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上海市闵行区“六校联合教研”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共6页,答题纸4页。2.作答前,考生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学校、姓名、考生号,粘贴考生本人条形码。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笔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1.文明的交流在古代世界,不同区域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并在交流中发展。(1)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将下列早期文字与其所处区域相对应。(填涂字母)①印章文字
②楔形文字
③甲骨文
④象形文字①C
②③④(2)古代帝国的区域性扩张客观上推动了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请将下列相关史实与帝国相匹配。①基督教诞生于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后传播于世界。②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④由亚历山大建立,并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的是A.马其顿帝国 B.波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3)汉朝时期,我国与罗马帝国通过____进行商贸交流。(
)A.丝绸之路 B.朝贡贸易 C.十三行 D.传教士(4)请依据上述内容归纳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1)BDA(2)DBCA(3)A(4)文字、帝国的扩张、商业贸易等。【解析】(1)本题是填空题,时空是:古代世界。①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为西亚地区使用的是楔形文字;②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为中国使用的是甲骨文;③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非洲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2)本题是填空题,时空是:古代世界。①根据材料“基督教诞生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的巴勒斯坦,后传播于世界;②根据材料“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波斯帝国是第一个;③根据材料“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④根据材料“由亚历山大建立,并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是A马其顿帝国。(3)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为抵抗匈奴,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并打通了沟通西域及与欧洲交往的丝绸之路,我国与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交流,A项正确;朝贡贸易是指以纳贡称臣为前提的贸易往来,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的地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传教士是传播基督教的人,与材料从事商贸交流的通道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文字、帝国的建立和商贸交通,所以可得出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方式有:文字、帝国的扩张、商业贸易等2.从分散到整体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材料一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称为“哥伦布大交换”……这场生物界的巨变也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美】查尔斯•曼恩著,朱菲等译《194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1)材料一中“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按其原产地为下列动植物分类(填字母)。美洲BC欧亚大陆AA.马
B.羊驼
C.可可
D.玉米
E.小麦
F.葡萄
G.烟草
H.马铃薯自17世纪以来,“革命”也开启了持续不断的“全球旅行”。材料1
法国革命,如同英国革命开创了新政体的纪元那样,在欧洲开创了新社会的纪元。——米涅《法国革命史》(1824年)材料2
十余年来,世界革命之怒潮,澎湃腾激,无远弗届。以例举之,葡萄牙革命矣,墨西哥革命矣,吾华革命矣。他如印度、土耳其之青年革命运动,亦有渐即燎原之势矣。——李大钊《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1917年3月)俄罗斯之革命是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之采色者也。时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质自异,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2)材料1中的“新政体”指的是什么?(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封建专制 D.社会主义(3)材料2中的“吾华革命”“俄罗斯之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18世纪中叶起,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称之为“工业革命”,请简述以“革命”来命名这场经济领域大变革的理由。【答案】(1)美洲:DGH;欧亚大陆:EF(2)A(3)辛亥革命、十月革命(4)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环境污染,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经济联系加强,推动整体世界形成;引发新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5世纪的世界。美洲:根据材料“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玉米G烟草H马铃薯是美洲大陆的植物;欧亚大陆:根据材料“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E小麦F葡萄是欧亚大陆的植物(2)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革命开创的新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度,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社会制度的变革,A项正确;民主共和是由美国创建的,排除B项;封建专制是法国大革命要推翻的政治制度,是旧的制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是由苏俄建设的,与材料所述的英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以例举之,葡萄牙革命矣,墨西哥革命矣,吾华革命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是指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俄罗斯之革命是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之采色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指的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4)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组织形式、社会结构、城市生活、环境变化、世界关系、思想变革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论述,如: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环境污染,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经济联系加强,推动整体世界形成;引发新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重点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下面是单元目录摘抄: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依据单元内容目录,你认为20世界上半叶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是什么?(
