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良渚文化遗址和西周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注:玉琮是中国古代玉石器,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丧葬、朝聘等活动,其形状多为内圆外方,是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A.中国史前文明的真实存在B.中华文明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玉琮的礼器功能不断强化D.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遗址和西周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在形制上相似,可推断彼此存在继承关系,反映文化的延续性,B项正确;仅凭出土玉琮,不足以断定文明形成,排除A项;玉琮是礼器,但从材料图片只能看出其外观,看不出其使用范围和频次情况,看不出其发挥作用的场合、作用大小变化,不能断定“功能不断强化”,排除C项;多元一体格局通常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和相互影响上,良渚文化遗址和西周文化遗址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排除D项。2.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并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两项措施()A.清除了旧势力残余 B.重在保障社会稳定C.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D.剥夺了贵族的特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商鞅变法的两项措施是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奖励军功打击了旧贵族特权,促进奴隶制瓦解,所以这两项措施加速了社会转型,C项正确;这两项措施不能完全清除旧势力残余,说法绝对,排除A项;这两项措施目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实力,而不是在于保障社会稳定,排除B项;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与剥夺贵族特权无关,排除D项。3.汉武帝之后,刺史的职权和地位逐渐强化,并开始干预地方军政事务,其驻地也固定了。到西汉末期,十三个监察州事实上已经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行政单位,而刺史也由监察人员变为地方的军政长官。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汉承秦制影响大 B.地方的权力受到削弱C.郡县制已被破坏 D.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刺史最初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意在加强对各郡和诸侯国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掌握大权的地方军政长官,反映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刺史开始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并非继承自秦朝的制度,排除A项;到西汉末期,州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的主要负责官员刺史控制地方军政大权,从州的辖区大、刺史掌握大权的角度看,“地方的权力受到削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代在州的下面,依然设置郡县,而非郡县制已被破坏,排除C项。4.如图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该飞天形象把佛教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转为人间的现实,其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甚至把飞天绘成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完全成为中国写实的仕女画,这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宫廷化 B.市民化 C.多样性 D.世俗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转为人间的现实,其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等信息可知,唐朝敦煌壁画,将佛教中抽象、神秘的飞天描画成了现实生活中美丽时尚的女性,充满了尘世气息,反映了唐朝文化的世俗性,D项正确;宫廷化强调的是绘画呈现宫廷风格、皇家气派,与“贴近现实生活”不符,排除A项;市民化强调的是绘画反映市民生活和审美情趣,与材料“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不符,排除B项;多样化指的是种类样式多,材料壁画只涉及一个飞天形象,排除C项。5.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这体现了南宋()A.生产销售一体化 B.商品经济的繁荣C.农业生产市场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上市,动即百数”“用太平车或骡马驮之,从城外守门人城货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杭州人口众多,百姓所食多来自于市场购买,这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未说明生产与销售的关系,无法得出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说明杭州这一地区的商品经济繁荣,百姓所食来自于市场,不能代表南宋整体的状况,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市场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杭州这一地区的商品经济繁荣,不涉及杭州经济对全国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结论,排除D项。6.新航路开辟后,清朝总人口增加到4亿,而《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朝人口只有7185万。清朝人口的增加主要受益于()A.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B.海外贸易的兴盛C.封建统一王朝建立 D.赋税政策的调整【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增加,美洲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加,A项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走向衰落,排除B项;封建统一王朝建立发生在秦朝,排除C项;摊丁入亩的税赋政策有助于人口增加,但不是主要原因,高产作物推广才是主因,排除D项。7.1854年,在扬州帮办军务的清朝官员雷以諴上奏:“其无捐于民,有益于饷,并可经久而便民者,则莫如商贾捐厘一法。……略仿前总督林则徐一文愿之法。劝谕未行,捐厘助饷,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之后厘金制度遍行全国。厘金制度遍行全国是由于清政府()A.正因义和团运动焦头烂额B.意图筹备资金镇压农民起义C.出于对林则徐的完全信任D.需解决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答案】B【解析】据材料“1854年”“劝谕未行,捐厘助饷,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3年定都天京,严重威胁了清政府统治,为此清政府施行厘金制度,筹备资金镇压农民起义,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林则徐于1850年已经去世,且厘金制度是为筹集资金,而不是表达对林则徐的信任,排除C项;1854年清政府没有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排除D项。8.如图是近代中国粤汉铁路分布图,据图可知,近代粤汉铁路()A.旨在挽救民族危亡B.说明中国的实业救国迫在眉睫C.影响沿线城市发展D学习西方技术实现国富民强【答案】C【解析】据“近代中国粤汉铁路分布图”及所学可知,粤汉铁路建成通车后,周边城市迅速发展、数量增长,这说明铁路有利于沿线城市发展,C项正确;粤汉铁路修建主要出于经济目的,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张謇等人提出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且图中只显示了铁路沿线城市情况,排除B项;学习西方技术实现国富民强是洋务运动的主张,而粤汉铁路修建于20世纪初,排除D项。9.1900年,《拳乱纪闻》中提及“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皆中弹而倒,西人皆深悯其愚。”这从侧面反映出()A.义和团运动救亡精神 B.作者是和平主义者C.作者有强烈排华倾向 D.西方同情爱国运动【答案】A【解析】据材料“《拳乱纪闻》”“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可知,这直接反映了义和团英勇的与帝国主义国家作战,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入侵,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团员作为中国人与帝国主义拼杀,这从侧面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救亡精神。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描写义和团与帝国主义拼杀的局面和帝国主义对义和团的评价,未涉及作者的态度,无法得出作者是和平主义者的观点,排除B项;根据材料“尚不畏死”,可知作者对义和团的行为是赞叹的,没有设计作者对中国的态度,无法的得出作者有强烈排华倾向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材料“西人皆深悯其愚”,可知西方认为义和团的行为是愚蠢的,而非同情其爱国行为,排除D项。10.1911年12月3日,南方起义各省督都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政府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总统的权力作了明确限制,将政府体制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政府权力核心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贯彻民生主义思想 B.