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8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
一、(2025•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以下材料,感受文学经典中的中华情,请你完成各题。
【甲】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②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雄③巳灭,天下巳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
“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①组:绳索。②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③雕(Chou),释义为"仇敌"或"仇恨"。
1.请你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必先苦其心
联系教材中的句子:"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的用法苦:______
志
行个乱其所
查阅字典:①违背,不顺;②擦拭;③甩动拂:______
为
查阅字典:①告知,开导;②明白,了解;③比
而后胸喻:______
喻
或仇雕巳灭结合教材中的句子"及鲁肃过寻阳"中的"及"之意及:_______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对以上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三则材料均涉及“困境"主题:甲文写人生困境,乙文论困境成才,丙文述逸豫忘忧而陷困境。
B.【甲】诗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典故,含蓄表达诗人退隐田园的人生志趣。
C.【乙】文通过列举逆境成才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使文章的论
证更具有说服力。
D.【丙】文这段文言文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对比”的事例,阐明了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勤勉与
警惕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的道理,与【乙】文"无敌国外患则国亡”一致。
4.甲乙丙三则材料都提到“困境",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它们表达的情感或观点各有什么不同。并谈谈给
你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
【答案】L使……痛苦违背,不顺明白,了解等到2.(1)(通过这些)来使他
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会导致自身灭亡。3.B4.三则材料对"困境”表达的
情感或观点的不同:
甲文:通过"冰塞川""雪满山"等意象表现困境的艰难,强调在逆境中坚守希望、不轻言放弃的积极态度。乙
文: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逆境能磨砺心志、激发潜能,最终成就大业,强调困境的客观必要性。丙
文:通过后唐庄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对比,揭示困境的激励作用与顺境的潜在危险,启示:以积极心
态直面困境、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并在顺境中保持清醒与忧患意识,方能实现个人与长远的平衡发展。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精选了李白《行路难》、孟子《生于忧患》和欧阳修《伶官传序》三则经典文本,
构成了一组关于"困境”主题的立体探讨。三篇作品分别从个人遭遇、人才成长和国家兴衰三个维度,展现了
中华文化对困境的深刻思考:既有李白式的豪迈突围,又有孟子式的砥砺成长,更有欧阳修式的历史警醒。
选文编排巧妙,形成递进式结构,由个体到国家,由情感到理性,完整呈现了中华文化"忧患意识”的丰富内
涵。
1.本题考查实词。
第一空:联系教材中的句子:"无案牍之劳形"意思"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据此可知,“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理解为"使......痛苦"。"必先苦其心志”句意: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第二空: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①。"行拂乱其所为"译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不顺。
第三空: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②。"而后喻"译为:才能被人们了解。喻:明白,了解。
第四空:结合教材:”及鲁肃过寻阳"意思是"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等到。据此可知,"及仇ft巳灭"中"及"
理解为"等到"。"及仇跳巳灭”句意:等到仇敌已经消灭。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2)忧劳:忧虑辛劳;兴:使......兴盛;逸豫:安逸享乐;亡:使......灭亡。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甲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个典故,并不是表达诗人退隐田园的人生志趣。"垂钓碧
溪”说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礴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乘舟梦日”说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
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李白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希
望能像古人一样,得到明主赏识,实现理想抱负;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诗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堵塞了河道;想登太行山,大雪却
布满了山岭。诗人以"冰塞川""雪满山"这样极具画面感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困境如同
难以逾越的天堑,形象地表现出困境的艰难程度。然而,诗的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
思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展现出诗人即便身处困境,
依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强调了在逆境中要坚守希望、不轻言放弃
的积极态度,体现出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怀与坚定的信念。
根据乙文第①段"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可知,通过列举舜、傅说等六位出身低微、历经艰难困境,最终成就大业的历史人物事例,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表明逆境能磨砺人的心志、激发人的潜能,
