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管鲍之交译注_第1页
经典文言文管鲍之交译注_第2页
经典文言文管鲍之交译注_第3页
经典文言文管鲍之交译注_第4页
经典文言文管鲍之交译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题解《管鲍之交》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与鲍叔牙交往的经典片段。“管鲍”即管仲(名夷吾)与鲍叔牙的并称,二人的友谊因“彼此理解、相互成就”的特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己之交”的典范。文章通过管仲的自述,展现了鲍叔牙对管仲的深刻认知与无条件信任;又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的评价,突出了“识才”“容才”的珍贵。这一典故不仅是对真挚友谊的歌颂,更蕴含着对人性洞察与格局境界的思考,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原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三、注释1.颍上:地名,今安徽省颍上县,为管仲故里。2.游:交往、交游。3.欺:此处指“占便宜”(非欺诈),因管仲贫困,分财时多取己有。4.善遇:友好对待。5.不以为言:不因此说三道四(指鲍叔牙不责备管仲)。6.事:侍奉、辅佐。7.及:等到。8.立:即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9.囚焉:被囚禁(管仲因辅佐公子纠与桓公为敌,故被囚)。10.进:推荐、举荐。11.任政:执掌政权(管仲后任齐相,推行改革)。12.以霸:因此称霸(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13.九合诸侯:多次会合诸侯(“九”为虚数,指次数多)。14.一匡天下:使天下归于正道(匡,纠正)。15.贾(gǔ):做生意、经商。16.多自与:多给自己(与,给予)。17.谋事:谋划事情。18.穷困:困窘、处境艰难(指鲍叔牙因管仲的谋划反而更困难)。19.时:时机、时运。20.三仕三见逐: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三”为虚数,表频繁)。21.不肖:不贤、无才能。22.遭时:遇到好时机。23.三战三走:多次作战,多次逃跑(走,逃跑)。24.怯:胆小、怯懦。25.死之:为他而死(召忽是公子纠的臣子,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26.幽囚:囚禁(幽,禁闭)。27.无耻:没有羞耻心(指管仲未像召忽那样殉主)。28.羞小节:以小节为羞耻(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9.耻功名不显:以功名不显赫为耻辱(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0.以身下之: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下,动词,居……之下)。31.世禄:世代享受俸禄(禄,官吏的俸禄)。32.封邑:君主赐予的封地(可收取租税)。33.多:称赞、推崇(“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即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四、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里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说什么。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推荐管仲(给桓公)。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掌政权,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正道,这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的时候多拿自己那份,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牙谋划事情,结果反而使他更困窘,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时机有有利和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贤,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后,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心,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显赫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鲍叔牙推荐管仲之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牙能识别人才。五、赏析与实用价值(一)思想内涵:“知”与“容”的友谊境界《管鲍之交》的核心是“理解”——鲍叔牙对管仲的“知”,超越了世俗的偏见,直达本质:知其“贫”:管仲分财多取,鲍叔牙不认为他贪,而是理解他的贫困;知其“时”:管仲谋事失败,鲍叔牙不认为他愚,而是理解时机的重要性;知其“孝”:管仲作战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怯,而是理解他对母亲的牵挂;知其“志”:管仲未殉主受辱,鲍叔牙不认为他无耻,而是理解他“功名显于天下”的大抱负。这种“知”,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更是一种包容与格局。鲍叔牙没有因管仲的“缺点”否定他,反而看到了他的“贤”——这正是“知己”的本质:不是喜欢对方的完美,而是理解对方的“不完美”,并认可其内在的价值。(二)现实意义:友谊与职场的“识人智慧”1.朋友交往:学会“深度理解”管鲍之交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是“表面的和谐”,而是“深层的共鸣”。当朋友有“看似不合理”的行为时,不妨多问一句“为什么”,而不是急于评判。比如朋友因忙碌而忽略联系,可能是他正面临压力;朋友因“计较”而争执,可能是他有未说出口的难处。理解,是友谊的基石。2.职场相处:学会“容才与荐才”鲍叔牙的“能知人”,不仅是识别人才,更是“容才”与“荐才”。他知道管仲的才能远超自己,于是主动让贤,甚至“以身下之”。这种格局,对职场人有重要启示:对于管理者:要学会发现下属的长处,包容其短处(如管仲的“贪”“愚”“怯”,都是表面的短处,而非本质的缺陷);对于同事: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而非嫉妒(鲍叔牙没有因管仲的成就而不满,反而为他高兴);对于个人:要学会“毛遂自荐”,但更要等待“识才者”(管仲的成功,离不开鲍叔牙的推荐)。(三)文化影响:“管鲍之交”的成语意义“管鲍之交”已成为汉语中的固定成语,用来形容“朋友间真挚深厚、彼此理解的友谊”。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贫交行》中写道:“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就是用管鲍的典故,感慨今人的友谊不如古人真挚。六、总结《管鲍之交》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