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名师教案1_第1页
《琵琶行(并序)》名师教案1_第2页
《琵琶行(并序)》名师教案1_第3页
《琵琶行(并序)》名师教案1_第4页
《琵琶行(并序)》名师教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12《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2、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3、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教学重点】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2、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教学难点】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教学方法】教法:温故知新法、点拨指导法、引领领悟法、读写结合法2、学法:多样诵读法、自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独立创作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温故知新穿越时间的河流,踏着诗歌的节拍,我们吟诵过《诗经》《离骚》,歌唱过《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聆听过屈原、陶渊明,对话过李白、杜甫。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生成板书1:琵琶行、白居易)【设计意图】用课本目录图片唤醒学生的诗心,温故知新,顺势架桥,爱往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走进本课。二、分析教材,展示目标《琵琶行》属于乐府诗,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是浅切平易、通俗易懂,作为新乐府倡导者的白居易,其诗作语言犹是如此。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基于此,本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三、音读诗歌,感知文本——诗歌教学,唯“读”不可缺失。学生自由的放声的融情朗读全诗。【设计意图】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诗词教学尤为明显。问题1:白居易诗作多一吟悲一事,主题明确,通过朗读,你认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句?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题2:“同是天涯沦落人”中“沦落人”是谁呢?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琵琶女或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诗人或官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感受人物悲剧美做铺垫。意读诗歌、感受悲剧美(一)感受悲剧美之琵琶女问题1:找出集中描写琵琶女遭遇的段落,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示例:我从“”一句读出了一个的琵琶女。明确: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京城歌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艺压京城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才貌双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受人追捧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纸醉金迷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年年欢笑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长色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嫁作商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丈夫薄情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梦断妆残小结:当年——京城歌女、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委作商妇、年长色衰、技艺精湛、门前冷落、独守空船(生成板书2:琵琶女、京城歌女、委作商妇)(二)感受悲剧美之诗人问题2:找出集中描写诗人遭遇和心境的段落,结合诗人的境遇,分析诗人形象。要求:逐句分析,筛选诗句中关键词后整合成四字词语标注到原句处。明确: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辞京谪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不闻丝竹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环境凄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哀啼噪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取酒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有声难听小结:当年——京城大官、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江州司马、谪居卧病、哀啼噪耳、取酒独倾、其情凄凄(生成板书3:诗人、京城大官、谪为司马)问题3:琵琶女和诗人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琵琶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她的不幸反映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众多乐伎的不幸,反映了社会的势利与重色轻才现象。诗人心怀苍生兼济天下,因写下大量讽喻诗得罪权贵,遭小人排挤,终被贬出京城,这是那个时代贤能官员的一个代表,反映了朝廷亲佞远贤的现象。(生成板书4:重色轻才、亲佞远贤)【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循文概括,训练学生筛选整合能力,我阅读,我表达。2、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教师梳理,触摸文字,架构文脉,期待建构主义理论生效,学生能背诵文本。3、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感知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问题4:融情朗读描写琵琶女和诗人遭遇的诗句,感受悲剧美。明确:先自我试读,再个读展示(女生读琵琶女遭遇部分,男生读诗人遭遇部分),后男生、女生分别齐读体味。(教师指导:读出落魄失意的低落来,音调低沉,语速稍慢。)【设计意图】无朗读不诗歌。使学生通过融情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美。四、聆听琵琶,鉴赏音乐衔接语:是什么使得素不相识的两位有了天涯遇知音的千古美谈。(齐答:琵琶曲)到底是怎样的琵琶曲有如此魅力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鉴赏本文的音乐美。五、涵咏语言,鉴赏音乐美问题1:品读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选出你喜欢的进行品鉴。——学生自主赏析,小组交流,推荐个读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小结1:琵琶女的演奏四个乐段:第一乐段:“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低沉抑郁)——前奏曲第二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欢乐颂第三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宛转低沉)——失意曲第四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悲愤怨(点评: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乎情)(1)第一部分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2)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3)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故而旋律缓慢渐进无声。(4)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丈夫薄情,使得自己独守空船,这样的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命运的抗争!故而旋律刚劲急促。)【设计意图】品鉴语言,提升学士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这是新课标的新要求。读诗词,感诗词,品诗词,悟诗词。