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梧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传统文学作品的再研究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求,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尤其是《楚辞》这样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也展示出独特的音乐性特征,为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提供了经典的研究素材。深入挖掘《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也能为探讨文学、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提供有益的助力。由某文史学者译注的《楚辞》一书,从语言、历史与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楚辞的艺术特色,其中许多音乐性特征得到了细致的解读,使得现代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楚辞》的独特艺术魅力。第一,“兮”字的独特作用。《楚辞》中对“兮”字的频繁使用,成为其音乐性特征的标志性元素。“兮”字不仅是语法中的助词,更具有显著的音乐性作用。一方面,它在句尾时具有延长音节发音的作用,能够营造出一种迂徐、舒缓的节奏感。“兮”字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强文本的对称感,也能使朗诵时的节奏变得舒缓,富有音乐的流动感。另一方面,它在句中相当于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调节了语句的节奏感,由此也使《楚辞》的文本能够更加灵活地与祭祀、音乐或舞蹈的节奏相融合,展现出楚地文化的音乐特殊性,从而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情感张力。第二,叠词的巧妙运用。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不失变化的音乐节奏,从而体现出高度的音乐美感。叠词的重复使用使诗句在节奏上更加稳定和规整,在音韵上更加和谐优美,在画面上更有立体感,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具层次感。例如,《九歌》中的叠词如“磊磊”“蔓蔓”等频繁出现,不仅展现了生动的画面感,也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其中拟声词型叠词如模拟鸟鸣声的“啾啾”,模拟水流声的“潺潺”,更是传神地将自然乐音融入文本之中,展现出浑然天成的音乐美感。第三,情感的音乐性表达。屈原通过对音节和节奏的巧妙控制,使作品中的情感波动更具张力,也使情感在吟诵中得以更深刻地传达。一方面,楚辞通过节奏的变化生动传达了情感的高潮与低谷。比如,在《九歌》的祭神歌中,情感表达由平缓的节奏开始,逐渐进入高潮,再通过“兮”字的延长和音韵的变化回到低谷,从而展现出诗歌中情感的起伏。这种音乐性的安排,使得《楚辞》不仅是诗歌的艺术表达,也充满了音乐般的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通过音调的变化,楚辞中的情感得以多层次地表达。例如,《天问》中屈原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与多重探讨。这种音调的变化与情感深度的结合,赋予了《楚辞》如同音乐作品般的深邃与层次感。总体而言,该书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挖掘与展示,进一步丰富了诗歌语言的研究范畴,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也将为当今的文化和艺术创新提供灵感。(摘编自李傲《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剖析——评<楚辞>》)材料二:屈原的楚辞创作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目前已被学者广泛关注的屈原的爱国精神、个性才情以及楚地的原始文化、巫风习俗等影响因素,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司马迁曾经称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又称“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浓厚的家国情怀历来为人所称道。其实,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人们不难发现:在对宗国故土的深挚爱恋之外,屈原还表现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对楚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与归属,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认同,即屈原对华夏文明的认可与接受。在不同的族群之所以最终能够融为一体,除了原有的血缘纽带,人们对华夏人文始祖及其所开启的华夏文明的高度认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凝聚作用。正因为如此,从本质上讲,新兴的华夏族就是一个基于血缘而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文化共同体”。在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各诸侯皆宣称自己为“华夏”后裔,说明这一时期华夏文明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从五帝时代华夏文明的开启,到夏商周时期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华夏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历程中,黄帝、颛顼、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屈原对他们无比崇敬、倾情讴歌,其所反映的正是屈原思想意识中对自五帝至三代华夏文明发生发展历史的高度认可与自觉接受。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推动了楚辞的创新发展与价值提升。屈原的楚辞作品,既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精神、楚辞艺术经过后人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弘扬,早已融入中华文明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摘编自姚圣良《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及其对楚辞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在《楚辞》中通过频繁使用“兮”字,增强了文本的对称感,也使得朗诵时的节奏变得舒缓,富有音乐的流动感。B.屈原通过对诗歌押韵方式的精心设计,在《天问》中展现了情感的高潮与低谷,使情感在吟诵中得以深刻地传达。C.黄帝、颛顼、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在华夏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屈原对这些人怀有崇敬之心。D.屈原的爱国精神、个性才情以及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等共同促成了楚辞创作的巨大成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某文史学者译注的《楚辞》重点解析了楚辞与现代流行音乐在节奏编排上的相似性,为《楚辞》音乐性研究开辟了新方向。B.叠词的使用使诗句在节奏上稳定规整,也使《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音乐节奏,体现出高度的音乐美感。C.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的评价,不仅体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和爱国精神,还揭示了《楚辞》独特的音乐性特征。D.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本质上就是对血缘关系的认同,这在战国时期是各诸侯的普遍认知,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凝聚力。3.下列对《楚辞》音乐性特征的借鉴,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现代歌曲中,歌手模仿《楚辞》中“兮”字在句尾延长音节发音的方式,在歌词句末添加语气助词,增强歌曲的舒缓感和韵律感。B.以《楚辞》叠词构建音乐节奏的方法,在现代音乐的歌词中使用重复的拟声词,如“闪闪”“哗哗”,来使节奏更稳定且富有变化。C.学习《楚辞》通过节奏传达情感的方式,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始终保持激昂且稳定的节奏,以此表达强烈而充沛的思想情感。D.依据《楚辞》中音调变化与情感深度结合的特点,在现代音乐中运用不同的音高和旋律走向,来表现歌曲中复杂多变的情感。4.材料一是一篇书评,请简要概括其论述思路。5.假如你负责组织一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主题是“让世界了解《楚辞》”,结合材料中《楚辞》的音乐性和文化内涵,你会设计哪些活动环节来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楚辞》的独特魅力?【答案】1.B2.B3.C4.