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单元突破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产

品。贫富差距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A.文字的普遍使用B.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出现D.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下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

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文字的普遍使用”是在人类文明产

生以后,排除A项:定居生活的出现源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排除C项;“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是在人

类文明产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美洲大陆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公元前7000年前后,培育了玉米、甘薯等

农作物;非洲的农业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尼日尔河上游附近和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尼罗河流域独立

发展起来的;约公元前1.1万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已经培育了水稻。由此可知()

A.农业从美洲向亚非地区拓展B.美洲是世界最早农业发源地

C.文明发生呈现出多源多样性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古代是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业独立起源发展,培育出

独特的农作物,说明文明发生呈现出多源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农业对亚非地区产生了影响,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农业发展时间更早一些,排除B项;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多样性叙述过于

绝对,不符合史实,文明的多样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3.有学者对《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用词频率进行统计,“阿维鲁”(泛指自由人)最为常用,其次就是“贝勒”

一词,表示某物的所有者,如“田主”“奴隶主”“房主”“大牲畜的主人''"园主''等。这反映出当时占巴比伦王国

()

A.重视保护公民自由B.王权与神权相统一

C.法律体系较为完备D.私有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所有者”的用词较多,反映了此时对物

品所有权的重视,这是古巴比伦奴隶制私有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虽提到“自由人”的使用频率最

高,但主要是为了区分自由人和奴隶,而非强调公民的自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当时古巴比伦王国

王权与神权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和框架,不能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

C项。故选D项。

4.古代西亚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

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而在占代埃及的那尔迈调色板中,也有类似的那尔迈头戴王冠,在鹰

神荷鲁斯帮助下击打敌人的场景。这反映了()

A.文化遗存印证古代的文明时代B.两处文明均为政教合一的国家

C.早期文明发展的血与残酷性D.农耕文明具有区域性扩张潜力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西亚和古代埃及。据题干描述的占代西亚和古埃及的艺术品,包括石碑、印章以及那尔迈调

色板中的场景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化遗存都是占代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们印证了古代文明

的存在和发展,A项正确:虽然这些场景可能表明了统治者具有宗教和世俗的双重权力,但并不能直接说

明这些文明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B项;题干中的场景确实展现了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这不是主

旨,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农耕文明的区域性扩张潜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其来源如下表。由此可知,古代埃及()

地区阿拉伯地区北非(除埃及)埃及本土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欧洲其它地区东亚

数量15箱890箱1704箱41箱24箱2箱44箱111箱

A.成为世界贸易交流的中心B.对外交流范围呈扩大趋势

C.陶瓷器工艺处于领先地位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十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

可知,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出土的陶瓷器来源于欧亚非三洲,此外还有众多本土生产的陶瓷器,这表明当

时埃及不仅对外商、业贸易繁荣,本土手工根也获得长足发展,即工商业经济较为繁荣,D项正确: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埃及并不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埃及有众多来自欧亚非三洲的陶瓷

器,并未涉及这些陶瓷器先后到来的时间,无法得知埃及对外交流的范围变化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涉

及世界各地陶骁器制作工艺的对比,无法得出古埃及陶究器工艺处于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

项。

6.大量史料证实,南部埃及经历了两个干旱周期,第一次出现在20000年前左右至公元前70)0年,第二

次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第一次干旱使人们集中到尼罗河谷地,而第二次干旱使整个东北非洲只限于

尼罗河谷和少数绿洲才适合人类生存。这反映了在古埃及()

A.环境变迁关系社会兴衰B.尼罗河推动文明进入巅峰

C.农业生产活动经常中断D.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中“两个干旱周期X第一次干旱使人们集中到尼罗河谷地,而第二次干旱使

整个东北非洲只限于尼罗河谷和少数绿洲才适合人类生存”可知,T•旱使得古代埃及人向尼罗河一带靠近,

因为尼罗河流域有水源可以发展农业,这也使得尼罗河一带的经济最为发达,而其他干旱地区则变得更为

落后了,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环境变迁影响社会兴衰,并未体现尼罗河推动文明进入巅峰,

B项理解错误,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两次干旱,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活动经常中断,C项表述夸大化,

排除C项;材料强调环境变迁影峋社会兴衰,“人类生存面临着浬重危机”理解片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除D项.故选A项。

7.种姓制度在印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

组织为一体,创造出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这反映了种姓制度()

A.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保证社会分工合理化D.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它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

创造出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可知,种姓制度在印度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能够将不同的

人协调组织为一体,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强调种姓制度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提到种姓制