尝试重建社会秩序C.意图防止专制独裁 D.全面学习西方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总统的权力作了明确限制,将政府体制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实行专制独裁,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民生主义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秩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等手段维护的稳定与和谐状态材料说的是中化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属于社会秩序。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总统制”“内阁制”是在学习西方的制度,但“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11.1912年,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说:“如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地不能承认。讲到(西方)枝叶扶疏,华实烂漫,不过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未知谁先谁后。”这说明梁启超()A.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文化B.认为中国文明远胜于西方C.主张东西方应取长补短D.对民族命运未来的乐观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如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地不能承认”“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未知谁先谁后”,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并不比欧美人差,也可以接受科学、发展科学,体现了对中国人素质能力的信心和对民族命运未来的乐观,D项正确;梁启超主张中国像西方国家那样接受科学、发展科学,而非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排除A项;梁启超承认欧美人在科学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但相信中国人能够赶上,也即梁启超承认中国差距,但不因此否定中国人的素质能力,这是两方面的,而非片面认为中国文明远胜于西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西方学习中国,不能体现东西方相互取长补短,排除C项。12.下表是近代华北地区主要纱厂简介。据表可知,当时华北工业()华北地区主要纱厂一览表名称创办时间所在地名称创办时间所在地裕云纱厂1915天津大兴纱厂1921石家庄恒源纱厂1916天津华新唐山纱厂1922唐山华新纱厂1916天津鲁丰纱厂1915济南北洋纱厂1919天津华新青岛纱厂1920青岛裕大纱厂1919天津成通纱厂1933济南宝成纱厂1920天津仁丰纱厂1934济南广益纱厂1903河南安阳晋华纺织公司1919山西榆次A.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建成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D.受益于国际形势的剧变【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华北地区建立了很多工厂,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A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纱厂,不能代表整个轻工业,且当时的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一战在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但材料中时间不仅限于1914-1918年一战期间,排除D项。13.八七会议后,中共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确立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而1942年1月,中共颁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党的土地政策的改变主要基于()A.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国内主要矛盾的改变C.国内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 D.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此时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此时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由此可见,土地政策的变化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B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2年时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A项;“国内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容,与1942年的政策调整无关,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民族矛盾尚未上升到主要矛盾。1942年土地政策调整的直接动因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统一战线的深化需求,排除D项。14.1950年2月,中财委、华东财委和上海市委出台《对物价重新的估计及措施办法》等文件,明确要有计划地允许市场物价上升,加紧征收税款;由东北、华中、华东等地加速调运粮食等物资,维持上海的足量供应。上述举措的直接目的是()A.支持上海工业建设 B.重建市场秩序C.稳定上海市场物价 D.实施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计划地允许市场物价上升,加紧征收税款”可知政府在调控物价;“加速调运粮食等物资,维持上海的足量供应”可知,从物资供应角度保障市场稳定,防止物价因物资短缺而大幅波动,综上这些措施综合起来的直接目的就是稳定上海市场物价,C项正确;题干中这些措施主要围绕物价和物资供应,重点并非直接针对工业建设,排除A项;“重建”的意思是重新建立,而题干中这些措施只是稳定物价的手段,进而有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并非是重建市场秩序,排除B项;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命令经济,是指政府作出所有关于生产和分配决策的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体制。材料中的措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之一,而非直接目的是实施计划经济,排除D项。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几千亿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南船舶工业基地在内的1100多个项目,在西部拔地而起,为祖国筑起了牢固的战略大后方。当时的“三线建设”()A.促进了西部和东部均衡发展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提升了新中国应对国防风险的能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祖国筑起了牢固的战略大后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核心,提升了新中国应对国防风险的能力,D项正确;三线建设发展了中西部,但东西部差距依然存在,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6.1989年,我国成立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简称为甲A联赛,是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1992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中国足球的出路在于改革”。1994年,甲A联赛打开市场之门,推动其深入发展。据此可知,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足球运动发展B.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全面深化阶段C.运动员的足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D.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积极融入世界,在此背景下,1989年,我国成立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1992年我国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这种大的改革背景下,国家体委提出足球改革;1994年甲A联赛打开市场之门,这一系列举措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和趋势影响到了足球领域,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深入变革;而题干主要围绕足球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从足球的发展就得出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足球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任何关于运动员足球素养提升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只是在说国内足球联赛的发展以及改革,没有提及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7.有学者在评价古代陶片放逐法时说:“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邦中有权势的人成为僭主……又可以有效限制和解决雅典人的党派斗争,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雅典()A.