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攀龙诗歌(含答案)_第1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攀龙诗歌(含答案)_第2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攀龙诗歌(含答案)_第3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攀龙诗歌(含答案)_第4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攀龙诗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攀龙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唯余青草王孙路,不属未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范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蟹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

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浜然描绘的是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却表现了自己初到塞北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

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

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

景,极具动态感。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郡斋

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那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注:金虎署,指刑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之情。

B.“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

C.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

D.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情感亦丰富,包含了愤慨和感伤等情感。

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春元美①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

李攀龙

凤城杨柳又堪攀,谢眺西园未拟还。

客久高吟生白发,春来归梦满青山。

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

闻道鹿门⑵妻子在.只今词赋且燕关咒

【注】①王世贞,字元美。这首诗是李攀龙在王世贞的宴席上写给谢茂秦的诗作。②

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境内。相传汉末庞德公携妻子隐居此山,采药未还。③燕关,燕地的关

塞,此指代北京城。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谢眺西园未拟还”一句以“谢眺”比谢茂秦,既切合其姓,又符合其诗人身

份“

B.颔联中“满”用字精巧,巧妙地表现了谢茂秦因久客他乡、年事已高,故而思乡情切。

C.尾联中写谢茂秦虽已携妻子归隐,但作者仍希望其能在京城一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

负。

D.本诗句句叙述,但又化叙述为抒情,使事中生情,事更动人,情中有事,情更三满。

6.有人评价“此诗虽为席间酬赠之作,但情真语挚”,清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攀龙

白羽②如霜出寒寒,胡蜂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季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②白羽:羽书,

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俞,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

势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

不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策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

气氛。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度写得非常的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句“征人”看月

相照应。

8.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杪放歌(节选)

李攀龙

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社门复不妨3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注】李攀龙,明代文学家。嘉靖三十五年,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因难以忍

受上司倨傲作风,辞官归乡,隐居白雪楼。岁杪,岁木。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中以“劝君”开头,直抒胸臆,既是诗人对世人的劝诫,也是诗人的自勉。

B.诗人运用第二人称“君”而不用“我”,更有利于抒情,感染力、鼓动性也更强。

C.末二句是诗人的自爆之词:歌声疏拙,不合时宜,缺乏韵味,因为放歌非其所长。

D.岁杪时分,最易令人心生感慨,这首诗正唱出了诗人的心声,如同诗人的自画像。

10.中间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楼

敬美)兄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下平日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交代活动缘起,说徐子与久病初愈因想念朋友,于是模仿兰亭集会,写信

邀请朋友在吴地聚会修禊。

B.“永和三日”“兰亭事”呼应了题中的“修禊”,使读者通过对兰亭盛事的联想,感受

这次聚会的热闹气氛,

C.“一时艺苑人亡恙”中“亡恙”一词,既关联徐子与身体恢复健康之事,也表达了诗

人对朋友们的美好祝愿。

D.“吴下”两句融入王羲之兰亭集会一事,以借该地胜景、王氏兄弟风流衬出吴下山川

佳美、群贤毕至的盛况。

14.诗歌的尾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徉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①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处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跄?【注】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

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访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处指

代远行的皇甫演。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

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慰愚,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

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的“天涯宣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访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

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

C.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访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

预计友人大约初秋可抵达被贬之所。

D.诗歌尾联主要运用用典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也流露出

对官场黑暗的强烈不满。

E.就诗歌的章法、布局和构词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带有盛唐送别诗的影子,但细细比

较能发现李诗的别具妙旨处,可见他不是一味模仿。

16.《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

行赏析。

答案

1.A2.①“欲投万里封侯笔”用典,引用班超投笔从戎之事,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

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②“愧我谈经费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

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喜悦之情”错误。首联抒发的是诗人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意思是:想要投笔从戎到万里外建功立业,封侯

显赫,但惭愧的是做学问的我已经两鬓斑白了。作者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

作者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

可是,如今已经双鬟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全诗展现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缅怀往昔、

关注时事、立志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从“欲投万里封侯笔”中班超投卷

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则抓关键词,“愧”“鬓有华”,表达出

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3.C4.①远离官场:诗人因病或假借生病,不再关心官场之事;②皈依道家(或归隐

之心):“拟草玄经”表明了其皈依道家的心迹;③未能完全解脱的无奈:“还未成”透露出

诗人仕宦之心已无,但还没有完全解脱的无奈。

【解析】3.此题考核诗款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渺小”不当,诗中重点表现的是“孤单二故选C。

4.此题考核分析诗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实际是分析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先简单的复述

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诗句表达得到情感,此题由“病起少吏事”分析“远离官场

通过“拟草玄经”分析“反依道家”:根据“还未成”分析“未能完全解脱的无奈”等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

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察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

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艰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

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5.C6.颈联写谢茂秦生逢明时却无意出仕,以布衣身份广交天下之士;

①对谢茂秦不意功名、淡泊情怀的敬仰。

②对谢茂秦明时不遇的惋惜O

③对谢茂秦知交天下的称项。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谢茂秦虽已偕妻子归隐”错误,尾联是说谢茂秦虽然目前游走京师,最终仍然要像隐

士庞德公一样,偕妻子高懑故乡。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写谢茂秦身处清明盛世,正是可以出仕为帝室效力的时候,他却托病不起,甘以布衣终

