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邹城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邹城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邹城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邹城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邹城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邹城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预约。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材料二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哲学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立,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基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到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模仿说的基本观点。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模仿。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B2.C3.A4.①材料二整体上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②局部上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5.①根据朱光潜观点,艺术家需从模仿入手,但止步于模仿,更无创造力可言。②绘画作作为一种艺术,通过模仿人绘画技巧,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只知道一味模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新,则一定会失败。③只有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妙悟,才符合艺术作品创作规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理解错误。材料二第四段“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文段中的意思是说诗与其他艺术都是从模仿入手的,诗是须归于创造的,没有说其他艺术不归于创造,也没有说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材料二第三段“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文中只是说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大半都在模仿,艺术家应从模仿入手,没有说少年时代就应该模仿,成年再创造,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表述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要想创造出尽善尽美的作品还要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表述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原文中两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艺术是源于生活,对生活又进行虚构和加工,就高于生活了,符合材料一观点。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强调模仿的局限性。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强调对艺术的认识。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强调想象和虚构的重要性。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整体上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材料二第一段“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论述了学艺术要从模仿开始,第二段选取“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第四段“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论述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最后第五段总结,“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进行总结,艺术要有模仿创造还要有心灵的自由表达。②局部上采用并列结构。材料二前两段论述了模范是艺术的开端,第三段过渡,引出创造,第四段主要论述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和“创造”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结构上构成了并列关系。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①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意思是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但是只知道一味的模仿而不懂得创新的一定会失败。材料二第三段“艺术家从模仿入手,……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从模仿开始,但是止步于模仿,不进行自己的加工,不融入自己的内容,不去创造,就会失败。②这句话用在绘画上,绘画时通过模仿人绘画技巧,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只知道模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新,则一定会失败。要学老师的基础,但是你自己得有变化。③最后一段“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不能光模仿别人,也要加上自己的心灵的自由表达,进行创造,才最终可能成功。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识字班孙犁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冬天到来了,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去吃。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里观望的妈妈也就笑了。“这孩子几岁了?”“七岁了呢。”“认识字吧?”“哪里去识字呢!”接着,边区又在提倡着冬学运动,鲜姜台也就为这件事忙起来。打扫了一间房子,找了一块黑板——那是临时把一块箱盖涂上烟子的。又找了几支粉笔。定了个功课表:识字,讲报,唱歌。全村的人都参加了学习。分成了两个班:自卫队、青抗先一班,这算第一班;妇女、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等我刷了碗吧!”“不要去晚了。”第二班的“先生”,尽先是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呵!不行!我们不叫他上!”有的便立起来掉过脸去,有的便要走出去,还是儿童团的班长说话了:“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些顽固!”虽然还是报复了几声“王八羔子”,可也终于听下去了。这一回,弄得这个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两点钟,把身子退到墙角去,说话小心翼翼的。等到下课的时候,小孩子都是兴头很高的,互相问:“你学会了几个字?”“五个。”可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并且有的着了急,她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对不起,鲜姜台的自卫队、青抗先同志们,这里很少提到他们。可是,在这里,我向你们报告吧:他们进步是顶快的,因为他们都觉到了这两点:第一,要不是这个年头,我们能念书?别做梦了!活了半辈子,谁认得一个大字呢!第二,只有这年头,念书、认字,才重要,查个路条,看个公事,看个报,不认字,不只是别扭,有时还会误事呢!觉到了这两点,他们用不着人督促,学习便很努力了。末了,我向读者报告一个“场面”作为结尾吧。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鲜姜台的妇女班长,和她的丈夫、儿子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她丈夫是自卫队,大儿子是青抗先,小孩子还小,正躺在妈妈怀里吃奶。这个女班长开腔了:“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讲报说是日本又换了……”当自卫队的父亲记不起来了。妻子想笑话他,然而儿子接下去:“换一个内阁!”“当爹的还不如儿子,不害羞!”当妻的终于笑了。当丈夫的有些不服气,紧接着:“你说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这个问题,不但叫当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虽然和爹是一班,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这个难题来故意难别人,他说:“什么时候讲过这个呢?这个不是说明天才讲吗?”当爹的便没话说了,可是当妻子的并没有示弱,她说:“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接着,她又转向丈夫,笑着问:“又得问住你:你说三个坚持,是坚持些什么?”这回丈夫只说出了一个,那是“坚持抗战”。儿子又添了一个,是“坚持团结”。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当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飘起雪来的时候,儿子提议父、母、子三个人合唱了一个新学会的歌,便铺上炕睡觉了。躺在妈妈怀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经湿透妈妈的棉裤。1940年1月19日于阜平鲜姜台(有删改)文本二:在孙犁的小说当中,女性人物是被突出的,这主要是与孙犁一贯以来的创作观念有关:孙犁认为女性身上保留了很多人类古老的美好传统。因此,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女性往往成为了“美”的承担者。(摘编自肖益坚《孙犁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鲜姜台村民的佃户身份,是开办识字班缘起,在前后对比中彰显新旧世界的差异。