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荃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辞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9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材料三: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谓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词汇学的解释,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可以在词典里一一注明。而且这些意义都是社会性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而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诗的形象,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情感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者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以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一首含义丰富的诗歌,好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组合。另外,在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摘编自袁行需《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换成“高树”,从词义上看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就改变了意境,没有了叶子越来越少的空阔感。B.材料二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9”,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其中蕴藏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C.材料三认为一个词语的意义是确定且具有社会性的,但在诗歌中,词语被诗人艺术化,其意义变得不确定且有极强的主观性。D.象征性和隐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诗歌耐人寻味的原因就在此。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杜甫选用“落木”而非“落叶”并非偶然,这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中国诗人们挖掘出的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B.《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正是材料二强调诗的“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指向一个“虚室生白”的明朗境界。C.材料三中所提“诗无达沽”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读《故都的秋》有人读出孤寂悲凉,有人读出眷念热爱。D.三篇选文分别选取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隐秀性、多义性作为论题,虽切入点不同,但都从宏观上对相应的文艺理论做阐释。3.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蕴丰富,以下不是其意蕴的一项是(3分)A.思乡怀人B.游移漂泊C.时间永恒D.孤独离别4.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让诗歌呈现“丰富多彩、一言难尽”之美,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我们阅读古诗时如何去感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4分)5.材料三中提到“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者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以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以所学诗词为例,佐证此观点。(6分)要求:点明词语,举出具体诗句,并结合内容分析其在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意蕴。(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边城翠翠谭仲池从边城归来,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眼前仍晃动着那根光泽铨亮的钢缆。它穿过船体上的铁环,横跨江面固定在岸边坚实的墩座上。我们上船后,一个苗族青年手持带有凹槽的短木棒,在钢缆上一卡一拉,船就顺着钢缆驶向对岸。“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9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由沈从文《边城》开篇时提到这7个“一”,巧妙地铺开,便牵出了一个动人的凄美爱情故事。从此,翠翠就活在许多读者心中。2021年秋天,我第一次来边城,是特意来寻访边城故事的诞生地。当时,我发现白塔下河边上耸立着两架水车。这是《边城》中没有提到的。可这两架水车,却勾起了我一番感慨。水车极自然地成了见证边城巨变的“时光老人”。我白天在边城看到水,看到牌楼\石桥\村落\街道\小巷\码头和木船\竹筏\客栈\饭店门前悬挂的酒旗\灯笼,还有已被岁月风雨冲洗和人车踩出的深浅不一的印痕。这一切都在被旋转歌唱的水车日夜不停地召唤着。我在茶峒师范原址,看到依山而建\青瓦重叠有序覆盖的音乐教室,似已有近百年历史。令人感叹惋惜的是在这个一脚踏三省的茶峒,翠翠与傩送等待的“明天”始终没有到来。反而在一个风声\雨声\雷声交加的夜晚,白塔被洪水冲塌,老船夫在风雨嘶鸣中死去,只留下翠翠和一只黄狗……语文●第3页(共10页)m我第一次来到边城,就把这些看到\品味着的印象,形成了不同的画面,留在心上。我第二次来边城,打算多住几天,看看能不能在这里遇见当今的翠翠。我很幸运。曾经相识的湘西女作家龙宁英,她对当地文化很有研究。这次有她同行,自然就成了我的向导和老师。在采访空隙,她不止一次用苗语给我们唱歌: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双牛耳朵。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是的,现在的边城与3年前的边城又不一样了。在当下全城旅游掀起的热潮中,边城又焕发了青春的蓬勃,变得更加整洁\繁华\美丽。在边城,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天。第三天,我决定去离边城镇几公里外的和平村,看看乡村振兴中的这座边城新农村。清早,团团白雾还飘浮在苍翠的山峦,田园村落都隐藏在茫茫白雾里。待太阳升高,白雾散尽,山野的一切都显露出各自的姿态,放射着青绿黄紫的鲜活色彩。上午10点,穿过黑瓦白墙夹道的栋栋村民住宅,沿着弯曲村路,我们步行去看村上规模达4000亩的脐橙基地。望着山峦坡边挂满脐橙的果园,我转身端详眼前的80后女村支书曾华,觉得她正是我心中想象的当今翠翠。此时,我想起了头天下午与她在镇上交谈的情景。她穿一件白色短袖上衣,乌黑的短发,白净的瓜子脸,一双大眼睛,脸上不时浮起浅浅的笑窝。我问曾华读过《边城》没有?她说:“当然读过,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书中的一句话,‘别说一个光人,一个有用的人,两只手敌得五座碾坊!洛阳桥也是鲁班两只手造的!,。”我记起来了,这是书中老船夫与一个茶峒人的对话。后来,老船夫在心里说:“翠翠有两只手,将来也去造洛阳桥吧,新鲜事!”了解曾华的故事后,我才明白她为何喜欢这句话。她体悟到了其中的深意,我从内心佩服她。曾华不是鲁班,她不能造“洛阳桥”,可她用两只手和村民们造了一座“花果山”。在交谈中,我还知道曾华的丈夫因一次车祸落下了终身残疾,可他克服身残的困苦,仍去广东打工,全力支持曾华的工作。