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突出中心:让主旨成为引领全文的“灯塔”——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记叙要素写作向主题立意写作过渡的关键期。多数学生能够叙述完整事件,但普遍存在“记流水账”、中心模糊、详略不当等问题。他们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而非抽象的理论说教。◎教材定位: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专题,承接前两单元“写出人物精神”和“叙事要完整”的训练,为后续“如何选材”打下基础。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均为典范文本。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准确说出“中心”的定义和重要性;◎能识别课文中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理解详略安排、细节强化、线索贯穿的原理。技能目标:◎能运用“阅读导航图”分析文本;◎能修改平淡段落使其中心突出;◎能写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的200字片段。情感目标:培养“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有效表达和交流。三、教学重点通过详略得当、细节强化和线索贯穿三种方法突出文章中心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识中心·明详略(一)导入:对比发现(8分钟)【教师活动】出示两个开头片段:◎片段A:“今天发生了很多事。早上起床吃了早饭,然后去上学。数学课很难,语文课学了新课,中午吃了土豆丝……(继续罗列)”◎片段B:“那个清晨,我第一次懂得了离别的重量。火车站台上,母亲红肿的双眼至今烙印在我心里……”【提问引导】哪个片段让你更想读下去?为什么?片段B可能围绕什么中心来写?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活动】快速反应,对比分析两个片段的差异。(参考答案:1.片段B。因为它开门见山,有明确的情感和画面(离别、母亲红肿的双眼),能立刻引发共鸣和好奇。而片段A像流水账,没有重点,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2.中心:通过车站送别瞬间,表达对母爱和成长的深刻感悟。看出依据:“懂得了离别的重量”:直接点明中心是关于“离别”的深刻体验和“成长”。“母亲红肿的双眼”:这个特定细节将中心具体指向了无私而深沉的母爱。)【设计意图】通过强烈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有无中心的差异,激发学习需求。(二)概念建构:什么是中心(15分钟)【核心讲解】中心是文章的魂,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那句话。它像灯塔,指引所有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像红线,串起散落的珍珠。【课文深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心分析:◎明确中心:童真乐趣与束缚教育的对比。◎证据分析:标题对比:“百草园”(自由天地)对比“三味书屋”(规范教育)。篇幅分配:百草园描写占全文60%以上。情感词语:“乐园”“无限趣味”对比“严厉”“规矩”。◎深度讨论:鲁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百草园?这些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鲁迅详写百草园,是为了建立强烈对比。其作用是:正向寄托:将百草园描绘成“乐园”,极致展现童真乐趣与生命自由,这是他心中美好人性的理想寄托。反向衬托:用百草园的“趣”与自由,反衬三味书屋的“乏”与束缚。笔墨越多,对比越强,对刻板教育的批判就越有力。核心目的:通过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极致对比,深刻揭示教育制度对天性的压抑这一中心。)《往事依依》中心新析:◎中心提炼:文学启蒙对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结构解剖:开篇点旨:年华似流水,几件事历历在目→〖详写之一〗山水画沉醉——审美启蒙;细节:“徜徉于山水之间”“仿佛身临其境”→〖详写之二〗千家诗意境——文学启蒙;细节:“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略写之三〗国文老师讲课——情感启蒙→〖升华〗回忆往事,催我不断奋进◎教学处理:通过梳理文章结构,直观显示详略分布。特别指出:作者详写的是最能体现“文学影响人生”这一中心的事件,略写其他。【阅读导航图】【提问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发一张

