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
【目标要求】I.群落的结构特征。2.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梳理归纳夯实必备知识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提醒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
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
整体。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
落一特征
的
物.叫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种
组
.规律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
成
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3.群落的种间关系
(1)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
种间关系特点实例
①捕食、a.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I.蛔虫和人
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有利
②竞争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n.根瘤菌和
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大豆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
③寄生
物为食m.鹰和鼠
d.一种生物(寄生者)/
寄居于另一种生物/
④互利
(寄主)的体内或体IV.牛和羊
共生表,摄取寄主的养分
以维持生活
(2)区别辨析下列几对关系
①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
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
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②种内斗争和竞争的区别: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
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
③捕食与寄生的区别:前者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
系;而后者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
主一般不会死亡。
④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前者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后者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
质。
(3)下图为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相关图示,图1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图,图2为
营养关系模式图。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
的方向。贝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②和b,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①④和c,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③和a。细菌和噬菌体的营养关系属于图2中委
沾半心
时间°时间
③④
图1
图2
(4)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判定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方法有: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狼)的数量少,被捕食者(兔)
的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兔),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狼)。
(5)同种妒鱼中的大妒鱼以小妒鱼为食,这属于捕食关系还是竞争关系?
提示二者皆不是。
4.群落的空间结构
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裁并乔木层
模型
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
植物:光照、调度、水会、无机盐等;
决定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素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
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
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二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必修3P77“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
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拓展延伸】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一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
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J苔原]
,一一.
乔木层一您*_a
灌木层-/阔叶林
篁本层--------------
绿藻了
cJ-200~3800m的海拔内,三个不
</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l)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
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
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
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
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
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直结构。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
存在。
■考向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一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
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
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种间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
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2.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这种现
象称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之中,并对群落中
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B.集团内捕食情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C.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
D.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A
解析天敌1和天敌2相互捕食对方,两者存在捕食关系,且天敌1和天敌2都以植食性昆
虫为食,故两者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天敌1和天敌2共同捕食植食性昆虫,集团内捕食
状况与外界环境有关,B错误;农业生产中如果捕食者种类过多,那么这些物种可能会形成
竞争和捕食关系,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的数量,C错误;通过种群密度不能预测其种群数
量的变化趋势,应通过调查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变化趋势,D错误。
考向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相关辨析
3.人为砍伐树木可形成林中空地即林窗,林窗面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A.利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林窗面积越大其透光性越强,土壤动物丰富度越大
C.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
D.林窗导致生物在不同地段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利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分析题图数据可知,林
窗面积在900〜1225m2区间内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丰富度(类群数)反而降低,B错误。
4.(2022•武汉市汉阳一中高三模拟)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
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
说法正确的是()
D区
防洪堤离岸距离
海拔I()~3()mc区
5.4m离岸距离;芦苇主要IA区
生长区离
30~200mi岸
4.8m-
距
B区:离
离岸距离I江心
200-320mi320~
3.8m;370m
3.5m
3.2m
A.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答案B
解析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C、D两个区域分
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
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错误。
考点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基础提炼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甦邂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
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3
制订计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I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
点和时间等
I
实施计划v采集小动物: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I
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分析所记录的数据,完
、成一份研究报告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
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电灯(40-60W)
吸
气
铁
架
台
诱虫器吸虫器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
(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
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说明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
管中。
■考向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5.(2022•湖北高三模拟)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有蜘蛛、鼠妇、娱蚣、马陆、蚯蚓,
以及多种昆虫,等等。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采用较多的是()