而曾华勇敢地挑起了养育两个子女,操持家业,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担子。望着眼前这个灵秀聪颖的女子,我无法想象她内心的明澈\她意志的坚强,我被感动得泪花盈眶。我走进果园,用颤抖的手从树上摘下一个带着几片绿叶的金色脐橙。我要带回长沙去,与家人分享曾华和乡亲们一起创造的甜美生活。我在边城镇采访时,总会在不经意中,听到镇干部讲起火焰土村的故事。我决定去实地察看。火焰土村有202户人家,长期以来散居在山峦坡边。房屋底下都是已打通的矿洞。随着时间的推移,如遇暴雨雷击\山洪暴发,随时都可能引来房屋的倒塌。站在我眼前的女村支书龙伍华,年龄并不大,可她饱经风霜的脸庞,使我对她的经历产生了好奇。她对我说:“前些年,由于矿山的业主违规无序开采,整个山体百孔千疮。好在近几年从严督办\整改,采取关矿\堵洞\垦复\栽树还绿的举措,才还了昔日的青山绿岭。”我爬上山梁,穿越荆棘丛生\已经封堵垦复的矿井旧址,就能看见脚下和远处山峦已完全恢复良好生态。我不禁深深感叹于沈从文那句“一切生命无不出自绿色,无不取给于绿色,最终亦无不被绿色所困惑”。这时,一个背着双肩包的青年小伙子,赶着一群毛色油亮的黄牛,向山头缓缓移动,一会儿就消失在一片绿色的丛林中。返程途中,我想起沈老先生在《边城》中的一段话:“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会在一块石头上雕出骨血如生的人像,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说得真妙!我想沈老先生若地下有知,他看到今天的边城铺开的瑰丽画卷,呈现的美好生活风情,他或许会写一个《边城》的续集,描绘当代翠翠的传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两次访问边城,品味边城,在文学与现实的交织中把他对边城、边城翠翠的感受与体悟娓娓道来。B.文中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三年前的边城、现在的边城,交融延展,铺成一幅瑰丽美好、纯粹隽永的画卷。C.火焰土村从“山体百孔千疮”到“还了昔日的青山绿岭”,展现了生态修复的成果,也凸显了边城人的追求。D.文中描写苗族青年摆渡、龙宁英唱苗歌等场景,旨在说明边城传统文化已完全融入现代生活,被完美传承。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语言既奔放飘逸,又质朴清新。对自然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兼有画面感和抒情性。B.文中对背着双肩包的青年小伙子赶黄牛场景以由近及远的镜头呈现动态画面,令人回味无穷。C.文中曾华“脸上不时浮起浅浅的笑窝”的神情与其生活及工作带来的重压形成鲜明对比。D.作者引用沈从文的“一切生命无不出自绿色”表达对生态与人文、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8.白塔下河边耸立着的“两架水车”于全文有重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6分)9.作者在文末写道“他或许会写一个《边城》的续集,描绘当代翠翠的传奇”。请结合曾华、龙伍华的形象,分析“当代翠翠”与边城翠翠的异同。(6分)语文●第5页(共10页)(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傩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捍,曰:“欲为知伯报傩!”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过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傩,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傩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唱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击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材料二: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谏之。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知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豫让又漆身A为厉B灭须C去眉D自刑E以变F其容G为乞人H而往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相同。B.明,阐明,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明”意思不相同。C.数,多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D.与,给予,与《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替知伯报仇,豫让更名改姓,扮为囚犯,到赵襄子宫中清扫厕所,被发现后赵襄子有感于他的“义”,便放了他。B.豫让的朋友认为聪明的复仇方法是:先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得到信任后借机杀之。可豫让却认为这样做愧对后世的忠臣。C.豫让在桥下伏击赵襄子不成,赵襄子询问豫让如此执着地为知伯复仇的原因,听完豫让的解答,赵襄子更加赞赏他的侠义。D.豫让几次复仇计划都失败,请求赵襄子将衣服给他刺几刀以表达替知伯报仇的意愿,心愿完成后,横剑自勿,以身殉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2)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14.老子认为做事最好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根据原文,你认为豫让在知伯的事情上有没有做到这一点?为什么?(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①黄庭坚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物色看王会②,勋劳在石渠③。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④。【注】①钱穆父赠黄庭坚猩猩毛笔,黄以此诗酬和。猩猩毛笔:高丽笔,旧说是猩猩毛制成。《唐文粹》载猩猩因爱酒\屐而被人擒获。《礼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②王会:《汲冢周书》篇名,记四方贡物。③石渠:汉代皇家藏书阁。④杨朱:战国思想家,《孟子》载“杨朱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猩猩“爱酒”“能言”切入,暗扣毛笔原料来源,语言风趣鲜活。B.颔联用“几两屐”叹人生短暂,以“五车书”赞著作永恒,对比强烈。C.颈联借“王会贡物”“石渠勋劳”,强调毛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D.尾联“拔毛济世”,直接赞美毛笔的实用价值,表达对友人馈赠的朴素感谢。16.诗人借“猩猩毛笔”这一物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语文.第7页(共10页)mmmmm语文.第8页(共10页)(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三字经》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劝学》中以木材和刀具为喻说明同样道理的句子是“” ,。(2)西汉名将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后,曾在漠北筑坛祭天,庆功且昭告天下,无数后人景仰他的壮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也曾想效法他,辛弃疾在其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此事的句子是“,”。(3)右边的图画描绘出了一个意象,课文中与其意境相契合的诗句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成语之妙,在于运用。颊上三毫,龙睛一点。与其滥也宁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运用成语要注意恰如其分,否则,宁可不用也不能滥用。