民主运行机制较成熟B.民主政治的广泛性C.施行精英治国的理念D.公民道德素养缺少【答案】A【解析】据材料“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邦中有权势的人成为僭主……又可以有效限制和解决雅典人的党派斗争,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可知,学者强调的是古代雅典民主运行机制的积极性,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缺乏广泛性,且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性而非范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未涉及治理国家的主体,无法得出施行精英治国的理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没有说明公民的道德素养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公民的道德素养参差不齐,排除D项。18.古罗马是一个主要由自耕农组成日益扩张的国家,广大的平民构成罗马公民的主体,但贵族通过元老院实质性地参与了整个共和国的政体塑造,决定着共和国的命运。这体现了古罗马()A.贵族话语权提升 B.共和政体的局限性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答案】B【解析】据材料,平民构成罗马公民的主体,但少数贵族确控制了国家政权,体现罗马贵族共和制的局限性,B项正确;材料本意是“贵族……决定着共和国的命运”,而非仅仅是有“话语权”,且材料未提及新举措新情况改变原有局面,“提升”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反映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状况,君主专制的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本意是“贵族……决定着共和国的命运”,而非一般公民控制国家,排除D项。19.11世纪末12世纪初,法国传统而混乱的法律已经跟不上城市生活的节奏,很多城市建立城市法庭,如洛里斯的城市特许状中规定:“不要迫使任何一个洛里斯人离开洛里斯到国王陛下面前来申诉。”中世纪法国城市的司法自治()A.促进市民阶层的形成B.体现了法国封建采邑制的瓦解C.促进了工商业发展D.引发了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主教颁发,用以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规定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文件。据材料“很多城市建立城市法庭”“不要迫使任何一个洛里斯人离开洛里斯到国王陛下面前来申诉”可知,中世纪法国城市试图通过司法自治调节社会纠纷,同时减少国王和封建主对城市事务的干预,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发展促进城市兴起和司法自治形成,而非司法自治促进市民阶层的形成,排除A项;11世纪末12世纪初尚处于中世纪中期,封建采邑制相对稳固,而非瓦解,排除B项;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与权力争夺、经济利益争夺、意识形态差异等有关,在司法自治出现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20.巴黎公社相继颁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资,宣布工资必须全部交给工人,不许企业借故克扣和无理罚款,已扣、罚的必须如数退回。为了消灭失业和免除中间剥削,取缔了帝国警察局设立的“职业介绍所”,成立劳动就业登记处。这些措施反映出巴黎公社()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B.把维护工人利益作为首要目标C.致力于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完善D.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权特点【答案】D【解析】据材料“颁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资,宣布工资必须全部交给工人,不许企业借故克扣和无理罚款,已扣、罚的必须如数退回。为了消灭失业和免除中间剥削,取缔了帝国警察局设立的‘职业介绍所’,成立劳动就业登记处”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权特点,D项正确;巴黎公社并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当时巴黎公社首要目标是巩固政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工资、就业方面的措施,没有上升到经济制度的层面,排除C项。21.如图发生在一百年前的美国佐治亚州,黑人被挂在高大的树杈上,他在垂死挣扎。这样的悲剧提醒我们()①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幸福②法律能让人具备更高尚的道德③必须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和仇恨④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黑人被挂在高大的树杈上,反映黑人遭受歧视迫害的悲惨境遇,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①正确。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给黑人群体造成重大伤害,也影响了美国的发展,启示我们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和仇恨,③正确。种族歧视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向背道而驰,提醒我们消除种族歧视,促进和保障人权,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④正确。综上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19世纪的美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表明法律并不一定能让人具备更高尚的道德,②错误,排除A、B、D项。22.英国将政府官员分为两类:政务官和事务官(文官)。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他们随内阁共进退;文官则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这一制度()A.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了官员的选用与提拔D.避免了官员营私舞弊【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受党派影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文官不受党派影响且通过考试选拔,他们在执行公务时相对更能保持客观公正,不会因党派利益或政治压力而随意滥用行政权力。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文官的选拔方式,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文官的选拔方式的变革,不能仅从选拔方面就得出完善了官员选用与提拔的结论,排除C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文官选拔方式的改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员营私舞弊的现象,但不能完全杜绝,排除D项。23.1956年,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队伍迅速扩大,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反独裁浪潮,取得古巴革命胜利。古巴革命的胜利()A.借鉴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受益于统一战线理论C.属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产物D.成功指导了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然后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反独裁浪潮,最后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古巴特色的革命道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古巴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古巴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无法体现借鉴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受益于统一战线理论,排除A项、B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24.2024年6月12日,欧盟出台了对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裁,最低的是比亚迪加征17.4%的关税,最高的是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关税,其他因为补贴被起诉的汽车公司则全部加征21%的关税。这一制裁()A.降低了区域经济体的依赖度B.阻碍中国新能源的进程C.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停滞D.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并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挑战的欧盟不是大力进行技术革新等措施,而是采取极大提高关税这样的非常手段,充分说明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D项正确;欧盟一体化程度高,关税措施是欧盟成员国统一的发声,不会降低其依赖度,排除A项;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依旧快速发展,这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经济、技术的支撑,欧盟制裁不会阻碍中国新能源的进程,只会祸及其自身,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中国与欧盟在新能源产业之间的矛盾,不代表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停滞,排除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自《中国历代疆域图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清朝在边疆管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加强边疆管理意义。