B.见到孩子拿红薯换到干饭后妈妈笑了,真实揭示了农村妇女落后自私的一面。C.不叫男“先生”上课,是女人们潜意识中的本能反应,颇具时代气息和生活趣味。D.小孩子不知何时撒尿湿透了妈妈棉裤,侧面体现了大人们学习讨论的投入程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通过简单生活场景反映了机关人员和村民之间和谐融洽的鱼水关系,为识字班的开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B.作者没有赋予小说人物以具体姓名,也未着意呈现他们独特的外貌特征,这样写更能够显示人物形象的普遍意义。C.小说大量使用独句段,多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结构全文,省略了交代环节,在表达上更加简洁,更容易吸引读者。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用华丽的词藻、流畅的笔调呈现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状态。8.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保留了人类哪些古老的美好传统?9.小说结尾部分写一家三口坐在炕上讨论学习有何作用?【答案】6.B7.D8.知错就改,单纯质朴;不辞辛苦,勤劳顾家;好学上进,不甘落后;信念坚定,意志顽强。9.①推动情节发展。这一场景是白天识字班学习的延续,呈现了识字班学习成果,掀起了学习的高潮。②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妇女们从被动学习、消极学习、主动学习到领先学习的转变,进一步展现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③升华小说主题。通过一家三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讨论,表现了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B.“真实揭示了农村妇女落后自私的一面”曲解文意。表现的是同志们与村民们的融洽关系,体现的是农村妇女单纯质朴的一面。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华丽的词藻”错。本文语言质朴。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从觉得学习耽误活计到后面积极学习,先生指出那个女人在课堂偷偷做活计,那个女人羞红了脸可概括为知错就改,单纯质朴;“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女人们惦记着孩子会睡醒,还没鞋子穿,上学的时候不忘把家务做好等可概括为不辞辛苦,勤劳顾家;“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主动询问课程,学习认真,知识记得牢固,可概括为好学上进,不甘落后;“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坚信我们有“那三个坚持”总能战胜敌人,可概括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你说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又得问住你:你说三个坚持,是坚持些什么?”这一场景是白天识字班学习的延续,呈现了识字班学习成果,掀起了学习的高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妇女、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等我刷了碗吧!’”“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通过妇女们从被动学习、消极学习、主动学习到领先学习的转变,进一步展现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具有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通过一家三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讨论,表现了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货殖列传序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晚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①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②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③,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④,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选自《史记》,有删改)(注)①刍豢;指牲畜的肉。②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③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④潟卤:盐碱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B.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C.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D.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素。B.神农,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与黄帝轩辕氏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C.桓公,指齐桓公,姜太公之后,在管仲的辅佐下使齐国逐渐强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古代四马拉一兵车为一乘,国家大小以兵车多少衡量。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否定了老子“小国寡民”的论调,意在表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B.作者以齐国兴盛的史实为论据,肯定了富国裕民之道,从而证实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C.文章结尾强调,只要人们生活富有,自然会懂得仁义和礼节,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D.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和积累财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映了他卓越的经济思想。13.姜太公在封地发展经济面临怎样的困难?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答案】10.A11.D12.C13.(1)姜太公的封地不宜耕种,并且劳力很少;(2)姜太公鼓励妇女尽力施展她们纺线织布的本领,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14.(1)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改变。(2)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中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事”作“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结构基本相似,二句中间断开,排除B。句意为: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错误,千乘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万乘为大国。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目的仍是突出货殖之事以及财富的重要,并没有阐明教化的效果。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可知,姜太公的封地不宜耕种,并且劳力很少;由“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可知,姜太公鼓励妇女尽力施展她们纺线织布的本领,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渐”,浸染;“户”,名词作状语,挨家挨户;“以妙论”,使用高妙的理论;“化”,使改变;(2)“正道直行”,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事”,侍奉;“间”,离间;“穷”,困境。参考译文: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梓树、生姜、桂皮、金、锡、玳瑁、珠玑、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就归聚到那里。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所以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留别南昌诸友翁卷衰颜怕被青铜见,病骨堪同瘦鹤群。出久并荒幽径菊,未归长忆满山云。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万柳百花好时节,别君愁绪乱纷纷。(注)翁卷,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当为诗人客居南昌所作,其时他正欲返回家乡,故以此诗寄寓离别之情。B.颔联中作者对幽径菊荒的想象及对家乡山云的回忆,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已久。C.颈联以“春风”“夜雨”点明时令,意在表现时光流逝之快,转瞬又过去一年。D.尾联以乐景写哀情,用万柳百花之乐景衬凌乱愁绪之哀情,有倍增其哀效果。16.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愁”的内涵。【答案】15.C16.①容颜衰老,病重体弱之愁;

②离家日久,思乡盼归之愁;

③告别良友,依依不舍之愁;

