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大荔县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生物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选择题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的指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答案无效。3.答题前,请将姓名、考号、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或说法正确的是()A.性状分离是指杂交后代同时出现两种性状的现象B.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实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C.两只黑猫(Aa)杂交,产生白猫(aa),不是发生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D.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可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一对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A错误;B、基因的自由组合指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C、两只黑猫(Aa)杂交,产生白猫(aa),不是发生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A/a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这是基因分离的结果,C正确;D、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D错误。故选C。2.图1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D段核DNA分子有12个B.DE和GH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C.FG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互换D.图2表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该时期为曲线图的HI段【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F段表示分裂末期,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减数分裂结束。分析图2: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图2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所以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6条,6个核DNA分子。CD段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二倍,即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12个核DNA分子,A正确;B、细胞一分为二时,染色体被平均分向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所以DE和GH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B正确;C、FG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D、图2表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则该时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对应曲线图的HI段,D正确。故选C。3.如图甲为某种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致病基因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该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1号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若13号与一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婚配,则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C.正常情况下,图乙中10号个体的条带显示可能是错误的D.9号与该病患者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为0【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号和2号个体均正常,而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5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而5号个体只有条带2,说明条带2对应的是基因a,则条带1对应的是基因A。【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5号可推知1号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正确;B、条带2对应的是基因a,则条带1对应的是基因A,则13号的基因型为AA,因此若13号与一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婚配,后代不会患病,B错误;C、由条带图可知,10号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3号、4号均为AA,所以图乙中10号个体的条带显示可能是错误的,C正确;D、9号(基因型为AA)与该病患者结婚,子代基因型为Aa,表现为正常,出现该病子女的概率为0,D正确。故选B。4.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腹部羽毛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使纯合腹部羽毛白色雌鸽与纯合腹部羽毛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腹部羽毛灰色,雄鸽均为腹部羽毛白色。下列有关分析和推断,正确的是()A.亲代雌雄鸽的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B.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C.若F1的雌雄鸽自由交配,则F2雌鸽中腹部羽毛灰色的比例为1/4D.若F2的雌雄鸽自由交配,则F3中腹部羽毛白色的雄鸽的比例为5/16【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显示,纯合腹部羽毛白色雌鸽与纯合腹部羽毛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腹部羽毛灰色,雄鸽均为腹部羽毛白色,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ZAW、ZaZa。【详解】A、纯合腹部羽毛白色雌鸽(ZW)与纯合腹部羽毛灰色雄鸽(ZZ)交配,F1中雌鸽(ZW)均为腹部羽毛灰色,雄鸽(ZZ)均为腹部羽毛白色,F1中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白色为显性性状,故亲本的基因型为ZAW、ZaZa,A错误;B、根据A项分析可知,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因此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C、亲本的基因型为ZAW、ZaZa,F1的基因型为ZaW、ZAZa,则F1的雌雄鸽自由交配,则F2雌鸽中(ZAW、ZaW)腹部羽毛灰色的比例为1/2,C错误;D、F1的基因型为ZaW、ZAZa,F2的基因型为ZAW、ZaW、ZAZa、ZaZa,该群体中卵细胞的基因型为ZA∶Za∶W=1∶1∶2、精子的基因型为ZA∶Za=1∶3,因此若F2的雌雄鸽自由交配,则F3中腹部羽毛白色的雄鸽(ZAZ-)的比例为1/4×1+1/4×1/4=5/16,D正确。故选D。5.在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情况,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④和⑤表明存在一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B.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的肺炎链球菌都能使小鼠死亡C.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既有R型也有S型的肺炎链球菌D.从鼠5体内分离出来的活的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培养,会产生粗糙型菌落【答案】C【解析】【分析】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详解】A、单独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鼠3存活,注射活的S型菌的小鼠死亡,只注射R型菌的小鼠存活,而过程②中能提取到S型菌,结合④的结果可表明存在一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A错误;BC、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包括R型菌和S型菌,其中只有S型菌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C正确;D、将S型活细菌与死的R型菌注入小鼠,小鼠死亡,从鼠5体内只可分离出S型活菌,在培养基上培养,只会产生光滑型菌落,D错误。故选C。6.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较轻的噬菌体颗粒B.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低D.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一定是由于培养时间过长【答案】A【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2、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浸染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有放射性;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噬菌体增殖后释放出来,离心后,上清液有放射性。