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梳理_第1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梳理_第2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梳理_第3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梳理_第4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苏

洵》知识点梳理

文言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同“曝”,暴露,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同“鹰”,满足)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毋”,不要)

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二、一词多义

1.兵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名词,兵器、武器)

②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③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事

①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3.犹

①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

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始

①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②始速祸焉(副词,才)

5.如

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副词,像)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动词,往,到)(《赤

壁赋》)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连词,假如,如果)(《芙蓉楼送辛

渐》)

6.得

①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②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获得)

7.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

③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表结果)

④举以予人(介词,把)

⑤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

拿)

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8.为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②为国者(动词,治理)

③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被)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作为)

9.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

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

10.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定指代词,有的人)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或许)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偶尔,有时)(《马说》)

11.而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连词,表顺承,然后)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连词,表因果)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但是)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但是)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连词,表转折,

却)

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

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却)

⑧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却)

⑨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

转折)

⑩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连词,表承接)

12.之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代词,它,代土地)

②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助词,的)

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2.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

人)

4.刺客不行(古义:不前往,没有出发。今义:①动词,

不可以,不被允许;②形容词,不中用;③动词,接近于死亡;

④形容词,不好;⑤动词,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

5.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

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致,以至于,终究。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

7.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义:咽下咽喉。今义:吞

咽)

9.其实百倍(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

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意)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可以;以,凭

借。今义:表示认可)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

③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在……之后)

2.名词用作动词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坚持正

义)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侍奉/礼遇,以礼相待)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始速祸焉(招致)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5.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使……亏损,削弱)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也”表判断)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表否定判断)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皆”表判断)

2.倒装句

①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

②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

③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

3.省略句

①举(省略动词宾语“之”,指代土地)以(省略介词宾语“之”,

指代土地)予人

②(省略主语“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省略定语“秦”,秦国的)郡

④(省略主语“诸侯”)奉之弥繁,(省略主语“秦”)

侵之愈急

4.被动句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③洎牧以谗诛(动词“诛”表被动,被诛杀)

六、文内成语

1.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出自

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如弃草芥: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出自

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

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出自苏洵《六国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原文和译文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

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

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

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

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

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

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弊在赂秦”的总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

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

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

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

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

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

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

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

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

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

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

To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

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

确。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赂秦而力亏”

的第一个分论点。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

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

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

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

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

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

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

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君人可惜赵国用

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

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

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

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

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

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第三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二个分论点。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

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

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

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

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第四段:总结上文论证后得出的观点,强调“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的观点,引古为下文的“讽今”做铺垫。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

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

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第五段:引到作者作文的最终目的——“讽今”上。

文学文化常识

1.论

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

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类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

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理论。

背景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目睹了唐末五代的

藩镇割据之害,害怕自己手下的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

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

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严重削弱了其抵御外来进扰的国防力

量。北宋王朝这种策略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所采取的策略很相像。

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1.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即魏、赵、韩、齐、秦、楚、燕

的统称,因争霸称雄,后世遂以为名。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

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曙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

东六国

2.荆轲刺秦

战国未年,秦国准备攻打燕国,燕国太子就找了荆轲带着燕国地

图和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军的人头去秦国假装称臣,刺杀秦王,但在

荆轲行刺之时,被一个御医扔出手中药箱救了秦王,最终荆轲被秦王

杀了,后来燕国也被秦国灭了。

3.李牧其人

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

“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

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

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

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

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

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

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

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

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主旨解读

本文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是拿土地贿赂秦国,借以讽谏北宋统治者应以六国为鉴,不

要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上下团结一

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思维导图

写作特色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然后就“赂秦”与“不赂秦”两类国家分别论述,层层深入,反复论

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国),则“不战而强弱胜

负已判“,证明了分论点一:“赂秦而理亏,破灭之道”。继

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

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逃不开灭亡的命运,这就是所谓

“不赂者以赂者丧”,仍是“弊在赂秦”。

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

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从而得出“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最后借古论今,委婉地劝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

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缜密。

2.对比论证,中心突出。

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形成对比:文章第3段先总述秦国在攻

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

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揭示以地事

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再如最后一段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

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

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

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

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契丹、西夏等边境小国,

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还有如“赂者”与“不赂者”形成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形

成对比,等等。文章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

深刻性。

3.语言生动,富于情感。

(1)在论证中穿插生动的描述,如:“思厥先祖父如弃

草芥“,“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与"起视四境,秦兵又至

矣”。

(2)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来形容

“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时有“呜

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

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

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这些情感

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4)文章还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多种修辞

手法,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具有雄

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5)论说语言有分寸感。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匆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

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

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

分寸感,恰到好处。

重点句解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1立)秦。

【赏析】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赏析】巧用设问,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

“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

3.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p立)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

又至矣。

【赏析】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和描述的特点。作者运

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赏析】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而“暴

秦之欲无厌”,则“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逻辑性强,论证严密。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赏析】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

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说服力。

6.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1)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赏析】对前文“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行说明,进一步论

证“弊在赂秦”。

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