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学期教学目标及计划_第1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学期教学目标及计划_第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学期教学目标及计划_第3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学期教学目标及计划_第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学期教学目标及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高一语文下学期是学生从初中感性认知向高中理性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也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本阶段教学需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既要完成教材规定的篇目教学,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思维深度、增强文化认同。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制定专业严谨、实用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及计划。二、教学目标本阶段教学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自信”四大维度,具体目标如下:(一)语言运用:构建规范的语言体系,提升表达准确性与灵活性1.积累与梳理:系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如《氓》中的“匪”(通“非”)、“于”(介词,表对象),《赤壁赋》中的“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连词,表并列/转折);积累现代文阅读中的高频词汇(如“隽永”“深邃”“思辨”)与句式(如因果复句、递进复句)。2.表达与交流:能写出结构清晰、情感真挚的记叙文(如《那抹温暖的阳光》),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的议论文(如《论诚信》),格式规范、语言得体的应用文(如演讲稿《青春与责任》、倡议书《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能准确翻译文言句子(如“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用简洁语言概括实用类文本(如新闻、传记)的核心信息。(二)思维发展: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升问题分析能力1.逻辑思维:能梳理文本的结构脉络(如《兰亭集序》的“乐—悲—悟”情感脉络),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悲剧的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提炼文章的核心论点(如《劝学》的“学不可以已”)。2.批判性思维:能辩证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如《氓》中女主人公的“痴情”与“决绝”),质疑文本中的不合理之处(如《边城》中翠翠等待的“虚无”),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经典阅读对中学生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精神滋养”)。(三)审美鉴赏: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增强审美体验与创造力1.文学类文本:能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如《边城》中翠翠的“纯真”、《荷花淀》中水生嫂的“坚韧”)、情节结构(如《哦,香雪》的“火车进站—香雪换铅笔—返回山寨”线性情节)、环境描写(如《边城》中“茶峒”的田园风光);能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散步》的“平淡中见深情”、《秋天的怀念》的“细节中藏大爱”)。2.古诗文:能赏析古诗文的艺术手法(如《诗经》的“比兴”(《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离骚》的“浪漫主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赤壁赋》的“景情理融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与“寄蜉蝣于天地”的理));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曹操《短歌行》的“壮志豪情”、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情怀”、苏轼《赤壁赋》的“豁达人生”)。(四)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增强文化认同1.传统文化:能背诵经典古诗文(如《氓》《采薇》《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了解传统文化常识(如《诗经》的“风、雅、颂”、《离骚》的“楚辞”体);能通过“家乡文化调查”(如习俗、美食、建筑),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阅读革命题材文本(如《“飞天”凌空》中的运动员拼搏精神)、当代热点文本(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的国际合作精神),理解时代精神的内涵。三、教学计划本计划以“单元整合”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每模块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具体安排如下(以学期20周为例):(一)现代文阅读(6周)模块目标: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如文本细读、信息提取、主题分析),提升阅读速度与理解深度。子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评价方式文学类文本小说:《边城》《荷花淀》《哦,香雪》;散文:《散步》《秋天的怀念》情境教学、文本细读、合作学习1.扮演《边城》角色(翠翠、爷爷);2.分析《荷花淀》中“水生嫂”的心理变化;3.写《哦,香雪》读后感1.角色表演评分;2.读后感评分;3.单元测验(小说/散文分析)实用类文本新闻:《新闻二则》《“飞天”凌空》;传记:《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任务驱动、比较阅读1.概括《“飞天”凌空》的核心事件;2.比较新闻与传记的语言差异;3.写一则校园新闻(如运动会)1.新闻概括评分;2.校园新闻写作评分;3.单元测验(实用类文本信息提取)(二)古诗文阅读(7周)模块目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赏析古诗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子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评价方式文言基础实词(如“匪、于、言、卒”)、虚词(如“之、乎、而、以”)、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归类整理、练习巩固1.实词接龙游戏(如“匪”→“非”→“菲”);2.翻译片段练习(如《氓》中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默写测验(实词/虚词);2.