3、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搅拌不充分,少量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详解】A、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较轻的噬菌体颗粒,A正确;B、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并未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C、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C错误;D、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可能是由于培养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或培养时间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侵染大肠杆菌),D错误。故选A。7.2019年8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人类相比,鱼的后代之间的记忆以“DNA甲基化”的形式保存着,而人类几乎完全被抹去了这一点。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A.构成人类和鱼类DNA的基本骨架相同B.人类和鱼类的DNA中碱基数=磷酸数=核糖数C.人类和鱼类的DNA不同与碱基对数量和排序有关D.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相连,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对)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详解】A、不同生物中构成DNA的基本骨架是一样的,所以构成人类和鱼类DNA的基本骨架相同,A正确;B、人类和鱼类的DNA中有脱氧核糖,没有核糖,B错误;C、DNA可以携带多种遗传信息与碱基对数量和排序有关,C正确;D、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相连形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DNA的基本结构,需要考生熟练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灵活拆分。8.动物的某些基因中有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该序列上有多个位点可以与-CH3结合(称为甲基化修饰)。该序列甲基化程度越高,这些基因的表达就越受抑制。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甲基化修饰不影响该基因的碱基序列B.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是可以遗传的C.甲基化修饰可能阻碍了RNA聚合酶与基因模板链的结合D.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是不可逆的【答案】D【解析】【分析】表观遗传学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即环境变化引起的性状改变,影响基因表达,但不改变DNA序列。如组蛋白乙酰化、DNA甲基化等。【详解】A、甲基化修饰不影响该基因的碱基序列,但会影响基因的表达,A正确;B、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可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B正确;C、题意显示,甲基化修饰会抑制基因的表达,而RNA聚合酶与基因模板链结合后,转录被驱动,可推测甲基化修饰可能阻碍了RNA聚合酶与基因模板链的结合,C正确;D、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是是可逆的,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可实现去甲基化,D错误。故选D。9.下列与细胞癌变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癌变的原因是产生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C.不良的情绪累积会增大癌症发生的可能性D.癌细胞产生了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详解】A、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B、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这是癌细胞的最主要的特征,B正确;C、不良的情绪累积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进而降低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增大癌症发生的可能性,C正确;D、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据此可推测癌细胞产生了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D正确。故选A。【点睛】10.下列不存在生殖隔离的是A.二倍体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无籽 B.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C.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活 D.东北虎和华南虎杂交后代可育【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生物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叫生殖隔离。【详解】AB、二倍体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无籽、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属于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存在生殖隔离,AB错误;C、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活,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东北虎和华南虎杂交后代可育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存在地理隔离,D正确。故选D。【点睛】11.鹅膏蕈碱是一种来自毒蘑菇的环状八肽毒素,但一定浓度的鹅膏蕈碱对脑胶质细胞瘤有一定的疗效。鹅膏蕈碱可与RNA聚合酶Ⅱ、RNA聚合酶Ⅲ形成复合物,抑制转录过程。但RNA聚合酶Ⅰ对其不敏感。RNA聚合酶Ⅰ、Ⅱ、Ⅲ参与转录的产物分别是rRNA、mRNA、tR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鹅膏蕈碱含有七个肽键且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羧基B.人体细胞中三种RNA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细胞核C.鹅膏蕈碱不会影响人体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D.鹅膏蕈碱可以作为RNA合成抑制剂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鹅膏蕈碱可以抑制mRNA、tRNA的转录过程,但对rRNA的转录无影响。【详解】A、鹅膏蕈碱是环状八肽,含有八个肽键,除R基外没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A错误;B、人体细胞除了细胞核,线粒体中也能转录,三种RNA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一定是细胞核,B错误;C、鹅膏蕈碱虽然不影响rRNA的转录,但影响mRNA、tRNA的转录会影响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D、鹅膏蕈碱对脑胶质细胞瘤有一定的疗效,从其抑制转录的性质推测是作为RNA合成抑制剂,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B.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分离比,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C.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答案】D【解析】【详解】A、孟德尔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作为材料,通过研究其眼色遗传,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B正确;C、赫尔希和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尼伦伯格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后来科学家陆续破译了全部密码子,D错误。故选D。【点睛】遗传经典实验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分子模型构建。13.如图是发生在生物细胞中的一些特殊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①过程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但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B.②过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导致生物性状重新组合C.③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其结果往往对生物体有害D.①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③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内容:①发生DNA片段中碱基对的替换,但不确定是否发生在基因内部,所以无法确定是否为基因突变;②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③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中DNA片段可能不是基因,所以①过程不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②过程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导致生物性状重新组合,B正确;C、③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其结果往往对生物体有害,C正确;D、①为基因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正确。