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1页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2页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3页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4页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内容0绪论城市(乡)生态学与城市规划1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生态学概论3城市生态系统主体——4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环境问题5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的基础理论6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7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论8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9城市生态规划论10城市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规划

2025/6/153

1.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2025/6/1541.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分析(一)全球变化的环境胁迫(二)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2.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3.低碳城市的理论与实践4.案例分析

2025/6/155近现代气候变化——波动上升一、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分析(一)全球变化的环境胁迫2025/6/156中高纬度陆地变暖最明显

-1-0.8-0.6-0.4-0.200.20.40.60.81增温速率(℃/10年)近百年全球温度变化速率(1901-2000年)2025/6/1571976-2000年全球冬季温度明显上升冬季温度变化趋势(1976-2000年)-1-0.8-0.6-0.4-0.200.20.40.60.81增温速率(℃/10年)2025/6/158海平面上升整个20世纪海平面上升了17cm,上升速率为2025/6/159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2025/6/1510图瓦卢举国搬迁-“全球变暖”大气co2增多砍伐森林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低地岛屿被淹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图瓦卢2025/6/1511马尔代夫包括近1200

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仅比海平面高出1.5米,海平面上升将令整个国家岌岌可危。在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中,马尔代夫一度有三分之二国土被淹没。出于对未来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恐惧,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表示,他的政府将开始从每年1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中拨出一部分,纳入一笔“主权财富基金”,用来购买新国土。2025/6/1512上升30cm上升60cm淹没面积(km2)损(元)淹没面积(km2)损失(元)珠江三角洲1153136亿3453416亿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岸89813亿27241417亿黄河三角洲及蓬莱湾21010589亿23100618亿2025/6/1513

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岸带全球50%-70%的人口分布在海岸带,60%的中国人口集中在距海岸线60km的范围内。目前,全球受风暴潮影响的人口有4600万。海平面上升50cm将使受灾(淹没和风暴潮)人口增加到9200万;上升100cm,受灾人口将达到11800万(没有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Source:CIESIN2025/6/1514雪线2025/6/1515降水分布

近100年来全球降水量变化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性。

2025/6/1516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明显增加,

亚热带地区,尤其非洲降水明显减少2025/6/1517干旱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大范围地区发生了更为严重和持久的干旱,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25/6/15182006年7月19日,在德国东部的一片麦田中,一位农民手捧受到高温干旱影响而颗粒干瘪的麦穗。作物减产物种灭绝2025/6/1519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其他林地草场耕地●农田扩张农业文明约有1万年的历史,但耕地增长速度缓慢。耕地的扩张主要发生在1850以来的140年间,其中最近90年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林地减少过去140年间,拉丁美洲林地面积减少了28%;南亚和东南亚减少了34-38%●城市扩张总面积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左右,但发展迅速。自1700年至1980年,自然生态系统占地从95%减少到65%自1700年至1980年,人工生态系统占地从5%增加到35%2025/6/1520近50年增温速率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2025/6/1521

中国已经连续经历了16个暖冬年冬季年平均温度(℃)2025/6/1522●气候变化未来趋势气候将持续变暖即使温室气体保持在2000年的浓度水平,未来百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约0.6℃

2025/6/1523海平面继续上升21世纪全球大范围地区,尤其是北半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仍将继续,并且很可能持续上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025/6/1524气候变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主要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经济损失加剧居住环境恶化

物种变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人类健康受威胁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带来的胁迫2025/6/15256/15/202525EnvironmentalPollution

Flooding&SeaLevelRisingDesertificationEutrophicationUrbanecosystemdegradation2025/6/1526■地球村呼唤生态规划与低碳城市近几十年来,人类空前的创造力和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力与日俱增;其影响程度、规模和速度是如此巨大,人类活动具有全球性的相互关系,全球应为之承担共同后果与责任.

-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2009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二氧化碳减排已成为国际通用的道德准则,所有的政策、规划、建设、发展模式等都应符合此准则的要求.2025/6/1527(二)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2025/6/1528世界城市发展历程1800--3%1900--13.6%1950--28.6%1960--33.0%1970--38.6%1980--42.2%2000--50%2014>53%2025/6/1529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2025/6/1530China’sCityNumbers

1911,38cities

1947,69cities

1949,132cities

1960,199cities

1965,171cities

1980,223cities

1990,467cities

1998,668cities

2008,666cities

2025/6/1531中国城市数量的变化

ChangeofCityNumbersinChina中国2008:城镇人口已达6.3

亿,城市化水平为45.8%,城市数目达666个。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7.49亿,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国家统计局。2025/6/1532Industrializationvs.UrbanizationinChina1952-2000

Source:StateStatisticsBureau,《NationalStatisticsYearbook》(1993-2000)2025/6/1533●城市化(Urbanization):由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过去主要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城市景观逐渐向乡村地区推进或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实际上,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①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②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③经济上非农经济代替农业经济

④质量上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2025/6/1534城市化是把双刃剑:

1.城市化的积极效应

◆内向式吸引

(人口集聚、资金聚集、科技集聚、服务集聚、信息聚集)

◆外向式扩散(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城市带动)

◆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城市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城市化促进了城市功能和城市体系的完善

2025/6/15352.城市化的负面效应

空气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问题土地占用、土壤退化、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退交通阻塞,人居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蒙受损失2025/6/1536城市综合失调症:水和卫生:10亿人无安全饮用水,20亿人缺卫生设施,300万人死于水安全引起的疾病,2025年2/3国家严重缺水,40%城市水损失能源:20亿人缺乏足够的能源农业生产:2/3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下降,农业成耗水大户,非洲几百万人饥饿威胁,森林、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管理:消失速度比以前大1000倍,热带雨林1/2消失,75%渔产达到极限,70%珊瑚礁灭绝健康:10亿人呼吸不健康的空气,300万人/年死于空气污染,疟疾,寄生虫病2025/6/1537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安全教训:美国新奥尔良市

2005夏天的“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原因,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缺乏生态安全意识:2025/6/1538主要原因

●忽视城市生态安全,将50%以上的湿地排干或填没,不能吸收和减少洪水侵袭

●密西西比河挟带的泥沙本可沉积在入海口增加对城市的缓冲,但在城市建设中却被引入管道加速冲走

●当地石化企业在近港口的海滨建立了大量炼油厂、原油仓库、化学品仓库等,飓风来袭时造成工厂和仓储被风暴淹没,使袭向城市的洪水变成了污水和毒水,加重了危害

2025/6/1539●城市化对人群的健康负效应

城市热岛、雾岛、干岛效应等,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

城市规模过大,人口过份集中,使得许多城市“文明病”或“公害病”相继产生,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病、肥胖病、癌症等。

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4月4日发表的公报指出:从目前看,世界大城市的空气、水源和食品污染已对数亿居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025/6/1540●城市化的建筑

丘陵化效应

城市化加速,造成了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产生和集聚,使世界上不少城市呈丘陵状建筑群,如纽约、香港、重庆、上海等,有的地区甚至已形成建筑低山快速城市化的胁迫

(StressofRapidUrbanizationintheWorld)2025/6/1541中国城市的忧虑严峻挑战:●以汽车为例:如果每个家庭1-2辆汽车,每辆汽车汽油消耗量与美国相当,中国每天需要8000多万桶油,目前世界每天7400万桶;道路和停车场需要1600万公顷土地,相当中国稻田的一半。赖斯特R.布朗●2003年夏天起,我国南方19个省市开始拉闸限电,能源紧张。在出现电荒的同时,煤炭、油类同样告急。

(2004年中国经济10大新闻)2025/6/15421900~2000,Theheat-islandeffectofacityovermillionpopulationis4.5timeshigherthantheearthincrescent.

Tokyo(3degree)

Osaka(2.5degree)

NewYork(2.8degree)

Beijing(2.6degree)

Shanghai(2.9degree)城市热岛效应2025/6/1543风险度+敏感度=脆弱度上海市气候变化脆弱性区划+上海市气候变化脆弱性区划2025/6/1544

目前城市地区的人口超过世界总数的50%,GDP占90%、辅助能源占80%,城市地区物质能量高度集聚、人类活动密集、环境变化剧烈;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学、环境科学、规划与设计学科研究的热点和紧迫任务。2025/6/1545

二、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2025/6/15462.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1.1概念●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从手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趋势2025/6/1547■

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对区域和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2.1.2科学内涵2025/6/1548

■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和处理系统等。

2025/6/1549■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2025/6/1550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2025/6/1551■

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2025/6/1552J.Smyth八项原则:★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与恢复★建立实价体系作为活力基础★支持地方农业及地方工商业、服务业★发展聚落状、综合功能的、步行系统的生态社区★利用先进的交通、通讯及生产系统★保护与发展可再生性资源★建立循环计划和可循环材料工业★支持参与管理的普及教育2.2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2025/6/1553Yanistky原则与行动步骤:■三种知识层次:时空、社会-功能、文化-历史■五种行动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规划、建设和有机组织机构的形成2025/6/1554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明 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污染防治景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交通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城镇行政体制政策法观教育宣传公众参与

支撑保障体系2.3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框架2025/6/1555

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12项特征:

(1)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它的能量运转系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能量来源是可持续供给的;二是能源本身是清洁的,在生产和利用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三是能逐层充分利用,能把废热污染减到最低。

(2)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材料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它的物质运转系统的三大特征:一是材料本身是高性能和清洁安全的,不含有害毒素;二是有完善的材料循环再生利用系统,最终的废弃物可降解或对环境无污染;三是材料的替代研发和应用能实现材料的可持续供给。

2025/6/1556

(3)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

协调共生网络

这个共生网络系统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网络运转的趋向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而不仅是某个组成部分的优化;二是网络所提供的产品有不断增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功效,而不是数量的盲目增长;三是网络系统在演替中不断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样性的发展,达到生态学上持续力最强的稳态,而不是多样性衰减的系统脆弱平衡。