从而得出困境对于成就大业具有客观必要性的结论,强调了困境在个人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丙文通过描述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衰历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知,展现出庄宗在创业阶段,因心怀忧劳、奋力拼搏而实现兴国大
业的辉煌;根据“及仇臃己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
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可知,描绘了他在成功后,因贪图逸豫、放松警惕而
迅速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衰败的景象。通过这一"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鲜明对比,揭示出困境具有激励作
用,能促使人们奋发向上,而顺境中若沉溺安逸则存在潜在危险,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
启示:在生活中,当我们遭遇像甲文中所描述的艰难困境时,应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挑战,始终保持
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就如同乙文所阐述的,困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能
够磨砺我们的意志,挖掘我们的潜能,我们要将困境视为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契机。同时,从丙文
的教训中,我们也要明白,即使处于顺境,也不能贪图安逸、放松警惕,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
持续努力奋进,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点睛】参考译文:
【乙】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
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
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
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
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丙】当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
禀告先王时,他意气骄盛,多么豪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
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见到叛贼,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道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
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益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二、(24-25九年级上•广西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霾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界生、高眉生、王唳生、
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
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
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
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界(jie)生、高眉生、王嘛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
(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欲(he):同"喝"。
5.下列对甲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紧接着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
显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激荡变化。
B.诗人紧承“心茫然",写"行路难",诗中以"冰塞川""雪满山"这两个眼前看到的实景来描写现实道路中
的艰难险阻。
C.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恍然神游千载,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
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历史虽有姜尚和伊尹的机遇,但诗人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时,
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绡往来而不承者(《醉翁亭记》)
B.星金陵人斯星陋室(《陋室铭》)
C.明月薄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D.苍头送酒至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7.下列对乙、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记叙了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刻画了一个卓尔不群的隐士形象。
B.乙文用浓墨重彩的笔调,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丙文作者回忆了当年携众戏人白天登龙山赏雪宴饮并雪中醉饮的情景。
D.丙文作者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此经历让作者后悔。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9.甲诗以“行路难”为题,抒写人生之歌,曲调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哪一句
是曲调的最强音,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0."一切景语皆情语。”《行路难》《湖心亭看雪》与《龙山雪》均写到了雪景,其中哪两篇写的是实景?
请结合两者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描绘雪景的风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答案】5.B6.B7.A8.(1)(他们)看见我,很高兴说:"西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的人!
(2)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9.李白的《行路难》情感变化从最初的苦闷迷茫,到中间
的感慨希望,又到失落徘徊,再到最后的坚定乐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冲破一切阻
力,施展人生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李白唱出的曲调的最强音。10.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与《龙山雪》描绘的雪景均是眼前的实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山载雪,明月薄之”都有辽阔、苍
凉、冷寂的特点,“独往湖心亭看雪”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竟不得醉……声为寒威所慑,
