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苏武传》知识点梳理_第1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苏武传》知识点梳理_第2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苏武传》知识点梳理_第3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苏武传》知识点梳理_第4页
2025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苏武传》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苏

武转-班固》知识点梳理

文言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同“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同“毡”,毛织的毡毯)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同”弄(ju)”,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

十家/武父子亡功德(同“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同“现”,表现、显现)

6.因泣下沾衿(同“沾”,浸湿;同“襟”,衣襟)

7.与武决去(同“诀”,辞别)

8.前以降及物故(同“已”,已经)

二、一词多义

1.当

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dMg,动词,判处)

②副有罪,当相坐(d%ig,副词,应该)

③汉亦留之以相当(d%ig,动词,抵押)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Mng,动词,把守)(《蜀道

难》)

⑤木兰当户织(dMg,介词,面对,向)(《木兰诗》)

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d如g,介词,在)(《过秦论》)

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诙ng,动词,相抵,比得上)

(《鸿门宴》)

⑧甚善。名我固当(d%ig,形容词,适合,恰当)(《种树

郭橐驼传》)

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匕ng,同“倘”,连词,表假设,

如果)(《六国论》)

2.发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fa,动词,打发)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fa,动词,发动,动手)

③单于子弟发兵与战(fa,动词,派遣,派出)

④恐前语发(fa,动词,被揭发、暴露)

⑤及还,须发尽白(fa,名词,头发)

3.分(fen)

①自分已死久矣(动词,料想,断定)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词,本分,职分)

(《出师表》)

4.号

①幸蒙大恩,赐号称王(h&o,名词,爵号,称号)

②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h&o,动词,称作,给

以称号)(《种树郭橐驼传》)

③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h&o,动词,取号)

(《醉翁亭记》)

④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hao,动词,大声哭,大声

喊叫)(《捕蛇者说》)

⑤八月秋高风怒号(hao,动词,呼啸)(《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5.会

①会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副词,适逢)

②会论虞常(副词,会同,共同)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会合)

6.及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动词,到,至)(《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其贤不及孔子(动词,比得上)(《师说》)

7.假

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形

容词,非正式的,暂时代理的)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动词,借)(《黄生借书说》)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借助)(《劝学》)

8.弥

①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形容词,满,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副词,更加)(《六国论》)

9.迁

①稍迁至移中厩监(动词,调动官职,特指晋升)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动词,变更)

(《六国论》)

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动词,贬谪,放逐)(《琵琶行并

序》)

10.使

①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

②单于使陵至海上(动词,派遣)

③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动词,让)(《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⑤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支配,使用)(《五人墓碑

记》)

11.系

①加以老母系保宫(动词,关押)

②足有系帛书(动词,拴,系结)

12.相(xiang)

①数通使相窥观/欲令两国相攻(副词,互相)

②副有罪,当相坐/虚心欲相待(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13.效

①今得杀身自效(动词,献出,呈献)

②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见效,奏效)(《出师表》)

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动词,模仿,仿效)

(《种树郭橐驼传》)

14.夷

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动词,诛灭,消灭)

②为降虏于蛮夷(名词,古代对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后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形容词,平坦)(《游褒禅山

记》)

15.益

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单于愈益欲降之(副词,

更加)

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副词,渐渐)

③满招损,谦得益(名词,益处,好处)(《伶官传序》)

④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动词,增多,增加)(《出

师表》)

16.引

①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攀、招供)

②引佩刀自刺(动词,拔,拿)

③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动词,带领)

(《项羽本纪》)

17.置

①乃幽武置大窖中(动词,放置)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动词,建立,设置)

(《项脊轩志》)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鸿

门宴》)

④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置办,购置)(《郑人买履》)

18.乃

①恐汉袭之,乃日/乃幽武置大窑中(连词,于是,

就)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副词,才)

19.以

①少以父任(介词,因为)

②汉亦留之以相当/蹈其背以出血(连词,表目的,

用来)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介词,凭

借……身份)

④以货物与常/恐前语发,以状语武/即谋单于,何

以复加(介词,用,拿)

