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夏节气知识竞赛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1.立夏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范围通常是?A.4月20-22日B.5月5-7日C.5月20-22日D.6月5-7日答案:B解析: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根据太阳到达黄经45°的时间计算,公历日期固定在每年5月5日、6日或7日,具体由地球公转速度决定。2.以下哪部典籍最早明确记载“立夏”节气名称?A.《诗经》B.《礼记·月令》C.《淮南子·天文训》D.《伤寒杂病论》答案:C解析:二十四节气体系在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完整记载,其中明确提到“立夏”为春季与夏季的分界点。《礼记·月令》虽描述季节物候,但未明确使用“立夏”名称。3.立夏三候中“二候蚯蚓出”的科学解释是?A.蚯蚓因土壤湿度增加爬出地面B.蚯蚓感知地温上升开始活动C.蚯蚓因雨水冲刷被迫离开洞穴D.蚯蚓进入繁殖期露出地表答案:B解析:立夏后地温升至15℃以上,蚯蚓作为变温动物,需在适宜温度下活动。此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加速,蚯蚓为觅食和呼吸开始向地表移动,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蚯蚓即地龙也,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4.以下哪项是江南地区传统“立夏称人”习俗的主要寓意?A.预测农作物产量B.祈福健康消灾C.记录儿童生长发育D.庆祝夏季丰收答案:B解析:民间传说称,立夏称人可避免“疰夏”(夏季倦怠症),体重增加寓意“秤花打到八十七,活到九十一”。此习俗源于三国时期孟获受刘备托孤,每年立夏称量刘禅体重向诸葛亮汇报的传说,后演变为祈福健康的民俗。5.传统“立夏饭”中常加入的“五色豆”不包括?A.红豆B.绿豆C.黄豆D.黑豆答案:B解析:立夏饭多用红豆(红)、黄豆(黄)、黑豆(黑)、青豆(青)、赤豆(紫)或白扁豆(白),对应五行五色,寓意“五谷丰登”。绿豆因性凉,传统上不用于立夏饭的“温补”主题。6.古代帝王立夏祭祀的主要对象是?A.太阳神B.农神C.夏神祝融D.水神共工答案:C解析:《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祭祀的是“赤帝祝融”(夏神),身着朱色礼服,乘赤龙车,以符合“夏属火,色尚赤”的五行理论。7.以下哪项是立夏节气的气候特征?A.全国普遍进入高温多雨期B.华北地区多干热风C.江南地区梅雨季开始D.东北地区寒潮频发答案:B解析:立夏时,华北、黄淮地区气温快速上升(日均温18-20℃),但降水稀少,常出现干热风(风速≥3m/s、气温≥30℃、湿度≤30%),影响小麦灌浆。江南梅雨季通常在6月中旬开始,东北此时已无寒潮。8.中医理论中,立夏养生的核心脏腑是?A.肝B.心C.脾D.肺答案:B解析:《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季对应五脏之心,需注重养心安神。9.以下哪首诗词明确描写立夏节气?A.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B.陆游《立夏》“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C.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D.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答案:B解析:陆游《立夏》首句“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以“赤帜”代指夏季(火德),“东君”指春神,明确描写立夏时春去夏来的景象。《小池》描写初夏,但未明确节气。10.现代气象学中“入夏”的标准是?A.立夏节气当天B.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C.日最高气温首次≥30℃D.夏至前15天答案:B解析:根据中国气象局标准,当某地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则以第一个达到标准的日期为入夏日。立夏节气仅代表天文季节转换,与气象学入夏可能相差10-30天(如哈尔滨通常6月入夏)。11.