翻译作业评分古诗文赏析《诗经》(《氓》《采薇》)、《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唐诗(《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魏晋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文本细读、情境感悟、比较阅读1.朗诵《短歌行》(体会曹操的壮志);2.分析《氓》中的“比兴”手法;3.比较《归园田居》与《兰亭集序》的“田园”意象;4.写《赤壁赋》赏析短文(如“景情理融合的艺术”)1.朗诵评分;2.赏析短文评分;3.单元测验(古诗文艺术特色分析)(三)写作(4周)模块目标:从“记叙文向议论文过渡”,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论点提炼、论据选择)。子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评价方式记叙文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环境)、情感表达(直接/间接抒情)示例分析、片段练习1.分析《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的手”细节;2.写“妈妈的早餐”片段(细节描写);3.写全文《那抹温暖的阳光》1.片段练习评分;2.全文写作评分;3.作文互评(找出同伴作文中的细节亮点)议论文论点提炼(如“诚信是立人之本”)、论据选择(事例/名言)、论证方法(举例/道理论证)示例分析、辩论驱动1.分析《劝学》的“学不可以已”论点;2.写“诚信”论证片段(用“商鞅徙木”事例);3.写全文《论诚信》1.论证片段评分;2.全文写作评分;3.辩论会(用议论文论点进行辩论)应用文演讲稿(《青春与责任》)、读后感(《读〈论语〉有感》)、倡议书(《节约粮食》)格式指导、示例分析1.讲解演讲稿的“开头—主体—结尾”格式;2.写《青春与责任》演讲稿;3.演讲比赛(用自己写的演讲稿)1.应用文写作评分;2.演讲比赛评分(四)口语交际(2周)模块目标: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如朗诵、辩论、演讲),增强自信心与沟通能力。子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评价方式朗诵古诗文:《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现代诗:《再别康桥》《雨巷》技巧指导、示范朗诵1.练习《短歌行》的停顿(“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朗诵比赛(分组进行,评选“最佳朗诵者”)1.朗诵练习表现;2.朗诵比赛评分辩论辩题:“中学生要不要读经典”“网络语言该不该进入作文”辩题分析、模拟辩论1.分组收集“读经典”的论据(如“经典是精神食粮”);2.辩论会(正反方辩论,评选“最佳辩手”)1.辩词质量;2.辩论表现评分演讲主题:“我的高中生活”“我心中的英雄”技巧指导、实践练习1.练习演讲的“台风”(站姿、眼神);2.演讲比赛(分组进行,评选“优秀演讲者”)1.演讲内容质量;2.演讲表现评分(五)综合性学习(1周)模块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如调查、跨媒介表达),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文化认同。子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家乡文化生活调查家乡的习俗(如春节)、美食(如特色菜)、建筑(如老房子)任务驱动、合作学习1.分组调查(分工:采访、拍照、写报告);2.调查报告PPT展示;3.家乡文化分享会1.调查报告评分;2.PPT展示评分;3.分享会表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用短视频介绍家乡景点;用公众号写家乡文化文章跨媒介指导、合作学习1.分组拍摄短视频(写脚本、拍摄、编辑);2.分组写公众号文章(选题、写作、排版);3.短视频展播+公众号文章分享1.短视频评分(内容/技巧);2.公众号文章评分(内容/语言);3.展播分享表现(六)复习与测评(4周)模块目标:巩固学期所学内容,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17-18周现代文阅读复习(小说/散文/实用类文本);古诗文阅读复习(文言基础/赏析)错题分析、专项练习19周写作复习(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口语交际复习(朗诵/辩论/演讲)作文讲评、口语练习20周期末考试(涵盖所有模块内容);试卷分析与总结考试、错题讲解四、实施保障(一)教学方法优化1.情境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家乡文化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扮演《边城》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人物情感。2.任务化:设计具体的任务(如“写一则校园新闻”“完成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驱动学生主动学习。3.合作化:组织小组合作(如辩论准备、短视频拍摄),培养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4.跨媒介化: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中国诗词大会》、短视频平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二)评价体系完善1.过程性评价(40%):包括课堂参与(10%)、作业完成(15%)、小组合作(10%)、实践活动(5%)。2.终结性评价(40%):包括单元测验(15%)、期中考试(15%)、期末考试(10%)。3.表现性评价(20%):包括朗诵比赛(5%)、辩论会(5%)、调查报告(5%)、短视频/公众号(5%)。(三)资源利用1.教材与教参:以教材为核心,结合教参中的“教学建议”“备课资料”设计教学。2.多媒体资源:利用纪录片(《中国诗词大会》《记住乡愁》)、音频(优秀朗诵作品)、短视频(学生拍摄的家乡视频)增强教学效果。3.课外阅读:推荐《论语》《红楼梦》《乡土中国》等经典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4.网络资源:利用“古诗文网”(文言翻译/赏析)、“语文月刊”(教学资料/优秀学生作品)丰富教学内容。五、总结与反思(一)总结本计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兼顾“基础与能力”“传统与现代”“文本与实践”,通过“单元整合”“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力求实现“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自信”四大目标。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应能:掌握现代文与古诗文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与理解能力;写出规范、有感染力的文章,提升表达能力;具备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主动传承与传播文化。(二)反思与改进方向1.分层教学: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增加文言基础知识的辅导(如课后补课、针对性练习);针对优秀学生,增加拓展内容(如阅读《红楼梦》片段、写小说)。2.教学方法创新:增加“游戏化教学”(如文言实词接龙)、“项目化学习”(如“家乡文化”项目),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参与度。3.跨媒介资源拓展:利用更多跨媒介资源(如podcasts、电影),如用电影《边城》辅助小说教学,用podcasts《中国文化常识》辅助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