A.样方法,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B.标志重捕法,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C.取样器取样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D.样方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答案C
6.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属于分解者
B.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
C.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使用灯光来诱捕
D.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其丰富度
答案A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土壤中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粪便为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
解者,A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
捕法,而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
趋湿和避高温的特性来诱捕,C错误;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其某一区域内土
壤动物的物种数目即丰富度,D错误。
重温高考真题演练
1.(2021•山东,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
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
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藻类数量(xl。,个)|藻类数量(x】。,包甲藻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
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
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
在峰值后下降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
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
2.(2021•河北,13)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
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天敌昆虫多样性
种植模式若虫(头/叶)
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指数
番茄单作22.73.20.816.51.2
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组成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答案B
解析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组成
发生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
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
误;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
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
3.(2020•山东,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
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藻(单独培养)
<-0
12.0
)一甲藻(混合培养)
喇1.5
糜1.0
§乙藻(单独培养)
0.5乙藻(混合培养)
蟋
O24681012
时间(天)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X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为2.0X106个,在K/2(即1.0X106个)时,甲藻
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A项正确;混合培养时,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此时乙
藻的数量几乎为零,因此造成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种内斗争,而不是与乙藻
的种间竞争,B项错误;混合培养时,甲藻种群数量变化不大,而乙藻种群数量下降并逐渐
被淘汰,D项正确。
4.(2021•全国乙,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
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
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
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
现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
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
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0
答案(1)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一方(双小核草履虫)
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2)位置、时间等(合理即可)(3)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
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5.(2021・湖南,20)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桥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栋
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桥种群密度的变化特
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
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马尾松(株)石株(株)
样样样样样样样样样样
树高X(m)
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方
1234512345
XW5897584648504745
5<XW1025273028303025282627
10<XW15342930363523543
X>15131614151232122
合计808181848581788479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栋之间的种间关系是o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栋是
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随机取样2055株/公顷(2)种间竞争马尾松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栋,且马
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株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栋会由于被
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表中调查
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80+81+81+84+85)+5X).04=2055(株/公顷)。(2)该群落中,
马尾松和石栋生活在同一区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栋是耐阴树种。表格中树高可代表树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栋,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栋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
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栋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将成
为优势树种。
五分钟查落实
一、易错辨析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X)
2.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X)
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X)
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X)
5.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X)
6.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V)
二、填空默写
1.(必修3P7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必修3P7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必修3P7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必修3P7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5.(必修3P7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
6.(必修3P7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O
7.(必修3P74)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
因素为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分层现象则
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科学家研究了日照近海域、岚山港垃圾倾倒区和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研究
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调查海域优势种平均丰度/(ind-nT2)平均生物量/(g-nT2)
拟特须虫、寡鳏齿吻沙
日照近海94219.91
蚕、深沟毛虫
岚山港垃圾倾倒区一5253.62
寡鲤齿吻沙蚕、不倒翁
日照养殖区31318.78
虫、脆壳肌蛤
注:丰度为物种丰富度。
A.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
B.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分布呈镶嵌分布
D.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据表可知,日照养殖区内有人类的活动,平均丰富度下降,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
丰富度,A正确;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生活资源重合度更高些,它们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
些,B正确;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出现镶嵌分布,C正确;区别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错误。
2.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
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
群的相对丰度(物种丰富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土层分0〜20cm20〜40cm
\\布相对
、丰度
实验实验实验实验
营养\常规区常规区
1区2区1区2区
类群\
食细菌线虫79.9280.0579.7177.4560.9466.39
食真菌线虫6.546.337.452.692.592.59
杂食捕食线虫5.775.685.524.454.424.20
植物寄生线虫7.777.947.3215.4132.0826.82
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
