学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内容时,制作了下面的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社会大变革的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青岛市某中学历史社团在探究宋词的过程中,梳理形成了以下表格。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文学作品(

)人物生活时代作品风格苏轼北宋豪迈而飘逸李清照两宋之交前期清新婉约,后期充满血泪,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辛弃疾南宋继承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气势磅礴,抒发收复故土的情怀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B.艺术特色主要由文学形式决定C.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 D.内容全部来自作者的丰富想象4.对比下面唐朝与宋朝对外贸易图,可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唐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A.唐代的对外贸易以丝绸为主,宋代以瓷器为主B.唐代的对外贸易是海陆并举,宋代以海路为主C.唐代主要是要官方贸易,宋代主要是民间贸易D.唐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宋代经济重心在南方5.2023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揭晓仪式在京举行,其中“振”当选年度国内字。回望中国近代史,你认为以下最适合选“振”为年度国内字的年份是(

)A.1860年 B.1895年 C.1900年 D.1911年6.如下图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示意图,据此可知科学技术(

)A.对增强中国国防实力作出了努力 B.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C.对解决世界性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7.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代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这说明(

)A.古代亚非地区经常洪水泛滥 B.文明的形成与环境存在联系C.古希腊文明来源于亚非文明 D.古代西亚和埃及的文明同源8.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1859年后英国决定把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这在实现印度统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材料表明印度民族大起义()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激起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C.鼓舞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D.维护了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9.《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与材料中“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应的两部著作分别是(

)A.《物种起源》《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共产党宣言》C.《共产党宣言》《物种起源》 D.《物种起源》《共产党宣言》10.如图是一幅名为《山姆大叔(指美国)忙坏了》的漫画。该漫画(

)A.凸显了地区冲突对美苏冷战的影响 B.讽刺了美国维护霸权力不从心C.表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遭遇到挫折 D.说明了华盛顿体系的分崩离析11.湖湘文化是具有明显湖湘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兴于斯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形成的重要源头。楚人有一种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刚毅执着、忧国忧民的精神,下列哪一人物的事迹能体现楚人的这种精神()A.朱熹 B.苏轼 C.屈原 D.杜甫12.2023年4月1号,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人生第一次回湖南湘潭祭祖,表达慎终追远之意,以下历史人物籍贯位于湘潭并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有()A.毛泽东

彭德怀 B.刘少奇任弼时 C.毛泽东齐白石 D.彭德怀贺龙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8分,14题20分,15题12分,16题12分,共52分)13.(8分)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观点,围绕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时间重要事件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10年“金砖国家”成立(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14.(20分)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式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它由中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的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材料二明治初年的一系列政策掀起了日本从上到下的服饰变更,从军服到礼服各行各业的制服都变换了样式。当时的上流社会常常举办盛大的舞会,日本的贵族、高官携穿着华贵晚礼服的夫人、小姐出入鹿鸣馆,成为时代风俗一景。——摘编自贾莉《古服之变:中日服饰近代化进程之比较》1806年,英国基本完成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英国棉布产量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图案美丽、色泽亮丽的棉纺服装不但舒适暖和,而且价格低廉、外观精致,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摘编自赵文斌《当年,英国靠什么成为头号强国》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瞩目和尊重。——摘编自武斌、韩春燕《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一、图二两种服饰分别反映的时代风貌。(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分别说明日本和英国服饰业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服装为何“在全世界受到瞩目和尊重”。(4分)15.(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地区措施朝代对新疆地区对西藏地区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还设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清朝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1)图一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图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分别指出两个水利工程起到的重大作用。(4分)(2)依次指出图三(图三文字是半两)、图四(图四文字是五铢)货币的发行朝代。图五与图三、图四货币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4分)16.(12分)近现代的留学史,从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6年12月,李鸿章等人奏准派遣福建船厂学习制造的学生14名、艺徒4名、学驾驶的学生12名加上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2人,前往英、法两国学习,开始了往欧洲正式派遣留学生。——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材料二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的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人,捷克238人,波兰160人,匈牙利88人,罗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