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鹰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鹰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鹰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鹰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说明: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3、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48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江西靖安老虎墩遗址发掘出6000多年前的三片彩陶碎片,考古人员目前难以确定这些彩陶残片的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并非当地生产,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残片在省内非常罕见。老虎墩彩陶的发现()A.反映了史前文化发展殊途同归 B.见证了史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 D.体现了江西原始手工业的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老虎墩彩陶并非当地生产且在省内罕见,说明其可能是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果,见证了史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殊途同归”强调不同地区文化独立发展出相似成果,然而,题干明确指出这些彩陶是外来器物,而非本地文化的独立发展,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典型特征多样,仅彩陶残片不能呈现其典型特征,排除C项;题干明确这些彩陶并非当地生产,不能体现江西手工业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2.《后汉书·酷吏列传》载:“(李章)光武即位,拜阳平令,时赵、魏豪右屯聚,清河大姓赵纲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害地方。章到,……掩击破之,吏人遂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猾民佐吏为治。”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汉初期()A.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序 B.基层治理手段灵活变通C.门阀士族威胁基层稳定 D.豪强势力干预地方吏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章面对地方豪右为害,先采取武力手段“掩击破之”,打击了清河大姓赵纲的势力,使吏人安定,之后又“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猾民佐吏为治”,任用当地有能力的豪强之人作为吏员来协助治理地方,这体现了其在基层治理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手段,B项正确;根据材料“赵、魏豪右屯聚”“为害地方”可知社会并非安定有序,吏治也受到豪右的影响,并非清明,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豪右势力为害地方,而门阀士族在东晋时威胁皇权统治,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更突出的是地方官员在基层治理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齐校书图》描绘了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校勘五经诸史的场景,该图体现了()A.北方社会经济的发达 B.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C.门第观念的影响深远 D.民族矛盾得到妥善解决【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齐(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齐文宣帝命人校勘五经诸史,反映了北齐对汉族文化的重视,体现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社会经济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门第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族矛盾,且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4.唐高宗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六部职责之外的新问题,需要不断派遣使职处理,临时派遣的使职逐渐演化为固定职务,形成新的行政体系。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列五房分理政事,将使职的政务纳入宰相管辖之下。这一变化()A.推动了中央决策行政一体化 B.加强了六部在国家政务中的作用C.缓和了皇帝与宰相间的对立 D.适应了安史之乱后政局变动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据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列五房分理政事,将使职的政务纳入宰相管辖之下”等信息可知,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设五房,使宰相直接管辖使职政务,整合决策(政事堂)与行政(使职体系),使决策与行政联系更紧密,推动了中央决策行政一体化,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六部作用的加强,排除B项;唐朝时期,皇帝与宰相之间并非对立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这一变化发生在安史之乱前,排除D项。故选A项。5.自乾隆以后,外出佣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民“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这些农业顾工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他们“同桌同吃,没有主仆名分。”这反映出了清代中后期()A.商业繁荣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B.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严重的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农业顾工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他们‘同桌同吃,没有主仆名分’”可知,这种雇佣关系是松散的,表明农民对雇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因为在封建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社会关系实现的,这种雇佣关系的变化体现了整体人身控制的松弛,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农业雇工与雇主的关系,未体现商业繁荣对农民社会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是雇佣关系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明显的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性质的雇佣关系,而题干中农业雇工与雇主关系松散,且主要是基于农业生产,并非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雇工和雇主之间相对松散的关系,并没有提及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6.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与清军作战时,东南沿海民众表现得事不关己,甚至有百姓将蔬菜、粮食等卖给英军。这反映了()A.清廷对英作战并不占优势 B.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无能C.