故选A。14.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如图是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杀虫剂不能使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B.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2%、20%、8.5%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家蝇的进化方向D.由图可知,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是不定向的,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家蝇种群中就存在针对这种杀虫剂的抗性基因,使用杀虫剂后,具有抗杀虫剂变异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产生后代,长此以往,种群中含有抗杀虫剂变异的个体比例上升,从而产生抗药性,A正确;B、由柱形图可知,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敏感性纯合子的比例是78%,抗性杂合子的比例为20%,抗性纯合子的比例是2%,则抗性基因(显性)的频率为2%+1/2×20%=12%,同理,乙地区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4%+1/2×32%=20%,丙地区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1%+1/2×15%=8.5%,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家蝇的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题干中只涉及了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因此不能作出判断,D错误。故选D。15.“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常选用洋葱细胞,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选择某个细胞持续观察染色体加倍现象B.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发生加倍的细胞仅占少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未发生改变C.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均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D.常选用洋葱外表皮细胞来进行实验,因为有紫色大液泡,更容易观察实验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详解】A、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故不能选择某个细胞持续观察染色体加倍现象,A错误;B、由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因此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发生改变,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改变,B正确;C、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会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C错误;D、洋葱外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故不能选择洋葱外表皮细胞来进行实验,D错误。故选B。16.根据化石研究,豌豆在几万年前曾经是异花传粉,有着鲜艳的花朵。地中海气候来临,春天短暂、夏天炎热少雨,自花传粉的豌豆逐渐增多。从进化角度来说,自花传粉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保存在地层中的古豌豆化石是研究豌豆传粉方式进化的最直接证据B.特殊的地中海气候直接诱导古豌豆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传粉方式改变C.异花传粉可防止劣势基因的不断累加,利于获得其他植株的优势基因D.自交可在不良环境下维持后代数量,异花传粉则能增强后代的适应能力【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等。【详解】A、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是研究豌豆传粉方式进化的最直接证据,A正确;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外界诱导的,特殊的地中海气候是古豌豆发生基因突变的自然选择因素,B错误;C、异花传粉可进行不同个体间的基因交流,防止劣势基因的不断累加,利于获得其他植株的优势基因,C正确;D、自花传粉豌豆在不良环境下更容易传粉成功,可维持后代数量,异花传粉豌豆在优良环境下可增强后代的适应能力,D正确。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7.已知豌豆种子中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现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请分析回答:(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2)从实验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是显性性状。(3)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4)实验二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绿色子叶占______。【答案】(1)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2)黄色(3)Y∶y=1:1(4)①.YY,Yy
②.1/3
(5)1/6【解析】【分析】由实验二黄色子叶自交,F1黄色:绿色=3:1,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则亲本丁基因型为Yy,F1戊的基因型是YY、Yy,且比例为1∶2,绿色子叶个体的基因型是yy;实验一中甲和乙杂交,F1黄色:绿色=1:1,则甲基因型是Yy,乙基因型是yy。【小问1详解】豌豆有许多稳定的且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且自然状态下都为纯合子,因而是良好的遗传杂交实验材料。【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二中后代的性状分离现象可判断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小问3详解】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Yy)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Y:y=1:1。【小问4详解】由实验二黄色子叶自交,F1黄色:绿色=3:1,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则亲本丁基因型为Yy,F1戊的基因型是YY、Yy,且比例为1∶2,绿色子叶个体的基因型是yy;实验一中甲和乙杂交,F1黄色:绿色=1:1,则甲基因型是Yy,乙基因型是yy。黄色子叶戊中YY:Yy=1∶2,纯合子(YY)能稳定遗传,因此能稳定遗传的占1/3。【小问5详解】黄色子叶丙(Yy)与黄色子叶戊(1/3YY、2/3Yy)杂交,子代中绿色子叶(yy)占2/3×1/2×1/2=1/6。18.根据必修二所学知识,关注人类健康:第一部分:为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的能力,某校高二年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人群中遗传病的调查。(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人类疾病。(2)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3)某小组在对某遗传病患者家族进行调查时,绘出如下家族系谱图,请你据图分析该小组调查的遗传病可能是哪种类型?_____________(填“白化病”,“原发性高血压”,“唐氏综合征”)。小组同学在整理资料时不慎将其撕破,后经同学们回忆,大致绘出以下甲、乙两张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4)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如果9号个体和10号个体再生一个孩子,请你帮助推测,这个孩子是不患该遗传病的健康男孩概率为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李白“斗酒诗百篇”,到如今“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有的人喝了一杯酒就醉了,我们称为“一杯倒”,有的人喝了很多酒看起来也没什么事,我们称为“千杯不醉”,为什么人与人饮酒差异性明显呢?我们来看看人体内的乙醇代谢过程经研究发现是人体内酶的种类不同,“一杯倒”体内两种酶都没有,乙醇不能转化,而“千杯不醉”体内既有ADH,又有ALDH,可以迅速将乙醇转化为乙酸(5)以上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6)写出“一杯倒”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若4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与性染色体上的H基因发生交换,这属于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7)长期酗酒容易诱发肝癌,说明酒精是_____________诱导因子,导致细胞内_____________基因和_____________基因发生突变。【答案】(1)遗传物质改变(2)①.遗传咨询②.产前诊断(3)①.白化病②.乙(4)3/8(5)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6)①.aaBB、aaBb②.