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字句,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中“木叶”与“树叶”的意象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习作者运用古典诗词例证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并对其中的诗歌进行逐句翻译梳理。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培养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敏感度。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木叶”与“树叶”的意象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培养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敏感度。课堂导入

一片“木叶”,是封存在中国诗歌里的时光琥珀。从屈原笔下“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秋意浸染,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天地苍茫,这个看似寻常的词语,实则是诗人代代相传的暗语。当“木叶”在唇齿间轻叩,我们听见的不只是疏朗的“木”字声响,更触碰到枯黄卷曲的质感、空阔疏离的意境,以及沉淀千年的秋思密码。今天,让我们循着林庚先生的学术透镜,解析这枚古典意象的基因图谱——在“木叶”与“树叶”的微妙分野中,窥见诗歌语言如何用字字肌理织就永恒的诗意星空。了解作者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生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文学史家。林庚既是新诗创作的先驱,又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权威。新诗探索:林庚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1933年出版首部自由体诗集《夜》,被誉为“异军突起”。此后陆续创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风格融合古典意境与现代语言,被赞为“晚唐的美丽”。了解作者晚年诗情:晚年仍坚持创作,90岁出版哲理诗集《空间的驰想》,以诗性语言探讨生命与时空的哲学命题。诗性与童真:林庚一生保持诗人特有的率真与热情,晚年仍与学生畅谈诗歌时“语调高昂,拍椅扶手”,展现“少年精神”的鲜活生命力。梳理文章结构1.速读全文,小组合作画出每段关键句。段落段意关键句归纳1234567段落段意关键句归纳1“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6“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7不过是一字之差,不过是一字之差。梳理文章结构2.小组合作,重新给文章的段落排序,并给文章重新起一个标题。新段落原段落段意归纳1523467新标题新段落原段落段意归纳11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25木叶被人钟爱与诗歌的暗示性有关32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却多见木叶,木叶还发展成了落木。4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根本原因是木这一字。5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66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77诗歌语言一字千里。新标题以“木叶”为例,论诗歌的暗示性问题辨“木”之独特性1.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分别论述“树叶”和“木叶”的诗句,在比较中体会“木叶”的独特性。意象诗句特点树叶木叶意象诗句特点树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绿叶的繁密润泽;多用于表现春夏生机。“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树”字唤起枝繁叶茂的联想。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自带秋意萧瑟感;“木”字隐含枯黄干燥的质感,与秋风、水波共同构成疏朗空阔的意境。“九月寒砧催木叶”(沈佺期《古意》)“木叶”与“寒砧”共同强化秋寒气息;具有触觉(砧声冷硬)与视觉(叶落枯黄)的双重暗示。辨“木”之独特性2.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寻找其中分别论述“落叶”和“落木”的诗句,在比较中体会“落木”的独特性。意象诗句特点落叶

落木

意象诗句特点落叶“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叶”字保留植物鲜活的细节质感。“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落木”有空阔的意境,但与前文“洞庭”地理意象吻合。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木”彻底剥离叶片形态,仅存干燥枯槁的木质联想;“无边”强化空间苍茫感,使秋意升华为天地永恒的悲怆。“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落木”与“天远大”形成疏密对比,抽象出宇宙时空的哲学意味。破解中国诗歌的暗示性暗示性是诗歌语言中潜藏在词语概念背后的间接联想机制。它通过词语的潜在形象(如“木”隐含“木质材料”“树干”的联想)与文化经验(如“木”与秋意、疏朗的关联),在读者意识中激活超越字面意义的多重审美感知(如干燥、枯黄、落叶暗示),使诗歌获得“不落言筌”的含蓄感染力。请仔细阅读课文第五段,归纳总结究竟何为诗歌的暗示性?破解中国诗歌的暗示性其本质是诗人对语言符号中隐性审美基因的创造性调用,既受制于文化约定(如“树”天然关联繁茂枝叶),又通过矛盾组合(如“木”与“叶”的质感冲突)拓展诗意空间。请仔细阅读课文第五段,归纳总结究竟何为诗歌的暗示性?学习任务五:运用中国诗歌的暗示性运用中国诗歌的暗示性请进行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本文中关于诗歌阅读的技巧有哪些?(1)关注词语的“微差”,培养语言敏感度(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