)(三选)A.商贸 B.战争 C.和平D.革命 E.文化(2)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在下列表格中完成相关内容。“战争的德国”相关史实德国走向战争之路的历史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①②第二次世界大战③④(3)为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小明同学检索到下列5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说明。①电影《帝国的毁灭》(2004年)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③加里•谢菲尔德《一战简史》(2019年)④希特勒《我的奋斗》(1925年)⑤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的述评》(1990年)【答案】(1)BCD(2)①德国是同盟国核心成员,参与瓜分世界的争夺,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国怂恿奥匈帝国宣战,积极投入一战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但其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少,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同时,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浓厚③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发动战争,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1939年闪击波兰,挑起二战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使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不满,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建立法西斯专政(3)①电影《帝国的毁灭》(2004年):属于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展现,但存在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可作为了解二战时期德国部分历史氛围和情境的辅助资料,不能作为直接研究的可靠史料。
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是一手史料,对于研究一战前德国的外交策略、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具有极高的价值,能直接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状况。③加里·谢菲尔德《一战简史》(2019年):是二手史料,作者对一战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后成书,有助于系统了解一战,但可能受到作者观点和研究范围的影响。④希特勒《我的奋斗》(1925年):是一手史料,能直接体现希特勒的思想和纳粹党的理念,对研究二战前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德国走向战争的思想根源有重要价值。⑤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的述评》(1990年):是二手史料,对二战进行专题研究和述评,可作为全面了解二战历史和德国在二战中角色的参考资料,但观点可能带有作者主观色彩。【解析】(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多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1900—1950年)。根据材料“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及各课内容”可知,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涉及战争与和平、革命和国际秩序的演变,B、C、D项正确;“商贸”和“文化”在单元目录中未被提及,且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特征主要围绕战争、革命和国际秩序的重建展开,排除A、E项。故选B、C、D项。(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填空: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①德国是同盟国核心成员,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争夺,后来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国怂恿奥匈帝国宣战,积极投入一战;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野心迅速膨胀,由于其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少,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③德国纳粹党上台,不停扩军备战,希特勒发动战争,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部分领土,1939年闪击波兰,挑起二战;④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使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不满的情绪,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德国走向战争之路的原因在两次大战中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根源,以及国际关系的演变。(3)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说明:题中每份史料的类型、创作时间、内容特点不同,其史料价值也有所差异。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评估,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①电影《帝国的毁灭》(2004年)属于艺术作品。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电影虽然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往往存在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它可以为我们展现二战时期德国的部分历史氛围和情境,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能作为直接研究的可靠史料。 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是一手史料。结合材料和所学,这一原始文件直接出自当时的历史时期,对于研究一战前德国的外交策略、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真实、直接地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状况。 ③加里・谢菲尔德《一战简史》(2019年)是二手史料。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作者对一战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后成书,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一战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是经过作者的研究和整理,可能受到作者观点和研究范围的影响。 ④希特勒《我的奋斗》(1925年)是一手史料。依据材料和所学,它能直接体现希特勒的思想和纳粹党的理念,对于研究二战前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德国走向战争的思想根源有着重要价值。 ⑤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的述评》(1990年)是二手史料。从材料及所学分析,对二战进行专题研究和述评,可作为我们全面了解二战历史和德国在二战中角色的参考资料。然而,由于是作者的研究成果,观点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综上所述,不同的资料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我们在研究历史时需要综合运用,相互印证,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历史认识。4.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某校历史学习社团围绕“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的新变化”分组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任务。第一组:主要任务是探究“国际格局新变化”,为此制作了下图,以说明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1)请你在下方示例②③处补充“形成对峙”的重要史实示例:①“杜鲁门主义”与“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②③第二组:主要任务是探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下为摘选的两则材料。材料一
1977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分布表国家邮政电力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英国10010010010075联邦德国1007550100100日本100007575美国100250250(数据来源:袁易明、魏达志《危机与重构:世界国有企业研究》)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年12.2%23.2%50.7%1990年2.8%5.1%7.2%工业1950年34.7%42.2%22.2%1990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年48.9%32.4%26.6%1990年71.4%54.4%59.2%(表格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6页)(2)根据材料一、二,概况“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在何处?第三组:主要任务是探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历程”,得出结论“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的新变化之一”。材料三图1:古巴革命中的卡斯特罗(右)和格瓦拉(左)图2:《巴拿马运河条约》签字仪式图3:尼赫鲁(左一)、蒙巴顿(左三)和真纳(右一)在讨论印巴问题图4:纳米比亚宣布独立(3)材料三中四副图片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其中英国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使其独立的是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独立的是②;标志着非洲殖民统治终结的是③。材料四图5: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图6:七十七国集团标志(4)材料四中的图片反映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怎样的趋势?第四组:主要任务是探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下为摘选的一张简表。材料五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1953-195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2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5)你认为材料五表格空白处可以选择的内容是(