①首先,指出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研究的重要意义,即有助于理解古典文学艺术魅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②接着,以某文史学者译注的《楚辞》为例,从“兮”字的独特作用、叠词的巧妙运用、情感的音乐性表达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楚辞》的音乐性文本特征。③最后,总结该书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挖掘展示的价值,即丰富诗歌语言研究范畴,推动诗歌语言多元化发展,为文化和艺术创新提供灵感。5.①音乐性体验环节:吟诵楚辞经典篇章,让外国友人感受古典韵律之美。依据《楚辞》叠词构建节奏的方式创作现代音乐片段并演奏,助其体会音乐性的现代应用。②文化内涵解读环节:以讲座、戏剧表演等形式讲述屈原对华夏文明发展贡献,呈现屈原爱国故事与楚辞创作背景,阐释创作的文化动力与情感根源。③互动实践环节:开展《楚辞》诗句模仿创作活动,组织交流讨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维度解析了《楚辞》的价值:材料一聚焦音乐性特征,通过“兮”字的节奏功能、叠词的音韵美感及情感表达的跌宕性,揭示《楚辞》作为“诗乐一体”的典范;材料二则从文化认同切入,指出屈原对华夏文明的自觉接受使其创作既具楚地特色又蕴含普世文化价值。两文形成互补——前者展现艺术形式之精妙,后者阐释精神内核之深厚,共同构建了《楚辞》作为文学经典的双重意义:既是音律美学的活态标本,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码。【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通过对诗歌押韵方式的精心设计”错误。由材料一“例如,《天问》中屈原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与多重探讨”可知,《天问》是通过音调和节奏的变化传达情感,并非通过对诗歌押韵方式的精心设计展现情感的高潮与低谷。故选B。【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能力。A.“重点解析了楚辞与现代流行音乐在节奏编排上的相似性”错误。从“从语言、历史与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楚辞的艺术特色”可知,其剖析层面广泛,但没有明确指向与现代流行音乐节奏编排相似性的重点解析。C.“还揭示了《楚辞》独特的音乐性特征”错误。材料二引用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主要体现的是屈原的爱国精神,未涉及《楚辞》音乐性特征。D.“本质上就是对血缘关系的认同”错误。由材料二“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与归属,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认同,即屈原对华夏文明的认可与接受”可知,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并非本质上就是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提到《楚辞》音乐性特征有“‘兮’字的独特作用”“叠词的巧妙运用”“情感的音乐性表达”。A.体现了“‘兮’字的独特作用”的借鉴。B.体现了“叠词的巧妙运用”的借鉴。C.“始终保持激昂且稳定的节奏,以此表达强烈而充沛的思想情感”不符合《楚辞》通过节奏变化使“情感波动更具张力”的特点,借鉴不恰当。D.体现了“情感的音乐性表达”的借鉴。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①从第一段“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可知,强调了研究的背景和责任,“深入挖掘《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提供有益的助力”则具体阐述了研究《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重要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明确了研究意义,开启全文论述。②文中第三、四、五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楚辞》的音乐性文本特征。“‘兮’字不仅是语法中的助词,更具有显著的音乐性作用……”具体说明了“兮”字的作用;“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不失变化的音乐节奏……”阐述了叠词的运用效果;“屈原通过对音节和节奏的巧妙控制,使作品中的情感波动更具张力……”讲述了情感的音乐性表达,这些内容围绕译注《楚辞》展开对《楚辞》音乐性特征的具体论述。③材料一最后一段“总体而言,该书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挖掘与展示,进一步丰富了诗歌语言的研究范畴,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也将为当今的文化和艺术创新提供灵感”,对前文关于译注《楚辞》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研究进行总结,点明了这种研究的价值所在,完成整个论述过程。【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音乐性体验环节:从材料一“‘兮’字不仅是语法中的助词,更具有显著的音乐性作用。一方面,它在句尾时具有延长音节发音的作用,能够营造出一种迂徐、舒缓的节奏感……另一方面,它在句中相当于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调节了语句的节奏感”可知,“兮”字在《楚辞》音乐性中具有独特作用,所以安排专业人员吟诵含“兮”字的楚辞经典篇章,能展示其在句尾、句中的音乐性效果,让外国友人感受《楚辞》的韵律。又因为“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不失变化的音乐节奏……叠词的重复使用使诗句在节奏上更加稳定和规整,在音韵上更加和谐优美”,所以让音乐工作者依据《楚辞》叠词构建节奏的方式创作现代音乐片段并演奏,同时讲解叠词作用,能够帮助外国友人将《楚辞》的音乐性与现代音乐联系起来,体会其在现代的应用。②文化内涵解读环节:从“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表现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对楚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以讲座、戏剧表演等方式讲解呈现屈原爱国故事与楚辞创作背景,能够展现他的爱国精神与才情,阐释《楚辞》创作背后的文化动力与情感根源,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楚辞》的文化内涵。③互动实践环节:由于材料一详细介绍了《楚辞》中“兮”字和叠词等音乐性文本特征,开展《楚辞》诗句模仿创作活动,提供含“兮”字、叠词示例,能让外国友人亲自实践,体验这些音乐性文本特征。组织交流讨论,鼓励分享感受,是因为外国友人在体验和了解《楚辞》音乐性和文化内涵后,通过交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碰撞,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楚辞》独特魅力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守窑人聂鑫森夏末秋初,将年满一个花甲的史长新,从浙江杭州乘高铁来到地处湘东的醴陵,又打的来到城郊外的沩山镇沩山村,住进一家村民办的小旅店“淘陶居”。这一住就是二十天。史长新很喜欢这个店名——“淘”是此地可淘宝、捡瓷;“陶”既是陶瓷之泛指,又是快乐之意。他到这里来,为的就是淘宝捡瓷。当初进村时,目光一扫各式各样的招牌,他就走进了“淘陶居”的店堂。更让他高兴的是,他与鬓发斑白的店主卫焰生,竟然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今夜,史长新该打道回府了,他已用手机约好了网约车,九点来这里接他去醴陵高铁站,然后乘十点半的高铁,四个小时后便到杭州,儿子会开小车来接他。至今为止,他只知道卫焰生是农民,是店主,还是这一片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许多义务“守窑人”中的一个。而卫焰生也只知道史长新的名字和年纪(入住须拿出身份证登记),还知道他是个来自外省的“捡瓷人”,却不知道史长新在什么单位供职,是干什么行当的。这二十天,卫焰生周到热情地安排史长新的饮食起居,还穿着印了“守窑人”红字的短袖白汗衫,领着他到各个窑口参观,到窑口附近的山中、水边捡瓷,一边讲述关于瓷都的陈年旧事,真的辛苦了。史长新要设个宴款待卫焰生,一是道别,二是表示谢意。下午三点多钟,太阳开始西斜,店堂里没有客人了,史长新和卫焰生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喝茶边聊天。“焰生兄,叨扰二十天,我该走了——单位来电话,说有一个重要会议要我参加。”“我知道。”“兄怎么知道?”“我们村里有快递点,昨天你去寄瓷片,一包一包的瓷片,你逐个填好发货单贴上去,让快递取走,整整忙了一天,我就知道你该挥手而别了。”卫焰生叹了口气,又说,“结识了你这个朋友,我很开心,只是相处的日子太短了。”“我哪里想回去?到这里来,我是如入宝山,淘宝捡瓷,陶然而乐,收获极丰。这里从东汉中期就开始烧陶制瓷,五代后以烧青瓷为主,宋元两朝乃制青白瓷,明清时这块地方有制瓷作坊五百多家。近百年来,首创釉下五彩瓷,屡夺全国大奖。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所有的名老瓷厂迁入城内,留下这么多文旅打卡的遗址,让人羡慕啊!因有老兄做导游,我从那些古窑、老窑附近的废瓷堆里,捡到了各个时期的青瓷、白瓷、釉下五彩瓷的碎片。真的要感谢老兄你呀!”“应该的。我是‘守窑人’啊!”“这个名字真好,你们守护着一座座烧瓷窑的文脉,不,是守护着中华工匠文化的文脉!”卫焰生忍不住仰天大笑。“长新兄,你比我小了近十岁,但你是博闻广见的学兄。我见快递包上的收件地址是‘杭州博物馆’,便猜想你应是馆里修补古瓷器的大师,这些古旧瓷片你是最需要的。”“对。对。”“还有些快递包是寄给外省一些地方博物馆的同行的……”“你观察得很细致。”“这说明长新兄有大胸怀、大眼光。”“不敢当,谢兄谬奖。”