⑤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的时候)

⑥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副词,同“已”,已经)

20.因

①因厚赂单于/欲因此时降武/因谓武曰(副词,

趁机)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21.语

①以状语武(动词,告诉)

②如惠语以让匈奴(名词,说的话)

22.食

①绝不饮食(读si,后作“饲”,给人食物吃)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动词,吃)

③縻食不至(名词,粮食)

④给其衣食(名词,食物)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朝夕遣人候问武(在早晨;在晚上)

②剑斩虞常已(用剑)

③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向上)

④得夜见汉使(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

①惠等哭,舆归营(车载)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下)

③杖汉节牧羊(执,拄)

④武能网纺缴,槃弓弩(结网;用奖矫正)

⑤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祀)

⑥靴乳乃得归(生育小羊)

⑦绝不饮食(饮,读yin,给人水喝;食,读si,后作“饲”,给人

食物吃)

3.动词作名词

因泣下沾衿(眼泪)

4.使动用法

①空以身膏草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肥沃)

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使动用法,使……回来)

③宜皆降之/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王

必欲降武(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④反欲斗两主(动词使动用法,使……争斗)

⑤屈节辱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屈身/使……受

辱)

⑥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5.意动用法

①单于壮其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值得钦佩)

②诚甘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古今异义

1.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副词,渐渐。今义:副词,稍微)

2.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副词,表示程度

高;动词,差不多;形容词,适宜,合适)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

岳父)

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指一般财物。今义:供出

售的物品)

5.卧起操持(古义:握着,拿着。今义:料理,处理;筹办、

筹划)

6.明年,陵降(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7.扶辇下除(古义:殿阶。今义:去掉,表示不计算在内)

8.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形

容词,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形容词,表示不希望发生

而竟然发生;名词,灾祸)

9.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

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春季和秋季,常

用来指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10.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名词,事业

上的成绩;动词,完成)

n.兄弟亲近(古义:皇帝的亲近之臣。今义:形容词,双方

亲密,关系密切;动词,靠近,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12.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

13.虚心欲相待(古义:诚心诚意。今义:不自以为是,能

接受别人的意见)

1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5.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

下)

16.会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7.此必及我(古义:牵连到。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8.会论虞常(古义:论处、判处。今义:分析和说明道理;

评定;看待;介词,按照;名词,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

论)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

②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③维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①何以复加(正常语序为“以何复加”)

②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为

“以何见汝为“(我有什么脸面来见你啊)]

③信义安所见乎(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④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正常语序为“以何过陵”)

⑤子卿尚复谁为乎(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

【状语后置】

⑥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

⑦效死于前(正常语序为"于前效死'')

【定语后置】

⑧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正常语序为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⑨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

数十家”)

⑩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3.被动句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

③维王等皆死,虞常生得(无标志,语意表被动)

④恐前语发(无标志,语意表被动)

⑤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无标志,语意表被动)

4.省略句

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往)

(省略谓语动词)

②会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省略介词)

③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宾语)

④乃幽武置(于)大窖中(省略介词)

⑤匈奴以(之)为神(省略宾语)

⑥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使(之)牧靴(省略介

词“于”,省略宾语“之”)

⑦加以老母系(于)保宫(省略介词)

⑧子卿尚复谁为(守节)乎(省略谓语动词)

⑨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见汉使)(省略宾语

“之”,省略谓语动词及宾语“见汉使”)

⑩言天子射(于)上林中(省略介词)

(n)谢(于)汉使曰(省略介词)

5.固定句式

何以汝为见[“何以……为”,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

“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可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原文和译文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

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

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

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

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

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渐渐升到移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

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匈奴扣留了汉朝使

者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几批人。匈奴使者前来,汉朝也扣留了对等

的人数相抵押。天汉元年,且鞋侯刚刚被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朝的

袭击,于是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把汉使路充国等人放回汉

朝。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

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便送给单于丰厚的礼

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

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备

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更加倨傲,(这)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层解】采用传记的手法,交代了苏武的家世、身份及其出使匈