其身;虽然无官无禄,清寒贫苦,却结交遍天下。

上句对谢茂秦甘做布衣,不意功名,表达敬仰;其实暗含了作者对谢茂秦身处清明盛世却怀

才不遇的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下句对其以布衣身份结交天下,表达颂扬。

7.B8.①望月,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表现征人怀念家乡的愁情:②夜月之下无数“征

人”“马上”.驰胜,雄壮的场面也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③又蕴含了希望元美勉力

边务,不辱使命的感情。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运用拟人”理解错误,“胡烽不断接长安”应是运用借代手法,“胡蜂不断”借指异族频

频入侵,“长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我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一首送别诗,元美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

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

气氛,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寒,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

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屑力守

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

(2)从诗中三•、四句分析,“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中的月是边寒诗中最常见

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更显壮阔、悲凉、腺胧、凄清。诗中的“一片西山月”,

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暗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

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其中“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连,“月”又同下

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征人看月,蕴含着征人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

雄心。“马上看”写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途中或巡逻边境时,抽头看见高悬空中的明月,表

明他们思念远方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但又时刻准备着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誓死战斗。

【点晴】译文: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

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

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

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9.C10.反问、反贪和对比。每句均先运用反问,强调世人皆说“宦游乐”“有炎凉”:

再以“君”弃官不恶、杜门不妨与之对比,表现出“君(诗人)”鄙弃官位、超凡绝俗的可

贵品质。两个“如君”形成反复,一唱三叹,突出了“君(诗人)”的美好形象。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缺乏韵味,因为放歌非其所长”赏析不正确。末二句意为:纵然歌声粗疏笨拙,不

合时宜,却余韵悠悠,别有所长。看似自嫌,实则自负。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作答时首先要指出

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

运用该表达技巧有注幺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田幺情感。

“何人不说宦游乐''"何欠不说有炎凉”,采用了反问句式,用“何人不说”“何处不说”写

出人世常态,强调人人都认为“宦游乐”“有炎凉”;

第二句以“复不恶”“复不妨”来与前一句的“宦游乐”“有炎凉”进行对比,体现出诗人认

为“弃官”“杜门”远远好过世人皆觉“乐”的官场沉浮,也不必担忧世间炎凉的人生态度,

反映他厌弃官场,不被凡尘俗事拖累身心的高洁品格;

两个',如君"形成反复,者韵上一咏三叹,有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层层加深地渲染出诗人

高洁的形象。

【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夺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的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11.B12.①对高洁雅正志向的坚守。诗题用宋玉对楚王问时讲述的“阳春白雪”故事

展现了作者曲高和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②对山林美丽风光的喜爱,颔联将“大清河”“长白山”拟人化,“抱”“邀”二字传神而富

有情谊,表达了诗人对眼前佳山秀水的依恋之情。

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颈联用嵇康和陶渊明的骐故表达自己仰慕前代名士、渴望归隐林泉

的人生追求。

④对功名富贵的释然。尾族“浮云”暗用《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典,“片

影瓢摇落酒杯”似要将功名富贵这些“浮云”都消融于酒中,笑醉当下,忘怀得失。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细雨空蒙”有误,原文“积雨开”是雨停了的意思:

C.“完仝相同”错误,上朕“无那嵇生成懒慢”说他没有嵇康“懒慢”6勺性格挣点;

D.“雄浑、壮阔”概括不当。选取“空林”“浮云”“大清河”“长白山”等意象,营造出开

阔苍茫的意境。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注释说“白雪楼”系诗人隐居时所筑别业,取“阳春白雪”之意命名的。此诗名曰《白雪楼》,

用宋玉对地王问时讲述的“阳春白雪”故事展现了作者曲高和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表明了诗人对高洁雅正志向的坚守。

首联首句诗人用“空林”“积雨”等意象,渲染雨天的空蒙色调和气氛。

颔联,诗人将“大清河”“长白山”拟人化,一个“抱”字,凝练描绘大清河环绕孤城而流

转,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孤城在大清河拥抱之下,更加妩媚动人;一“邀”字,言长白山的

夕阳余晖,为长白山主动邀请,从而使画面有了一层暖意,营造出一种开阔苍茫的意境,表

达了诗人对眼前佳山分水的喜爱和依恋之情。

颈联,诗人借嵇康拒仕、陶潜归隐的历史典故,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自己仰慕前

代名士、渴望归隐林泉的人生追求。

尾联,“片影瓢摇落酒杯”意为:似要将功名富贵这些“浮云”都消融于酒中,笑醉当下,

忘怀得失。“浮云”一词暗用《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典,诗人以物自喻,

用“浮云”与“酒杯”作比,言静观所得,喻逍遥不羁,寄托出诗人放达超脱、旷达悠闲的

心境。

总之,全诗以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功名富贵的释然,对得失忘怀的超然淡泊的心

态。

13.D14.①以“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无法参与活动的心理状态;

②将吴地朋友聚会时“搦管传觞”的盛况与自己的冷清作对比;

③通过“自白头”的夺张描写,表达诗人身在中原无法参与盛事的羡慕和遗憾之情。

【分析】13.本题考在学生理解常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融入王羲之兰亭集会一事,以借该地胜景、王氏兄弟风流衬出”错误,结合诗歌标题和

注视二可知,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