以下哪种动物是立夏三候中“一候蝼蝈鸣”的“蝼蝈”?A.青蛙B.蟋蟀C.蝼蛄(土狗)D.蝉答案:C解析:古代“蝼蝈”指蝼蛄,因其前足特化为挖掘足,常于立夏前后在田间鸣叫求偶。部分地区将“蝼蝈”误解为青蛙,但《本草纲目》明确区分:“蝼蝈,蝼蛄也;蛙,蝦蟆也。”12.江浙地区“立夏斗蛋”习俗中,蛋的存放方式是?A.用彩线编织的网兜挂在胸前B.放在竹篮里置于门槛C.埋入庭院土中D.煮熟后穿成串悬挂梁上答案:A解析:斗蛋时,儿童用彩线编织蛋兜(称“蛋络”)装煮熟的鸡蛋或鸭蛋,以蛋尖为“头”、蛋圆为“尾”,互相碰撞,破者为输。寓意“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13.以下哪项是立夏节气对应的卦象?A.乾卦B.姤卦C.离卦D.震卦答案:B解析:《周易·十二消息卦》中,立夏对应“姤卦”(乾下巽上),表示一阴初生(夏至为纯阳乾卦,立夏为阴始生),象征阴阳转换。离卦对应夏至,震卦对应春分。14.古代“立夏尝新”中,“三新”不包括?A.樱桃B.青梅C.麦子D.竹笋答案:D解析:江南地区“立夏尝新”的“三新”指樱桃(果新)、青梅(果新)、麦子(谷新),部分地区扩展为“九新”(包括蚕豆、苋菜等)。竹笋为春季时令,不在立夏尝新之列。15.以下哪项是立夏节气的物候特征?A.桃花始开B.螳螂生C.苦菜秀D.寒蝉鸣答案:C解析:立夏三候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而“苦菜秀”是小满第一候。桃花始开在惊蛰,螳螂生在芒种,寒蝉鸣在立秋。16.中医建议立夏饮食应减少哪种性味?A.辛B.甘C.酸D.咸答案:A解析:夏季心火旺盛,辛味(如辣椒、姜)助火伤阴,易引发口舌生疮、烦躁失眠。《千金要方》建议“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实为误传,正确应为“夏宜减苦增辛”(唐代孙思邈《摄养论》),但现代中医更强调立夏需“清心泻火”,故减少辛味更合理。17.以下哪项是立夏节气的农事活动重点?A.小麦收割B.水稻插秧C.棉花打顶D.果树嫁接答案:B解析:立夏后,江南地区进入“立夏小满正栽秧”的关键期,早稻移栽需在5月中旬前完成。小麦收割在芒种(6月初),棉花打顶在夏至后,果树嫁接多在春季。18.以下哪座城市立夏时白昼时长最长?A.海口(20°N)B.上海(31°N)C.北京(39°N)D.哈尔滨(45°N)答案:D解析:立夏时太阳直射点约在15°N,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哈尔滨纬度最高(45°N),白昼时间(约15小时)长于北京(约14.5小时)、上海(约14小时)、海口(约13.5小时)。19.以下哪项是“立夏蛋”的传统煮法特色?A.加入茶叶和盐B.用豌豆苗汁水染色C.放入中药藿香、佩兰D.与青梅同煮答案:B解析:江浙地区有用豌豆苗(清明菜)煮水染蛋的习俗,豌豆苗含叶绿素,煮出的蛋呈青绿色,寓意“青春长驻”。茶叶蛋是日常做法,非立夏特色。20.以下哪项是立夏节气的民间谚语?A.“谷雨前后,种瓜点豆”B.“立夏不下,犁耙高挂”C.“芒种芒种,连收带种”D.“冬至馄饨夏至面”答案:B解析:“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反映立夏降水对农业的重要性,若立夏无雨,可能导致干旱影响播种。A为谷雨谚语,C为芒种谚语,D为冬至夏至谚语。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题)1.立夏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______位。答案:72.传统“立夏秤”的秤砣通常用______(材质)制成。答案:青石(或麻石,民间多用天然石块作秤砣,取“稳重”之意)3.立夏三候中“三候王瓜生”的“王瓜”是______科植物。答案:葫芦(王瓜为葫芦科栝楼属,学名Trichosanthescucumeroides)4.古代立夏“迎夏”仪式中,天子所乘车辆的颜色是______。答案:朱(红色,对应夏属火、色尚赤)5.江南“立夏饭”的主要米料是______。答案:糯米(或粳米,各地用本地主粮,江南以粳米为主,混合五色豆)6.中医认为立夏需重点养护的经络是______经。答案:手少阴心(对应心脏的手少阴心经)7.现代气象数据显示,我国最早入夏的地区是______。答案:海南(海南岛南部全年无冬,部分地区4月即入夏)8.立夏节气对应的七十二候中,“蝼蝈鸣”属于第______候。答案:43(二十四节气每节气3候,前6节气共18候,立夏为第7节气,故第19-21候,“蝼蝈鸣”为第19候,即总第43候)9.传统“立夏称人”时,秤杆需向______(方向)提,寓意“秤花吉利”。答案:外(秤杆向外提,秤砣向外移,显示体重增加,寓意“发福”)10.