奴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部分(1):介绍苏武的身世及他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

还介绍了使团的主要成员。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缠王者,

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淀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

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阕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

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译文】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

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维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维王是昆

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淀野侯陷没在匈奴。

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

的母亲阕氏归附汉朝。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

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情,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痛恨卫律,

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朝,希望

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答应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层解】明确交代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了谋反行动,为下文苏武

被牵连做铺垫。

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阅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

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维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

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

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詈曰:“即谋单于,

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文】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阕氏和单于的子弟在

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

(向单于)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维王等人都战

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

心以前(他与虞常)的谈话泄漏,便把情况告诉了苏武。苏武说: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

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

了他。虞常果然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杀掉汉

朝使者。左伊秩詈说:“假使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应该都让他们投降。”

【层解】匈奴维王谋反失败,殃及汉使。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

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爆

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译文】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

“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

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

(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无

焰的火,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轻轻地踩他的背部,让淤血

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又能呼吸。常惠

等人哭泣着,将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

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层解】苏武为避免受审被辱而以死明志。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

已,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

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

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

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译文】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

定虞常的罪,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

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之臣,判处死罪。单于招募投降的人,投降的

人就免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

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加谋划,又不是他

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做出要砍苏武的样子,苏武

眉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而

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

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白白地用身体

给野草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不理他。卫律说:“你通过我

的关系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再想见

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

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主上、抛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

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

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天子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

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绝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匈奴的灾祸,将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层解】第一番招降——卫律逼降。单于派卫律逼降,苏武不

屈于威胁、利诱。

6.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

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靴,靴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

置他所。武既至海上,縻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单干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

缴,集弓弩,於单干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

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因威胁而屈服,报告给单于。单于

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

不给他喝的吃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几日不死。匈奴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

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

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

的粮食不来,(他)只能掘野鼠、收草实来吃。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

羊,睡觉、起来都拿着,系在节上的耗牛尾的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

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罩干王到北海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

弓弩,於单干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草干王得

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於单干王死

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

陷入了困境。

【层解】第二番招降——苦难迫降。威胁、贫贱没有动摇苏武

对汉朝的忠心。

7.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

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

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

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

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

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

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

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镶,诚甘

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

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

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

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准备以礼相待。您终究不

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

现在哪里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城的

械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

'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您的弟弟

苏贤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着马的宦官与黄门驸马抢着上

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

苏贤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了。我离开长安的时候,

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

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

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

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

保宫,您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法令随意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您

还在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

“我苏武父子无功无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

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

生命。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镁这

样的极刑,也的确甘心乐意。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

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层解】第三番招降——李陵劝降。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

决不动摇。

8.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7武曰:“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情,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霆衿,与武决去。

【译文】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您一定要听一听我的

话丁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

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死在您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

朝廷非常忠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行上能

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离开。

【层解】面对苏武对汉朝的一片忠心,李陵惭愧万分。

第二部分(2-8),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守

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

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其中关键情节有苏武的两次自杀,匈

奴的三番招降(一是卫律逼降,二是苦难迫降,三是李陵劝降)。

9.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

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

在。”

【译文】汉昭帝登位,过了几年,匈奴和汉朝和亲。汉朝寻求苏

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

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详细地述说

了这十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

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某

大泽(北海)中。”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

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

着。”

【层解】昭帝即位,知苏武仍在。

10.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

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译文】单于召集苏武的随从官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跟随苏武回来的总共有九人。苏武在始元六年(前81)春天回到长

安。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

发全都白了。

【层解】苏武不辱使命,终于出使归来。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救回国的经过。

文学文化常识

文内典故——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

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由于不肯投降,

被且鞋(di)侯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

但且鞋侯单于仍不让苏武归汉,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

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

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说苏武在某个大泽处牧羊。单于听

后,只得让苏武归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间的史实,开创

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

并称为“前四史二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

全书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80余万字。其中,

8表和10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门生马

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

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

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

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

得了重大成就。艺术特色上,《汉书》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

称,语言详赡严密,工整凝练,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

崇尚典雅;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

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

风格。

《汉书》中的经典名句摘选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2.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者也。——《汉书・扬