度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排除B项;保证社会分工合理化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种姓制

度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强调其消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8.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形成种姓制度,印度人以人体部位来比喻种姓制度:婆罗门是属于嘴巴部分,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匕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占代(希腊)。据题意可知,占代雅典的戏剧中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进行了谴责,认为雅典民众容易受

到政治家的煽动,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弊端,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并不是强调古代雅典的政治生活缺乏法律保障和妇女追求政治权利,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抽签选举的

内容,抽签选举导致权力滥用也是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1.大流上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大流上亲自从王室成员或波斯贵族

中挑选。总督在波斯语里的意思是“王国的保护者”,代表皇帝对行省进行统治。尽管有的行省总督由同一家

族继承,但是必须要取得皇帝的批准。这说明,波斯的行省制度()

A.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B.由波斯人担任最为重要的职务

C.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D.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央官僚体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任命波斯人担任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且总督人

选都在王室成员或波斯贵族中产生,这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A项正确;总督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职务,排

除B项;任命波斯人中的王室成员或贵族,不会扩大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

实行总督制度,没有涉及中央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古代文明在扩展中形成了跨洲际的帝国,下图所示帝国()

A.首次将西亚、北非文明统一起来B.奴隶起义频发导致帝国走向覆灭

C.继承了西亚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D.欧亚传统商路保持长期贸易联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亚历山人帝国时期(亚欧)。据题干所示的亚历山人兴国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人

大帝在征服过程中,确实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了西亚和北非,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可以说

是首次将这些地区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起来,A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的灭亡并非主要由于奴隶起

义频发,而是由于帝国分裂、继承权争夺等多重因素导致的,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在政治制度上既有

希腊的民主传统,也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某些制度元素,但并非简单继承,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

亚历山大帝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情况,而非欧亚传统商路的贸易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基督教是巴勒斯坦地区反对罗马帝国高压统治的产物,在其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多次镇压。然

而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

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这一转变反映*()

A.罗马帝国放弃了传统的高压统治B.巴勒斯坦摆脱了罗马的控制

C.基督教成为维护罗马统治的工具D.基督教的信仰出现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4世纪之后,受统治危机困扰的罗马帝国皇帝逐步改变对

基督教的政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借此以维护日益衰落的帝国统治,C项正确;放弃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巴勒斯坦摆脱罗马统治问题,材料的主旨是罗马帝国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排除B项:根

本变化,说法错误,排除D想项。故选C项。

14.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某一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是: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

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

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根据上述材料,该地所属的国家()

A.3世纪基督教成为国教B.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帝国

C.4世纪末分裂为两部分D.向被占领地区推广希腊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司,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世纪(罗马)。据“2世纪……商品汇聚地……这里看不到……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结合所学,

可判断该地所属是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C项正确:4世纪基督教成为国教,排除A

项;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亚欧丰的帝国,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向被占领地区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

项。故选C项。

15.据记载,十八王朝时期(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古埃及从腓尼基、叙利亚输入各种农产品和手工艺

品,从黎巴嫩输入木材,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赫梯输入铁,并向爱琴海诸岛及希腊输出黄金、象牙、石

制器皿、手工艺品以及陶制品。这反映了当时古埃及()

A.科技和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B.积极吸收东西方先进文化

C.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突出作用D.农业经济领先于欧洲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古埃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埃及从东方腓尼基、黎

巴嫩等国输入农产品、木材等,又向欧洲输出黄金、象牙等,说明其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的商业贸易,没有体现古埃及的科技和制造业情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

是商业贸易,没有涉及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古埃及农业经济领先于欧洲地区,排除

D项。故选C项。

16.距今7000年一4()0()年前,主要文明古国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传说,

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

子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这反映了()

A.自然环境相似造成文明的趋同B.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相似性

C.经济发展推动阶级社会的出现D.古代各个文明间的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距今7000年—4000年前(世界)。据材料“距今7000色一4000年前,主要文明占国相继由新石器

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传说,都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可知,这些体现

了文明的相似性,而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

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这些又体现了文明的多元性,所以题干所述反映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与相似性,B

项正确;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都属于大河流域,但又存在明显的不同,而其文明也

是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与题意和史实均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讲述主要文明古国阶级社会的出现,

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文明占国存在着多元性与相似性并存的特点,这不是交流频繁的结果,而是

各自独立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12分)文明的标准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

称之为“文明三要素”。如果依据这样的标准,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的历史。

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可知,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

文明没有冶金木,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木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图案也木被认可为文