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0〜20cm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
D.在20〜40cm土层,杂食捕食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
答案D
3.(2022•泰安市高三模拟)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
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
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D.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值时降为0
答案D
解析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数量增长呈“S”型,可知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A正确;
根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变化趋势,可知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
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B正确;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的天敌,
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C正确;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出生率不会降
为0,D错误。
4.(2022•济南市高三模拟)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
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生物,其他生物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在一个实验样地中,
人为去除所有的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样地中占有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
贝成为最终的优势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去除样地中的海星可导致样地内发生群落的演替
B.藤壶与贻贝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且贻贝更适合在样地生存
C.藤壶和贻贝都可以被海星捕食,所以属于同一营养级
D.实验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藤壶和贻贝都可以被海星捕食,但不能由此推出它们是同一营养级,C错误;根据“收
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
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人为去除所有的海星后,该样地优势种
先后发生了更替,优势种的过度繁殖可能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
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正确。
5.某种鲂虫在黄瓜植株上分布不均匀,下位叶多于中位叶,中位叶多于上位叶。过多的蛎虫
在大量吸食黄瓜植株的汁液后,黄瓜植株内产生的单宁和烯类化学物增加。单宁能抑制蛇虫
的消化,减少场虫的取食。烯类化学物具有挥发性,对蜘虫的天敌一瓢虫具有吸引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蜘虫的种群密度
B.该种蛇虫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黄瓜与蛇虫,瓢虫与蛎虫间分别存在寄生和捕食关系
D.单宁和烯类化学物能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B
解析该种虾虫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这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通过题干
“单宁能抑制财虫的消化,减少虾虫的取食。烯类化学物具有挥发性,对虾虫的天敌——瓢
虫具有吸引作用”可知,单宁和烯类化学物能调节种间关系,D正确。
6.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
0〜5cm1179
5〜10cm450
10〜15cm313
A.表中数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得出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无关
C.花坛0〜5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
D.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表中的数据是个具体值,因此可推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采用了记名
计算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A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光和避高温的特性,
据此可推测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有关,B错误;任何生物群落中生物都不
是固定不变的,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D错误。
7.(2022•烟台市高三一模)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种间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仍然不会达到相对稳定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答案B
解析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这属
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
对稳定,C错误;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
的组成、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D错误。
8.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100〜1800米为亚
IWJ山针叶林,1800〜2100米为亚山草甸,2100米以上为iWi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
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
B.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
C.海拔越高植物丰富度越高
D.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
答案D
解析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主要由温度和湿度差异引起的水平结构,A、B
错误,D正确;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物种丰富度越低,C错误。
9.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和保护,同
时帮助植物提高抵御食草动物的能力。研究多花黑麦草感染内生真菌后对两种蜘虫种群密度
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郅
S俎
京
百
室
内生真菌感染无内生真菌感染
A.通过样方法调查两种鲂虫的种群密度
B.内生真菌对蜘虫密度的抑制具有选择性
C.内生真菌和多花黑麦草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D.实验中甲种蜥虫和乙种蜘虫是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内生真菌对螃虫乙密度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对螃虫甲密度几乎无抑
制作用,B正确;内生真菌对多花黑麦草无伤害,二者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实
验中甲种虾虫和乙种虾虫共同抢夺多花黑麦草作为食物二者是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10.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答案B
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先达到最大值,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减少,
故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即兔子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者即狼的数量变化,A正确;K值是指在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种
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所以K值应在b点以下的波峰和波谷之间,B错误;据图分
析可知,第3年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食物缺乏而下降,D正确。
11.如图表示在一200〜3800m的海拔范围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
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苔原]
原草甸
乔木层
灌木层阔叶林
绿藻
-200~3800m的海拔内,三个不
褐藻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方布状况
.红
A.a区域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存在于b区域的不同物种间可能形成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C.c处生活的生物所构成的捕食关系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有利于生物进化
D.在一200〜3800m范围内,光照是影响不同区域植物种类不同的唯一因素
答案C
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捕食关系制约了捕食者和被捕
食者数量的增长,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有利于生物进化,C正确;光照是影响不同区域
内植物种类不同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D错误。
1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
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
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资源状态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答案C
解析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A正确;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
增加,B正确;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版民间借款合同范本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版
- 综合部长入职介绍
- 分类垃圾桶介绍
- 2025版红斑狼疮诊疗护理要点
- 公司员工生日活动
- 患者平衡与协调训练
- 净水器企业介绍
- 2025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老年能力评估师考试试题老年人评估工具应用评估及答案
- JTJ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 福建游神介绍英文
- 《禁骑电动自行车》班会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2:基本数据类型和表达式计算参考答案
- 焊工证考试及焊工证复审考试题库及答案
- 双百社工工作总结汇报
-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科普100问
-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1)课件
- ICH指南指导原则Q11原料药开发和生产
- 委外加工协议合同
- 人员健康与心理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