咽涩不得出"折射出张岱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导语】本文选取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及张岱的两篇散文《湖心亭看雪》和《龙山雪》。李白的
诗歌通过描写宴饮时的失落与困惑,抒发了仕途艰难、内心茫然的情感,最后又充满豪情地表达了对未来
的期望。张岱的散文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景,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超脱尘世的态度。《湖心
亭看雪》描绘了雪中的孤寂与静谧,《龙山雪》则体现了热闹与清冷的对比,均展示了不同环境下的美学
意境。
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的"冰塞川""雪满山"并不是眼前看到的实景,而是诗人用象征的手
法,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理想无法实现,是一种形象化
的表达,而非实写眼前之景,题干表述错误;
故选Bo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消失/动词,断;
B.都是判断动词,是;
C.代词,指雪/助词,主谓之间;
D.动词,至!]/动词,周到;
故选Bo
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B.乙文运用的是白描手法,并非"浓墨重彩的笔调"。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西湖
雪景的独特风貌和人物活动,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所以该选项错误;
C.根据丙文"晚霁,余登龙山"可知,作者是在晚上雪后转晴时登龙山,而不是"白天",所以该选项错误;
D.文中并无体现作者对此经历感到后悔的内容,“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只是客观描述作者归来的情
景,所以该选项错误;
故选A。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
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见:看见。余:我。大喜:非常高兴。焉得:明B能。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2)为:被。寒威:严寒的威力。慑:震慑,抑制。咽涩:形容声音因受阻碍而低沉、不顺畅。得:能够。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
享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茫然,不知路在何方。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此借用姜尚垂钓碧溪遇文王和伊尹梦舟日边受商汤重用的典故,
表达出自己对从政仍抱有希望,渴望能像古人一样得到明主赏识,实现理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从对历史机遇的遐想中回到现实,看到眼前道路崎岖,歧路众多,
不禁再次感到人生道路艰难,内心充满失落与徘徊,不知自己的道路在何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在经过前面的情感起伏后,最终唱出了充满信心与豪情的最强音,
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展现出坚定乐观的精神。
李白在《行路难》中,情感从最初的苦闷迷茫,到对未来的感慨希望,再到面对现实的失落徘徊,最终上
升到坚定乐观的境界。整首诗情感变化丰富,充满了张力,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不断挣扎、不断奋进的精
神世界。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不仅是诗人情感的最强音,更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
体现,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
(2)在《行路难》中,前面诗句尽显诗人的苦闷、迷茫与徘徊,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陡
然使情感从消极转为积极,实现升华。它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描绘出宏大壮阔画面,展现冲破困境的坚
定决心与信心,凭借雄浑气势和强烈感染力成为全诗最强音,与前文犹豫彷徨形成鲜明对比,其坚定信念
如灯塔般鼓舞人心。
此句蕴含深刻哲理,展现出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人们在
困境中勇敢面对、努力克服。诗人坚信能"济沧海",表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揭示只要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就有实现的可能。同时,"长风破浪"暗示实现理想既需自身能力,也需机遇,启示人们要不断提升自我,相
信机遇并做好准备以实现目标。
1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的"冰塞川""雪满山"并不是眼前看到的实景,而是诗人
用象征的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理想无法实现,是
一种形象化的表达。
《湖心亭看雪》与《龙山雪》中的雪景都是作者亲眼所见,都描写的是实景。
雪景风格特点:
整体境界辽阔:《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将天空、云朵、山峦、湖水融为一体,展
现出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辽阔景象,给人以浩瀚无垠之感。《龙山雪》里“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描绘了千
万座山峰都覆盖着白雪,在明月的微光映照下的画面,同样呈现出一种宏大、开阔的空间感,让人感受到
雪中山景的雄浑与壮阔。
氛围苍凉冷寂:《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独往湖心亭,整个世界仿佛陷
入了一片死寂,营造出苍凉、冷寂的氛围。《龙山雪》中"山无不白,雪无不厚”等描写,强调了雪的厚重与
无处不在,加之寒威慑人,也渲染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思想感情:
孤高自赏与高雅脱俗:《湖心亭看雪》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不随流俗、孤高自赏
的情怀。在众人皆不出的情况下,他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享受这天地间的寂静与纯净,展现出高雅脱俗
的情趣,追求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人生感慨与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中对故国往事的怀恋在字里行间有所流露,通过对雪景的欣赏和对
昔时繁华的怀念,表达了对已逝时光和朝代的眷恋。《龙山雪》中"竟不得醉......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在如此寒冷孤寂的雪景中,作者的行为和感受折射出他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雪的寒冷与寂静也象征着
他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借雪景抒发对过去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无奈。
【点睛】参考译文: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
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