“长新兄,你要走了,我想送你一个小礼物,一件印了红字‘守窑人’的白短袖汗衫,因为……”“因为这几个字是焰生兄你的手笔。墙上也有你写的条幅,都是行书,有王羲之《兰亭序》帖的风韵,我喜欢。再说我也是‘守窑人’啊!谢谢!”史长新看看墙上的挂钟,说:“请你去备几道醴陵传统佳肴和一瓶醴酒,由我做东设个便宴,我要和兄好好喝几杯。”“这怎么行?理应我做东!”“我为你——还有其他的守窑人——作了一首诗,标题是《赠卫焰生兄及诸位醴陵守窑人》。我行囊里带了笔、墨、砚和宣纸,我马上回房去,也用行书写出来送给你。你不让我做东,我就不写了。”“好好好,由你做东还不成?”……这顿饭足足吃了两个小时。几道主菜都是卫焰生亲自烹炒的,并由他亲自端上桌摆好。其他厨师和服务员,只是打个下手和做些杂事。史长新在饭前特意洗了澡,换上了卫焰生所送的白短袖汗衫,“守窑人”几个字红得很鲜亮。九点整,车在门前停下来。“焰生兄,就此别过,后会有期!”“长新兄,从沩山村出发,这一路要经过不少古窑、老窑的遗址,我已通知各处的守窑人,把种灯光依次打亮,祝兄——我们的守窑人——一路顺风!”“谢谢!谢谢!”古窑、老窑的轮廓灯,工房周围的霓虹灯,流光溢彩,网约车如一尾猩红色的鱼,游在时弯时直的波光里。史长新的双眼涌出了泪花。一个月后,卫焰生收到史长新寄来的一个礼物:用经过裁截、磨削的古旧瓷片,由锔铜钉拼接成的一个小茶铛,接缝处用金缮法施以金汁,称得上是巧夺天工。卫焰生订制了一个玻璃匣,把茶铛置放进去,摆在殿堂的一张方案上,标签上写着:杭州史长新先生制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史长新和卫焰生为主角,叙述了史长新在醴陵淘瓷的经历以及与卫焰生的交往,情节简单却富有韵味。B.文中对醴陵制瓷历史的介绍,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突出了此地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C.卫焰生从快递信息猜出史长新的身份,这一细节表现出他的细心与聪慧,也表现了史长新的低调和疏忽。D.文中对古窑、老窑轮廓灯等灯光的描写以及将网约车比作鱼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烘托出离别时的温馨与不舍。7.关于文中史长新和卫焰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都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史长新来此淘宝捡瓷,卫焰生作为“守窑人”对陶瓷文化充满热爱并熟悉相关历史。B.卫焰生热情周到地为史长新安排饮食起居,还不辞辛劳地带领他参观窑口、捡瓷并讲述旧事,使史长新深受感动。C.两人的身份、经历相近,且都有着质朴善良的性格,在沟通中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从而建立起十分深厚的友谊。D.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尊重和欣赏,史长新赞赏卫焰生守护文脉的行为,卫焰生钦佩史长新在陶瓷修复方面的造诣。8.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守窑人”这一称呼的理解。9.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守窑人”指像卫焰生这样守护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人,他们保护着物质层面的窑址遗迹,传承着烧瓷窑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中华工匠文化的守护者。②史长新也自称“守窑人”,表明所有热爱陶瓷文化、传承陶瓷技艺与文化精神的人都是“守窑人”。9.①采用线性叙事,小说从史长新的到来到离开、赠送礼物,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展开。②双线并行的叙事线索,明线是史长新的活动,暗线是卫焰生作为“守窑人”对陶瓷文化的守护。【解析】【导语】这篇小说以“守窑人”为题,通过史长新与卫焰生的交往,展现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醴陵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通过两位主角的互动,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小说情节简单却富有韵味,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守窑人”这一意象,既指代卫焰生等当地守护者,也暗喻史长新这样的文化传承者。结尾处灯光与泪光的描写,将情感推向高潮,体现了文化守护者之间的深厚情谊。【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也表现了史长新的低调和疏忽”错误,根据“我见快递包上的收件地址是‘杭州博物馆’,便猜想你应是馆里修补古瓷器的大师”可知,卫焰生通过快递地址推测史长新身份,体现其细心与对博物馆工作的了解,而非史长新的“疏忽”。故选C。【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两人的身份、经历相近”错误,史长新是杭州博物馆修补古瓷器的相关人员,卫焰生是农民、店主、“守窑人”,两人的身份经历并不相近。故选C。【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根据“卫焰生是农民,是店主,还是这一片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许多义务‘守窑人’中的一个”“领着他到各个窑口参观,到窑口附近的山中、水边捡瓷,一边讲述关于瓷都的陈年旧事”可知,以卫焰生为代表的“守窑人”,不仅守护着古窑遗址等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通过讲述历史、带领参观等方式,传承着醴陵自东汉以来烧陶制瓷的技艺脉络与文化记忆,成为中华工匠文化的直接守护者。②根据“史长新在饭前特意洗了澡,换上了卫焰生所送的白短袖汗衫,‘守窑人’几个字红得很鲜亮”“用经过裁截、磨削的古旧瓷片,由锔铜钉拼接成一个小茶铛,接缝处用金缮法施以金汁”可知,史长新虽非本地居民,却通过淘瓷、修复古瓷(如制作茶铛)等行为,展现出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自称“守窑人”,表明“守窑人”的范畴不仅限于地域或职业,更涵盖所有以实际行动(如研究、修复、传播)守护陶瓷文化精神的人,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广泛性与共鸣性。【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结构和特点的能力。①根据“夏末秋初,将年满一个花甲的史长新……住进‘淘陶居’”“这一住就是二十天”“今夜,史长新该打道回府了”“一个月后,卫焰生收到史长新寄来的一个礼物”可知,小说以时间为轴,依次铺陈史长新的行程——从初到醴陵入住旅店,到停留二十天淘瓷、与卫焰生交往,再到离别时的宴饮、灯光送别,最后以卫焰生收到礼物收尾,事件发展顺序分明,符合读者认知逻辑。②根据“史长新到各个窑口参观、捡瓷”“与卫焰生喝茶聊天、设宴道别”“穿上‘守窑人’汗衫、赠送诗与茶铛”可知,小说通过史长新的外在行动(如捡瓷、寄快递、赠礼)和内在情感(如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与卫焰生的友谊),构建起直观的叙事主线。根据“卫焰生穿着印了‘守窑人’的汗衫,领着史长新参观窑口、讲述陈年旧事”“通知各处守窑人打亮灯光,祝史长新‘一路顺风’”可知,卫焰生的“守窑”行为(如守护遗址、传播文化)及史长新对“守窑人”身份的认同(“再说我也是‘守窑人’啊”),构成隐性线索,暗示陶瓷文化在代际与地域间的传承。两线并行,明线串联情节,暗线深化主题,共同展现“守窑”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薛能,字太拙,汾州人。会昌六年狄慎思榜登第。大中末,书判入等中选,补盩厔尉,辟太原、陕虢、河阳从事。李福镇滑台,表置观察判官,历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福徙帅西蜀,奏以自副。成通中,摄嘉州刺史。造朝,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俄为同州刺史、京兆大尹,出帅感化,入授工部尚书。复节度徐州,徙镇忠武。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军多怀旧惠,馆待于城中。许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众疑怒,因为乱,逐能据城,自称留后,数日,杀能并屠其家。能治政严察,绝请谒。耽癖于诗,日赋一章为课。性喜凌人,格律卑卑,且亦无甚高论,尝以第一流自居,罕所拔拂。时刘得仁擅雅称,持诗卷造能,能以句谢云:“千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盖讥其无变体也。量人如此非厚德君子晚节尚浮屠奉法唯谨。资性傲忽,又多佻轻忤世。及为藩镇,每易武吏。尝命其子属櫜鞬①,雅拜新进士,或问其故,曰:“渠消弭灾咎耳。”今有集十卷,及《繁城集》一卷传焉。(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材料二:薛能,会昌间进士,自负过高,从事西川日,每短诸葛功业,为诗曰:“阵图谁许可,庙貌我揶揄。”又云:“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吾身。”讥李白曰:“我生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又曰:“李白终无取,陶潜固不刊。”自题其集云:“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常感道孤吟有泪,却缘风坏语无情。难甘恶少欺韩信,枉被诸侯杀祢衡。纵到缑山也无益,四方联络尽蛙声。”放诞如此。后军乱被害。(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材料三:薛太拙僻于诗,日赋一章。于前人少所许可,间称贾长江解诗,李青莲及刘、白②而下无取也。……然其七绝多佳作,其余比之雍陶、赵嘏尚有未逮,何论刘、白!(选自《石园诗话》,有删改)〖备注〗①櫜鞬:装箭与弓的袋子。②刘、白:刘禹锡、白居易。