立夏前后开花的代表性植物是______。答案:石榴(“五月石榴红似火”,农历五月对应立夏、小满节气)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1.立夏节气到来意味着我国所有地区都进入夏季。()答案:×解析:立夏是天文季节划分,我国幅员辽阔,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此时日均温仍低于22℃,尚未入夏。2.“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中的“疰夏”指夏季腹泻。()答案:×解析:疰夏是中医病名,指夏季出现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低热等症状,类似“夏季热”,并非单纯腹泻。3.立夏三候中“蚯蚓出”是因为雨水增多导致土壤缺氧。()答案:×解析:蚯蚓靠皮肤呼吸,需要湿润土壤,立夏时地温升高促使其活动,而非缺氧。雨水增多是小满、芒种的特征。4.古代立夏祭祀的“赤帝”是指炎帝。()答案:√解析:赤帝即炎帝,因“以火德王”被尊为夏神,与祝融(火神)常被并称为夏之神。5.立夏饮食中“吃苦”是为了清热降火,苦瓜是最佳选择。()答案:√解析:立夏后心火易亢,苦味入心,苦瓜含苦瓜苷、奎宁,能清心火、除烦热,符合“夏吃苦”的养生原则。6.“立夏见三鲜”中的“三鲜”包括蚕豆、苋菜、黄瓜。()答案:√解析:部分地区(如苏州)立夏“地三鲜”指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为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是鲥鱼、鲳鱼、黄鱼。7.立夏称人时,若体重较春季减轻,需用红绳系秤砣祈福。()答案:√解析:民间认为体重减轻是“不吉利”,用红绳系秤砣(称“系福”),或在秤杆上贴“吉利话”纸条,寓意转运。8.立夏节气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答案:×解析:立夏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约15°N),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23°26′N)。9.传统“立夏羹”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鼠曲草。()答案:√解析:湖南、江西等地立夏吃“立夏羹”,将鼠曲草(清明菜)切碎与糯米粉同煮,口感黏滑,寓意“黏住时光,健康长寿”。10.立夏节气的物候特征与“长夏”(中医概念)完全一致。()答案:×解析:中医“长夏”指夏秋之交(农历六月),对应五行之土,与立夏(孟夏)分属不同阶段,立夏属“夏”之初。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1.简述立夏节气的天文意义与气候意义的区别。答案:天文意义上,立夏是太阳到达黄经45°的时刻(约5月5-7日),标志着春季结束、夏季开始,属于历法划分;气候意义上,入夏需满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的气象标准。两者差异显著,如哈尔滨通常6月下旬才入夏,而立夏时仍属春季气候。2.解释“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这句诗描述的民俗及其文化内涵。答案:诗句出自清代蔡云《吴歈》,描述立夏“称人”习俗:用大秤悬挂竹筐(或座椅),让儿童或成人坐入称重,家人记录体重并说吉利话(如“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文化内涵包括:①祈福消灾,认为称人可避免疰夏;②传承家庭记忆,通过体重变化关注健康;③体现“天人相应”,借季节转换仪式强化人与自然的联系。3.列举三种立夏传统饮食并说明其养生原理。答案:①立夏饭(五色饭):用红豆、黄豆、黑豆、青豆、白扁豆与粳米同煮,五色对应五行(火、土、水、木、金),寓意平衡五脏,豆类富含蛋白质,粳米健脾胃,符合“春夏养阳”的饮食原则。②立夏蛋:水煮鸡蛋(或鸭蛋),鸡蛋性平味甘,能补气血、安五脏,民间认为“吃蛋拄心”(“拄”即支撑),预防夏季心慌乏力。③七家粥:收集左邻右舍的米、豆、糖煮成粥,寓意“邻里和睦,共享福泽”,混合谷物增加膳食纤维,促进消化,适应夏季脾胃功能较弱的特点。4.分析立夏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的物候学逻辑。