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文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委而去之。(3)文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本文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本文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8)文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9)文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0)文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11)文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12)文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13)文中,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的好处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二、问题梳理: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答案】“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答案】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6.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成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对比。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破。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列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9.[学习孔孟精神]下面是班上同学为学习孔孟精神而捜集、改写的一副对联,请从下面备选短语中选取一个恰当的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备选短语:和为贵守礼法择朋友常自省上联:居家当思别尊卑有益于己【答案】下联:处世尤宜守礼法无愧于心《富贵不能淫》知识点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总结起来比较重要的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3.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答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答案】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案】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答案】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答案】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答案】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9.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答案】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0.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答案】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答案】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1.《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2.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1处)(1)舜/发于畎亩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4.根据要求填空。(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原文词语回答)(2)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用原文回答)(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4)上天要将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思想、生活、行为这三个角度来磨炼他,磨炼的好处是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5.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道理:说明逆境出人才6.“舜发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虽出身贫贱,但历经磨难后,最终都有所作为的事例,说明逆境能够造就人才,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7.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一类人?【答案】“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8.文章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变式提问: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答案】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9.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答案】举例论证个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观点。10.简要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答案】: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过渡,由六位明君贤臣的事例过渡到要成就大事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1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13.文章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结束全文,在表达上有何作用?【答案】总结全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深化主题,更鲜明地点出论点。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案】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先举了六个人物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15.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答案】“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要知错、认错、改错,有积极进取之心,总结经验教训。1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答案】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17.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画线句子得到的启发。(划线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答案】我们在学习中,一足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能。1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答案】例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    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