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量A人如此B非厚C德D君子E晚F节尚浮G屠H奉法唯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嘉州刺史”与《离骚(节选)》“摄提贞于孟陬兮”中的“摄”意思不同。B.“时刘得仁擅雅称”,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昔作女儿时”中的“时”意思相同。C.“后军乱被害”,与《项脊轩志》“然自后余多在外”中的“后”意思相同。D.“及”,与《陈情表》“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中的“及”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能仕途经历丰富,他先后在多地任职,历任多种官职,如盩厔尉、御史、刑部员外郎等,还曾被授予工部尚书这样的重要职位。B.薛能为人傲慢。刘得仁曾经拿着诗卷拜访薛能,薛能却讥讽刘得仁的诗作“千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认为刘得仁的诗无变体。C.薛能作为进士,自负过高。他十分热衷于诗歌创作,又曾以第一流诗人自居,每日赋诗一章,有集子十卷及《繁城集》一卷流传。D.薛能治政严明,杜绝请托拜谒之风,但他在藩镇任职时,将亲信任命为武官,让儿子带着弓箭袋子拜见新进士,行为与世俗不相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许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众疑怒,因为乱,逐能据城。14.材料一、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薛能的诗歌创作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H11.B12.D13.(1)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2)许军害怕被徐军偷袭,大将周岌乘着众人怀疑愤怒,趁机叛乱,驱逐薛能,自己占据城池。14.①材料一作者认为薛能的诗格律卑下,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②材料三作者认为薛能的七绝有很多好的作品,但他其余的作品,比不上雍陶、赵嘏的,更不用说刘禹锡、白居易的。【解析】【导语】这几则材料从多方面展现了薛能。材料一详述其仕途、为政、诗歌创作及为人;材料二突出他自负放诞,贬低诸多前人;材料三评价其诗歌,肯定七绝,指出其他作品不足。整体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薛能的生平、品性和诗歌成就。【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这样衡量他人,(可见他)不是道德淳厚的君子。晚年崇尚佛教,信奉佛法十分虔诚。“量人”为动宾结构,“如此”为后置状语,表意完整,应在其后,即B处断开;“非厚德君子”为判断句,“厚德”修饰“君子”,中间不可断开,应在E处断开;“尚浮屠”为动宾结构,“浮屠”作宾语,应在其后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代理(官职)/“摄提”为星名,指年份。句意:代理嘉州刺史。/摄提星正当寅年正月。B.错误。当时/时候。句意:当时刘得仁以文雅著称。/从前我做女儿时。C.正确。均为“后来”的意思。句意:后来军中生乱被杀害。/但后来我常在外边。D.正确。均为“和、以及”的意思。句意:李白、刘禹锡、白居易以下则没有可取的。/不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白白知道。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将亲信任命为武官”错误,由材料一“每易武吏”可知,薛能在藩镇任职时,常常更换武官,而非将亲信任命为武官。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迨”,等到;“诸父”,伯父、叔父们;“异爨”,分家;“往往”,到处。(2)“见”,表被动;“乘”,趁着;“因”,趁机;“为乱”,叛乱。【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格律卑卑,且亦无甚高论”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薛能诗歌格律卑下,没有高明见解。②由材料三“然其七绝多佳作,其余比之雍陶、赵嘏尚有未逮,何论刘、白”可知,材料三作者认为薛能七绝多佳作,但其他作品不及雍陶、赵嘏,更无法与刘禹锡、白居易相比。参考译文:材料一: 薛能,字太拙,是汾州人。在会昌六年狄慎思那一榜考中进士。大中末年,在书判入等的选拔中入选,补任整厔尉,被征召为太原、陕虢、河阳的从事。李福镇守滑台时,上表举荐他担任观察判官,他历任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李福调任西蜀统帅后,上奏让薛能做自己的副职。咸通年间,薛能代理嘉州刺史。到朝廷后,升任主客、度支、刑部郎中,不久又担任同州刺史、京兆大尹,出京统帅感化军,又入朝被授予工部尚书一职。再次担任徐州节度使,后调任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徐州军队驻守溵水,路过许州,薛能因为这些军队大多念着他过去的恩惠,就在城中安排他们住宿。许州军队害怕被袭击,大将周岌趁着众人的怀疑和愤怒发动叛乱,赶走薛能占据了城池,自称留后,几天后,杀掉薛能并屠杀了他全家。 薛能治理政事严厉明察,杜绝私下请托。他沉迷于作诗,每天以写一首诗作为功课。他生性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诗作格律低下,也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却曾以第一流诗人自居,很少称赞他人。当时刘得仁享有高雅的声誉,拿着诗卷拜访薛能,薛能用诗句回应说:“千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大概是讥讽刘得仁的诗没有变化。像这样评价他人,他不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薛能晚年崇尚佛教,虔诚地遵守佛法。他生性傲慢疏忽,又轻佻随便,常触犯世人。等到担任藩镇长官时,经常更换武官。他曾让儿子带着装箭与弓的袋子,以雅礼拜见新进士,有人问他原因,他说:“这样可以消除灾祸。”如今他有十卷文集,以及一卷《繁城集》流传于世。 材料二: 薛能是会昌年间的进士,自负心极高。在西川任职时,常常贬低诸葛亮的功绩,写诗道:“阵图谁许可,庙貌我揶揄。”又说:“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吾身。”他还讥讽李白说:“我生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又说:“李白终无取,陶潜固不刊。”他为自己的诗集题写道:“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常感道孤吟有泪,却缘风坏语无情。难甘恶少欺韩信,枉被诸侯杀祢衡。纵到缑山也无益,四方联络尽蛙声。”他就是如此狂放荒诞。后来在军队叛乱中遇害。 材料三: 薛太拙(薛能)痴迷于诗歌,每天作一首诗。他对前人很少认可,偶尔称赞贾岛懂得诗歌,对于李白以及刘禹锡、白居易以下的诗人都看不上。……然而他的七绝有很多佳作,其他的作品与雍陶、赵嘏相比还有差距,更不用说和刘禹锡、白居易相比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寄维扬刘明仲①贺铸②扬舲③瓜步④背瓜洲,底处⑤孤亭是玉钩。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到南州。黄华嘉节⑥与何事?白发故人分取愁。赖有沧江知客恨,长年西北望京流。〖备注〗①刘明仲:诗人朋友。②贺铸:北宋末年诗人,关心国事,郁郁不得志。③扬舲:行船。④瓜步:瓜步山。⑤底处:何处。⑥黄华嘉节:九月九日重阳节。黄华,菊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阳时节,诗人给在扬州的挚友刘明仲寄诗,并约定在扬州玉钩亭碰面以叙旧畅聊。B.“啼”字将无声之泣转化为有声之悲,就像鸟儿夜啼般凄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C.船的布帆在行驶过程中安然无恙,诗人借“布帆无恙”来表达对路途平安的祈愿希冀。D.重阳节本是登高、赏菊的“嘉节”,但诗人以“与何事”的诘问打破了其表面的欢愉气氛。16.如何理解诗人的“客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羁旅漂泊之恨。诗人以“客”自称,表达出诗人此刻羁旅漂泊的苦闷。②别离之恨。重阳佳节,本团圆赏花之时,诗人却与家人、友人分离。③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之恨。诗人头发已白,却还是未能实现志向。④家国之恨。尾联诗人借沧江水流向西北京城,表达了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关切。【解析】【导语】这首寄友诗以重阳为背景,通过“蜡烛啼别”“布帆无恙”等意象,将羁旅之愁与故人之思交织。诗人以“白发分愁”的直抒,打破传统重阳欢愉,更以“西北望京”的苍茫收束,暗含家国之忧。语言凝练而情感沉郁,在个人离愁中折射出时代文人的集体苦闷。【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并约定在扬州玉钩亭碰面以叙旧畅聊”错误。诗中只是提到了“底处孤亭是玉钩”,是在询问哪里的孤亭是玉钩亭,并没有提到诗人与刘明仲约定在扬州玉钩亭碰面以叙旧畅聊,无中生有。故选A。【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羁旅漂泊之恨:诗中“扬舲瓜步背瓜洲”描述了诗人行船于瓜步、瓜洲一带,以“客”自称,如“赖有沧江知客恨”,表明诗人身处异乡,漂泊在外,这种身如飘蓬的羁旅生活让诗人感到苦闷,从而产生羁旅漂泊之恨。②别离之恨:“黄华嘉节与何事?白发故人分取愁”,写作者不禁发问,黄华嘉节该做何事呢,却只能是满头白发地与故人分别。重阳节本是亲人、友人相聚登高、赏菊的佳节,可诗人却在此时要与家人、友人分离,只能在这佳节中独自发愁,体现了别离之苦恨。③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之恨:“白发故人分取愁”,诗人提到自己已是白发苍苍,却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关心国事,郁郁不得志”,岁月流逝而抱负未展,由此产生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之恨。