【答案】(1)同:都强调因俗而治;都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异:清朝呈现反对外来侵略的特征;治理方式更加多元化。(2)意义: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民族交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解析】【小问1】同:据材料“宣政院”“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和清朝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特殊情况,采取不同于内地的治理方式,如元朝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清朝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可见都强调因俗而治;据材料“甘肃行省”“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清朝在内地分立18省,也即都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异:据材料“中俄《尼布楚条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遏止了沙俄继续向东扩张的步伐,故可得出清朝呈现反对外来侵略的特征;据材料“省辖区、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地方治理的举措包括设省、设将军、设办事大臣等,清朝还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可见治理方式更加多元化。【小问2】意义:结合所学,从边疆安定、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抵御侵略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加强边疆管理,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控,维护中央集权;边疆地区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边疆管理加强有利于推动民族交往交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边疆管理巩固了国防,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巴以冲突从历史上看,阿拉伯人、犹太人都属于巴勒斯坦最早期的居民。《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上帝曾对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许诺,我要将你现在的寄居之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据此,将巴勒斯坦看成上帝应许之地就成为犹太教一个最基本的教义与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个夜里奇迹般地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到天堂,会见早先的先知们。1929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矛盾激化,在哭墙附近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国大力推动和苏联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第181号决议,该决议规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这份决议明显受到大国政治的影响,诸多条款都有利于犹太人。决议将占巴总面积56.47%的土地划归犹太国。以色列在分治中获得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沿海平原等地,但极端犹太民族主义者仍认为耶路撒冷旧城、希伯伦及所有西岸城镇不应划归巴勒斯坦。从1948年至1982年间,中东地区先后历经了五次大规模战争,1993年9月,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他们决定暂时停火,以和谈的方式去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但双方却未能达成和平协议,最终出现一场又一场大规模流血冲突。截至2024年11月14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4373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3370人受伤。——摘编自王超《巴以冲突之文化渊源探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以冲突的渊源。(要求:至少从三个角度作答)【答案】①从宗教文化角度回答,耶路撒冷对于犹太人、穆斯林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将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易产生冲突。②从安全角度回答,由于以色列长期处于敌对的阿拉伯邻国包围中,以色列人对国家安全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性,认为“以色列整个国家就是一条边境线”,而夺取约旦河西岸会增加以色列的防御纵深,有利于以色列的生存、发展和壮大。③从资源角度回答,中东地区包括以色列缺水,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以色列一直不遗余力地掠夺阿拉伯人的水源。以色列人认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水资源战争直接决定着以色列的命运”。④从战争角度回答,五次中东战争使得“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仇怨极大”。⑤从大国霸权主义角度回答,在美苏操纵下,根据联合国决议规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有权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属于犹太人的国家得以顺利实现,而属于阿拉伯人的国家却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未能顺利得以建立。【解析】渊源:据材料“将巴勒斯坦看成上帝应许之地就成为犹太教一个最基本教义与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可知宗教文化角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将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易产生冲突。据材料“从1948年至1982年间,中东地区先后历经了五次大规模战争”可知战争角度,五次中东战争使得“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仇怨极大”。据材料“1947年11月29日,在美国大力推动和苏联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第181号决议,该决议规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这份决议明显受到大国政治的影响,诸多条款都有利于犹太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国霸权主义角度,在美苏操纵下,根据联合国决议规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有权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犹太人的以色列宣布成立,属于阿拉伯人的国家却未能顺利建立。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水资源争夺、国家安全战略等角度分析,安全角度,由于以色列长期处于敌对的阿拉伯邻国包围中,以色列人对国家安全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性,认为“以色列整个国家就是一条边境线”,而夺取约旦河西岸会增加以色列的防御纵深,有利于以色列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资源角度,以色列掠夺阿拉伯人的水源,以色列希望扩大控制区以增加防御纵深、维护国家安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历史上任何政治制度所不曾有的。而苏维埃依靠这一制度,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他就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扬民众创造力的机关,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动员民众以适应国内战争,适应革命建设的机关,这也是历史上无论什么政府所做不到的。”——摘编自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第8册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民主选举成为符合历史潮流的方式。正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边区的民主选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40年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发布了《陕甘宁边区各级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等文件,明确了“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是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为了保障选举的顺利进行,边区政府引进了“竞选”制度,“在竞选时要提出竞选主张和施政纲领,各党派、各合法团体,提出他的政纲和人选,向人民宣传,要求人民选举他,大家把‘货色’摆出来,叫人民选择”。