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7)①化学②.原癌③.抑癌【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2、分析家族系谱图:图中9号和10号个体表现为正常,其女儿15号个体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1详解】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小问2详解】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小问3详解】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为多基因遗传病,唐氏综合征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根据该家族系谱图中9号和10号个体表现为正常,其女儿15号个体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该小组调查的遗传病可能是白化病。甲遗传系谱图中,13号和14号患病,其女儿20号正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遗传系谱图中,13号和14号正常,其女儿20号患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正确的是乙。【小问4详解】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该遗传病受A/a控制,9号和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如果9号个体和10号个体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不患该遗传病的健康男孩概率是1/2×3/4=3/8。【小问5详解】“一杯倒”无法转化酒精,且两种酶都没有,“千杯不醉”体内既有ADH,又有ALDH,可以迅速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小问6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乙醇生成乙酸需同时具有两种酶,并且分别由A基因和b基因控制,即基因型为A_bb,“一杯倒”无法转化酒精,且两种酶都没有,因此,其基因型是aaB_,即aaBB、aaBb两种。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若4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与性染色体上的H基因发生交换,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小问7详解】致癌因子可能诱导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细胞癌变,长期酗酒容易诱发肝癌,说明酒精是化学诱导因子,导致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19.将某种二倍体植物a、b两个植株杂交,得到c,将c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1所示。按要求完成下列的问题:\(1)由c到f的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__________,生物体任何时期都可发生该变异,体现了该变异__________特点。(2)由g×h过程形成的m____________(填是/不是)新物种;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a、b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FF、aabbDDFF,①为自交,则n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_;该育种方式选育的时间是从_______________代开始,原因是从这一代开始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c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2)若该植株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基因突变②.新基因③.随机性(2)①.不是②.抑制纺锤体的形成(3)①.1/8②.F2③.性状分离(4)白色∶红色=1∶1【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可知:cde是单倍体育种,cgn是杂交育种,ch是多倍体育种,cf是诱变育种。2、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比较如下: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优
点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3、分析图2可知:1、2为姐妹染色单体,3、4为姐妹染色单体。B、b为一对等位基因。【小问1详解】由c到f的育种过程中,多次射线处理,诱导基因突变,再多次选育;与杂交育种相比,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生物体发生该变异具有随机性,在任何时期都可发生。【小问2详解】h是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长成的四倍体,与g杂交形成的m是三倍体,其3个染色体组在联会时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从而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故m不是新物种。【小问3详解】若a、b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FF、aabbDDFF,则c的基因型为AaBbDdFF,共有4对基因,有3对基因是杂合子,①为自交,其中Aa自交,子代有1/2纯合子(AA+aa),Bb自交,子代有1/2纯合子(BB+bb),Dd自交,子代有1/2纯合子(DD+dd),故n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8(1/2×1/2×1/2)。由于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故杂交育种选育的时间是从F2
代开始。【小问4详解】由于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故可育的花粉只能含有b基因,而卵细胞有两种,分别含有B和b基因,且比例为1∶1,因此该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红色=1∶1。【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0.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如图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1)甲过程以____________为原料,需要____________酶的催化。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C占27.4%,G占22.8%,则DNA片段中T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乙过程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____上。(2)图2中tRNA的功能是____________,该tRNA上的氨基酸为____________。(AGC:丝氨酸;UCG:丝氨酸;GCU:丙氨酸;CGA:精氨酸。)(3)由图1可知,miRNA-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BDNF基因表达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丙过程______(填“减弱”或“不变”或“增强”),基于上述分析,请提出一种治疗该疾病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四种核糖核苷酸②.RNA聚合③.24.9%④.核糖体(2)①识别并转运氨基酸②.丝氨酸(3)①.miRNA-195与BDNF基因表达的mRNA形成局部双链结构②.增强③.促进BDNF基因的转录(抑制miRNA-195基因转录)【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小问1详解】甲过程由BDNF基因指导RNA的合成,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该过程的产物是mRNA,因此该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品房订房协议书
- 办公设备与耗材再制造工合规化技术规程
- 公司洗衣机制造工岗位标准化技术规程
- 2026届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西省(朔州地区)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 水处理技术在超低水头发电项目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 2026届山东省利津县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池州市重点中学2026届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国开2025年《行政领导学》形考作业1-4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执信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安徽省蚌埠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性监测语文(含答案)
- 医生进修6个月汇报大纲
- 外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讲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特殊教育市场现状调查及前景方向研究报告
- 医院感染与消毒灭菌
- 2024年亳州利辛县招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真题
-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
-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高清版)DZT 0334-2020 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写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