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马篇》教学课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白马篇》中塑造的"游侠儿"忠勇形象,学习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表现方式。能力目标深入体会曹植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学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白马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作者简介曹植生平概述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的领袖。曹植才华横溢,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被曹操称赞为"龙章凤姿,天然奇丽"。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其父曹操、兄曹丕并称为"三曹",其作品《洛神赋》、《白马篇》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曹植的诗文兼具气势与情感,风格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生平事迹1早年才华曹植少年时即表现出非凡文学才华,七岁诵诗书,善属文,曹操曾赞其"吾家有子建,当使卿辈折困"。他是曹操最为喜爱的儿子之一,被寄予厚望。2政治挫折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后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曹植因才华出众,曾被视为皇位竞争者,因而遭到曹丕猜忌,多次被贬,先后被封为临淄王、安阳王、东阿王,晚年郁郁不得志。3文学成就尽管政治上遭受挫折,曹植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乐观浪漫情怀,后期则多抒发忧愤之情。其诗文被誉为"飘零横绝,高昂雄伟",与父曹操、兄曹丕并称为"三曹",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建安文学概述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建安文学指的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220年)的文学,这一时期正值天下大乱,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们亲历战乱,目睹生死,因而其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慷慨悲壮的特点。建安文学的风格特点建安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建安风骨",即文风刚健有力,慷慨悲壮。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现实,直抒胸臆,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加关注内容的真实表达。同时,建安文学也开创了五言诗的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白马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白马篇》创作于三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天下分裂,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侠义精神受到人们的推崇,因为游侠能够在乱世中提供一定的保护和帮助。文化氛围曹魏政权建立后,统治者提倡尚武精神,崇尚英雄豪杰。曹操本人就非常重视人才,特别是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武将。这种用人、尚武的氛围影响了整个社会,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白马篇》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产生的。个人因素作为曹操的儿子,曹植对于父亲所建立的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但仍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白马篇》中通过塑造"白马游侠"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忠勇精神的赞美,也可能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乐府诗与《白马篇》乐府诗概述乐府最初是指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创作可以配乐演唱的诗歌。后来,"乐府"逐渐成为一种诗歌体裁的代称,指那些可以配乐演唱的诗歌。汉乐府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多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乐府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节奏明快,情感真挚,深受民间喜爱。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白马篇》与乐府传统《白马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诗,它继承了乐府旧题,但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这首诗采用五言体,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形象生动,充分体现了乐府诗的特点。题解与别名"白马"象征意义"白马"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常常与贵族、武士或游侠联系在一起。在《白马篇》中,"白马"是游侠儿的象征,代表着高贵、勇敢和自由的精神。诗中的白马"饰金羁",更是突显了游侠的尊贵身份和非凡气质。《游侠篇》别名《白马篇》又名《游侠篇》,这一别名更直接地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歌颂游侠精神。游侠在中国古代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在乱世中发挥着特殊的社会作用。曹植通过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忠勇双全、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和向往。诗歌内容分段第一层(首联):白马形象,出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这两句诗开篇即描绘了一匹装饰着金色马具的白马,迅速向西北方向奔驰的景象。这一开场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又为后文的展开埋下伏笔,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匹白马为何如此匆忙地奔驰?第二层(中段):游侠誓死赴难"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这几句诗介绍了白马骑士的身份和经历:他是幽州、并州一带的游侠儿,从小离开家乡,在边疆建立声望。他武艺高超,能够精准射中目标,曾经战胜强大的敌人。第三层(结尾):家国抉择,慷慨赴死"闻说辽东饥,远行诣海湄。""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结尾部分交代了游侠儿此行的目的:他听说辽东地区发生饥荒,远道前往海边救援。在战斗中,他英勇杀敌,最终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几句诗展现了游侠儿的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是全诗的高潮和主旨所在。原文展示与注释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闻说辽东饥,远行诣海湄。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词汇注释金羁:金饰的马笼头。羁,马笼头。连翩:急速飞驰的样子。幽并:指幽州、并州,即今河北、山西一带。游侠儿:古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沙漠垂:边疆地区。