字。随着世界各地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的进展,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各地可以有符合自己古代社会

发展特色的文明形成标准。

我国学术界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为参考,更重要的是,百年考古获得的极为

丰富的考古材料,揭示出中华文明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有独特的发展道路,我国学术界理应提出相

应的文明标准。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

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1)阅读材料,分析“文明三要素”为什么不能作为文明社会的普遍性的标准?(6分)

(2)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的三个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中,任选其二,结合所学进行论述。(6分)

【答案】(1)“三要素”仅仅是依据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概括出来的,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中华文明、美洲

文明印度文明、与“三要素”并不完全符合;各地区的文明应该具有各自特色的文明标准,而不是套用别的地

区的标准。(3点6分)

(2)【选答一】生产、人口和城市:生产方面,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出现。

人口方面,在中国南北各地出现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聚落,如同满天星斗。城市方面,古史传说中

的“万邦”证明大量城市的存在,考古发现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城市,陶寺是城市的代表性的遗存(回答良渚

等重要新石器时代城市均可)。(3分)

【选答二】分工、阶层分化和阶级:考占发掘证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社会分工口

益明确: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

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3分)

【选答三】王权和国家:古史关于“三皇五帝”和“禅让”的传说与国家的产生相关。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

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学生回答良渚或红山的相关考古学证据亦

可)。(3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

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可得出“三要素•”仅

仅是依据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概括出来的,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根据材料“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

这,三要素,”可得出中华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与“三要素”并不完全符合;根据材料“国际学术界普遍认

为,世界各地可以有符合自己古代社会发展特色的文明形成标准”可得出各地区的文明应该具有各自特色的

文明标准,而不是套用别的地区的标准。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占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

社会标准:……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可以选择第一、二点进行论述。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如观点

一:生产、人口和城市。可从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商业也逐渐分离出来等方面说

明生产方面标准;在中国南北各地出现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聚落,如仰貂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

渡文化等说明人口方面标准;可从古史传说种的“万邦”证明大量城市的存在,如陶寺遗址就是典型代表等说

明城市方面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任选两个观点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是由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组成的政治共同体,周王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治者。周王

室直接控制的王畿(包括丰镐和洛邑)被称为“中国”。西周文献中的“中国”也被比作“夏”,大多指

向周王族,故''夏”均为单数:这时的“蛮夷”既有受封为异姓诸侯者,也有游离于西周之外者。春秋时

期,“夏”逐渐扩展为“诸夏”“华夏”。“中国”不再是周王室独享的领地和权力中心。《左传》记载,

东夷诸国与鲁国朝贡多达数十次;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曾奏“夷狄之乐”。战国时期,随着周王

影响力的式微,政治共同体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华夏共同体。诸侯兼并大大拓展了华夏间的深度同质

化和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华夏文化认同日趋强劲。战国时,诸侯追求的是变法图强,以中央集权制度实现

“中国”境内华夏文化共同体的一统,即“以中国一统”。战国诸子津津乐道于对华夏共祖的探究,对“夷

夏”是否一体则鲜有关注。

——摘编自武沐等《大一统视域下的司马迂炎黄共同体理论》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曾将古希腊城邦定义为“一个政体之下的公民共同体”。这里的“政体”一词

的希腊文本义即为“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起,希喝城邦制度确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法.著

名的例子有斯巴达的莱库古立法和雅典的梭伦立法,此外还有米提林的皮塔科斯”制定了法律,但却未建

立政体”等记载。有的“立法者”不仅为自己的城邦立法,甚至还为其他城邦立法。古代希腊城邦共同体

的政体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宪法”或者“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的。现代西方社会高度分化,人们的民

主生活和希腊城邦公民共同体生活全然不同。古代希腊人并未完全发展出为了保障个人自由而必须限制国

家权力的观念。即使在雅典民主政治之下,公民个体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实际上置于公民集体的监督之下。

尽管苏格拉底并不认同民主政治,但他最终还是遵从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不愿逃避城邦对他的判决。

——摘编自黄浑《希腊城邦政治与西方法治传统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华夏共同体形成的背景和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与华夏共同体的不同点,并说明古希腊城邦

政治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关系。(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先秦时期的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形态差异的认识。(2分)

【答案】(1)背景:西周政治文化的影响;诸•侯兼并,华夏认同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百家

争鸣的文化影响。(2点2分)

意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

繁荣。(2点4分)

(2)不同:古希腊城邦共同体强调公民的地位,注重法律的作用;华夏共同体更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和文化

认同。(2点4分)

