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体系构建
司线索梳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
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
走向崩溃。
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线索一君主专制
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
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
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二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
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三选官制度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考点一先秦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
原始社会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2)内外服制度:商
朝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对外服(附属国)控制力有限;(3)分封制与宗法
夏、商、制:出现于商朝,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
西周时期封制的工具;(5)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强调出身和门第高低;
(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列国纷争: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西周传统的政治秩序
春秋战国完全被破坏。
时期(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
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
布更为广泛
il精研真题
考向1西周的分封制(知识)
(2022-6月浙江选考)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
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A
解析“从周”是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是指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郡县制,
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考向2西周政治制度的建构及特点值色力)
(20224月浙江选考)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
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
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
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封制与宗
法制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
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从西
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考向3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素养)
(2021・湖北高考)“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如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
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爵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答案C
解析“爵”从饮酒器具到象征尊卑关系再到代表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
男五等爵位)”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故选C项;冶炼技术的提高与尊卑关系、
品位序列无关,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铸造工艺,排除B项;“五
等爵”制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与宗法体系的崩溃无关,排除D项。
考向4商周的制度创新(价值)
(2021-1月浙江选考)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
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
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故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
项;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统治791年,排除D项。
(1)在2022年高考中,“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新增加内容,高考多以新的史学
材料(文明遗址、墓葬文物、史料记载等),抓住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特点
为情境设计考查。
考点考向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是考试的重点,原始
的民主遗存、制度认同也是最新关注点。注重考查形式的情境化设计,注重多
个角度的结合。
命题感悟早期文化遗存以及商周政治制度与维护国家统一之间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命题区
域,核心素养多关注唯物史观中的基本原理,家国情怀也是命题的重要方向。
il深化提升
i.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
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多元性
(2)从文化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为北粟南稻。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一体性定居生活等。
(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在古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五大作用
(1)控制地方: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周朝通过分封开发边远地区,扩大
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天下共主”:通过分封,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
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3)文化传播: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与文化认同。
(4)经济发展:分封制加速了周朝经济的发展。
(5)威胁中央: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诸侯国势
力日益壮大,对周王室造成威胁。
H前题预测_
角度1学术研究——“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是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的学者,即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掘)
相互印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历史研究
者提供了如何运用史料的成功示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扩大了史学工作者的视野,
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界标。
下表是史籍中关于商初大臣伊尹的记载,据此能被认定的史实是()
史料记录内容
《竹书纪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
(战国晚期)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史记・殷本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
纪》(西汉)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
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A.伊尹对商初政局影响很大
B.太甲应是武力夺回王位
C.伊尹是不得己摄政的贤臣
D.太甲因失德丧失过王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成为商朝的实际主政者,后来太甲返回之后
重新执政,这说明伊尹对商朝初年的政局影响很大,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
片面解读,不能被认定为史实,排除。
角度2历史概念——宗法制、分封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封制对于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的统治和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是
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
来,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周武王灭商以后将神农氏、黄帝、帝尧、帝舜、大禹等古老氏族的后裔进行“褒封”,甚至
连商纣王的儿子也被封为“三监”之一,“以续殷祀”,而分封制度的真正实施则始于周公
平定三监之乱后。这反映出西周初期的制度构建()
A.旨在重构国家治理体系
B.摒弃了武装殖民的方式
C.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D.确立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周武王灭商之后初次分封的概况,对古老氏族后裔和商纣王儿子进行分封,
这一举措旨在安抚先王后代并对其进行监督,这对于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A项
正确;周公平定三监之乱的过程实际上仍是武装殖民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推动南
北文化交流,排除C项;周代并未实现君主专制,排除D项。
角度3知识拓展一国人问政,原始民主遗存
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国人谤之"'‘国人围之”“以说(悦)于国
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国人逐之”“礼于国人”“盟国人于亳社”“国人助
之”等记载。这表明()
A.西周至春秋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B.当时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国人”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势力
D.西周已出现了民主思想萌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人可以议论政治甚至可以驱逐国王,可见“国人”是当时重要的政
治势力,C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项;民
主思想是近代中国出现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二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
先秦(萌芽)