——摘编自姚惠聪《1941年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扬民众创造力的机关”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选举的政治意义。【答案】(1)理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工人、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饱受剥削阶级压迫,有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依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扬民众创造力;作为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政体,始终坚持为民执政、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2)政治意义: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利于实践“三三制”选举,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树立了榜样;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理由:据材料“而苏维埃依靠这一制度,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他就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扬民众创造力的机关,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动员民众以适应国内战争,适应革命建设的机关”及所学知识,从苏维埃政权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利益、受剥削阶级群体、党的领导原则、执政为民理念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苏维埃政府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工人、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饱受剥削阶级压迫,有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依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扬民众创造力;作为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政体,始终坚持为民执政、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小问2】政治意义:据材料“先后发布了《陕甘宁边区各级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等文件,明确了‘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是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竞选时要提出竞选主张和施政纲领,各党派、各合法团体,提出他的政纲和人选,向人民宣传,要求人民选举他”和所学可知,可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树立榜样、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冠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伟大的抗疫斗争中,以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有效处置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背后是一种不思而能、不虑而为的自然、自觉与自为。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摘编自辛鸣《论伟大抗疫精神》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抗疫精神的理解。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伟大的抗疫精神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新丰碑。阐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在世界东方,历经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依然能够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奋起,就在于有这种民族文化的支撑与传承,这种民族文化汇聚成民族精神。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的强大领导力、号召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蕴含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展露无遗。2020年以来,14亿中国人民无人甘当旁观者,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的重大成果。生命至上是抗疫的价值取向。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这是一切抗疫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抗击疫情中的最好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充分展现了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伟大的抗疫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在当下的写照。伟大的抗疫精神千古!【解析】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展现的勇于斗争、重视生命、团结一心、尊重科学的精神。可围绕抗疫精神的内容和价值拟定论题,从形成背景和过程、基本内容和内涵、价值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背景过程方面,据材料“新冠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伟大的抗疫斗争中,以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有效处置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并结合所学可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以的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显示了的强大领导力、号召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蕴含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内容和内涵方面,据材料“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得出14亿中国人民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据材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价值和影响方面,据材料“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并结合所学得出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最后作总结: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在当下的写照,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或者: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良渚文化遗址和西周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注:玉琮是中国古代玉石器,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丧葬、朝聘等活动,其形状多为内圆外方,是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A.中国史前文明的真实存在B.中华文明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玉琮的礼器功能不断强化D.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遗址和西周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在形制上相似,可推断彼此存在继承关系,反映文化的延续性,B项正确;仅凭出土玉琮,不足以断定文明形成,排除A项;玉琮是礼器,但从材料图片只能看出其外观,看不出其使用范围和频次情况,看不出其发挥作用的场合、作用大小变化,不能断定“功能不断强化”,排除C项;多元一体格局通常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和相互影响上,良渚文化遗址和西周文化遗址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排除D项。2.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并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两项措施()A.清除了旧势力残余 B.重在保障社会稳定C.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D.剥夺了贵族的特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商鞅变法的两项措施是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奖励军功打击了旧贵族特权,促进奴隶制瓦解,所以这两项措施加速了社会转型,C项正确;这两项措施不能完全清除旧势力残余,说法绝对,排除A项;这两项措施目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实力,而不是在于保障社会稳定,排除B项;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与剥夺贵族特权无关,排除D项。3.汉武帝之后,刺史的职权和地位逐渐强化,并开始干预地方军政事务,其驻地也固定了。到西汉末期,十三个监察州事实上已经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行政单位,而刺史也由监察人员变为地方的军政长官。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汉承秦制影响大 B.