④离留两难,无从排解之愁。【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颈联……意在表现时光流逝之快”错,曲解诗意,该联“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使用拟人修辞,借助春风、夜雨两个意象,意在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伤感心境。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衰颜怕被青铜见,病骨堪同瘦鹤群”,写诗人不敢照镜子,怕看到自己衰弱憔悴老迈的模样以及因为身体有病备受苦痛折磨而消瘦不堪的外形。得出答案①。颔联“出久并荒幽径菊,未归长忆满山云”写久别家乡,借助自然风物抒发思乡念亲的伤感。对幽径菊荒的想象及对家乡山云的回忆,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已久。得出答案②。颈联“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使用拟人修辞,借助春风、夜雨两个意象,意在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孤独寂寞彻夜难眠的伤感心境。得出答案②③④。尾联“万柳百花好时节,别君愁绪乱纷纷”,以乐景写哀情,用万柳百花之美好乐景反衬诗人内心深处思念亲朋股友的杂乱情绪;再结合题目“留别南昌诸友”得出答案③④。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________”和《小雅》的“________”。(2)《屈原列传》中阐明《离骚》治国理想“靡不毕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揭示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的黑暗现实。【答案】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淫、诽、崇、谗谄、蔽、邪曲。

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反映了中华文明___________的生命力。用汉字记载的历代典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___________的作用。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汉字铭刻着中外交流的历史记忆。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华,经历了自我扬弃、___________、创新和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___________。汉字从远古走来,向世界走去。汉字具有与其他现代文字不同的性质、功能与历史,可概括为“三个唯一”:唯一的表意文字、唯一的自源文字、唯一的沿用几千年至今不废的古老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构建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众所周知,汉字的本质属性是表意性,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尤其是印欧语系文字的重要特点。汉字记录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等,是记录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同时,汉字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认知和价值取向,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生生不息独一无二无所不包相伴而行B.生机勃勃独一无二兼收并蓄并肩而行C.生生不息无可替代兼收并蓄相伴而行D.生机勃勃无可替代无所不包并肩而行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构建了汉字文化圈,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B.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构建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C.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构建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D.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构建了汉字文化圈,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20.简要分析文段中词语“活化石”及其引号的作用。【答案】18.C19.D20.①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②将汉字称为“活化石”,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汉字历史久远和富有生命力的特点,③突出了它对中华文明的作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搭配对象是中华文明的生命力,用“生生不息”,“生机”等于“生命力”,填“生机勃勃”语法上重复。第二处,“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无可替代”,即没有什么能够取代。语境中强调汉字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的,用“无可替代”。第三处,“兼收并蓄”,意思是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语境中有“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华”用“兼收并蓄”更合适。第四处,“相伴而行”,一起前行。“并肩而行”,指两人或者多人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语境中强调“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一起前行,用“相伴而行”。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构建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语序不当,应该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先说“汉字文化圈”,再说“世界文明”。A.语序不当,“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强调与世界的交流,应该放到“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的后面;B.“构建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句式杂糅,删掉“的形成”;C.兼有AB的问题,句式杂糅、语序不当。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用法、赏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活化石”中双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强调汉字像化石一样记录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等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里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汉字”,喻体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汉字的作用和特点,一方面“化石”的特点是记录了历史,另一方面借助“活”字形容汉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突出了汉字记载华夏文明发展史的无可替代性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民间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小寒的到来,意味着一年最冷的开始。既然小寒更冷,①,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②,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小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我国南方,③,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B.只有大寒后是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C.只有大寒后是立春,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D.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加一个大寒;②如果先大寒后小寒;③虽然没有北方那样寒冷【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从主语一致的角度来看,由前面“把大寒放后面”可知,这是人的行为,应以人为主语,所以后面是“让……”,这就排除BC。A.“这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判断句,承前可知,“这”指代的内容是“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宾语是“思维习惯”,显然主宾搭配不当;“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应该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提出两个概念,即“小寒”和“大寒”,由“既然小寒更冷”“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可知,此处应是提出疑问,即“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加一个大寒”。第二空,由后面“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可知,前面应是假设把大寒放在小寒前面,同时要使用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假如”等。第三空,由后文“但是”可知,前面应有表转折的“虽然”与之呼应;由前面“在我国南方”可知,此处是说南方的情形,由后文“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和“南方最寒冷的……”可知,此处应是说南方没有北方那样寒冷。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而在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来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从而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而美育,则是培养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先生说,“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方能孕育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