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高频考题汇编_第1页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高频考题汇编_第2页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高频考题汇编_第3页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高频考题汇编_第4页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高频考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高频考题汇编前言中考语文中,基础知识板块(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标点符号、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是核心得分点,约占试卷总分的25%-30%。这部分内容看似基础,却易因细节失误丢分。本文结合历年中考高频考点,梳理典型考题、错因分析及备考策略,助力考生精准突破。一、字音字形:高频易错点聚焦(一)高频考题示例1.(2023年中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殷红(yīn)粗犷(guǎng)哺育(bǔ)刚正不阿(ē)B.慰藉(jiè)谦逊(xùn)栈桥(zhàn)脍炙人口(kuài)C.联袂(mèi)畸形(qí)湍急(tuān)忧心忡忡(chōng)D.剔透(tī)狭隘(ài)炽热(zhì)垂涎三尺(xián)2.(2022年中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斓取缔锋芒必露迫不急待B.烦躁慰藉张皇失措因地制宜C.狼藉元宵眼花潦乱根深蒂固D.亵渎阴霾一代天娇再接再厉(二)错因分析与正解题1解析:选B。A项“殷红”的“殷”应读yān(表示颜色时读yān,如“殷红”;表示富足时读yīn,如“殷勤”);C项“畸形”的“畸”应读jī(易错读为qí);D项“炽热”的“炽”应读chì(易错读为zhì)。题2解析:选B。A项“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毕”表示完全),“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及”表示赶上);C项“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缭”表示缠绕);D项“一代天娇”应为“一代天骄”(“骄”表示杰出的人)。(三)备考策略1.积累易错字:整理教材中、练习中出现的易错字音(如“粗犷”“慰藉”“炽热”)、易错字形(如“锋芒毕露”“迫不及待”“眼花缭乱”),用错题本记录,定期复习。2.辨析方法:字音可通过“语境判断法”(如“殷红”中的“殷”读yān)、“偏旁类推法”(如“缭”与“缠绕”有关,故“眼花缭乱”用“缭”);字形可通过“语义分析法”(如“迫不及待”的“及”表示“赶上”,故不用“急”)、“结构分析法”(如“锋芒毕露”是并列结构,“毕”与“露”对应,故不用“必”)。二、词语运用:语境与语义的精准匹配(一)高频考题示例1.(2023年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春天的公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B.他的演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真可谓不刊之论。C.面对困难,我们要勇往直前,不可拈轻怕重。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2.(2022年中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他______地走进教室,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②我们要______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③这本书______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值得一读。A.从容培养蕴含B.从容培育包含C.镇定培养包含D.镇定培育蕴含(二)错因分析与正解题1解析:选C。A项“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如“画中的鸟栩栩如生”),不能形容真实的花(百花是真实的,故误用);B项“不刊之论”指不可修改的言论(“刊”表示修改),形容言论正确,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望文生义);D项“为所欲为”指任意行事,含贬义(如“他为所欲为,最终触犯了法律”),不能形容操作熟练(褒贬误用);C项“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轻的担子,怕挑重的(符合“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的语境)。题2解析:选A。“从容”指不慌不忙,符合“走进教室”的状态;“镇定”指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此处无紧急情况,故用“从容”。“培养”指养成(习惯、意识等),符合“节约资源的意识”;“培育”指培养幼小的生物或培育人才,故用“培养”。“蕴含”指包含(深层的、抽象的东西),符合“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包含”指里面有(具体的、表面的东西),故用“蕴含”。(三)备考策略1.理解成语含义:不仅要记成语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如“不刊之论”指不可修改的言论,形容言论正确)、适用范围(如“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感情色彩(如“为所欲为”含贬义)。2.近义词辨析:通过“语义轻重”(如“培养”vs“培育”,“培养”更侧重养成,“培育”更侧重培育幼小的)、“搭配对象”(如“意识”与“培养”搭配,“人才”与“培育”搭配)、“语境需求”(如“从容”vs“镇定”,“从容”更符合日常状态)判断。三、病句辨析:逻辑与语法的双重检验(一)高频考题示例1.(2023年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C.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这是由于他平时多读书的结果。2.(2022年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B.我市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C.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D.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健全制度。(二)错因分析与正解题1解析:选D。A项“通过……使……”导致主语残缺(删“通过”或“使”);B项“克服并随时发现”语序不当(应改为“随时发现并克服”);C项“能否”与“是”两面对一面(删“能否”或在“正常发挥”前加“能否”);D项无语病(“由于……的结果”是固定句式,无语法错误)。题2解析:选B。A项“随着……使得……”导致主语残缺(删“随着”或“使得”);C项“品质”与“浮现”搭配不当(“品质”是抽象的,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崇高的革命形象”);D项“避免……不再发生”否定不当(“避免”与“不再”双重否定表肯定,应删“不再”);B项无语病(“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搭配正确)。