(4)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具有最佳的生态位和最强

的自组织能力

三大特征:一是整个生态城市系统与各种承载力和限制因素的上下限保持足够的距离,风险始终处于最小;二是有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强化系统的功能;三是有不断增强的承受冲击力、利用外力、同化异力的转换融合功能。

2025/6/1557三、低碳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要求城市保持低水平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的核心是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建立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在本质上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2025/6/1558按照IPCC和联合国的相关研究,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发展或城市经济增长与CO2排放趋于脱钩的城市。这种脱钩有两种表现:1)CO2排放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绝对脱钩,即CO2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零增长或负增长,这是当今发达国家应当采取的低碳城市方案(IPCC报告与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时的CO2排放量相比较1990年减少25-40%,到2050年减少80-95%);2)CO2

排放仍是正增长,但是增长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所谓基准情景(BAV),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城市。2025/6/1559国际动态: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协议书》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斯特恩报告》指出,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09.12: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2025/6/1560国内动态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如张坤民(2008)提出: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未来3至5年内,中国计划发展15至20个“低碳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2025/6/1561“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2025/6/1562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对策1.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2.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加强“低碳”城市规划和交通体系建设

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

5.推进“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化措施6.加强相关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

7.加强自然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025/6/1563

四、案例分析2025/6/1564

4.1国际

纽约长岛,波士顿、印度班加罗尔,巴西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市、澳大利亚怀阿拉市、阿德兰德市、新西兰Waitakere市、丹麦哥本哈根、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的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日本北九州市、新加坡等。

2025/6/15654.2国内

宜春、马鞍山、香港、天津、长沙、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南宁、厦门、青岛、日照、潍坊、大连、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海宁、常熟、张家港、广州、绍兴、盘锦、绵阳等110余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开展了生态规划。

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西、四川等14省相继提出了生态省的建设目标

2025/6/1566案例1.EU短距城市生态规划

(Eco-planningforthecityofshortdistance)

是与城市扩张、以小汽车为主导以及“远距离”为特征的不良的城市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发展模式。“短距城市”宏观(区域、城市尺度)上指自然环抱城市的,由交通系统组织贯通的多中心城市结构(polycentricurbanstructure);中观(城区、邻里单元)上指适宜发展“可持续出行”的城市结构,即以功能复合(mixeduse)、结构紧凑(compactstructure)和优美的城市景观(urbanlandscape)为三大特征要素的城市功能单元,或若干功能单元的组合。2025/6/1567自然包围城市而非城市扩张交通系统贯通的网状或线性多中心结构2025/6/1568紧凑的城市结构单元内自主而完善的社会功能优美的城市景观2025/6/1569“短距城市”BadIschl2025/6/1570◆突出自然涵构特色——线性发展的谷地地形2025/6/1571

◆强化规划区域控制2025/6/1572

◆优化整体方案2025/6/1573◆注重紧凑结构——城市肌理比较2025/6/1574

◆强化多功能设计2025/6/1575

◆构建绿地生态安全格局2025/6/1576◆区域公共交通系统优先2025/6/1577分期实施2025/6/1578案例22010上海绿色世博、低碳世博2025/6/1579

绿色世博与低碳世博的内涵体现在5G概念和特色上,即:1G:GreenLandscape(绿色景观)2G:GreenEnergySource(绿色能源)3G:GreenTransportation(绿色交通)4G:GreenBuilding(绿色建筑)5G:GreenConsumption(绿色消费)2025/6/1580规划编制阶段,具体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市域生态空间布局体系,通过划分生态功能区块,明确具体功能、规划要求、管控措施和发展导向,确保规划落地。过程方案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图生态功能分区试点方案生态用地规划试点方案案例3上海市生态网络规划2025/6/1581《生态网络规划》特点:

是在“统一数据底版、统一技术口径”的基础上,把握“总量、布局、结构、功能四个关键性要素”,兼顾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统一,实现“一个基本生态网络”。规划编制可以划分为专题研究、规划编制和深化完善三个阶段。2025/6/1582具体指标:生态用地比例达到陆域用地的50%以上。生态用地总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外围生态用地总面积达3160平方公里以上,规划集中建设用地内绿地面积达到340平方公里)。至2015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15%,至2020年力争达到18%。2025/6/1583案例4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合作项目(2007)。探索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的样板。

2025/6/1584

生态城重点构建:●循环低碳的新型产业体系2025/6/1585●紧凑有效的城市布局

●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优美自然的城市景观体系●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宜居友好的生态社区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和新型产业化道路2025/6/1586生态城规划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为25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计划用10-15年时间建成。2025/6/1587案例5厦门马峦湾生态规划(1)完善城市形态(2)丰富滨水岸线(3)建设景观架构(4)优化开放空间(5)控制高度分区是厦门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区域2025/6/15882025/6/1589案例6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25/6/15901.资料收集与

调查阶段2.规划基础研究阶段3.规划编制阶段技术路线敏感性分析问卷调查生态服务功能分析承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