承制为核心,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原则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西汉(发展)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1)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
宋元(加强)弱了相权
(2)元代: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
明清(强化)上的行政中枢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il精研真题
考向1魏晋至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知识)
(2022・广东高考)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
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
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政效率,排
除C项。
考向2汉初专制皇权加强的措施(能力)
(2021・湖南高考)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
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
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
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考向3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素养)
(2021•天津高考)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
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
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答案B
解析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
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分
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于中央,与材料无
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与材料无关,且其在明朝
之前已经逐步强化,排除D项。
考向4政治制度与贿赂腐败的关系(价值)
(2022・湖南高考)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
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因敬畏皇权而敬
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
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
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而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
⑴“中枢权力机构”相关联的主干知识仍是新高考命题的侧重点,多以新情境
的创设、具体史实的呈现等形式考查。
考点
(2)针对“皇权”与“相权”这一矛盾组合的演变,注重其规律及核心点考查,
考向
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概念理解和分析,如隋唐时期的“政事堂”“三省六部
制”;明清时期的“内阁”“军机处”等历史概念是高考的侧重点。
命题解读概念、分析概念仍是命题主要形式,核心素养注重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
感悟考查。
可深化提升
1.汉代政治发展的特征
(1)统治集团更新
①“布衣将相之局”形成。刘邦及其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在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
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②士人政府出现。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和旨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学制度(中央太学和地
方郡国学),使“士人政府”的新局面最终形成。
(2)世家大族崛起。察举制的实行,使选官标准逐步从品德才能变为门第族望,大族大姓左右
社会舆论,操纵选官,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力量,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3)外戚干政。这是汉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汉代对外戚的重用,以及皇帝年幼即位,导致
汉代外戚干政现象。
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
化发展演变。
(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
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
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与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既对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
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
3.明代国家治理制度设计
抓行政罢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掌军旅之事,但无选任升迁
掌军权
军官和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有人事、调遣和发布命令之权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其职权,与六部权力并重。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
强监察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防止御史权
力过大
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判刑等
用特务
活动,称为“诏狱”
(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
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设内阁(2)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
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设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对中央负责
-1命题预测
角度1学术研究——西汉丞相的出身
西汉时期丞相出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布衣宰相时期,侯升宰相时期,无爵升相时期。
无爵为相始于公孙弘,当时的皇帝是汉武帝,原来的列侯武将为丞相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西汉丞相共计45人。历朝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所示。
当政者丞相数出身
高帝1功臣1
惠帝3功臣3
IWJ后1功臣1
文帝4功臣4
景帝4功臣子弟3,其他1
武帝12功臣子弟4,外戚宗室4,掾史文吏2,其他2
昭帝3掾史文吏3
旦希5掾史文吏4,经学之士1
元帝2经学之士2
成帝5外戚宗室1,掾史文吏1,经学之士3
哀帝4掾史文吏1,经学之士3
平帝1经学之士1
据此可知,西汉一代()
A.社会政局逐渐陷入动荡
B.儒学政治影响不断增强
C.宰相权力日益受到限制
D.选人用人标准渐趋统一
答案B
解析汉初丞相出身多为功臣,之后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数量不断上升,说明儒学政治影响
力不断上升,B正确;丞相出身变化与社会政局无关,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丞相权力受限,
排除C;不同当政者统治时期丞相出身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当时选人用人标准并不统一,排
除D。
角度2历史概念——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分散相权是三省六部制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官制史
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如表为唐代枢密使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表明()
时期概况
永泰年间始置内枢密使,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职掌承受表奏及
代宗
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
德宗、宪宗权势渐盛,逐步参与机密,左右朝政
成为朝廷大臣,内可决定诏书,外可与宰相同议政事。宰相必须获得内
文宗以后
廷宦官的支持,才能安于其位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枢密使最终控制决策权
C.三省六部制的日益完备
D.皇权相权矛盾得以缓解
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设置枢密使后,宦官得以逐步参与政务,从承
受表奏、传达帝令到参与机密、左右朝政,从内廷官发展成朝廷大臣,甚至控制宰相,表明
唐代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项正确。
角度3图表图示——明清中枢机构
明清中枢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出现分化,入值军机处的为内中堂,留守内阁的为外中堂,
内阁有满汉票签处、批本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除负责军事机密的决策外,还有满汉屋、
内翻书房、方略馆等机构。这表明清朝()
A.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军机处在处理事务时比较灵活
C.中枢机构的职责分工明确
D.内阁与军机处权力的争夺激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军机处分担了内阁的大量权力,强化了皇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军机处的行政特点,排除B项;军机处官员很多都是原来的内阁官员,满汉票签处与满汉屋
等机构具有关联性,分工并不明确,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三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与基层组织
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基层组织
(1)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春秋战国
周朝—
时期,分封制崩溃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
秦朝
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秦汉时期县下设乡、
(1)汉初实行郡县与郡国并行制,后导致七国叛乱;(2)汉武里,后代基本沿袭乡
汉朝帝时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晚期,“州”里制度
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
隋唐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后,朝廷在地
方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
(1)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2)将兵
里为乡,城内设坊,
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除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
宋朝郊外设村,设里正、