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东南沿海民众对英军与清军作战表现冷漠,甚至向英军售卖物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仍处于传统社会,普通民众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认同,他们可能更关注生计和地方利益,而非国家层面的战争,这属于民族国家意识未觉醒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众的态度,而非清廷作战优势,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众国家意识缺乏,而非直接针对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排除B项;材料现象是战争期间的具体表现,与战争必然性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7.蔡和森精辟地指出:“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恰恰此时工人阶级又起来了势力。‘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力量表现给他们看了,故反映到先进分子方面都迅速地使他们倾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俄国了。”据此可推知()A.知识分子意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主力 B.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日趋成熟C.马克思主义传播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 D.走俄国式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力量的展现使先进分子倾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俄国,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阶级基础,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日趋成熟,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先进分子对工人阶级力量的认识,而非知识分子意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主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对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作用,排C项;材料未提及俄国式革命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排除D项。故选B项。8.《学习和时局》记载:“从1941年至今这三年多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在华日军压在我党领导的各个根据地身上……国民党留在敌后的数十万军队约有一半投降了敌人,他们反过来进攻我党,我党又要担负抗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伪军。”这表明()A.国民党政府放弃了抗战政策 B.伪军成为八路军主要打击对象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巩固 D.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题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抗击超60%日军及90%伪军,国民党敌后军队半数投降并攻击中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敌后战场承担了主要抗日压力,且面对伪军及国民党投降势力的双重夹击,仍坚持抗战,充分体现了中共在民族战争中的核心作用,D项正确;国民党政府虽部分军队投降,但并未完全放弃抗战政策(如正面战场仍存在抵抗),排除A项;伪军虽占抗击比例高,但题干未表明其为八路军“主要打击对象”(日军仍是主要敌人),排除B项;国民党投降军队攻击中共反映统一战线内部矛盾,而非“日益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9.观察下表《1950—1956年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表中数据信息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初期()1950—1956年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年度金额(亿美元)来源19501.57出口贸易:大量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如粮食、棉花、茶叶、桐油等,是外汇最主要来源。侨汇:海外华侨华人向国内的汇款。苏联援助没收敌伪资产和帝国主义在华财产195110.4519521.0819530.9019540.8819551.8019561.17A一化三改推动了经济发展 B.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C.工业化探索之路充满艰辛 D.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6年国家外汇储备有一定波动但总体有增长,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B项正确;一化三改开始于1953年,不能全面解释材料数据,排除A项;表格主要呈现的是外汇储备规模及其来源等信息,并没有直接涉及工业化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内容,无法从表中数据得出工业化探索之路充满艰辛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关于农轻重工业比例的相关数据,不能从外汇储备情况推断出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项。故选B项。10.1985年2月14日,邓小平乘坐的列车驶入鹰潭车站,邓小平驻足鹰潭并提出鹰潭是个“好口子”:1992年1月30日,邓小平再次驻足鹰潭车站,并谆谆告诫:你们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迈得更快一点。邓小平的两次驻足鹰潭讲话反映了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鹰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一定成效后向城市推进,因此邓小平驻足鹰潭时并提出鹰潭是个“好口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迈得更快一点”这体现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进一步深化,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项;鹰潭交通区位优势不是邓小平讲话的主要反映内容,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D项。故选A项。11.古代希腊城邦林立,要使处在战争状态的各个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腊人,就不能塑造某个城邦的伟人,而要塑造各个城邦公认的奥林匹斯诸神。所以,希腊艺术以神像为描述对象且必须把神像雕刻得精美绝伦。这反映出古希腊人()A.对民主政治的热烈追求 B.用文化维护国家认同C.普遍存在神灵崇拜心理 D.城邦至上意识的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古希腊塑造各个城邦公认的奥林匹斯诸神,以使各个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腊人,也即通过共同的宗教来维护各个城邦之间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希腊人的共同身份感,B项正确;材料强调共同的信仰和崇拜,而非都追求民主政治,且当时希腊各城邦有很多并不实行民主政治,而实行寡头制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利用神灵崇拜来增进希腊人的共同身份感,“神灵崇拜心理”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要使……各个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腊人”,强调对希腊整体而非对各个城邦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12.