)(双选)A.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组:主要任务是探究“中国与当代世界变局”,该组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材料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及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繁荣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七2011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纪年标识2017年在中国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徽标上海合作组织的徽标“一带一路”宣传画(6)通过以上小组探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认识。【答案】(1)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与华约(2)国有经济的比重上升,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人口比重下降,从事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增加。(3)①图3;②图1;③图4(4)趋势:第三世界通过联合斗争,崛起成为国家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5)AC(6)认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变革与世界的变化紧密相连,在世界民族解放大潮中,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赢得民族独立。在冷战背景下,中国在内政与外交方面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打破封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全区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主要任务是探究‘国际格局新变化’,为此制作了下图,以说明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式对峙的史实有①经济上的对峙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根据材料“主要任务是探究‘国际格局新变化’,为此制作了下图,以说明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式对峙的史实有②军事上的对峙北约与华约。(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源自袁易明、魏达志《危机与重构:世界国有企业研究》“1977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分布表”,可知欧美国家的国有经济的比重上升,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可知社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人口比重下降,从事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增加。(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①根据材料“英国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使其独立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图3的尼赫鲁(左一)、蒙巴顿(左三)和真纳(右一)在讨论印巴问题;②根据材料“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独立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图1古巴革命中的卡斯特罗(右)和格瓦拉(左)反映的是古巴革命;③根据材料“标志着非洲殖民统治终结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图4纳米比亚宣布独立。(4)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趋势:根据材料“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七十七国集团标志”从参与国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通过联合斗争,崛起成为国家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5)本题是双选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1953-1956年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制定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的宪法,在1954年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C项正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在05年颁布,18年修订的,与材料所述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在2020年通过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C项。(6)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自身社会性质变化对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和世界局势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如: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变革与世界的变化紧密相连,在世界民族解放大潮中,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赢得民族独立。在冷战背景下,中国在内政与外交方面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打破封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全区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上海市闵行区“六校联合教研”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共6页,答题纸4页。2.作答前,考生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学校、姓名、考生号,粘贴考生本人条形码。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笔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1.文明的交流在古代世界,不同区域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并在交流中发展。(1)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将下列早期文字与其所处区域相对应。(填涂字母)①印章文字
②楔形文字
③甲骨文
④象形文字①C
②③④(2)古代帝国的区域性扩张客观上推动了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请将下列相关史实与帝国相匹配。①基督教诞生于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后传播于世界。②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④由亚历山大建立,并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的是A.马其顿帝国 B.波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3)汉朝时期,我国与罗马帝国通过____进行商贸交流。(
)A.丝绸之路 B.朝贡贸易 C.十三行 D.传教士(4)请依据上述内容归纳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1)BDA(2)DBCA(3)A(4)文字、帝国的扩张、商业贸易等。【解析】(1)本题是填空题,时空是:古代世界。①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为西亚地区使用的是楔形文字;②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为中国使用的是甲骨文;③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非洲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2)本题是填空题,时空是:古代世界。①根据材料“基督教诞生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的巴勒斯坦,后传播于世界;②根据材料“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波斯帝国是第一个;③根据材料“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④根据材料“由亚历山大建立,并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是A马其顿帝国。(3)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为抵抗匈奴,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并打通了沟通西域及与欧洲交往的丝绸之路,我国与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交流,A项正确;朝贡贸易是指以纳贡称臣为前提的贸易往来,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的地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传教士是传播基督教的人,与材料从事商贸交流的通道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文字、帝国的建立和商贸交通,所以可得出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方式有:文字、帝国的扩张、商业贸易等2.从分散到整体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材料一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称为“哥伦布大交换”……这场生物界的巨变也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美】查尔斯•曼恩著,朱菲等译《194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1)材料一中“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按其原产地为下列动植物分类(填字母)。美洲BC欧亚大陆AA.马