④家国之恨:尾联“赖有沧江知客恨,长年西北望京流”,诗人借沧江水流向西北的北京城,表达出对京城的思念,京城是国家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结合诗人所处的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关心国事却不得志的经历,可知诗人心中有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蕴含着家国之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提到泪化珍珠的传说与美玉产地,其实广西也是重要的珍珠、玉石产地,合浦南珠与广西大化玉天下闻名。(2)春天的远郊公园,碧草爬到台阶上,鸟儿在林间鸣叫,与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绘的景色类似。(3)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即将踏入的大学,时光在不经意间飞速流逝,季节也在更迭变换,正如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说的:“_______,_______。”【答案】(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真正的瓷器,诞生于东汉时期。这时期的瓷器胎质坚硬,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个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制瓷技术。随着(甲),中国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时代。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与艺术创造,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越窑青瓷如银似玉,邢窑白瓷如冰似雪,唐三彩色泽艳丽,形成了“南青、北白、唐三彩”A的繁荣局面。到了宋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已经B,成了从古至今无法被超越的制高点。宋代主要有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五大名窑,后人不但难以超越,即使仿制,()。宋代的瓷器形制优美,釉面光滑,有的颜色艳丽多变,有的则素净淡雅。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其中以元代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最为突出。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与蓝色文饰C给人素雅清新、生机勃勃之感,成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之一。明代除了著名的永宣青花,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而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源。①瓷器的发展和发明,②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③还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④早在唐宋时期,瓷器就通过陆路和海路出口到世界各地是众所周知的,⑤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⑥瓷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载体,⑦也传播了中国的文艺思想,⑧提高了世界各地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四段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某文化遗产宣传栏目计划以“中国瓷器史”为主题策划一期文化科普节目,现邀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该节目撰写一则面向观众的节目简介。要求信息准确,不超过80个字。【答案】18.A鼎足而立(三足鼎立)B炉火纯青(登峰造极)C交相辉映(相得益彰)19.“文饰”中的“文”改为“纹”,“新纪源”中的“源”改为“元”。20.①句,“发展”和“发明”调换顺序。④句,删去“是众所周知的”。⑧句,将“提高”改为“影响”。21.甲:制瓷技术的提高乙:也很难达到当时的水平22.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诞生于东汉,唐代已很繁荣,宋代制瓷技术登峰造极,元明清持续繁荣。本节目将为您讲述瓷器发展的历程,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唐代瓷器形成“南青、北白、唐三彩”三种主要品类并存的局面,可用:鼎足而立(三足鼎立)。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势力或事物并立,相互对峙(强调“并立”)。三足鼎立:比喻三方势力各据一方,形成对峙局面(强调“对峙”)。B处,宋代陶瓷制作技术达到“从古至今无法被超越的制高点”,强调技术成熟度和巅峰状态,可用: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达到成熟、完美的境界。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C处,元代青花瓷的“洁白瓷体”与“蓝色纹饰”相互衬托,呈现出“素雅清新、生机勃勃”的视觉效果,可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文饰”中的“文”改为“纹”。纹饰:指提花织物上的花纹图案。“新纪源”中的“源”改为“元”。新纪元:比喻某个重大事件开创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逻辑顺序不当。“发明”是“发展”的前提——先有瓷器的“发明”(东汉时期诞生),后有后续各朝代的“发展”。“发展”和“发明”调换顺序。④句句式杂糅。“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与“是众所周知的”杂糅,导致主语混乱。删去“是众所周知的”。⑧句动宾搭配不当。“提高”与“观念”“方式”无法搭配,“提高”通常搭配“水平”“质量”等。将“提高”改为“影响”。【2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东汉时期中国已具备较高水平的制瓷技术,后文指出“中国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时代”,需填入推动瓷器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填:制瓷技术的提高。乙处,前文强调宋代制瓷技术“成了从古至今无法被超越的制高点”,后人“难以超越”,括号处需补充“即使仿制”的结果,进一步强化宋代技术的巅峰地位。应填:也很难达到当时的水平。【2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简介的能力。撰写简介,一是以时间/逻辑主线:按时间顺序(如瓷器史的东汉诞生、唐代繁荣、宋代巅峰等)、逻辑顺序(如从现象到本质)梳理核心内容。二是筛选关键节点: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阶段、事件或成就(如“诞生—鼎盛—影响”),忽略旁枝末节。三是语言简洁:用短句、通俗词,控制字数,避免冗余。四是点明价值:说明节目能让观众“了解历程、感受魅力”,激发兴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屈原屡遭贬谪,身处困境,却依旧以高洁的品性、执着的求索精神,奏响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丽悲歌。然而,有人认为一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在快节奏、物质化的当下已没有借鉴意义,认为它们过于“理想化”,难以实践。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段作文材料通过屈原的典故,引发了对传统精神价值在当代社会中适用性的思考。首先,材料呈现了屈原的典型形象——这位战国诗人虽遭贬谪仍坚守“九死未悔”的品格,其精神内核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洁身自好的道德操守,二是不懈追求真理的执着态度。这种将个人品格与家国情怀相结合的精神范式,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坐标。其次,材料揭示了当代社会的认知困境。随着物质生活快速发展,部分人认为这类传统精神显得“不合时宜”,其质疑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认为高尚品格在功利社会中难以践行,二是觉得执着追求在讲究效率的时代显得迂阔。这种看法反映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更深层看,材料实则提出了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化命题。我们既要认识到屈原精神产生的特定历史语境(封建士大夫的忠君爱国),也要看到其超越时代的普适价值——在任何时代,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原则的坚守都具有永恒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精神内核转化为现代人可感知、可实践的行为准则,而非简单模仿古人形式。这启示我们思考: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如何建立与之匹配的精神世界?传统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被重新诠释的活水源头。