中世纪西欧自治城市市民们并不要求完全推翻领主的权力和封建制度,只是希望在封建制度中谋求自由贸易的权利。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客观上()A.催生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 B.完全脱离了封建体系之外C.为世俗王权的强化创造了条件 D.争取自治的过程异常艰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西欧自治城市市民谋求自由贸易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领主权力,为世俗王权的强化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与中世纪西欧城市无关,排除A项;西欧中世纪城市未完全脱离封建体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诉求,未体现城市争取自治过程的艰难,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关于15、16世纪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相关信息说明()船队航次装船货物清单主要从事活动哥伦布首航花布尖顶帽、玻璃串珠、小铃铛、小镜子、种子、牲畜武力征服、欺诈性贸易、殖民掠夺达伽马首航条纹棉布、帽子、橄榄油、蜂蜜、玻璃球、铃铛、珊瑚麦哲伦首航帽子、小铃铛、小镜子、小刀和剪子、玻璃球、花瓶郑和首航大量瓷器、丝绸、茶叶、铁器、金银珠宝、永乐通宝等政治、朝贡贸易A.生产力水平影响海洋道路的抉择。 B.早期航海都以抢掠财富为目的C.明王朝缺乏对外侵略扩张的能力 D.人类由孤立走向整体的必然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15、16世纪东西方航海活动中,西方航海主要进行武力征服、殖民掠夺,中国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朝贡贸易,这是因为东西方生产力水平不同,影响了海洋道路的抉择,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不以抢掠财富为目的,排除B项;明王朝不对外侵略扩张是出于多种因素,并非缺乏能力,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当时航海活动的内在动力,无法说明人类由孤立走向整体的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A项。14.马克思指出:“公社建立了属于人民的武装力量,取消了旧的警察制度,还对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改造,让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具有革命性的举措。“马克思意在肯定巴黎公社()A.遵循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B.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雏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建立人民武装力量、改造官僚机构,让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马克思对此予以肯定,D项正确;材料中马克思描述的巴黎公社建立人民武装力量、改造官僚机构等举措,主要围绕政权建设方面,并未涉及生产力发展相关内容,所以不能得出巴黎公社遵循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项;巴黎公社革命没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它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特殊背景下爆发的,是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排除B项;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15.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于此同时,苏联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这说明苏联()A.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灵活地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认可对外经济开放的必要性 D.抓住了工业化的国际契机【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1932年(苏联)。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31-1932年苏联大量购买机器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抓住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国际市场机器设备过剩、技术人员失业的契机,推动工业化发展,D项正确;苏联当时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后逐渐被取消,排除B项;苏联购买设备和聘请人员主要是为了发展自身工业,并非单纯认可对外经济开放,排C项。故选B项。16.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议由美、英、法三国共同领导北约,美国拒绝;次年3月,法国宣布其地中海舰队从北约撤回;1960年5月,法国决绝把军事航空纳入北约的防空体系;1966年,法国正式声明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法国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摆脱美国的控制保持独立自主C.加快欧洲军事防务一体化进程 D.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法国。根据材料“法国宣布其地中海舰队从北约撤回”“法国正式声明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可知法国的主要目的为了摆脱美国对其军事等方面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B项正确;法国这些举措客观上加强了多极化趋势,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法国更多的是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排除A项;法国的这些行动主要是针对美国主导的北约,而不是直接为了推动欧洲军事防务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这些措施是法国采取后可能带来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休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休闲成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投壶源自射礼,常见于诸侯相会或贵宾宴饮。先秦时投壶先要准备好壶、矢、鼓、瑟、鼙等各种器具,安排好司射、司正等活动参与者。接着,主人开始邀请宾客参与,宾客要先推辞两次再接受邀请;然后司射摆好各种器具并宣布投壶规则,随后乐工奏《狸首》,投壶正式开始。宾主双方在司射的引导下轮流投壶,负者饮酒,三局结束。战国以来,投壶从仪式中走出,逐渐成为一种宴会游戏,频频出现在平民宴会上。到汉代时,投壶程序有所简化,但投壶仍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对修习儒术的士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士人而言,投壶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有利于调养身心。邯郸淳《投壶赋》云:“惟兹巧之妙丽,亦希世之寡俦。调心术于混冥,适容体于便安。”