由中央掌控;(3)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
坊正、村正
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
元朝
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制度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实行里甲制,设甲长、
明清
政制度里长
n精研真题
考向1汉代刺史制度的作用(知识)
(2022-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
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
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才干的不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派
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行政体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并未反映刺史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
考向2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能力)
(2022•广东高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
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
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
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
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
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
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考向3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历史概念(素养)
(2021・湖北高考)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
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都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隐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
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都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
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
排除A、C、D项。
考向4制度建设维护国家统一(价值)
(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
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时期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C
解析汉代裁撤王国行政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并非所有地方行政机构,
因此A不是调整的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
史实,排除。
(1)在2022年高考中,“中央集权”的建设和加强措施是高频考查内容,高考多
以历史概念的分析、新情境和新材料设计考查。
考点
(2)围绕历代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主干知识,突出时代特色,如秦朝的郡县制、汉代
考向
的推恩令和刺史制度与王国问题解决是考试的重点,明清增加了对“边疆地区管
理”亦可成为高考新考查内容。注重中央集权的强化对国家统一的推动作用。
命题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高考的重点命题区域,核心素养多关注对
感悟历史概念的解释,家国情怀也是命题的重要方向。
1深化提升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削弱诸侯势力
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
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则异曲同工。
在一系列分化、打击措施下,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基本解除。
(2)打击地方豪侠
豪强和游侠的不法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稳定。汉武帝一方面对地
方豪侠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又起用一批“酷吏”任
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很多豪强、游侠遭到夷灭之祸,其势力大为削弱。
(3)设刺史监察地方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
后来于近京畿七郡置司隶校尉,职权与各州部刺史相当。这样以14个监察区监督百余郡国,
起到了强干弱枝、纲举目张的统治效果。
(4)加强中央军力
汉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人,皆为常备兵。后来又增设期
门军、羽林军,这样就建立起一支人数相当可观的中央常备部队,居重驭轻,对地方的控制
更有保障。
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制度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
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变革,沿袭
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
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史命题预测
角度1历史概念一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
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汉代形成了以“督邮”为主的地方行政组织内部监察制度。督邮由太守直接领导,可监督太
守以下的官员,也可监督刺史……这样一来就与刺史形成相互监察的掩角之势。这表明汉代
地方()
A.官僚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
B.以小督大、以卑临尊的制度设置
C.监察机关的反向制约特征
D.监察官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督邮又可以监
督刺史,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刺史
和督邮的尊卑,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监察官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排除D项。
角度2图表图示——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为国家政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
国家兴衰具有重要意义。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既要加强中央权力,也要让地方具有一
定自主权。
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一文中写道:元朝揭篌斯说,“镇以磐石宗,重
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
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这
一做法()
A.不利于强化集权B.具有原始民主性
C.优化了地方管理D.削弱了行省职权
答案C
解析“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
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说明行省制度和郡县制相比,体现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的特点,实际上是对地方的优化管理,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
错误;行省制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故B项错误;行省制有利于加强行省的
职权,故D项错误。
角度3知识拓展一唐朝的边疆政策
唐朝边疆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就申好睦,静乱思民”“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在这种思想
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
羁縻为主。
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
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
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
答案B
解析唐朝设立众多羁縻州府,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
有利于中央政府管辖范围的扩大,B项正确;羁縻州府的刺史或都督“世袭其职、有财政上
的自主权”,并非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排除A项;羁縻州府的设立不能直接推动民族交融,
排除C项;羁縻州府在秦汉时期已开始出现,并非唐朝的创新,排除D项。
考点四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阶段选拔阶段考核监察
(1)建立了以御史大
夫为首的中央监察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秦汉上计制
体系;(2)汉武帝时设
刺史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
战国至秦及汉初军功爵制隋唐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机构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
两汉察举制宋台谏合一
核官员
都察院监察御史、六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明有考满和考察
科给事中
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清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大计
il精研真题
考向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
(2021•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
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
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
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
“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
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
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
选官制度,故D错误。
考向2元代恢复科举制的目的(能力)
(2021•海南高考)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
《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
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
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