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理解精神本质并赋予其当代生命力。写作时,开头可以结合材料,从屈原的精神品质切入,引出话题:在物质化的当下,传统精神是否仍有价值?通过对比现实中的功利心态与屈原的坚守,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中间部分可分层论述:先分析屈原精神的核心(如高洁、执着、理想主义),说明其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再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如浮躁风气、功利导向),指出这种精神恰恰能弥补现代人的精神缺失;最后用具体事例(如科学家、基层工作者)证明传统精神在当代的实践可能,强调其并非“过时”,而是需要新的诠释方式。结尾回归现实,呼吁人们在快节奏中重拾精神追求,让先辈精神照亮当下。立意:(1)今人犹需守望先人精神(2)物质时代,更需“理想化”的勇气。(3)高洁品性非虚言,躬身实践即传承。广西梧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传统文学作品的再研究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求,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尤其是《楚辞》这样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也展示出独特的音乐性特征,为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提供了经典的研究素材。深入挖掘《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也能为探讨文学、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提供有益的助力。由某文史学者译注的《楚辞》一书,从语言、历史与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楚辞的艺术特色,其中许多音乐性特征得到了细致的解读,使得现代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楚辞》的独特艺术魅力。第一,“兮”字的独特作用。《楚辞》中对“兮”字的频繁使用,成为其音乐性特征的标志性元素。“兮”字不仅是语法中的助词,更具有显著的音乐性作用。一方面,它在句尾时具有延长音节发音的作用,能够营造出一种迂徐、舒缓的节奏感。“兮”字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强文本的对称感,也能使朗诵时的节奏变得舒缓,富有音乐的流动感。另一方面,它在句中相当于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调节了语句的节奏感,由此也使《楚辞》的文本能够更加灵活地与祭祀、音乐或舞蹈的节奏相融合,展现出楚地文化的音乐特殊性,从而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情感张力。第二,叠词的巧妙运用。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不失变化的音乐节奏,从而体现出高度的音乐美感。叠词的重复使用使诗句在节奏上更加稳定和规整,在音韵上更加和谐优美,在画面上更有立体感,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具层次感。例如,《九歌》中的叠词如“磊磊”“蔓蔓”等频繁出现,不仅展现了生动的画面感,也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其中拟声词型叠词如模拟鸟鸣声的“啾啾”,模拟水流声的“潺潺”,更是传神地将自然乐音融入文本之中,展现出浑然天成的音乐美感。第三,情感的音乐性表达。屈原通过对音节和节奏的巧妙控制,使作品中的情感波动更具张力,也使情感在吟诵中得以更深刻地传达。一方面,楚辞通过节奏的变化生动传达了情感的高潮与低谷。比如,在《九歌》的祭神歌中,情感表达由平缓的节奏开始,逐渐进入高潮,再通过“兮”字的延长和音韵的变化回到低谷,从而展现出诗歌中情感的起伏。这种音乐性的安排,使得《楚辞》不仅是诗歌的艺术表达,也充满了音乐般的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通过音调的变化,楚辞中的情感得以多层次地表达。例如,《天问》中屈原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与多重探讨。这种音调的变化与情感深度的结合,赋予了《楚辞》如同音乐作品般的深邃与层次感。总体而言,该书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挖掘与展示,进一步丰富了诗歌语言的研究范畴,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也将为当今的文化和艺术创新提供灵感。(摘编自李傲《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剖析——评<楚辞>》)材料二:屈原的楚辞创作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目前已被学者广泛关注的屈原的爱国精神、个性才情以及楚地的原始文化、巫风习俗等影响因素,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司马迁曾经称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又称“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浓厚的家国情怀历来为人所称道。其实,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人们不难发现:在对宗国故土的深挚爱恋之外,屈原还表现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对楚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与归属,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认同,即屈原对华夏文明的认可与接受。在不同的族群之所以最终能够融为一体,除了原有的血缘纽带,人们对华夏人文始祖及其所开启的华夏文明的高度认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凝聚作用。正因为如此,从本质上讲,新兴的华夏族就是一个基于血缘而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文化共同体”。在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各诸侯皆宣称自己为“华夏”后裔,说明这一时期华夏文明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从五帝时代华夏文明的开启,到夏商周时期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华夏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历程中,黄帝、颛顼、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屈原对他们无比崇敬、倾情讴歌,其所反映的正是屈原思想意识中对自五帝至三代华夏文明发生发展历史的高度认可与自觉接受。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推动了楚辞的创新发展与价值提升。屈原的楚辞作品,既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精神、楚辞艺术经过后人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弘扬,早已融入中华文明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摘编自姚圣良《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及其对楚辞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在《楚辞》中通过频繁使用“兮”字,增强了文本的对称感,也使得朗诵时的节奏变得舒缓,富有音乐的流动感。B.屈原通过对诗歌押韵方式的精心设计,在《天问》中展现了情感的高潮与低谷,使情感在吟诵中得以深刻地传达。C.黄帝、颛顼、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在华夏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屈原对这些人怀有崇敬之心。D.屈原的爱国精神、个性才情以及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等共同促成了楚辞创作的巨大成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某文史学者译注的《楚辞》重点解析了楚辞与现代流行音乐在节奏编排上的相似性,为《楚辞》音乐性研究开辟了新方向。B.叠词的使用使诗句在节奏上稳定规整,也使《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音乐节奏,体现出高度的音乐美感。C.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的评价,不仅体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和爱国精神,还揭示了《楚辞》独特的音乐性特征。D.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本质上就是对血缘关系的认同,这在战国时期是各诸侯的普遍认知,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凝聚力。3.下列对《楚辞》音乐性特征的借鉴,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现代歌曲中,歌手模仿《楚辞》中“兮”字在句尾延长音节发音的方式,在歌词句末添加语气助词,增强歌曲的舒缓感和韵律感。B.以《楚辞》叠词构建音乐节奏的方法,在现代音乐的歌词中使用重复的拟声词,如“闪闪”“哗哗”,来使节奏更稳定且富有变化。C.