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
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
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
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
李齐生、高眉生、王嘛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
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
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齐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
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
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三、(2025•广东深圳•二模)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考。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段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①。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
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
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②。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
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②郎署:古代郎官办公的衙门。
【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一身——过,.一病树——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请解释加点词。
(1)有仙则名(2)可以谢素琴
(3)等五言诗(4)未至________
12.请用"/"为划横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14.对丙诗颈联进行解读时,小深和小圳发生了分歧,请你补全对话。
小深:刘禹锡写作此诗时已年过五旬,我从"沉舟""病树"中读出了一代诗豪晚年时满心的凄凉与绝望。
小圳:我的理解与你不同,我从中读到了无限的希望,。
15.你认为下列哪个形象更符合刘禹锡,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理由。
A.翰林王孙B.逆旅斗士C.宦海孤松
【答案】11.出名,有名调弄,弹奏擅长至!J,达。12.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
与言者13.(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当权者(掌权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调任为播州刺史。14."沉舟"侧畔有"千帆"进发,"病树"前
头"万木"生春,两两相对,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的写照。15.示例1:我选择"逆旅斗士"(写B亦可)。"逆旅斗士〃指的是在逆境中依然顽强抗争、不
屈不挠的人。甲文他虽被贬却依旧坚守陋室,乙文中他虽多次被贬,仍坚持抗争,丙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显示了逆境中依然积极乐观的心态,符合"逆旅斗士"的形象。
示例2:我选择"宦海孤松"(写C亦可)。"宦海孤松”指在官场上孤高傲岸、坚韧不拔的官员。乙中刘禹锡
在官场中多次被排挤,但保持独立,如即使被召回后仍作诗讥讽权贵,导致再次被贬。甲文也体现了不随
波逐流,坚守德行的品格,像孤松一样挺立,符合这一形象。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重视角立体呈现了刘禹锡的形象:甲文《陋室铭》展现其超然物外的隐逸情
怀,乙文传记揭示其政治浮沉的仕途轨迹,丙诗则体现其逆境中的豁达胸襟。三则材料形成"文-史-诗”的互
文结构:陋室之雅对应贬谪之痛,德馨之志映照讥刺之勇,最终在"沉舟侧畔”的意象中完成精神涅槃。材料
选择精当,既保持文言原貌又通过注释降低难度,适合考察学生文言阅读与文学鉴赏的综合能力。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有名。
(2)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弹奏。
(3)句意:善于作五言诗。善,擅长。
(4)句意:还没到任。至,至IJ,达。
1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当地风俗僻陋,举目所见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土风僻陋”描述当地风俗状况,
语义完整,其后应断开;“举目殊俗"承接上文,进一步阐述所见风俗不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其后也应断
开;"无可与言者"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可交流之人。故断句为: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
畅。重点词语如下:
(1)上:长到,蔓到。入:映入。
(2)执政:掌管政事的人。悦:高兴。出:(京官)外调。为:担任。
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从字面看,沉舟旁边有众多船只驶过,病树前面是万木争春
的景象。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虽有对自身长期被贬谪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一种豁达乐
观的精神。"千帆过""万木春"体现出新生事物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态势,暗示着未来充满希望,不应因一
时的困境而消沉。所以在解读时,要围绕诗句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来反驳小深的观
点。
示例:"沉舟""病树"虽代表着过去的困境与挫折,但"千帆过""万木春”展现出的是新事物不断涌现、蓬勃发
展的画面。刘禹锡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不幸中,而是透过这一景象,看到了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未来充
满无限可能。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过去的坎坷,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对未来满怀希望,
而非满心的凄凉与绝望。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翰林王孙":联系乙文中的"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可知,刘禹锡出身普通的儒
者家庭,并非显贵的贵族。再结合"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复出为播州刺史"等多次被贬的经
历,其仕途坎坷、生活颠沛,与"翰林王孙”所代表的养尊处优、生活优渥形象不符。
“逆旅斗士":联系丙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即便经
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漫长贬谪岁月,仍能看至旷千帆过""万木春"的生机与希望,展现出