答案:三候反映了立夏期间生物对温度、湿度变化的响应:①蝼蝈(蝼蛄)是地栖昆虫,地温升至15℃以上时开始鸣叫求偶(一候);②蚯蚓为环节动物,需土壤湿度60%以上且地温适宜时活动,蝼蛄活动后土壤松动,蚯蚓更易钻出(二候);③王瓜(葫芦科藤本)为阳生植物,依赖充足光照和积温,前两候的生物活动改善了土壤条件,为王瓜藤蔓生长提供环境(三候)。三候依次体现了从低等昆虫到环节动物,再到高等植物的生态响应顺序,符合物候学“生物对气候渐变的阶梯式反应”规律。5.说明立夏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意义。答案:①播种指导:华北地区“立夏前后种地瓜”,此时地温稳定在12℃以上,适合红薯、花生等喜温作物播种;江南“立夏小满正栽秧”,早稻移栽需在立夏完成,避免延误生长期。②田间管理:立夏后小麦进入灌浆期(“麦秀寒”),需防干热风,需及时灌溉;棉花进入苗期,需查苗补苗、中耕除草。③灾害预防:立夏多强对流天气(雷暴、冰雹),需关注气象预警,加固棚膜,防范蔬菜、果树受损。④农时标志:立夏是“夏收作物产量形成”与“秋收作物播种”的关键节点,农民据此安排劳动力和农资,确保“春争日,夏争时”。6.简述中医立夏养生的“三宜三忌”。答案:三宜:①宜养心:夏季属火通于心,可食莲子、百合、桂圆等清心安神;②宜清热:适当食用绿豆汤、菊花茶,清解暑热;③宜祛湿:立夏后雨水增多,可食赤小豆、薏米健脾利湿。三忌:①忌贪凉:过量冷饮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痛腹泻;②忌大汗:《黄帝内经》“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耗伤心阴,宜“微汗”;③忌暴怒:夏季心火易亢,情绪激动加重心悸、失眠,需“使志无怒”,保持平和。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题)1.结合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论述立夏节气的文化价值与科学内涵。答案:文化价值:①历法传承: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点,自《淮南子》确立以来,承载着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如《礼记·月令》记载的“迎夏”仪式,通过祭祀夏神强化季节转换的神圣性,成为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文化记忆。②民俗凝聚:称人、斗蛋、尝新等习俗,通过家庭、社区参与,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如江浙“立夏斗蛋”是儿童重要的节令游戏,将自然知识(蛋的结构)、生活智慧(彩线编织)融入娱乐,促进代际文化传承。③饮食文化:立夏饭、立夏羹等特色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需,更通过“五色”“七家”等元素,传递五行平衡、邻里互助的传统价值观,成为地域文化的标识(如湖南立夏羹与当地鼠曲草分布密切相关)。科学内涵:①物候观测:三候记录(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是古代物候学的典范,与现代生态学研究一致。如蝼蛄鸣叫的起始温度(15℃)与现代昆虫学观测数据吻合,蚯蚓活动与地温、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已被土壤生态学证实。②气候规律:立夏标志着东亚季风的进一步北进,华南前汛期(4-6月)进入鼎盛期,华北、西北由春旱转为干热,这些气候特征与现代气象学对副热带高压北移的研究一致。③养生科学:中医“立夏养心”理论与现代医学“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结论契合。夏季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清淡饮食、适度运动等养生建议,符合现代营养学(如增加维生素B族预防倦怠)和运动医学(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的指导原则。综上,立夏节气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古代科学经验的总结,其文化价值与科学内涵相互交融,对现代社会的文化认同、生态保护和健康生活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分析当代社会如何创新传承立夏节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