垂,边际。宿昔:往昔,从前。秉:握持。楛矢:楛木做的箭。楛,一种坚硬的木材。参差:长短不齐。词汇注释(续)控弦:拉弓弦。左的:射箭用的靶子,在左边。右发:向右射箭。月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此处指月支人。诣:前往,到达。海湄:海边。湄,水边。铁钺:铁制的斧头,兵器名。枯骸:干枯的尸骨。文言知识点梳理词类活用分析《白马篇》中有多处词类活用的现象,这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连翩西北驰"中的"翩",本是形容词,形容轻快,在这里活用为副词,表示迅速地驰骋。"手中挥铁钺"中的"钺",本是名词,指一种兵器,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挥舞钺斧攻击敌人。"游骑成枯骸"中的"骸",本是名词,指骨骼,在这里活用为形容词,表示干枯的状态。常见虚词用法归纳《白马篇》中出现了多个古代汉语常用虚词,它们的用法值得我们注意:"何":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多么"的意思,如"楛矢何参差"。"之":用作助词,表示的修饰关系,如"捐躯赴国难"中隐含的"国之难"。"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如"扬声沙漠垂"中隐含的"扬声于沙漠垂"。古今异义举例《白马篇》中有些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存在差异:"少小":古义为年幼时,现在我们可能会理解为"年纪小"。"游侠":古代特指那些不仕宦、不务农而行侠仗义的人,现代可能理解为游玩的侠客。翻译与理解逐句白话翻译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匹装饰着金色马具的白马,迅速地向西北方向奔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询问骑在白马上的是谁家的孩子,原来是幽州、并州一带的游侠少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在边疆地区建立了声望。)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从前他握着良好的弓,箭矢多么整齐!)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他拉开弓弦射穿左边的靶子,向右射箭击败了月支人。)闻说辽东饥,远行诣海湄。(听说辽东地区发生了饥荒,他远行前往海边。)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他手中挥舞着铁斧,敌人的骑兵都变成了枯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为国家的危难舍弃生命,把死亡看得如同回家一样平常。)重点语句详解诗歌结构分析首尾照应《白马篇》在结构上采用了首尾照应的手法,开篇描写白马向西北奔驰,结尾揭示游侠儿为国捐躯,首尾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环,使全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开篇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这匹白马为何如此匆忙?骑在白马上的是什么人?他要去做什么?而结尾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则回答了这些问题,揭示了游侠儿赴难救国的崇高使命,使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环。层层递进,转折有致《白马篇》的结构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诗歌先从白马出场引入,然后介绍游侠儿的身份和过往经历,最后揭示其赴难救国的行为和精神,情节发展自然,脉络清晰。倒叙与补叙手法开篇悬念"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诗歌开篇即描绘一位游侠儿骑着白马奔向西北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这位游侠儿是谁?他为什么匆忙赶路?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倒叙过往"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这几句采用倒叙手法,回顾游侠儿的成长经历和过往功绩,交代其身份和能力,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做铺垫。补叙现在"闻说辽东饥,远行诣海湄。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这几句通过补叙手法,交代游侠儿此行的目的和经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向高潮。升华主题"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游侠儿的崇高精神和悲壮结局,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深思。形象刻画:游侠儿1勇敢果决的战士游侠儿"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展现了他高超的武艺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他能够精准射中目标,击败强大的敌人,是一位勇敢果决的战士。诗中"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更是直接描绘了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体现了他轻生死、重气节的精神。2侠义仁厚的义士游侠儿"闻说辽东饥,远行诣海湄",听闻辽东地区发生饥荒,不远千里前往救援,展现了他乐于助人、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这种不求回报、主动解救他人于危难的行为,正是游侠儿侠义仁厚品格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美德。3忠勇爱国的英雄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家危难舍弃生命,视死如归,展现了他的忠勇爱国精神。这种舍生取义、以死报国的崇高精神,是游侠儿形象最核心的特质,也是诗人最为赞美和歌颂的品格。通过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勇精神的推崇和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捐躯赴国难"精神"捐躯赴国难"的含义"捐躯赴国难"意为舍弃生命,奔赴国家的危难。"捐"有舍弃、抛弃的意思,"躯"指身体,"赴"是奔赴,前往,"国难"则是国家面临的危难。这句诗表达了游侠儿为国家危难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舍生忘死,忠于家国游侠儿听闻辽东饥荒,不远千里前往救援,最终在战斗中牺牲,体现了他舍生忘死、忠于家国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个人的勇敢和侠义,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忠勇双全的理想人格"捐躯赴国难"体现了忠勇双全的理想人格。"忠"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勇"体现在面对危险时的勇敢和无畏。这种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精神追求。视死如归的气概《白马篇》中游侠儿"视死忽如归"的气概,不仅是对个人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生动诠释。这种气概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气概内涵"视死忽如归"表达了游侠儿面对死亡时的豪迈态度,他将死亡视为回家一般平常。这种气概源于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和对崇高理想的坚守,体现了一种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哲学思考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概背后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在游侠儿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为有价值的事业而奋斗和牺牲。