积极抗争、永不言弃的精神。联系乙文中"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而禹锡作《游玄都观
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可知,他在困境中借文章诗歌抒发心志,不惧权贵,敢于抗争,是在人生逆旅
中不断战斗的勇士。
"宦海孤松":联系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刘禹锡虽身处简陋的环境,却保持着高雅的情
趣和高尚的品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联系乙文中"叔文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复出为
播州刺史”以及丙诗中“二十三年弃置身”可知,他在宦海沉浮中多次遭受贬谪,历经磨难,却始终如松树般
坚韧不拔,坚守自我,保持独立的人格。
示例:选择B:逆旅斗士。刘禹锡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斗志昂扬。他因政治斗争被贬朗州,在那"土风僻
陋”之地,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文章吟咏抒发情怀。被召回后又因诗触怒权贵再次遭贬,但他依然保持乐
观豁达,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不惧困境,敢于抗争,是当之
无愧的逆旅斗士。
选择C:宦海孤松。刘禹锡在官场中屡遭贬谪,命运多舛,却如孤松般坚守自我。他虽居陋室,却秉持"惟
吾德馨”的信念,与鸿儒谈笑,以素琴、金经为伴,展现出高雅的精神追求。在官场的风风雨雨中,他始终
不向权贵低头,即便历经“二十三年弃置身"的磨难,也不改其志,傲然挺立,恰似一棵在宦海扎根的孤松。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
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
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
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
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文:刘禹锡,字梦得,世代都是儒生。贞元九年考中进士,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擅长写文章,善于作五
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唐顺宗)宠幸,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和王叔文交往,王叔文常
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
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任,又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
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风俗僻陋,举目所见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
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
看花君子诗》,诗中语言涉及讥讽,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把他外放为播州刺史。
四、(2025•青海西宁•二模)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文本二】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本三】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叔文
败,坐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
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
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
悦,复出为播州刺史。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
交。
(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16.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方法及示例释义
有仙则名语境推测法:结合前后文推测名:____
谈笑有鸿儒成语借鉴法:四篇巨制鸿:____
菁五言诗课内迁移法:陈康肃公看射善:—
坐:____
半贬朗州司马查阅词典法:①搭乘②通"座",座位③因为④定罪
(此空填序号)
18.品手法•释句义: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是—的文言句式,意思是—,借孔子的话表达了作者对"陋室"的态度。文
本三中"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一句意思是,写出了刘禹锡被贬之地的荒凉。
19.悟思想•促成长: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请你结合三则文本,说说刘禹锡的"君子精神”体现在哪些方
面?
【答案】1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7.出名,有名大擅长④
18.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有什么简陋的呢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
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19.①坚韧不拔,积极乐观。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③刚正不阿,不
畏强权。④关注民生,心系天下。⑤才华横溢,文以载道。
【导语】这三则文本构成多维度的文人画像:诗歌展现刘禹锡贬谪中的豁达胸襟,以"沉舟病树"的经典意象
完成精神超脱;《陋室铭》通过“德馨”的自我标榜,彰显其安贫乐道的人格追求;传记则补充了政治挫折下
的创作韧性,在蛮荒之地仍坚持文化教化。三者共同勾勒出唐代士大夫的典型形象一一将儒家入世精神、道
家超然态度与文人艺术才情熔铸一体,在逆境中坚守文化理想,这种精神品格正是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的生
动体现。
16.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在扬州初次与乐天(即白居易)相遇的宴席上,我写这首诗来回应(酬谢)他赠给我的诗。
“酬乐天”是一个动宾结构,表达诗人对白居易的答谢之情,应和后文断开。"扬州初逢"是一个偏正结构,表
示"初次相遇"的意思,描述了诗人与白居易初次相遇的地点和情境,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朗读,应和后文断
开;"席上见赠”是一个偏正结构,表示"被赠诗"的意思。这部分描述了诗人在宴席上收到白居易赠诗的情境,
也应作为独立的朗读单元,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根据文本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可知,前文提到“山不在高”,强调山的价值不在于其高度;后文紧接
着说“有仙则名",意味着如果山中有仙人,那么这座山就会变得有名。因此,"名”在这里的含义是"出名,
有名”。句意为:有了神仙就出名。
②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鸿:大。根据成语借鉴法可知,"鸿"在此句中也应理解为"大",
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③陈康肃公善射:陈尧咨擅长射箭。善:擅长。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善”在此句中也应理解为"擅长",