雄传》

3.遗子黄金满嬴,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4.夫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

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5.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汉书・司马相如

传》

6.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汉书・异姓诸侯王

表》

7.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

8.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

《汉书・鲍宣传》

中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

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

盟的首领称为单于。曾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无文字。秦始皇时期,

匈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

奴从漠北西迁。南北朝后,匈奴名称消失。

鲜卑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东胡部落一支,曾建立政权。汉武帝时

降汉。经济来源以畜牧为主,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各部先后建立政权,

如北魏、前燕、后燕、南燕,已在很大程度上汉化了。到隋唐时,作

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存在。

鞋鞋

北方游牧民族,又称达粗、塔坦、达打、达达。本是居住在呼伦

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后取代突厥语部族成为蒙古高原主体

居民,鞋里逐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民族的泛称。明末降清。清代西

方人又称满族为鞋靶。

古代南部民族名。秦汉前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部族众多,

有百越之称。从事渔猎、农耕、冶炼等,秦汉后部分与汉融合。与今

壮族、黎族、傣族有密切关系。

契丹

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北魏时,他们就同中原往来密切,

至唐末时发展壮大,五代时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党项

6—14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族的一支,又称党项羌。北

宋时建立西夏政权。

突厥

古代游牧少数民族之一,曾分布在阿尔泰山一带,后建立政权,

有官制、法制等社会制度,也有自己的文字。与北朝经济文化交流频

繁,后分裂为东西两部,皆为李唐所灭。

吐蕃

公元7世纪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边疆

民族政权,其君称“赞普”。

女真

东北古代民族,唐时称“黑水鞅鞫”,北宋初年完颜部迅速发展,

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政权。明代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明末努尔哈赤将其统一,并改称“满洲族”,即后来的满族。

古代帝王的别称

天子

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相

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区别于其他诸侯王。从此,“天

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

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

皇上

一种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

陛下

一种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陛”字

本是宫殿台阶之意。《国策・燕策》中写道:“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至陛下。’‘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

尊称。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

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万岁爷

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万岁。“万岁”一词,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

贺之辞。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秦汉

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

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圣、圣上、圣人

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

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礼记・大传》中写

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除了上述列举的称谓之外,还有一些朝代专有的对皇帝的称谓。

如西汉时称皇帝为县官,东汉时称皇帝为国家。

背景资料

汉族和匈奴族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民族矛盾之一。秦末汉

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汉武帝即位

之后,对于一再骚扰北部边陲的匈奴族,修改汉初一味纳贡、和亲的

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打击,迫使他们

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互相通好的和平政策。但双方仍然互相猜疑,借

通使之机窥探军情,所以来往使者多被扣留。苏武就是被匈奴扣留的

使者之一。

主旨解读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

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

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

辉形象。

写作特色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环境描写,使苏武这个人

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

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威逼,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

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被迁移到冰天雪地、縻食

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将苏武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

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他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置于

地坎爆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

节”。这“惊”“哭”“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节

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

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2.对比鲜明。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

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没有骨气,衬托了苏

武的深明大义和富有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

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

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

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

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斤斤计较于一家一人

的恩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一心一意为国家利益着想。

重点句解

[1]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

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醍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赏析】介绍苏武出使的背景。着重指出汉匈之间有互相扣留

使者的积习,表明苏武出使时严酷的历史环境,为下文写苏武被匈奴

扣留埋下伏笔。

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但这只是“且醍侯单

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苏武此行充满凶险,

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

自杀,胜、惠共止之。

【赏析】苏武第一次自杀。出使中途遇到变故,苏武与此事全

无关系,为什么反而责备自己深深地对不起国家,以致执意自杀呢?