这种思想既有儒家"杀身成仁"的影响,也有道家"生死一如"的思想渊源。传统精神"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气概的赞美。游侠儿的视死如归体现了这种壮心不已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现代意义曹植诗歌风格刚健豪放,气势磅礴曹植的诗歌风格以刚健豪放、气势磅礴著称。《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等句,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风格与曹植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文人多亲历战乱,目睹生死,因而其作品多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特点。曹植作为曹操的儿子,虽然未曾亲临战场,但其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刚健豪放的文风。情感真挚,音韵和谐除了刚健豪放的特点外,曹植的诗歌还以情感真挚、音韵和谐著称。《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句,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展现了曹植诗歌情感真挚的特点。同时,曹植的诗歌在音韵上也非常讲究。《白马篇》作为五言诗,平仄交错,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这种音韵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曹植在诗歌创作上的高超技巧。修辞手法赏析比喻修辞"白马饰金羁"中的白马是游侠儿的象征,金羁则象征着游侠儿的高贵身份和尊贵地位。这一比喻生动形象,既点明了游侠儿的身份特点,又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视死忽如归"中将死亡比作回家,既表达了游侠儿视死如归的豪迈态度,又突显了其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这一比喻深刻而有力,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排比与对仗《白马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仗,如"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这些句子结构整齐,形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气势。排比和对仗是建安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够营造出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符合建安文学的整体风格。曹植在《白马篇》中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拟人与夸张《白马篇》中也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中,通过"连翩"一词,将白马的奔驰描绘得如同飞鸟一般轻盈迅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楛矢何参差"中,通过"参差"一词,生动描绘了箭矢整齐排列的样子,增强了画面感。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表现力。音韵美与节奏感五言句式平仄和谐《白马篇》作为五言诗,在平仄安排上非常讲究,整首诗平仄交错,和谐自然。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中,"白"、"饰"、"羁"为平声,"马"、"金"为仄声;"连"、"西"、"驰"为平声,"翩"、"北"为仄声,平仄交错,读来朗朗上口。这种平仄安排不仅使诗歌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和谐,还能够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调整节奏的快慢,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描写白马奔驰时,节奏快速,富有动感;描写游侠儿心理状态时,节奏舒缓,富有深情。快节奏衬托驰骋之态《白马篇》整体节奏明快,特别是开篇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通过短促有力的五言句式和"连翩"一词,生动地表现了白马疾驰的动态,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匹装饰着金色马具的白马,迅速向西北方向奔驰的画面。这种快节奏不仅衬托了白马驰骋之态,也符合游侠儿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形象特点。同时,这种节奏也使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特色总结气势开阔,情感激昂《白马篇》以其气势开阔、情感激昂的特点著称。诗歌通过对白马奔驰和游侠儿英勇事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忠勇精神的赞美和歌颂。这种气势开阔、情感激昂的特点,是建安文学的典型风格,也是曹植诗歌的重要特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白马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歌从白马出场引入,然后介绍游侠儿的身份和过往经历,最后揭示其赴难救国的行为和精神,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同时,诗歌在首尾照应上也做得很好,使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白马篇》语言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短短十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匹装饰着金色马具的白马,迅速向西北方向奔驰的画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游侠儿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古今交融,文采风流《白马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继承了乐府诗的传统,但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表达了作者对忠勇精神的赞美和对侠义行为的歌颂。这种古今交融、文采风流的特点,体现了曹植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背景映射:三国群雄游侠观念与时代用人观《白马篇》中塑造的游侠儿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用人观念。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统治者急需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武将。曹操本人就非常重视人才,曾说"唯才是举",表明了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游侠儿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其勇敢果决、侠义仁厚、忠勇爱国的品格,正符合当时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因此,《白马篇》对游侠儿的赞美,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战乱局势下的理想人格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渴望有勇敢果决、侠义仁厚、忠勇爱国的英雄出现,解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白马篇》中的游侠儿恰恰体现了这种理想人格。他不仅武艺高超,能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保家卫国;还乐于助人,听闻辽东饥荒,不远千里前往救援;更重要的是,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展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理想人格,既是对现实社会需求的回应,也是诗人个人理想的投射。