学习《楚辞》通过节奏传达情感的方式,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始终保持激昂且稳定的节奏,以此表达强烈而充沛的思想情感。D.依据《楚辞》中音调变化与情感深度结合的特点,在现代音乐中运用不同的音高和旋律走向,来表现歌曲中复杂多变的情感。4.材料一是一篇书评,请简要概括其论述思路。5.假如你负责组织一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主题是“让世界了解《楚辞》”,结合材料中《楚辞》的音乐性和文化内涵,你会设计哪些活动环节来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楚辞》的独特魅力?【答案】1.B2.B3.C4.①首先,指出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研究的重要意义,即有助于理解古典文学艺术魅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②接着,以某文史学者译注的《楚辞》为例,从“兮”字的独特作用、叠词的巧妙运用、情感的音乐性表达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楚辞》的音乐性文本特征。③最后,总结该书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挖掘展示的价值,即丰富诗歌语言研究范畴,推动诗歌语言多元化发展,为文化和艺术创新提供灵感。5.①音乐性体验环节:吟诵楚辞经典篇章,让外国友人感受古典韵律之美。依据《楚辞》叠词构建节奏的方式创作现代音乐片段并演奏,助其体会音乐性的现代应用。②文化内涵解读环节:以讲座、戏剧表演等形式讲述屈原对华夏文明发展贡献,呈现屈原爱国故事与楚辞创作背景,阐释创作的文化动力与情感根源。③互动实践环节:开展《楚辞》诗句模仿创作活动,组织交流讨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维度解析了《楚辞》的价值:材料一聚焦音乐性特征,通过“兮”字的节奏功能、叠词的音韵美感及情感表达的跌宕性,揭示《楚辞》作为“诗乐一体”的典范;材料二则从文化认同切入,指出屈原对华夏文明的自觉接受使其创作既具楚地特色又蕴含普世文化价值。两文形成互补——前者展现艺术形式之精妙,后者阐释精神内核之深厚,共同构建了《楚辞》作为文学经典的双重意义:既是音律美学的活态标本,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码。【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通过对诗歌押韵方式的精心设计”错误。由材料一“例如,《天问》中屈原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与多重探讨”可知,《天问》是通过音调和节奏的变化传达情感,并非通过对诗歌押韵方式的精心设计展现情感的高潮与低谷。故选B。【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能力。A.“重点解析了楚辞与现代流行音乐在节奏编排上的相似性”错误。从“从语言、历史与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楚辞的艺术特色”可知,其剖析层面广泛,但没有明确指向与现代流行音乐节奏编排相似性的重点解析。C.“还揭示了《楚辞》独特的音乐性特征”错误。材料二引用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主要体现的是屈原的爱国精神,未涉及《楚辞》音乐性特征。D.“本质上就是对血缘关系的认同”错误。由材料二“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与归属,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认同,即屈原对华夏文明的认可与接受”可知,屈原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并非本质上就是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提到《楚辞》音乐性特征有“‘兮’字的独特作用”“叠词的巧妙运用”“情感的音乐性表达”。A.体现了“‘兮’字的独特作用”的借鉴。B.体现了“叠词的巧妙运用”的借鉴。C.“始终保持激昂且稳定的节奏,以此表达强烈而充沛的思想情感”不符合《楚辞》通过节奏变化使“情感波动更具张力”的特点,借鉴不恰当。D.体现了“情感的音乐性表达”的借鉴。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①从第一段“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可知,强调了研究的背景和责任,“深入挖掘《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提供有益的助力”则具体阐述了研究《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重要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明确了研究意义,开启全文论述。②文中第三、四、五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楚辞》的音乐性文本特征。“‘兮’字不仅是语法中的助词,更具有显著的音乐性作用……”具体说明了“兮”字的作用;“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不失变化的音乐节奏……”阐述了叠词的运用效果;“屈原通过对音节和节奏的巧妙控制,使作品中的情感波动更具张力……”讲述了情感的音乐性表达,这些内容围绕译注《楚辞》展开对《楚辞》音乐性特征的具体论述。③材料一最后一段“总体而言,该书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挖掘与展示,进一步丰富了诗歌语言的研究范畴,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也将为当今的文化和艺术创新提供灵感”,对前文关于译注《楚辞》对《楚辞》音乐性文本特征的研究进行总结,点明了这种研究的价值所在,完成整个论述过程。【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音乐性体验环节:从材料一“‘兮’字不仅是语法中的助词,更具有显著的音乐性作用。一方面,它在句尾时具有延长音节发音的作用,能够营造出一种迂徐、舒缓的节奏感……另一方面,它在句中相当于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调节了语句的节奏感”可知,“兮”字在《楚辞》音乐性中具有独特作用,所以安排专业人员吟诵含“兮”字的楚辞经典篇章,能展示其在句尾、句中的音乐性效果,让外国友人感受《楚辞》的韵律。又因为“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楚辞》构建了一种既有规律又不失变化的音乐节奏……叠词的重复使用使诗句在节奏上更加稳定和规整,在音韵上更加和谐优美”,所以让音乐工作者依据《楚辞》叠词构建节奏的方式创作现代音乐片段并演奏,同时讲解叠词作用,能够帮助外国友人将《楚辞》的音乐性与现代音乐联系起来,体会其在现代的应用。②文化内涵解读环节:从“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表现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对楚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以讲座、戏剧表演等方式讲解呈现屈原爱国故事与楚辞创作背景,能够展现他的爱国精神与才情,阐释《楚辞》创作背后的文化动力与情感根源,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楚辞》的文化内涵。③互动实践环节:由于材料一详细介绍了《楚辞》中“兮”字和叠词等音乐性文本特征,开展《楚辞》诗句模仿创作活动,提供含“兮”字、叠词示例,能让外国友人亲自实践,体验这些音乐性文本特征。组织交流讨论,鼓励分享感受,是因为外国友人在体验和了解《楚辞》音乐性和文化内涵后,通过交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碰撞,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楚辞》独特魅力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守窑人聂鑫森夏末秋初,将年满一个花甲的史长新,从浙江杭州乘高铁来到地处湘东的醴陵,又打的来到城郊外的沩山镇沩山村,住进一家村民办的小旅店“淘陶居”。这一住就是二十天。史长新很喜欢这个店名——“淘”是此地可淘宝、捡瓷;“陶”既是陶瓷之泛指,又是快乐之意。他到这里来,为的就是淘宝捡瓷。当初进村时,目光一扫各式各样的招牌,他就走进了“淘陶居”的店堂。更让他高兴的是,他与鬓发斑白的店主卫焰生,竟然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今夜,史长新该打道回府了,他已用手机约好了网约车,九点来这里接他去醴陵高铁站,然后乘十点半的高铁,四个小时后便到杭州,儿子会开小车来接他。至今为止,他只知道卫焰生是农民,是店主,还是这一片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许多义务“守窑人”中的一个。而卫焰生也只知道史长新的名字和年纪(入住须拿出身份证登记),还知道他是个来自外省的“捡瓷人”,却不知道史长新在什么单位供职,是干什么行当的。这二十天,卫焰生周到热情地安排史长新的饮食起居,还穿着印了“守窑人”红字的短袖白汗衫,领着他到各个窑口参观,到窑口附近的山中、水边捡瓷,一边讲述关于瓷都的陈年旧事,真的辛苦了。史长新要设个宴款待卫焰生,一是道别,二是表示谢意。下午三点多钟,太阳开始西斜,店堂里没有客人了,史长新和卫焰生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喝茶边聊天。“焰生兄,叨扰二十天,我该走了——单位来电话,说有一个重要会议要我参加。”“我知道。”“兄怎么知道?”“我们村里有快递点,昨天你去寄瓷片,一包一包的瓷片,你逐个填好发货单贴上去,让快递取走,整整忙了一天,我就知道你该挥手而别了。”卫焰生叹了口气,又说,“结识了你这个朋友,我很开心,只是相处的日子太短了。”“我哪里想回去?到这里来,我是如入宝山,淘宝捡瓷,陶然而乐,收获极丰。这里从东汉中期就开始烧陶制瓷,五代后以烧青瓷为主,宋元两朝乃制青白瓷,明清时这块地方有制瓷作坊五百多家。