——摘编自陈树淑《汉代休闲生活研究》材料二汉代,蹴鞠被引入军中,成为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下面为汉代文献中关于蹴鞠的内容:马王堆帛书《十大经·正乱》:“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刘向《别录》:“蹋鞠(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刘歆《七略》:“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至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汉书·艺文志》将《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技巧十三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至汉代投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2)结合所学,解读材料二中蹴鞠“成为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的历史现象。【答案】(1)变化:娱乐性增强;程序渐趋简化;参与群体扩大;等级色彩淡化。背景:汉代国家大一统;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儒士地位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2)解读:蹴鞠历史悠久,且可能源于战争;蹴鞠寓教于乐,能提振士气,增强军队战斗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和背景题,时空是先秦至汉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射礼”“成为一种宴会游戏”可知,娱乐性增强;根据材料一“投壶程序有所简化”可知,程序渐趋简化;根据材料一“频频出现在平民宴会上”可知,参与群体扩大;根据材料一“对修习儒术的士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士人而言,投壶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有利于调养身心”可知,等级色彩淡化。第二小问背景,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政局、政策、经济等角度得出,汉代国家大一统;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儒士地位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二“黄帝身遇蚩尤……以为鞠”可知,蹴鞠历史悠久,且可能源于战争;根据材料二“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练武士,知有材也”“因嬉戏以讲练士”和所学可知,蹴鞠寓教于乐,能提振士气,增强军队战斗力。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诗界革命”的创作实践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坚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明确倡导以白话入诗……反映甲午战争前后40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是黄遵宪诗歌中光辉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黄遵宪的诗中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二胡适强调,“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直接表现,影响新思想的传播,必须用白话取代文言,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这场文学革命运动更新了中国的旧文化,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1)据材料一,概括黄遵宪的诗歌创作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1)特点:反映现实;倡导白话入诗;歌颂反帝爱国思想;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工具;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应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文学革命是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文学革命应该是渐进的过程。评价:推动文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广泛发展。全盘否定文言文的作用,具有一定片面性。【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得出反映现实;根据“明确倡导以白话入诗”得出倡导白话入诗;根据“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得出歌颂反帝爱国思想;根据“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得出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据材料二“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得出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工具;据材料二“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直接表现”,得出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据材料二中“必须用白话取代文言”,得出应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据材料二“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得出文学革命是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据材料二“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得出文学革命应该是渐进的过程。评价: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诉,建议派遣调查团来华。国联理事会迟至1931年12月才决定派遣李顿调查团。在李顿调查团正式组建后不久,日本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国联的一些成员国代表强烈谴责日本的武力侵略,呼吁国联主持公道,推动上海停战、日本撤兵。上海战事的爆发昭示着远东局势的升级,加快了李顿调查团的东方之行。——马永、王勇《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的反应》材料二调查团原计划在上海调查一周,但最终逗留了半个月,体现了他们对一·二八事变的高度重视。因国民政府催促北上,加之上海固桌调停会议一时陷入僵局,调查团在《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前就离沪北上。从形式上看,李顿调查团没有解决一·二八事变,但上海之行对调查团的影响深远,直接促成《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专门用一章篇幅介绍“上海”,将日本的侵略事实公诸于世,导致日本的强烈不满。1933年日本宣布退出国联,企图成为巨大代价换来的“国际新秩序”的挑战者。——郭昭昭、陈海懿《国际联盟对一·二八事变的聚焦与因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顿调查团东方之行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答案】(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联申诉并建议派遣调查团;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远东局势升级;国联部分成员国谴责日本侵略,呼吁国联主持公道。(2)评价:国际联盟在处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时,行动迟缓,未能有效制止日本侵略,反映出其维护和平的局限性;李顿调查团虽未解决一·二八事变,但将日本侵略事实公诸于世,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的侵略行径;日本退出国联,表明国联在应对日本挑战时软弱无力,无法有效维护国际秩序;国际联盟的存在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和平与秩序的追求,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其作用有限。【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诉,建议派遣调查团来华”可得出九一八事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