在苏武看来,副使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自己

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这是失职;如果在被匈奴拘捕审讯,

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会使民族的尊严又一次受到伤害。这一情节说明

苏武把维护民族尊严作为自己出使匈奴的最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3】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赏析】苏武的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

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

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苏武的这些不苟且偷生

的言辞,表明他把汉朝的荣誉和尊严看得高于一切。

[4]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爆火,覆

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

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赏析】苏武自杀,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

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

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

相。

[5](1)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2)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3)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

见我,尚可得乎?”

【赏析】(1)卫律劝降的第一种方法:威吓。先将虞常斩

杀,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

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

为所动,卫律威吓的计划遂告破产。

(2)卫律劝降的第二种方法:利诱。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

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利诱这招也随

之失灵。

(3)卫律劝降的第三种方法: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

说动了苏武,便进而逼迫。

[6]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

我始矣。”

【赏析】苏武的斥骂有理、有力:一是亮明决不“畔主背亲”

的态度;二是揭露卫律“欲斗两主,观祸败”的险恶用心;三是从汉与匈

奴关系的高度来考虑此事,严于自责,胸怀磊落。卫律软硬兼施,苏

武正义凛然,双方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7]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赏析】置大窖,绝饮食,徙北海,牧靴羊,别其官属,縻食

不至……苏武是靠什么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活下来的呢?

从“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知,他手握汉节——民族的

象征,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是爱国精神使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

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答案】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

的最高使命和行为准则。自杀是为了避免受审,表示不投降的决心,

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胁、富贵无法征服他,

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

也由以前的求死变成后来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顽强地活下

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

汉朝的荣誉与利益,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

变化。

作者简介

纪传体断代史的创始者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经学理论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亲班彪、

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他所作的《汉书》是继《史记》

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他是

“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作为经学家,

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主要成就

地理学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

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

总志、地方志仿效,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

班固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对后世沿革地理学的蓬勃发展起了

促进作用。此外,《汉书》还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油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

中,是研究汉代地理的珍贵材料。

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考证了各学术别派的源流,著录了西汉时国家

所收藏的各类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在中国学术史

上有极高的价值。它继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体系,开创了史志

目录这一体例,后世修史,必设“艺文”“经籍”类,对我国古典目录学

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文学

赋作——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其代

表作《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

以及左思《三都赋》的创作,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

在表现手法上,以往的散体大赋,都遵从“劝百讽一”的表现原

则,《两都赋》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

其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表现出较为进步的京都观。这

是对赋的艺术表现和篇章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推动了汉代文学思

想的发展。此外,班固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

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

诗歌——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其五言诗

《咏史》,虽“质木无文”,却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

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咏史”这一诗题。

论小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小说家列于诸子

略十家的最后,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

的一家,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

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

传说,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

规范和影响着后世对小说的认知和写作,两千年来发挥着难以估量的

功能价值。

人物评价

范晔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

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钟蝶——孟坚才流,而老於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

词。

刘勰----班固、傅毅,文在伯仲。

傅玄——观孟坚《汉书》,实命世之奇作。

刘知几——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

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黄庭坚——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

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王维桢——古今文章擅奇响者六家,孟坚之文以整而奇。

程颐——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班氏文章,

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人物轶事

傅毅与班固:不相伯仲、不分伯仲;下笔不休

傅毅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文史学家,均为扶风郡人,经历也极

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京城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

在太学中崭露头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二

人又在京城洛阳相遇。

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

毅献赋,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平分秋色。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

班固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汉章帝即位

后,召傅毅为兰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显宗颂》十篇,

献于朝廷,班固心中颇有不平,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

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

千古话题。

汉和帝时期,窦宪任车骑将军,请傅毅为主记室。不久,窦宪升

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二人又成为同僚,

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的功绩。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

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永

元四年,因窦宪谋反案受株连,死在狱中。

傅毅作为东汉的文史学家,为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

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固、

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

也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班家名人

父亲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班彪认为《史记》续

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

旁贯逸闻,作《史记后传》数十篇。

其弟班超,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出使西域,以功封

定远侯,扬汉威三十年之久。后人称之为“班定远”。我们现在常用的

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由他的口语演化而成

的。

其妹班昭,学问十分精深,《汉书》中最棘手的第七表《百

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

成的。

人物生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