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
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
考向3选官制度的演变(素养)
(2022・湖南高考)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九品中正制,又废除。
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
体趋势是世家大族逐渐没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
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
考向4科举制度的社会作用(价值)
(2021•江苏高考)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
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
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B
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
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李德裕作为
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
(1)在2022年高考中,针对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一般从积极的角度考查科举制
的作用。比如围绕从世官制、荐举制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
代选官制度越来越公平公正、开放性越来越强。高考多以地图展示、新情境的创
考点设等形式考查。
考向(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虽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但是在整顿吏治、打
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方面仍有重要作用,高考中越来越重视对官员的
管理,防止贪污腐败视角列入考查。对重要概念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对新情境的
准确分析,是做好题的关键。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熟练掌握。核心素养多关注时空
命题
观念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常用地图的形式呈现;历史解释也是命题的重
感悟
要方向。
可深化提升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
2.对科举制的全面认识
⑴特点
贤能治国,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
我所用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
标准客观,竞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
争公平考试成绩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
正的原则
立法保护,稳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
定延续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
⑵影响
①积极影响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
社会整合功能
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
推动文化发展
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
巩固国家统一
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
推动世界文明
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②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
官本位思想
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
禁锢思想
进步以及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命题预测
角度1知识拓展——“上计制”
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有常课、大课、会课三种形
式,长官课掾属、逐级逐层考课两大系列。上计内容包括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
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方面。上计程序为郡县上计、督邮巡计、丞相受计、御史
核计、皇帝主计,又分为冬课、秋课两类。
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凡在此方面作出成绩的官吏,均被褒
以重奖;反之,如果户口减少,或汇报不实,则受责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封建国家()
A.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
B.需依赖上计吏管理地方
C.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
D.人口增减决定地方治理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上计制度中重视户口的增减,并出具相关的奖罚政策,主要是因为封建国
家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A项正确;管理地方主要依赖的不是上计吏,排除B项;“以此
强化官吏忠实守信”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对地
方的治理不是取决于人口增减,排除D项。
角度2概念提升——科举制的社会价值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
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是求其预备
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
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得压制。
而此前的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和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这一变
化反映了唐代()
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宗族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代时期的士子可以凭借“牒”的身份证明参加考试,这相对两汉和魏
晋时期的举荐行为,明显体现的是当时的人才选拔渐趋开放,C项正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排除A项;材料与宗族关系无关,排除B项;唐朝时期的选官仍
然有一定的身份限制,排除D项。
角度3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官拥有监察、弹劾、审判甚至处置权;拥有参政议政权,对国家大政发表意见和提
出建议,评判朝政得失权;他们拥有在国家重要场合监察文武百官言行举止的权力;拥有在
特殊情况下的随事处置权,不需要提请上级指示和批准。
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
义府等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
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提高决策效率
B.实现政事公开
C.抑制政治腐败
D.避免决策失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李义府等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可知,史官随同,如
实记录所奏内容,奏事者不敢任意曲解事实,对抑制政治腐败起了一定作用,故选C项;史
官只是记录所奏内容,与提高决策效率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事不公开,排除B项;
“避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型特点】主题比较类试题的“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
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关键词有“相同”“相
似”“一致”“共同”“新发展”“新变化”等。在新高考中试题的呈现方式有两种:
①比较图A、图B,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
②综合图A、图B,提取一个主题并予以阐释。
典例.下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
图二秦长城示意图
依据材料分别提取两幅图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展示的时代特征。
陪I析流程】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方向
求答项:“长城分布信息”和“时代特征”。
限定语:“分别提取”“说明”,强调对不同时期长城的比较。
信息来源:“依据材料”“据此说明”,由于是地图类题型,隐含“结合所学知识”角度。
第二步:精读材料——提信息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结合两则长城地图的时间信息及图中信息进行提炼主题。如:
(1)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
(2)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因此,图一《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和图二《秦长城示意图》,分别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战
争频繁的现象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然后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和诸侯兼并战争的
目的,分析战国时期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分
析修筑秦长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步:规范用语——组答案
答案图一: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
说明: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取消中介看房协议书
- 文明施工协议书
- 电影认购协议书
- 2025网络购销版合同
- 电池配料工协作配合积极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安全技术规程
- 公司食糖制造工岗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
- 2025版商业写字楼租赁合同
- 景德镇市重点中学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雅安市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Hytera海能达HM780 说明书
-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英语试题(含答案)
- 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基石建设方案
- 销售目标管理课件
- 数字化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性路径探索
- 狙击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法拉利的创业理念
- GB/T 44880-2024因果矩阵
- (餐饮娱乐业态助手模板合集)餐饮业态选址商圈调研表(外卖版块)
- 儿童舞台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
- 强制性脊柱炎健康宣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