句意为:善于作五言诗。
④句意为:刘禹锡也受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根据查阅词典法可知,"坐”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结合句
意可知,此处应理解为:定罪,故选④。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及翻译。
第①空:"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其中"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何陋"提前到了动词"有"
的前面,形成了宾语前置的句式。
第②空:重点字词:何,什么;陋,简陋。本句是倒装句,注意按正常语序翻译。
第③空:重点字词:僻陋,落后;举目,满眼;殊,不同。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喻,表达了自己虽遭贬
谪,但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世事变迁,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其坚韧不拔,积
极乐观。
根据文本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有”可知,在《陋室铭》中,刘禹锡通过描绘陋室的简陋环境,却强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了
自己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他注重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而非物质享受的奢
华。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君子追求内在修养、淡泊名利的重要表现。
根据文本三"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为监察御史"可知,充分展示了刘禹锡的才华横
溢。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内容深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他通过文学创作来
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
根据文本三"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
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可知,刘禹锡在元和十年被召还后,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
被执政者不悦,再次被贬为播州刺史。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刘禹锡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他敢
于直言不讳,即使面临再次被贬的命运,也毫不退缩。
根据文本三"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可知,
在朗州时,刘禹锡主动融入当地文化,"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改良俚俗歌谣,体现对民间教化的
责任感。他关心当地文化、民俗,试图通过文化教育来改善社会风气,这体现了他关注民生、心系天下的
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二】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
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
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
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
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文本三】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刘禹锡对古文十分精通,善于作五言诗,他的今体文章不仅写得漂
亮,而且颇多才华,担任监察御史的职务。贞元末年,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刘禹锡也受牵连,被贬为朗州
司马。朗州处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
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间,只能以吟咏古代先贤的文章和诗歌,来陶冶自己的性情。少数民族地
区的风俗喜好巫祝的游戏,每当整个宗族击鼓跳舞的时候,一定要唱粗俗的民间小调。刘禹锡有时也会参
加到巫祝当中去,他就依照诗人的写法,创造出新鲜的歌词用来教大家唱。所以在武陵的山溪和洞穴之间
传唱的乡间小调,有很多歌词就是刘禹锡写的。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还京城,宰相(裴度)又想安排他在中枢机构工作。这时刘禹锡写了一首《游玄
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句涉及到讽刺朝政的内容,执政的人看了很不高兴,又想把他从京城赶出来,贬
为播州刺史。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虽然刘禹锡官位不
显达,公卿大官中很多人与他交往。
五、(2025九年级•上海•专题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谢无逸闲居。一日,有一举子来谒,坐定,日:"每欲问公一事,辄忘之。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
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日:“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日:“文章也得。”
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
20.【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同为(朝代)的和欧阳修。
21.解释诗文中的加点词。
文言实词积累
高处不胜寒(1)胜________
负者歌于途(2)负________
临溪而渔(3)临________
谢无逸闲居⑷居________
22.对【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B.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C.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D.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23.梳理【乙】文的内容,填写表格。
场景生活特点
滁人游
(1)________
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3)________的生活
(2)________
太守醉
24.下列对【甲】【乙】诗文中的"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通过"醉"遮掩深藏于内心的郁愤。
B.都借助"醉"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C."醉"的背后都暗含了现实中的不如意。
D."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
25.从【乙】【丙】文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有两大才能:(1);(2)。
【答案】20.宋朝苏轼2L能承受(承担、忍受)背来到居住、安