(三)备考策略1.掌握常见类型:病句的常见类型有主语残缺(如“通过……使……”)、语序不当(如“克服并随时发现”)、搭配不当(如“品质浮现在脑海中”)、两面对一面(如“能否……是关键”)、否定不当(如“避免……不再发生”)。2.提取主干法:通过提取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判断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是主干,无问题;“他的崇高品质浮现在脑海中”主干是“品质浮现”,搭配不当)。四、标点符号:语境中的规范使用(一)高频考题示例1.(2023年中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问他:“你明天去吗?”他说:“不去。”B.他喜欢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梨……等。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名言。D.我读了《论语》、《孟子》、《庄子》三部书。2.(2022年中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她轻轻地哼起了歌:“月亮代表我的心……”B.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们去公园玩吧?C.他说:“我明天要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D.这里的花有红的、黄的、白的,美丽极了。(二)错因分析与正解题1解析:选A。B项“……等”重复(省略号和“等”都表示列举未尽,删其一);C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句号应删去(引号内的内容是句子的主语,句号多余);D项“《论语》、《孟子》、《庄子》”中的顿号应删去(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A项标点使用正确(直接引语中,问号和引号用法正确)。题2解析:选B。B项“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是感叹句,后面“我们去公园玩吧?”是疑问句,应将感叹号改为逗号(“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们去公园玩吧?”);A项引号内的歌词用省略号表示未唱完,正确;C项直接引语用冒号和引号,正确;D项并列的颜色用顿号,正确。(三)备考策略1.记住常见用法:引号(直接引语、强调、特殊含义)、逗号(句子内部的停顿)、分号(并列的分句,分句内部有逗号时用分号)、句号(陈述句末尾)、问号(疑问句末尾)、破折号(解释说明、话题转换、声音延长)。2.结合语境判断: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符合语境(如感叹句用感叹号,疑问句用问号),避免“一逗到底”或“滥用标点”(如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省略号和“等”不重复)。五、文学常识:作家与作品的精准对应(一)高频考题示例1.(2023年中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编写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B.《西游记》是施耐庵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C.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其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豪放词的代表。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颂”是各地的民歌。2.(2022年中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B.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赞美了白杨树的挺拔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的坚强。C.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其作品《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代表作。D.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号五柳先生,其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二)错因分析与正解题1解析:选C。A项《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不是孔子自己写的;B项《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D项“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风”是各地的民歌;C项表述正确(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句子)。题2解析:选B。B项《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表述正确,但“象征了北方农民的坚强”有误,《白杨礼赞》象征的是北方抗日军民的坚强(不是北方农民);A项《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正确;C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正确;D项陶渊明的田园诗,正确。(三)备考策略1.梳理教材重点:整理教材中出现的作家(如鲁迅、苏轼、陶渊明、莎士比亚)、作品(如《论语》《西游记》《朝花夕拾》《白杨礼赞》)、体裁(如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朝代/国籍(如北宋、东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2.分类记忆:按“作家-作品-体裁-朝代”的结构整理(如“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现代”),或按“体裁”分类(如“散文:《朝花夕拾》《白杨礼赞》;小说:《西游记》《水浒传》;诗歌:《诗经》《归园田居》”),便于记忆。六、古诗文默写:理解与记忆的结合(一)高频考题示例1.(2023年中考)默写填空。(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论语·为政》)(2)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3)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4)《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2022年中考)理解性默写。(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二)错因分析与正解题1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2)采菊东篱下;(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题2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备考策略1.理解诗句含义: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攀登泰山的情景)、情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