展开合理想象把诗词语言转换成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是对诗词进行最佳的二度创作。小结2:音乐描写手法一是运用象声词。“嘈嘈”“切切”等词正面描写琵琶曲的魅力。二是运用比喻。(1)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2)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三是侧面烘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音乐美的同时,欣赏音乐描写的多样手法。悟其情,明其技,引得源头活水,方得如许清渠。小结3:好书不厌百回读,的确,白居易的这段经典的音乐描写成了文学经典。让我们再一次端起课本,融情朗读这段传奇!(全班齐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一节)五、美读诗歌,体悟感情问题1:请用一副对联来表达你对本首诗歌的感悟。(先自主拟写,再小组交流,后推荐板演)明确:1、大弦嘈嘈,诉说歌女悲愤事;小弦切切,倾泄诗人哀伤情。(李冉)浔阳江头,娼女自诉身世苦;冷月岸边,骚客心起迁谪情。(辛宇)3、千年传唱琵琶行,万里悲吟沦落请。(梅玉良)4、一曲琵琶诉人生,一壶浊酒泪沾衣。(石亚楠)5、一首琵琶曲,几分迁谪情。(王筱倩)6、昏君浊眼不识材,俗人轻浮只重色。(张漪涵)7、一曲琵琶随秋去,千载苦恨与谁共?(尹贻晖)8、细弦两拨传情殇,琴丝三转诉心志。(李元龙)9、同是天涯沦落人,共谱人间悲愤曲。(刘浩正)10、红颜易老,尘落满歌姬榴裙;赤胆难昭,泪洒尽司马青衫。(苗萌)11、年长色衰,悲妇空船中梦啼红妆;世变事迁,谪官客舟里泪湿青衫。(李金)12、青衫染湿秋月夜,琵琶浸情浔阳城。(王冉)13、重色轻才恨千年,亲佞远贤愤万世。(康健)14、才艺双馨琵琶女,德行兼备诗人心。(李福旺)【设计意图】读而有思,读而有悟。思悟瞬间花,笔杆来记下。读写一体,语文王道。培养学生诗词的领悟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力和文字生成力,进而加以整理打印,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又留存了宝贵的资料。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1、总结内容,生成板书课堂结语:的确,嘈嘈切切琵琶语,仄仄平平诗人心。此时的白居易是失意的。而文人失意是坚持他自己的价值观才会失意,白居易的价值观就是他的人民性。离京谪居的日子里,看似恬然自安,面上消除忧喜色,实则胸中尽藏是非心。呜呼,居易其贤哉!他的《琵琶行》像一棵树,一棵茁茁成长的树,荫庇了一代又一代炎黄传人;又像一炬火,熊熊燃烧,照亮了一辈又一辈的华夏子孙。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江南烟雨《琵琶行》——背诵全文,完成课后小测。附1:江南烟雨《琵琶行》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新醅的酒,明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渌渌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江州任职时期,白居易自编诗集十五卷,有诗约八百首,《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最为脍炙人口。附2:《琵琶行》课后小测之理解性默写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2、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也是主旨句)是:,。3、《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4、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5、《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和“,”作侧面描写。答案示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5、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观评记录付琳(语文组教研组长)王老师整堂课设计不仅完整而且很有匠心。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定位为学习探究“三美”——悲剧美、音乐美、感情美,有叙事诗人物分析,有音乐赏析,还有作者情怀的深层探究,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审美要求,课堂实践也很好地达到了这一审美目的,预设有高度,达成更精彩!叶因生(语文高级教师)王老师的这节课很有语文味道!分析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时要求学生紧扣文本,从诗句中读出学生理解的人物形象,既符合“我阅读,我表达”的阅读理念,也关注了学生个体的自我阅读体验,在分享自我的同时也收获了他人的成果。赏析音乐描写时,要求学生涵咏诗歌语言,开放式品鉴语言,角度不一,学生各有所言,教师以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语言适时延伸,合理拓展,有效总结。体悟情怀美时,王老师采取了传统文化“对联”这一形式,把一堂课泛泛感受浓缩为一副对联,语文的素养尽在其中,学生展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王老师点评仄起平收句句到位。张燕(高二语文备课组长)王老师课堂流程相当自然流畅,这主要得益于王老师巧妙的课堂衔接语。导入温故知新,由《诗经》到《登高》,穿越时间的河流,自然而然地漫溯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介绍乐府诗语言浅切平易特点的同时顺势推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分析完人物后,学生了解了使二人天涯一遇生发万年悲慨的媒介恰恰是“琵琶曲”,由此引出鉴赏音乐美这一环节。最后的结束语,王老师设计独到,完成板书设计——“大树”“火炬”的同时,又把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引领到另一高度。张瑛(历城区高中语文名师)王老师这节课一如平常精巧中不失大气,再次体现了名师风采。精巧在于教学设计精致、环节序列巧妙。“三美”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文本大门,引领学生领略一道又一道文本背后的风景。大气在于对文本的挖深上,王老师站在文化的高度来解读白居易及其《琵琶行》,有个体辐射一类,借用《品中国文人》和《新唐书》中的评价,读出中国文人的失意是个人文化价值观的失意,使得文本的深意别有一番风景。王仲谊(青年骨干教师)我认为王老师的板书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课堂学习目标是感受“三美”——悲剧美、音乐美、情感美,其实王老师的板书设计里本身就有了美学教育,把板书设计成一棵树,让我想起庄子站成的那棵看守人类心灵月亮的树,可见板书中的文化意义。杨艳燕(青年骨干教师)我最欣赏王老师的课堂点评语言。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王老师总能抓住学生回答的精华及时表扬;当学生回答出现卡顿时,王老师能巧妙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学生回答表述相对繁琐,王老师耐心倾听,并一语概括,且精彩连连,真是教学机智。《琵琶行》课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要达成以上要求务必以阅读文本为基础,而且阅读就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基于此,我在解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本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经历通过预习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结合乐府诗和白居易诗作的语言浅切平易的特点,序文理解完全教给学生课下自主解决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定为解读“三美”——1、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2、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3、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感受悲剧美,通过找到并阅读相关段落,与文本人物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鉴赏音乐美,通过涵咏自己喜欢的语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并生成个体的审美体验;体悟感情美,透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怀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琵琶行》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了高一上学期必修二的一个单元的诗歌学习,对诗歌解读的基本能力——展开合理想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实践,能透过文字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