“阅读导航图”,它能像地图一样,指引我们一步步准确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来一起按照上面的步骤探索一下吧!发放学习单:1.从标题推测中心:__________2.找出重复出现的词:__________3.重点描写部分:__________4.作者抒情议论句:__________5.我的中心概括: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个学习单的核心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将抽象的“找中心”思维过程,转化为一套清晰的、有步骤的行动指令。它就像一份“寻宝图”,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文章的核心。具体来说,每个步骤的目的如下:第1步:从标题推测中心目的:培养学生预判和猜想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一步让学生学会从第一印象抓取关键信息,带着假设去阅读,提高阅读的针对性。第2步:找出重复出现的词目的:训练学生发现关键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是作者强调的核心概念或情感线索,是揭示中心的“高频信号”。3.重点描写部分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详略安排。作者不惜笔墨详细描写的地方,通常就是与中心关系最密切的内容。这一步教会学生“看作者做了什么”,而不是“听作者说了什么”。第4步:作者抒情议论句目的:抓住直接点题的“金句”。这是作者最直接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地方,是揭示中心思想最直接的突破口,相当于“宝藏”本身。第5步:我的中心概括目的:整合与输出。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学生将前四步发现的零散“证据”进行综合、提炼,用自己的话形成对文章中心的完整、准确的理解,完成从“分析”到“总结”的闭环。总而言之,这个学习单的目的是:化难为易,化虚为实。把“把握文章中心”这个难以捉摸的阅读高阶能力,分解成几个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简单步骤,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阅读分析的效率和效果。)(三)技法突破:详略得当(20分钟)【原理讲解】详略的本质是选择。就像拍照片,对焦主体,虚化背景。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或不写。【对比训练】情境:写“运动会”。◎平淡版:按时间顺序写开幕式、比赛、颁奖全过程。◎升级版:重点描写1500米比赛中一名同学坚持到底的过程(详),其他项目一笔带过(略)【课文印证】回扣《往事依依》:◎为什么详写看山水画和读《千家诗》?因为这些经历最能体现“文学启蒙影响人生”的中心。初中老师讲课内容较简略,因其典型性不如前两个事例。【写作口诀】中心思想明方向,重要内容详细讲,次要内容一笔过,详略得当才像样。【当堂练习】以“餐桌边的谈话”为题,设计详略安排:中心选项:A.家的温暖B.代沟与理解C.饮食文化传承选择其中一个中心,规划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参考答案:选择中心:A.家的温暖。规划详略安排:详写核心对话与细节:重点描写家人间分享一天中琐碎但温暖的小事(如爸爸工作上一个小成就、妈妈遇到的一件趣事、我在学校的一个发现)。特写镜头:家人互相夹菜的动作、听到趣事时开怀大笑的表情、提到烦恼时其他人关切的眼神。环境氛围渲染:热汤冒出的蒸汽、温暖的灯光、窗外寒冷的天气与屋内暖意的对比。2.略写其他内容:饭菜的具体种类(可一笔带过,如“一桌家常菜”)。谈话的开始和结束过程(如“我们像往常一样开始吃饭”、“谈话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与“温暖”主题无关的争论或分歧(即使发生也快速略过)。通过以上安排,所有笔墨都聚焦于表现“温暖”这一核心感受,使中心突出,情感鲜明。)第二课时:强中心·善表达(一)复习巩固(5分钟)【快速问答】◎什么是文章中心?(文章的魂)◎确定中心后,首先要考虑什么?(详略安排)◎《往事依依》中,作者最详写的是哪件事?(读《千家诗》)(二)技法深化:多管齐下突出中心(25分钟)1.细节强化法——让中心“看得见”【原理阐释】细节是中心的放大镜。通过特写镜头般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你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案例分析】对比《窃读记》两个版本:◎平淡版:“我躲在书店角落里看书,很怕被老板发现。”◎原文版:“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技法提炼】◎动作细节化:“躲”→“踮起脚尖”“溜到书架间”。◎心理具体化:“害怕”→“心怦怦直跳”“既怕又盼”。◎感官激活: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描写。2.线索贯穿法——让中心“串得起来”【概念解析】线索是穿起珍珠的线,可以让散落的材料形成整体,共同为中心服务。【课文例证】《散步》中的“路”:◎开始: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亲情);◎中间:走不过去的地方(责任);◎结尾:背起前行(传承)。分析:“路”既是实际的道路,也象征人生的道路,贯穿全文,突出中心。3.综合运用示范主题:“温暖”◎中心确定:师爱的温暖。◎详略安排:重点写课后辅导场景(详),其他关怀事例概括(略)。◎细节强化:老师嘶哑的声音、窗外的夕阳、笔记上的红批注。◎线索贯穿:“光线”变化(夕阳余晖→台灯光亮→心中温暖)。(三)升格训练(15分钟)【病文诊断】出示学生习作片段:我的妈妈很关心我。她每天给我做早饭,送我上学。晚上还辅导我写作业。有一次我生病了,她一直照顾我。【集体会诊】◎中心是什么?(母爱)◎存在什么问题?(空洞、概括、无细节)◎如何修改?(选择一件事详写,加入细节)【升格示范】那个深夜,台灯在数学题册上投下昏黄的光晕。妈妈粗糙的手指指着题目,声音因连日劳累而沙哑:“这里,辅助线应该这样画……”窗外的月光洒在她泛白的发丝上,我突然发现,原来时光早已偷走了她的青春。【对比分析】◎中心更突出:通过深夜辅导一件事体现母爱。◎细节生动:灯光、手指、声音、白发等细节。◎线索清晰:以“时间”为线索(深夜→发现白发)。(四)实战演练(15分钟)【写作任务】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个不低于600字的记叙文。【写作导航图】我的中心:通过______事,表达______重点描写哪个瞬间:______最打动人的细节:______方法选择:□详略得当(重点写1个场景)□细节强化(至少3处具体描写)□线索贯穿(用一个意象或词语串联)词汇银行:(提供相关词语备用)【评价标准】中心明确(3分)详略得当(3分)细节生动(2分)线索清晰(2分)附:范文《那一刻,我长大了》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父亲的书房里切出明暗交错的条纹。我蹲在书架最底层翻找旧课本,指尖突然触到一团柔软的物事——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旧毛衣。【第1段大意:

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和起因(找课本),通过触觉意外发现一件被精心珍藏的“旧毛衣”,立刻设置了悬念。】那是件手工编织的深蓝色毛衣,肘部已经磨得发亮,袖口有些脱线。我怔住了,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十二岁那年冬天,我无意中说同学都有妈妈织的毛衣。第三天清晨,这件毛衣就出现在我床头,针脚歪歪扭扭,却厚实得像一道铠甲。【第2段大意:

详细描写毛衣的外貌(深蓝色、磨亮的肘部、脱线的袖口),初步交代其来历(源于“我”童年一句无心的虚荣话),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一部分(第12段):起因。发现物证,设置悬念。】“找到了吗?”父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我慌忙把毛衣塞回去,却带出了抽屉里的旧相册。照片雪花般散落,我拾起最旧的一张——年轻的父亲抱着婴儿的我,身上穿的正是这件深蓝色毛衣,只是那时还崭新挺括。【第3段大意:

情节的第一次转折。父亲的询问导致相册散落,一张旧照片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第一个物证,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崭新的毛衣让“我”怔住。】我的手指抚过相片背面,忽然触到一行凹凸的文字。翻过来,是父亲工整的字迹:“通宵赶完图纸,终于在下雪前织好了儿子的毛衣。愿他永远温暖。”【第4段大意:

情节的决定性转折。照片背面的字迹是揭开所有真相的“钥匙”,它直接将父亲的深夜忙碌与编织毛衣联系起来,彻底颠覆了“我”的原有认知。】电光石火间,我明白了什么。那个冬天,父亲连续加班到深夜,眼睛里总是布满血丝。有次我起夜,看见他坐在客厅沙发上,手指飞快地动着,我以为他在玩手机……【第5段大意:

情感上的铺垫。基于新发现,记忆被重新解读和理解(父亲的加班、深夜的背影),内心充满震惊与愧疚,为下文的情感爆发积蓄力量。】【第二部分(第35段):发展。追溯往事,真相浮现。】记忆的碎片重新拼合:那些他推掉的应酬,那些清晨出现的我爱吃的豆浆油条,那些我抱怨时他歉意的笑容。原来他所有深夜的“忙碌”,都是在用他画设计图的手,一针一线地编织着我的任性与虚荣。【第6段大意:

行动上的爆发。“我”抱着毛衣冲进客厅,与父亲当面对质,将积累的情感推向顶点。】我抱着毛衣冲进客厅。父亲正戴着老花镜看报,午后的阳光将他花白的鬓角染成金色。我什么也说不出口,只是把毛衣递给他。【第7段大意:

父亲的反应。父亲“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了”的神态和语言,将他深沉、笨拙甚至有些羞涩的爱表露无遗。】父亲愣了一下,随即不好意思地笑了:“怎么找出这个了?织得不好,那会儿现学的……”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肘部的磨损处,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第8段大意:

我的观察与感受。视线模糊中,“我”看到了更多爱的细节(领口的刺绣、歪斜的针脚),完成了对父爱的彻底解读。】我的视线模糊了。我看见毛衣领口内侧绣着小小的“生日快乐”,尽管我的生日在夏天;看见那些歪斜的针脚里,藏着一个男人全部笨拙的爱。这个曾经连纽扣都不会缝的男人,为了儿子一句无心的话,在无数个深夜里与毛线搏斗。【第9段大意:

顿悟的时刻。“我”哽咽着说出请求,这是成长的宣言,标志着从被动接受爱到主动理解并渴望回报爱的转变。】【第三部分(第69段):高潮。情感对质,完成顿悟。】“爸,”我的声音哽咽,“今年冬天,你教我织围巾吧。”【第10段大意:

父亲的回应。父亲眼中闪动的“光芒”和舒展的皱纹,是无声的欣慰与情感的共鸣,完成了父子间一次无声的深度交流。】父亲抬起头,眼睛里有光芒轻轻闪动。那一刻,我看见他眼角的皱纹像毛衣的纹路一样舒展开来。没有拥抱,没有长篇大论,只是静静地对视中,有一种温暖如同毛衣般将我们包裹。【第11段大意:

总结“长大”的内涵。由具体事件上升到理性认识,点明“长大”是学会看见“沉默的付出”和“笨拙的针脚”里所藏的爱。】我仍然不会编织,但我学会了看见——看见爱有时藏在歪斜的针脚里,藏在磨薄的肘部,藏在所有沉默的付出中。那件毛衣我至今珍藏,它不是最漂亮的,但每一个线头都系着一颗父亲的心。当我终于读懂那些笨拙的针脚时,我知道,那一刻,我真正长大了。【第12段大意:

深化中心,收束全文。将“毛衣”实物升华为“一颗父亲的心”,最终再次点题,强调“读懂那些笨拙的针脚”的那一刻,就是真正长大的时刻。】【第四部分(第1012段):结局。升华主题,深化中心。】【写作技巧点拨】1.详略得当,布局精巧:◎详写:“发现毛衣”、“读照片背后的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