主题思想宣扬忠勇、舍生取义的精神《白马篇》的核心主题是宣扬忠勇、舍生取义的精神。诗中的游侠儿听闻辽东饥荒,不远千里前往救援,最终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展现了崇高的忠勇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品格。这种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视的价值观念,也是诗人最为赞美和歌颂的对象。通过对游侠儿的塑造,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勇精神的推崇和对国家的深厚感情。这种主题思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表达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白马篇》还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诗中游侠儿"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等描写,展现了他的勇猛和豪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与其他曹植作品比较《洛神赋》:柔情梦幻《洛神赋》是曹植的另一部代表作,与《白马篇》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洛神赋》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爱、分离的故事,语言华丽,想象丰富,充满了柔情和梦幻色彩。《洛神赋》中曹植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神的美丽和两人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柔美、华丽的风格,与《白马篇》的刚健、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曹植多样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白马篇》:刚烈慷慨相比之下,《白马篇》风格刚健豪放,气势磅礴,充满了慷慨悲壮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游侠儿的塑造,表达了对忠勇精神的赞美和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一种刚烈慷慨的精神风貌。《白马篇》的语言简洁有力,形象生动,节奏明快,与《洛神赋》的华丽、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不仅展现了曹植创作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与建安诗歌对照1建安文学群体共同气质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作品虽然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建安文学特有的慷慨悲壮风格,也称为"建安风骨"。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建安时期,天下大乱,战争频繁,文人们亲历战乱,目睹生死,因而其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慷慨悲壮的特点。《白马篇》正是这种建安风骨的典型体现。2曹操:雄健悲壮曹操的诗歌以雄健悲壮著称,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局宏大;《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情壮志,催人奋进。曹操的诗歌多直抒胸臆,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加关注内容的真实表达。这种风格与《白马篇》的刚健豪放有相似之处,但曹操的诗歌更多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历史使命感。3曹丕:沉郁深厚曹丕的诗歌以沉郁深厚著称,如《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情感深沉,意蕴丰富。曹丕的诗歌多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一种成熟稳重的思想境界。相比之下,《白马篇》的风格更加刚健豪放,情感更加激昂,体现了曹植与曹丕在个性和艺术追求上的差异。4曹植:才华横溢曹植的诗歌以才华横溢著称,风格多样,既有《白马篇》的刚健豪放,也有《洛神赋》的柔情梦幻。他的作品想象丰富,语言华美,情感真挚,被誉为"飘零横绝,高昂雄伟"。影响与评价《白马篇》为乐府与五言诗典范《白马篇》作为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了乐府诗的传统,但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成为乐府诗的典范之作。同时,它作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对五言诗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白马篇》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简洁有力,生动形象;二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三是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四是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这些特点使《白马篇》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流传千载,广为赞颂《白马篇》自问世以来,流传千载,广为赞颂。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许多文人学者对《白马篇》进行了研究和评价,赞美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白马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载,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它所表达的忠勇精神和家国情怀,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和情怀,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家点评摘录王夫之评价"慷慨悲歌之极"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王夫之在评论曹植的《白马篇》时,称其为"慷慨悲歌之极"。他认为这首诗通过对游侠儿的塑造,表达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情感,达到了悲歌的极致。这一评价高度概括了《白马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基调,揭示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叶嘉莹评价"动人心魄"现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在评论《白马篇》时,称其为"动人心魄"的作品。她认为这首诗通过对游侠儿英勇事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忠勇精神的赞美和对家国的深厚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这一评价从情感层面揭示了《白马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背诵默写技巧分层记忆法《白马篇》可以按照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白马形象的出场;第二层是游侠儿身份和经历的介绍;第三层是游侠儿赴难救国的行为和精神。我们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记忆,先记住每个层次的大意,然后再记住具体的句子。具体步骤如下:先记住第一层"白马出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再记住第二层"游侠经历":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最后记住第三层"赴难救国":闻说辽东饥,远行诣海湄。手中挥铁钺,游骑成枯骸。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