B.羊驼
C.可可
D.玉米
E.小麦
F.葡萄
G.烟草
H.马铃薯自17世纪以来,“革命”也开启了持续不断的“全球旅行”。材料1
法国革命,如同英国革命开创了新政体的纪元那样,在欧洲开创了新社会的纪元。——米涅《法国革命史》(1824年)材料2
十余年来,世界革命之怒潮,澎湃腾激,无远弗届。以例举之,葡萄牙革命矣,墨西哥革命矣,吾华革命矣。他如印度、土耳其之青年革命运动,亦有渐即燎原之势矣。——李大钊《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1917年3月)俄罗斯之革命是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之采色者也。时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质自异,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2)材料1中的“新政体”指的是什么?(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封建专制 D.社会主义(3)材料2中的“吾华革命”“俄罗斯之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18世纪中叶起,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称之为“工业革命”,请简述以“革命”来命名这场经济领域大变革的理由。【答案】(1)美洲:DGH;欧亚大陆:EF(2)A(3)辛亥革命、十月革命(4)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环境污染,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经济联系加强,推动整体世界形成;引发新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5世纪的世界。美洲:根据材料“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玉米G烟草H马铃薯是美洲大陆的植物;欧亚大陆:根据材料“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E小麦F葡萄是欧亚大陆的植物(2)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革命开创的新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度,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社会制度的变革,A项正确;民主共和是由美国创建的,排除B项;封建专制是法国大革命要推翻的政治制度,是旧的制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是由苏俄建设的,与材料所述的英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以例举之,葡萄牙革命矣,墨西哥革命矣,吾华革命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是指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俄罗斯之革命是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之采色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指的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4)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组织形式、社会结构、城市生活、环境变化、世界关系、思想变革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论述,如: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环境污染,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经济联系加强,推动整体世界形成;引发新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重点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下面是单元目录摘抄: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依据单元内容目录,你认为20世界上半叶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是什么?(
)(三选)A.商贸 B.战争 C.和平D.革命 E.文化(2)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在下列表格中完成相关内容。“战争的德国”相关史实德国走向战争之路的历史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①②第二次世界大战③④(3)为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小明同学检索到下列5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说明。①电影《帝国的毁灭》(2004年)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③加里•谢菲尔德《一战简史》(2019年)④希特勒《我的奋斗》(1925年)⑤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的述评》(1990年)【答案】(1)BCD(2)①德国是同盟国核心成员,参与瓜分世界的争夺,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国怂恿奥匈帝国宣战,积极投入一战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但其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少,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同时,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浓厚③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发动战争,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1939年闪击波兰,挑起二战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使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不满,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建立法西斯专政(3)①电影《帝国的毁灭》(2004年):属于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展现,但存在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可作为了解二战时期德国部分历史氛围和情境的辅助资料,不能作为直接研究的可靠史料。
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是一手史料,对于研究一战前德国的外交策略、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具有极高的价值,能直接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状况。③加里·谢菲尔德《一战简史》(2019年):是二手史料,作者对一战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后成书,有助于系统了解一战,但可能受到作者观点和研究范围的影响。④希特勒《我的奋斗》(1925年):是一手史料,能直接体现希特勒的思想和纳粹党的理念,对研究二战前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德国走向战争的思想根源有重要价值。⑤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的述评》(1990年):是二手史料,对二战进行专题研究和述评,可作为全面了解二战历史和德国在二战中角色的参考资料,但观点可能带有作者主观色彩。【解析】(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多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1900—1950年)。根据材料“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及各课内容”可知,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涉及战争与和平、革命和国际秩序的演变,B、C、D项正确;“商贸”和“文化”在单元目录中未被提及,且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特征主要围绕战争、革命和国际秩序的重建展开,排除A、E项。故选B、C、D项。