地方的权力受到削弱C.郡县制已被破坏 D.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刺史最初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意在加强对各郡和诸侯国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掌握大权的地方军政长官,反映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刺史开始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并非继承自秦朝的制度,排除A项;到西汉末期,州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的主要负责官员刺史控制地方军政大权,从州的辖区大、刺史掌握大权的角度看,“地方的权力受到削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代在州的下面,依然设置郡县,而非郡县制已被破坏,排除C项。4.如图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该飞天形象把佛教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转为人间的现实,其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甚至把飞天绘成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完全成为中国写实的仕女画,这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宫廷化 B.市民化 C.多样性 D.世俗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转为人间的现实,其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等信息可知,唐朝敦煌壁画,将佛教中抽象、神秘的飞天描画成了现实生活中美丽时尚的女性,充满了尘世气息,反映了唐朝文化的世俗性,D项正确;宫廷化强调的是绘画呈现宫廷风格、皇家气派,与“贴近现实生活”不符,排除A项;市民化强调的是绘画反映市民生活和审美情趣,与材料“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不符,排除B项;多样化指的是种类样式多,材料壁画只涉及一个飞天形象,排除C项。5.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这体现了南宋()A.生产销售一体化 B.商品经济的繁荣C.农业生产市场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上市,动即百数”“用太平车或骡马驮之,从城外守门人城货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杭州人口众多,百姓所食多来自于市场购买,这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未说明生产与销售的关系,无法得出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说明杭州这一地区的商品经济繁荣,百姓所食来自于市场,不能代表南宋整体的状况,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市场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杭州这一地区的商品经济繁荣,不涉及杭州经济对全国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结论,排除D项。6.新航路开辟后,清朝总人口增加到4亿,而《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朝人口只有7185万。清朝人口的增加主要受益于()A.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B.海外贸易的兴盛C.封建统一王朝建立 D.赋税政策的调整【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增加,美洲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加,A项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走向衰落,排除B项;封建统一王朝建立发生在秦朝,排除C项;摊丁入亩的税赋政策有助于人口增加,但不是主要原因,高产作物推广才是主因,排除D项。7.1854年,在扬州帮办军务的清朝官员雷以諴上奏:“其无捐于民,有益于饷,并可经久而便民者,则莫如商贾捐厘一法。……略仿前总督林则徐一文愿之法。劝谕未行,捐厘助饷,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之后厘金制度遍行全国。厘金制度遍行全国是由于清政府()A.正因义和团运动焦头烂额B.意图筹备资金镇压农民起义C.出于对林则徐的完全信任D.需解决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答案】B【解析】据材料“1854年”“劝谕未行,捐厘助饷,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3年定都天京,严重威胁了清政府统治,为此清政府施行厘金制度,筹备资金镇压农民起义,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林则徐于1850年已经去世,且厘金制度是为筹集资金,而不是表达对林则徐的信任,排除C项;1854年清政府没有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排除D项。8.如图是近代中国粤汉铁路分布图,据图可知,近代粤汉铁路()A.旨在挽救民族危亡B.说明中国的实业救国迫在眉睫C.影响沿线城市发展D学习西方技术实现国富民强【答案】C【解析】据“近代中国粤汉铁路分布图”及所学可知,粤汉铁路建成通车后,周边城市迅速发展、数量增长,这说明铁路有利于沿线城市发展,C项正确;粤汉铁路修建主要出于经济目的,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张謇等人提出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且图中只显示了铁路沿线城市情况,排除B项;学习西方技术实现国富民强是洋务运动的主张,而粤汉铁路修建于20世纪初,排除D项。9.1900年,《拳乱纪闻》中提及“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皆中弹而倒,西人皆深悯其愚。”这从侧面反映出()A.义和团运动救亡精神 B.作者是和平主义者C.作者有强烈排华倾向 D.西方同情爱国运动【答案】A【解析】据材料“《拳乱纪闻》”“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可知,这直接反映了义和团英勇的与帝国主义国家作战,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入侵,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团员作为中国人与帝国主义拼杀,这从侧面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救亡精神。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描写义和团与帝国主义拼杀的局面和帝国主义对义和团的评价,未涉及作者的态度,无法得出作者是和平主义者的观点,排除B项;根据材料“尚不畏死”,可知作者对义和团的行为是赞叹的,没有设计作者对中国的态度,无法的得出作者有强烈排华倾向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材料“西人皆深悯其愚”,可知西方认为义和团的行为是愚蠢的,而非同情其爱国行为,排除D项。10.1911年12月3日,南方起义各省督都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政府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总统的权力作了明确限制,将政府体制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政府权力核心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贯彻民生主义思想 B.尝试重建社会秩序C.意图防止专制独裁 D.全面学习西方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总统的权力作了明确限制,将政府体制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实行专制独裁,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民生主义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秩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等手段维护的稳定与和谐状态材料说的是中化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属于社会秩序。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总统制”“内阁制”是在学习西方的制度,但“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11.1912年,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说:“如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地不能承认。讲到(西方)枝叶扶疏,华实烂漫,不过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未知谁先谁后。”这说明梁启超()A.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文化B.认为中国文明远胜于西方C.主张东西方应取长补短D.对民族命运未来的乐观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如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地不能承认”“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未知谁先谁后”,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并不比欧美人差,也可以接受科学、发展科学,体现了对中国人素质能力的信心和对民族命运未来的乐观,D项正确;梁启超主张中国像西方国家那样接受科学、发展科学,而非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排除A项;梁启超承认欧美人在科学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但相信中国人能够赶上,也即梁启超承认中国差距,但不因此否定中国人的素质能力,这是两方面的,而非片面认为中国文明远胜于西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西方学习中国,不能体现东西方相互取长补短,排除C项。