可是,当今滥用甚或错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以下一段为学生习作: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在学习这条路上,他们孜孜以求,可谓处心积虑。而如今众多莘莘学子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稍有失败便摆烂,自暴自弃自己,如此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以上习作中多处误用成语,以致词不达意\不伦不类。那么如何去避免误用呢?只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成语的意义\色彩和适用对象,并努力做到与上下文意保持一致,才能达到恰如其分的效果。而成语的意义很多时候是不能单纯地去死记硬背的,若能从语法角度去分析成语,往往可事半功倍,对成语的语法结构进行辨析,对我们深入正确地理解\准确无误地运用\条分缕析地归纳成语将大有裨益。成语结构指的是成语内部各语素间的组合形式,它具体体现在语素排列的有序性\层次性上。联合关系的如“阳春—白雪”“得寸—进尺”等;主谓关系的如“肝胆—相照”“完璧—归赵”等;动宾关系的如“暗渡—陈仓”“稳操—胜券”等;偏正关系的我们若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成语的结构,让成语入句后仍然能保持其意义和结构的稳定,便能准确使用,比如一个成语倘若本身已经带有宾语,(),一般就不能再带宾语了。如“稍有失败便摆烂,自暴自弃自己,如此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自暴自弃”是主谓型联合式,但两个“自”兼施动\受动者,整个成语是“自己损害自己,自己鄙弃自己”的意思,已带有潜在的宾语,所以使用时不能再带宾语了。从简短而固定的结构格式中往往可以窥见其规律和核心,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成语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平时识记成语时最好能够对成语的结构做一定了解,如此才能在遣词造句时恰如其分地使用成语。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自暴自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B.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D.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的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19.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那么作句子的成分时B.就作句子的谓语时C.也作句子的谓语时D.那么作句子的谓语时20.语言学家主张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文字为重点,但费孝通先生却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以下说法不能支持费孝通先生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们彼此是熟人,面对面接触,用语言交流更直接有效。B.文字在交流时有时会有“言不尽意”的缺陷,所以可不用文字。C.面对面时,表情、动作甚至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何需文字。D.乡下人不识字,也安于知识层面的“愚钝”,文字是多余的。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22.文中“学生习作”有多处误用成语或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请按要求完成修改。(5分)(1)指出成语误用或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并作修改。(除“自暴自弃”外任选两处)(2分)(2)请从分析成语结构的角度去阐释我们应如何准确使用“莘莘学子”。(3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论语.为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②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说:“如果梁文峰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我不知道,我没有答案。我唯一知道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做得好!”关于学习,以上文字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也有些许互为补充的意思,对此你又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第9页(共10页)mmmmm语文.第10页(共10页)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13分)C【解析】“其意义变得不确定且有极强的主观性”错,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的暗示性解释“木”字的艺术特征,不是从宏观上阐释,而是用背后的情趣和旨意。②丰富生活经验,提升思想境界、艺术修养【解析】由材料一“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材料二材料三“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义的效果。”可知,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言外之意,既应该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同的体会。”可知,应丰富生活经验,提升思想境界、艺术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APE 10108-2024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指南
- T/GDNSA 001-2024低温汽化过氧化氢灭菌器使用规范
-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2025年“蓉漂人才荟”赴高校公开考核招聘240名教师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武汉市砺志中学专项招聘教师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上海奉贤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黑龙江省商务厅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初级中学秋季学期顶岗教师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庆市贸促会公益性岗位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湖北孝感云梦县事业单位考核聘用服务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1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福建三明学院招聘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知识能力考核试题及答案
- 气道异物急救处理
- 嵌入式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 胖东来工资管理制度
- 轻型卒中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卫生政策学课件
- 耳机品质协议书范本
- 读后续写如何表达悲伤背默与仿写
-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等奖教案设计
- 从法律出发理解与应用新清单标准
- 四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设计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