居22.B23.太守宴众宾欢安定富足24.D25.善理政善为文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苏轼《水调歌头》、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及一则文人轶事,构成了一组
富有深意的宋代文学对比。苏轼词作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宇宙意识;欧阳修散文
则通过滁州百姓生活图景,体现其"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o轶事部分以幽默笔法侧面烘托欧阳修的文学地位。
三则材料共同呈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世界,在诗酒风流中寄托人生理
想,在寻常生活中寻求精神超越。
20.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水调歌头》是北宋苏轼所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
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所写。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
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
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
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
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
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
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高处之寒意让人无法接受。胜:禁得起;受得住。
(2)句意: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负:背。
(3)句意:到溪边钓鱼。临:来到。
(4)句意:谢无逸闲赋居住在家。居:居住、安居。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尝:曾经;果:究竟。故译为: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故选Bo
23.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第一空: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这是
描写太守宴会上陈列的食物,突出太守宴的丰盛。仿照"滁人游""太守醉"这两个词语可知,此处这个场面的
内容是:太守宴;
第二空:从"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描写宾客
们在太守宴会上自由自在玩乐的场景。并仿照"滁人游""太守醉"这两个词语可知,此处这个场面的内容是:
众宾欢。
第三空: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知,背着
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召唤,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
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滁州人生活安逸,在闲暇地出游玩乐。可见,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
安定富足的生活。故填写:安定富足;
2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表述错误。《水调歌头》中,序中写到“大醉,作此篇",文章中"把
酒问青天……”等内容是诗人的想象,甲文中苏轼的醉是饮酒后的诗兴大发,举杯问天的行为略有夸张;《醉
翁亭记》中,醉后的反应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乙文中欧阳修的醉是颓然坐于众人间,醉醺醺地看
着众人游乐,内心愉快,其行为没有夸张;
故选D。
25.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
从【乙】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
州人安居乐业,他们在闲暇的时候一家人出来游玩,这体现滁州在太守的治理下,呈现出政治清明,百姓
生活安康的局面。在太守宴上,人们跟从着太守一同玩乐,玩得非常尽兴。这体现出欧阳修治理滁州有方,
百姓生活安乐。他举办宴会,与民同乐,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百姓的关怀。可概括为:善理政。
【丙】文"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是谢无通对欧阳修政治才能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善理
政的政治才能。"文章也得"可知,举子询问谢无逸欧阳修其人,谢无逸肯定了欧阳修的文学才能。由此可以
看出欧阳修善著文的文学才能。由此可见,欧阳修不仅善为文,而且善理政。
【点睛】译文:
【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
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
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
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乐的宾客
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丙】谢无逸闲居在家。有一天,有个贡生来拜见他,坐下后,问道:“每次想问您一件事,却总是忘记。
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谢无逸仔细看他,过了一会儿,说道:"以前的一个书生,
后来当了官,曾经参与国家大事。”贡生又问道:"他能写文章吗?"无逸说:"他写得也可以。"无逸的儿子
谢宗野刚满七岁,站在旁边,听到后偷偷笑着离开了。
六、(24-25九年级下•广东中山•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枢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
山林四塞,行数百千里。拥掩荫郁,日月隐蔽,夜长昼短,暄寒无时。废丘故宫,颓城败冢,达于四
境;狐鸣鸟声且夜间作便人怅然坯归凄然发区,挥然出涕。于是相与登斯亭以向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用英语讲故事活动方案
- 福建捐赠物资活动方案
- 社工元旦普及活动方案
- 美甲店抽奖活动方案
- 餐饮业人才短缺现状与2025年创新培养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 线下义卖活动方案
- 礼仪活动阵地活动方案
- 美术实践活动方案
- 碧水行动活动方案
- 电器春节促销活动方案
- 关于PedSQL-4.0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调查
- 年产62万吨甲醇制烯烃(MTO)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 联通创新人才认证(解决方案)考试题库(附答案)
- 全成本管理探索与实践
-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
- ICU患者的早期活动
- 出纳课件 转账支票pptx
- TSZUAVIA 009.11-2019 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淋雨试验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商务礼仪情景剧剧本范文(通用5篇)
- 2021年东台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