近百年来,首创釉下五彩瓷,屡夺全国大奖。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所有的名老瓷厂迁入城内,留下这么多文旅打卡的遗址,让人羡慕啊!因有老兄做导游,我从那些古窑、老窑附近的废瓷堆里,捡到了各个时期的青瓷、白瓷、釉下五彩瓷的碎片。真的要感谢老兄你呀!”“应该的。我是‘守窑人’啊!”“这个名字真好,你们守护着一座座烧瓷窑的文脉,不,是守护着中华工匠文化的文脉!”卫焰生忍不住仰天大笑。“长新兄,你比我小了近十岁,但你是博闻广见的学兄。我见快递包上的收件地址是‘杭州博物馆’,便猜想你应是馆里修补古瓷器的大师,这些古旧瓷片你是最需要的。”“对。对。”“还有些快递包是寄给外省一些地方博物馆的同行的……”“你观察得很细致。”“这说明长新兄有大胸怀、大眼光。”“不敢当,谢兄谬奖。”“长新兄,你要走了,我想送你一个小礼物,一件印了红字‘守窑人’的白短袖汗衫,因为……”“因为这几个字是焰生兄你的手笔。墙上也有你写的条幅,都是行书,有王羲之《兰亭序》帖的风韵,我喜欢。再说我也是‘守窑人’啊!谢谢!”史长新看看墙上的挂钟,说:“请你去备几道醴陵传统佳肴和一瓶醴酒,由我做东设个便宴,我要和兄好好喝几杯。”“这怎么行?理应我做东!”“我为你——还有其他的守窑人——作了一首诗,标题是《赠卫焰生兄及诸位醴陵守窑人》。我行囊里带了笔、墨、砚和宣纸,我马上回房去,也用行书写出来送给你。你不让我做东,我就不写了。”“好好好,由你做东还不成?”……这顿饭足足吃了两个小时。几道主菜都是卫焰生亲自烹炒的,并由他亲自端上桌摆好。其他厨师和服务员,只是打个下手和做些杂事。史长新在饭前特意洗了澡,换上了卫焰生所送的白短袖汗衫,“守窑人”几个字红得很鲜亮。九点整,车在门前停下来。“焰生兄,就此别过,后会有期!”“长新兄,从沩山村出发,这一路要经过不少古窑、老窑的遗址,我已通知各处的守窑人,把种灯光依次打亮,祝兄——我们的守窑人——一路顺风!”“谢谢!谢谢!”古窑、老窑的轮廓灯,工房周围的霓虹灯,流光溢彩,网约车如一尾猩红色的鱼,游在时弯时直的波光里。史长新的双眼涌出了泪花。一个月后,卫焰生收到史长新寄来的一个礼物:用经过裁截、磨削的古旧瓷片,由锔铜钉拼接成的一个小茶铛,接缝处用金缮法施以金汁,称得上是巧夺天工。卫焰生订制了一个玻璃匣,把茶铛置放进去,摆在殿堂的一张方案上,标签上写着:杭州史长新先生制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史长新和卫焰生为主角,叙述了史长新在醴陵淘瓷的经历以及与卫焰生的交往,情节简单却富有韵味。B.文中对醴陵制瓷历史的介绍,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突出了此地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C.卫焰生从快递信息猜出史长新的身份,这一细节表现出他的细心与聪慧,也表现了史长新的低调和疏忽。D.文中对古窑、老窑轮廓灯等灯光的描写以及将网约车比作鱼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烘托出离别时的温馨与不舍。7.关于文中史长新和卫焰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都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史长新来此淘宝捡瓷,卫焰生作为“守窑人”对陶瓷文化充满热爱并熟悉相关历史。B.卫焰生热情周到地为史长新安排饮食起居,还不辞辛劳地带领他参观窑口、捡瓷并讲述旧事,使史长新深受感动。C.两人的身份、经历相近,且都有着质朴善良的性格,在沟通中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从而建立起十分深厚的友谊。D.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尊重和欣赏,史长新赞赏卫焰生守护文脉的行为,卫焰生钦佩史长新在陶瓷修复方面的造诣。8.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守窑人”这一称呼的理解。9.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守窑人”指像卫焰生这样守护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人,他们保护着物质层面的窑址遗迹,传承着烧瓷窑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中华工匠文化的守护者。②史长新也自称“守窑人”,表明所有热爱陶瓷文化、传承陶瓷技艺与文化精神的人都是“守窑人”。9.①采用线性叙事,小说从史长新的到来到离开、赠送礼物,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展开。②双线并行的叙事线索,明线是史长新的活动,暗线是卫焰生作为“守窑人”对陶瓷文化的守护。【解析】【导语】这篇小说以“守窑人”为题,通过史长新与卫焰生的交往,展现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醴陵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通过两位主角的互动,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小说情节简单却富有韵味,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守窑人”这一意象,既指代卫焰生等当地守护者,也暗喻史长新这样的文化传承者。结尾处灯光与泪光的描写,将情感推向高潮,体现了文化守护者之间的深厚情谊。【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也表现了史长新的低调和疏忽”错误,根据“我见快递包上的收件地址是‘杭州博物馆’,便猜想你应是馆里修补古瓷器的大师”可知,卫焰生通过快递地址推测史长新身份,体现其细心与对博物馆工作的了解,而非史长新的“疏忽”。故选C。【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两人的身份、经历相近”错误,史长新是杭州博物馆修补古瓷器的相关人员,卫焰生是农民、店主、“守窑人”,两人的身份经历并不相近。故选C。【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根据“卫焰生是农民,是店主,还是这一片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许多义务‘守窑人’中的一个”“领着他到各个窑口参观,到窑口附近的山中、水边捡瓷,一边讲述关于瓷都的陈年旧事”可知,以卫焰生为代表的“守窑人”,不仅守护着古窑遗址等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通过讲述历史、带领参观等方式,传承着醴陵自东汉以来烧陶制瓷的技艺脉络与文化记忆,成为中华工匠文化的直接守护者。②根据“史长新在饭前特意洗了澡,换上了卫焰生所送的白短袖汗衫,‘守窑人’几个字红得很鲜亮”“用经过裁截、磨削的古旧瓷片,由锔铜钉拼接成一个小茶铛,接缝处用金缮法施以金汁”可知,史长新虽非本地居民,却通过淘瓷、修复古瓷(如制作茶铛)等行为,展现出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自称“守窑人”,表明“守窑人”的范畴不仅限于地域或职业,更涵盖所有以实际行动(如研究、修复、传播)守护陶瓷文化精神的人,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广泛性与共鸣性。【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结构和特点的能力。①根据“夏末秋初,将年满一个花甲的史长新……住进‘淘陶居’”“这一住就是二十天”“今夜,史长新该打道回府了”“一个月后,卫焰生收到史长新寄来的一个礼物”可知,小说以时间为轴,依次铺陈史长新的行程——从初到醴陵入住旅店,到停留二十天淘瓷、与卫焰生交往,再到离别时的宴饮、灯光送别,最后以卫焰生收到礼物收尾,事件发展顺序分明,符合读者认知逻辑。②根据“史长新到各个窑口参观、捡瓷”“与卫焰生喝茶聊天、设宴道别”“穿上‘守窑人’汗衫、赠送诗与茶铛”可知,小说通过史长新的外在行动(如捡瓷、寄快递、赠礼)和内在情感(如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与卫焰生的友谊),构建起直观的叙事主线。根据“卫焰生穿着印了‘守窑人’的汗衫,领着史长新参观窑口、讲述陈年旧事”“通知各处守窑人打亮灯光,祝史长新‘一路顺风’”可知,卫焰生的“守窑”行为(如守护遗址、传播文化)及史长新对“守窑人”身份的认同(“再说我也是‘守窑人’啊”),构成隐性线索,暗示陶瓷文化在代际与地域间的传承。两线并行,明线串联情节,暗线深化主题,共同展现“守窑”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薛能,字太拙,汾州人。会昌六年狄慎思榜登第。大中末,书判入等中选,补盩厔尉,辟太原、陕虢、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中违约金条款在财产分割纠纷中的处理
- 医院聘用人员正式合同4篇
- 车辆维修协议合同7篇
- 互联网直播平台合作协议:内容审核与版权保护
- 智能家居社区商铺租赁与智慧家居解决方案合同
- 离婚自愿放弃财产及权益处理的全套协议
-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合同审计与监督办法
- 铁路货运专线承包合同6篇
- 噪声鲁棒性提升-洞察及研究
- 物流服务师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消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医疗科室外包合同协议书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
- 2025年医院安全员安全技能测试
- 网络安全技术培训
- 超级充电综合站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 《云计算与大数据》课件第3章“大数据”关键技术与应用
- 2025-2026学年人教大同版(2024)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兽医实验室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2026学年陕旅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