12.下表是近代华北地区主要纱厂简介。据表可知,当时华北工业()华北地区主要纱厂一览表名称创办时间所在地名称创办时间所在地裕云纱厂1915天津大兴纱厂1921石家庄恒源纱厂1916天津华新唐山纱厂1922唐山华新纱厂1916天津鲁丰纱厂1915济南北洋纱厂1919天津华新青岛纱厂1920青岛裕大纱厂1919天津成通纱厂1933济南宝成纱厂1920天津仁丰纱厂1934济南广益纱厂1903河南安阳晋华纺织公司1919山西榆次A.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建成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D.受益于国际形势的剧变【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华北地区建立了很多工厂,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A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纱厂,不能代表整个轻工业,且当时的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一战在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但材料中时间不仅限于1914-1918年一战期间,排除D项。13.八七会议后,中共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确立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而1942年1月,中共颁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党的土地政策的改变主要基于()A.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国内主要矛盾的改变C.国内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 D.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此时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此时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由此可见,土地政策的变化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B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2年时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A项;“国内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容,与1942年的政策调整无关,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民族矛盾尚未上升到主要矛盾。1942年土地政策调整的直接动因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统一战线的深化需求,排除D项。14.1950年2月,中财委、华东财委和上海市委出台《对物价重新的估计及措施办法》等文件,明确要有计划地允许市场物价上升,加紧征收税款;由东北、华中、华东等地加速调运粮食等物资,维持上海的足量供应。上述举措的直接目的是()A.支持上海工业建设 B.重建市场秩序C.稳定上海市场物价 D.实施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计划地允许市场物价上升,加紧征收税款”可知政府在调控物价;“加速调运粮食等物资,维持上海的足量供应”可知,从物资供应角度保障市场稳定,防止物价因物资短缺而大幅波动,综上这些措施综合起来的直接目的就是稳定上海市场物价,C项正确;题干中这些措施主要围绕物价和物资供应,重点并非直接针对工业建设,排除A项;“重建”的意思是重新建立,而题干中这些措施只是稳定物价的手段,进而有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并非是重建市场秩序,排除B项;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命令经济,是指政府作出所有关于生产和分配决策的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体制。材料中的措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之一,而非直接目的是实施计划经济,排除D项。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几千亿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南船舶工业基地在内的1100多个项目,在西部拔地而起,为祖国筑起了牢固的战略大后方。当时的“三线建设”()A.促进了西部和东部均衡发展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提升了新中国应对国防风险的能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祖国筑起了牢固的战略大后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核心,提升了新中国应对国防风险的能力,D项正确;三线建设发展了中西部,但东西部差距依然存在,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6.1989年,我国成立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简称为甲A联赛,是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1992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中国足球的出路在于改革”。1994年,甲A联赛打开市场之门,推动其深入发展。据此可知,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足球运动发展B.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全面深化阶段C.运动员的足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D.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积极融入世界,在此背景下,1989年,我国成立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1992年我国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这种大的改革背景下,国家体委提出足球改革;1994年甲A联赛打开市场之门,这一系列举措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和趋势影响到了足球领域,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深入变革;而题干主要围绕足球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从足球的发展就得出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足球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任何关于运动员足球素养提升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只是在说国内足球联赛的发展以及改革,没有提及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7.有学者在评价古代陶片放逐法时说:“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邦中有权势的人成为僭主……又可以有效限制和解决雅典人的党派斗争,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雅典()A.民主运行机制较成熟B.民主政治的广泛性C.施行精英治国的理念D.公民道德素养缺少【答案】A【解析】据材料“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邦中有权势的人成为僭主……又可以有效限制和解决雅典人的党派斗争,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可知,学者强调的是古代雅典民主运行机制的积极性,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缺乏广泛性,且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性而非范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未涉及治理国家的主体,无法得出施行精英治国的理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没有说明公民的道德素养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公民的道德素养参差不齐,排除D项。18.古罗马是一个主要由自耕农组成日益扩张的国家,广大的平民构成罗马公民的主体,但贵族通过元老院实质性地参与了整个共和国的政体塑造,决定着共和国的命运。这体现了古罗马()A.贵族话语权提升 B.共和政体的局限性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答案】B【解析】据材料,平民构成罗马公民的主体,但少数贵族确控制了国家政权,体现罗马贵族共和制的局限性,B项正确;材料本意是“贵族……决定着共和国的命运”,而非仅仅是有“话语权”,且材料未提及新举措新情况改变原有局面,“提升”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反映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状况,君主专制的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本意是“贵族……决定着共和国的命运”,而非一般公民控制国家,排除D项。19.11世纪末12世纪初,法国传统而混乱的法律已经跟不上城市生活的节奏,很多城市建立城市法庭,如洛里斯的城市特许状中规定:“不要迫使任何一个洛里斯人离开洛里斯到国王陛下面前来申诉。”中世纪法国城市的司法自治()A.促进市民阶层的形成B.体现了法国封建采邑制的瓦解C.促进了工商业发展D.引发了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主教颁发,用以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规定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文件。