(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填空: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①德国是同盟国核心成员,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争夺,后来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国怂恿奥匈帝国宣战,积极投入一战;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野心迅速膨胀,由于其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少,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③德国纳粹党上台,不停扩军备战,希特勒发动战争,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部分领土,1939年闪击波兰,挑起二战;④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使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不满的情绪,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德国走向战争之路的原因在两次大战中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根源,以及国际关系的演变。(3)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说明:题中每份史料的类型、创作时间、内容特点不同,其史料价值也有所差异。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评估,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①电影《帝国的毁灭》(2004年)属于艺术作品。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电影虽然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往往存在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它可以为我们展现二战时期德国的部分历史氛围和情境,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能作为直接研究的可靠史料。 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是一手史料。结合材料和所学,这一原始文件直接出自当时的历史时期,对于研究一战前德国的外交策略、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真实、直接地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状况。 ③加里・谢菲尔德《一战简史》(2019年)是二手史料。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作者对一战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后成书,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一战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是经过作者的研究和整理,可能受到作者观点和研究范围的影响。 ④希特勒《我的奋斗》(1925年)是一手史料。依据材料和所学,它能直接体现希特勒的思想和纳粹党的理念,对于研究二战前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德国走向战争的思想根源有着重要价值。 ⑤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的述评》(1990年)是二手史料。从材料及所学分析,对二战进行专题研究和述评,可作为我们全面了解二战历史和德国在二战中角色的参考资料。然而,由于是作者的研究成果,观点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综上所述,不同的资料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我们在研究历史时需要综合运用,相互印证,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历史认识。4.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某校历史学习社团围绕“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的新变化”分组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任务。第一组:主要任务是探究“国际格局新变化”,为此制作了下图,以说明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1)请你在下方示例②③处补充“形成对峙”的重要史实示例:①“杜鲁门主义”与“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②③第二组:主要任务是探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下为摘选的两则材料。材料一
1977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分布表国家邮政电力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英国10010010010075联邦德国1007550100100日本100007575美国100250250(数据来源:袁易明、魏达志《危机与重构:世界国有企业研究》)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年12.2%23.2%50.7%1990年2.8%5.1%7.2%工业1950年34.7%42.2%22.2%1990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年48.9%32.4%26.6%1990年71.4%54.4%59.2%(表格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6页)(2)根据材料一、二,概况“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在何处?第三组:主要任务是探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历程”,得出结论“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的新变化之一”。材料三图1:古巴革命中的卡斯特罗(右)和格瓦拉(左)图2:《巴拿马运河条约》签字仪式图3:尼赫鲁(左一)、蒙巴顿(左三)和真纳(右一)在讨论印巴问题图4:纳米比亚宣布独立(3)材料三中四副图片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其中英国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使其独立的是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独立的是②;标志着非洲殖民统治终结的是③。材料四图5: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图6:七十七国集团标志(4)材料四中的图片反映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怎样的趋势?第四组:主要任务是探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下为摘选的一张简表。材料五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1953-195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2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5)你认为材料五表格空白处可以选择的内容是(
)(双选)A.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组:主要任务是探究“中国与当代世界变局”,该组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材料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及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繁荣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七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春季河北邯郸市教育局市直学校选聘博硕人才30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中医院(陵水黎族自治县中医院医共体总院)考核招聘(第二批)员额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新乡电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成都美术笔试题目及答案
- 煤矿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四川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考江苏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医妇科杂病西医辅助诊断考试卷
- 网络演练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财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管理信息系统 课件 第6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 介绍钱三强的
- 支气管炎疾病演示课件
- PEP小学英语3-6年级单词(带音标)
- pymodbus-实例说明文档
- 高中英语最全动词不规则变化表(附检测版)
-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多酚的分离与纯化
- 机器人机构学 课件全套 第1-9章 绪论、螺旋理论基础 - 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机构
- 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课件
- 药物分析题库及答案
- 《孤独的小螃蟹》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