关系:古希腊城邦政治强调“直接民主”,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间接民主”,提供了某些基础:希腊城邦共

同体的政体各不相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这为现代社会的法治传统提供了雏形(2点4分)

(3)认识:先秦时期的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政治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的华夏共同体更注重血缘、文化

和政治上的统一,而希腊城邦共同体则更强调公民个体的自由和城邦的自主性。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

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也体现了各自历史发展的独特路径。(2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西周文献中的,中国’也

被比作,夏二大多指向周王族,故,夏,均为单数;这时的,蛮夷,既有受封为异姓诸侯者,也有游离于西周之

外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侯兼并大大拓展了华夏间的深度同质化和对

异质文化的排斥,华夏文化认同日趋强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谐侯兼并,华夏认同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

一“战国时,诸侯追求的是变法图强,以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中国,境内华夏文化共同体的一统”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战国诸子津津乐道于对华夏共祖的探究,对,夷夏'是否一体则鲜

有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的文化影响。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侯兼并大大拓展了华夏间的深度同质化和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华夏文化认同日

趋强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根据材料一“战国时,诸侯追求的是变法图强,

以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中国‘境内华夏文化共同体的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后来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根据材料一“战国诸子津津乐道于对华夏共祖的探究,对‘夷夏'是否一体则鲜有关注。'‘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繁荣。

(2)本题是对比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一个政体之下的

公民共同体”与“希腊城邦制度确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立法。著名的例子行斯巴达的莱库古立法和雅

典的梭伦“.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共同体强调公民的地位,注重法律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左

传》记载,东夷诸国与鲁国朝贡多达数十次;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曾奏,夷狄之乐'。”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华夏共同体更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和文化认同。

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二“现代西方社会高度分化,人们的民主生活和希腊城邦公民共同体生活全然不同。

古代希腊人并未完全发展出为了保障个人自由而必须限制国家权力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

邦政治强调“直接民主”,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间接民主”,提供了某些基础;根据材料二,,但都是以,宪法'

或者,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的“结合所学知以可知,希腊城邦共同体的政体各不相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

下来,这为现代社会的法治传统提供了雏形。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诸侯兼并大大拓展了华夏间的深度同质化

和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华夏文化认同日趋强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政治形

态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的华夏共同体更注重血缘、文化和政治上的统一;根据材料二”即使在雅典民主政

治之下,公民个体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实际上置于公民集体的监督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而希腊城邦共

同体则更强调公民个体的自由和城邦的自主性;再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差异反映了两

种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也体现了各自历史发展的独特路径。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

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厘、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他们使

整人西欧与罗马制度背道而驰,走入了长达1()00年的封建社会。从哥特人的“二元政治”“族群分海到法

兰克人的“封建采邑”“领主自治”。无一不导向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

用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是西方文明的习惯。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制摩论页之别,

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

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成政治终极目标。这是包括五胡在内的众多非江游群能够融入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思想基础。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其中饱含着深沉的“命运

共同体”情感。这些情感.是仅凭外来理论描述中国的人难以理解的。

—摘编自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加蛮族入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趋向,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宏观历

史认知?(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6世纪中国、西欧不同历史走向的原因,该材料的研究有何意义?(6分)

【答案】(1)相同趋向:都因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引发长期战乱(迁都),走向分裂。(2分)

不同趋向:中国再次统一;欧洲长期分裂割据(或小国林立)。(2分)

历史认知: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2分)

(2)原因: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马化);日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族性自限的文明习惯。(2

分)

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汉化);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华夷无间和族群融合观念。(2分)

意义:形成整体史观;破除西方中心研究范式;树立命运共同体情感。(1点2分)

【解析】3)趋向: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4—6世纪中国和罗马。相同趋向:根据材料“北方少

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可知,都因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引发长期战乱(迁都),走向分裂。不同趋向:根据材料“隋朝再次统一中国

(589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可知,中国再次统一;欧洲长期分裂割据(或小国林立)。认知:本题

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4—6世纪中国和罗马。结合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异同的史实得

出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元性。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6世纪中国、西欧。西欧:据材料二“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

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得出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马化);据材料二“独

立分散的政治格局”得出口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据材料二“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得出族性

自限的文明习惯:中国:据材料二“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制摩论页之别,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得出中国少

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汉化);据材料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得出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据材料

二”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

成政治终极目标”得出华夷无间和族群融合观念。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6t±纪中国、西

欧。据材料二“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得出形成整体史观、破除西方中心

研究范式;据材料二“,命运共同体,情感”得出树立命运共同体情感。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索,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