据材料“很多城市建立城市法庭”“不要迫使任何一个洛里斯人离开洛里斯到国王陛下面前来申诉”可知,中世纪法国城市试图通过司法自治调节社会纠纷,同时减少国王和封建主对城市事务的干预,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发展促进城市兴起和司法自治形成,而非司法自治促进市民阶层的形成,排除A项;11世纪末12世纪初尚处于中世纪中期,封建采邑制相对稳固,而非瓦解,排除B项;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与权力争夺、经济利益争夺、意识形态差异等有关,在司法自治出现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20.巴黎公社相继颁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资,宣布工资必须全部交给工人,不许企业借故克扣和无理罚款,已扣、罚的必须如数退回。为了消灭失业和免除中间剥削,取缔了帝国警察局设立的“职业介绍所”,成立劳动就业登记处。这些措施反映出巴黎公社()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B.把维护工人利益作为首要目标C.致力于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完善D.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权特点【答案】D【解析】据材料“颁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资,宣布工资必须全部交给工人,不许企业借故克扣和无理罚款,已扣、罚的必须如数退回。为了消灭失业和免除中间剥削,取缔了帝国警察局设立的‘职业介绍所’,成立劳动就业登记处”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权特点,D项正确;巴黎公社并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当时巴黎公社首要目标是巩固政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工资、就业方面的措施,没有上升到经济制度的层面,排除C项。21.如图发生在一百年前的美国佐治亚州,黑人被挂在高大的树杈上,他在垂死挣扎。这样的悲剧提醒我们()①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幸福②法律能让人具备更高尚的道德③必须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和仇恨④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黑人被挂在高大的树杈上,反映黑人遭受歧视迫害的悲惨境遇,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①正确。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给黑人群体造成重大伤害,也影响了美国的发展,启示我们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和仇恨,③正确。种族歧视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向背道而驰,提醒我们消除种族歧视,促进和保障人权,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④正确。综上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19世纪的美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表明法律并不一定能让人具备更高尚的道德,②错误,排除A、B、D项。22.英国将政府官员分为两类:政务官和事务官(文官)。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他们随内阁共进退;文官则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这一制度()A.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了官员的选用与提拔D.避免了官员营私舞弊【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受党派影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文官不受党派影响且通过考试选拔,他们在执行公务时相对更能保持客观公正,不会因党派利益或政治压力而随意滥用行政权力。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文官的选拔方式,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文官的选拔方式的变革,不能仅从选拔方面就得出完善了官员选用与提拔的结论,排除C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文官选拔方式的改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员营私舞弊的现象,但不能完全杜绝,排除D项。23.1956年,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队伍迅速扩大,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反独裁浪潮,取得古巴革命胜利。古巴革命的胜利()A.借鉴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受益于统一战线理论C.属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产物D.成功指导了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然后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反独裁浪潮,最后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古巴特色的革命道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古巴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古巴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无法体现借鉴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受益于统一战线理论,排除A项、B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24.2024年6月12日,欧盟出台了对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裁,最低的是比亚迪加征17.4%的关税,最高的是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关税,其他因为补贴被起诉的汽车公司则全部加征21%的关税。这一制裁()A.降低了区域经济体的依赖度B.阻碍中国新能源的进程C.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停滞D.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并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挑战的欧盟不是大力进行技术革新等措施,而是采取极大提高关税这样的非常手段,充分说明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D项正确;欧盟一体化程度高,关税措施是欧盟成员国统一的发声,不会降低其依赖度,排除A项;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依旧快速发展,这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经济、技术的支撑,欧盟制裁不会阻碍中国新能源的进程,只会祸及其自身,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中国与欧盟在新能源产业之间的矛盾,不代表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停滞,排除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自《中国历代疆域图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清朝在边疆管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加强边疆管理意义。【答案】(1)同:都强调因俗而治;都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异:清朝呈现反对外来侵略的特征;治理方式更加多元化。(2)意义: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民族交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解析】【小问1】同:据材料“宣政院”“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和清朝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特殊情况,采取不同于内地的治理方式,如元朝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清朝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可见都强调因俗而治;据材料“甘肃行省”“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清朝在内地分立18省,也即都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异:据材料“中俄《尼布楚条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遏止了沙俄继续向东扩张的步伐,故可得出清朝呈现反对外来侵略的特征;据材料“省辖区、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地方治理的举措包括设省、设将军、设办事大臣等,清朝还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可见治理方式更加多元化。【小问2】意义:结合所学,从边疆安定、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抵御侵略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加强边疆管理,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控,维护中央集权;边疆地区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边疆管理加强有利于推动民族交往交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