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检测卷(带答案)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检测卷(带答案)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检测卷(带答案)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检测卷(带答案)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检测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检测卷带答案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一、单选题

1.根据我们目前所学知识,获取氧气的途径有多种。如果采用以下物质分解的方法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

消耗原料质量最小的是

A.H2OB.H2O2C.HgOD.KMnO4

占燃

2.对化学方程式2H#02=2^0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氯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等于2个水分子

B.两个氢气和一个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个水

C.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3.“艾灸”是中华医学的瑰宝,利用艾草燃烧放出的热量刺激体表特定部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草

含有的黄酮素(G5H10O2)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黄酮素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1

B.黄酮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D.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6和HzO

4.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

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丙的性质在反应前后一定不变

C.丁一定属于化合物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3:16

5.乙醇俗名酒精,现有乙醇(C2H50H)和乙醛(CH3cH0)的混合物共13.5g,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

后生成26.4gCO2,则生成HzO的质量为

A.12.6gB.25.2gC.13.5gD.27g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是19

B.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7:13

7.在A+3B=2C+3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6B.32C.64D.96

8.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转化观: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守恒观:l()g水加热生成l()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组成观:氧气和臭氧组成元素相同

D.微粒观:氯化铉是由钱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

数据如卜.表。卜.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YZW

反应前的质

20m1614

量(g)

反应后的质

466050

量(g)

A.m的数值为64

B.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C.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D.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10.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结构观:+O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

B.分类观: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C.变化观:在一定条件下,CO2和CO可以相互转化

D.守恒观:2g碳与4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6g二氧化碳

11.密闭容器中盛有CH4和O?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待

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和Ch的

质量比为()

A.4:13B.3:10C,2:7D.12:13

12.使用卜图所示实验装置,通过红热的玻璃导管引燃红磷来验证放量守恒定律。卜列图像中,能够体现

该实验过程中锥形瓶内物质质量与时间关系的是

1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课重要的学科素养:

(I)为探究分子的性质,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动手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资料:

酚歌溶液遇氮水显红色,氨气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

①小连同学做了图【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

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

了。

②图n的实验探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乙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甲烧杯中溶液仍没有变色,说明

了o

③小组同学对图H实验进行改进,共同设计了如图【n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填“屋、“b”或

“同时”)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为了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可进行的操作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组同学对氨水的制取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获悉,氮气溶十水可制得氨水。如卜图所不,是一

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2)二百多年前,化学家拉瓦锡利用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原理,采用图IV装置测出氧气约占空气体

积的他将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得到红色粉末(HgO),他乂把红色粉末放在另外容器

里加强热,最终得出了空气成分的结论。

①对比图IV和图V实验,图IV中曲颈瓶中的水银与图V中的作用相同。

②写出图V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该实验时,下列做法合理的

是O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B.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C.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D.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14.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12)、二氧化氯(CIO。等,二氧化氮是世界

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牛爆炸,

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Kh)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

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研究人员发现:l.Omg/L氯气与O.5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

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C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

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三氯甲烧(pg/L)三氯甲烷Sg/L)

255-•—0.3m^L,40℃

O.5mg/L,4O℃

20

—0.3mg/L.4(rC

153

-A-l.0mg/L.40*C

10

4.0m&1..4(rC

01020304050时间⑥010203040SO时间(卜)

图I氨气浓度和消毒时间对三奴甲烷产生情的影响图2二找化笨浓度和消毒时间对三短甲烷产生ht的影响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

通过不断完善制备与应用技术,二氧化氯在净水领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依据短文内容,同答下列问题。

(I)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用“一”连线:

Cl2化合物

C1O2单质

(2)二氧化氯可以用作消毒剂与其很多物理性质密不可分。请举一例加以说

(3)需要现场制二氧化氮的原因

(4)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5NaClO2+=4CIO2+5NaCl+2H2O

(5)40℃时-LOmg/L的C12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的规律

(6)40℃时CIOz浓度在0〜50h对产生三氯甲烷产生量的影响

(7)对比图1和图2,找出能说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

的依据:

15.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部分产物略去)。请回

答相关问题:

(1)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化学式是O

(2)分离空气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

I、分离液态空气法:液态空气气化时首先分离出氮气,则沸点:氮气氧气(近填“高于”、”等

于'’或"低于此过程发生的是(填”物理域“化学”)变化。

II、用分子筛分离:分子筛是一种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孔径的固体,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

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则分子大小:氮气氧气(选填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氮原子,"R77R7”表示催化剂,观察下列微观图,合成氨气

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变化顺序为(将卜面三张图用序号排列)。反应前后氮兀素的化合价—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夕曼2,23B於盘。C区分冶凶

(5)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当容器中氨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时,测得氨的含量分别与温度和压强的

关系如图所示。那么按下列条件进行合成氨反应,氨的含量较高的是(填字母)。

0o

8o

6o

4o

2o

O

压强/大气压

A.200大气压和300CB.200大气压和500c

C.400大气压和300℃D.400大气压和500℃

一定条件

(6)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CO2^^^CO(NH2),+R,则R化学式是

16.下列是教材中常见的实验装置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对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实验一和实验二是两组对比实验。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_

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关于实验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需取等量硫进行实验

②集气瓶中的水可用细沙代替

③在密闭容器中完成该实验,可防止空气污染

(2)实验二中,为了验证木炭燃烧的产物,实验完成后,应分别向两个瓶气体中倒入,

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木炭燃烧的产物是。

(3)以上两组对比实验可以说明物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时,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分子的数目越—

(填“多”或“少)反应就越剧烈

(4)实验三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做该实验时,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用地烟钳夹持,在酒精

灯上加热。待铁丝红热后,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该实验中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

是,通常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的目的

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o

17.二氧化钵因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研究小组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通过焙烧MnCOi制取MnO?,剩

(2)加热到:300〜600c时,镒的氧化物会分解产生一种常见气体,这种气体的化学式为o

(3)请计算焙烧46.0gMnCC>3理论上可制得MnO?的质量是多少?

A

(写出计算过程)(已知:生成MnO2的化学方程式为2M7iCg+O2-2MnU2+ZCU2)

(4)如果反应温度达到900c时\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o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辞析】【解答】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44gli8g14g=4心。

解:设表达式中B的式量为x

4+38=2C+3D

14g48g44g18g

283x

班=驾解得X=32

283x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来解答。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解析】【解答】解:假设反应后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则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100gx36%=3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则甲烷的质量为:

C12

36g+7^—=36g+/=48g,故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8g-36g=12g,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

CZ741O

2H2

12g=12g108g。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前混合气的

ri1o

总质量为100g+108g=208g,其中氧气的质量为208g-48g=160g,所以反应前CK和02的质量比为48g:

160g=3:10。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来解答。

12.【答案】D

13.【答案】(1)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a;微热V管处的浓氨水(合理即

可);化合反应

占燃

(2)红磷;4P+5O2^^2P2O5;AC

【解析】【解答】(1)①小连同学做了如图I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

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

从微观角度证明了空气中的分子间隔比水中的分子间隔大;②观察到乙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甲烧杯中

溶液仍没有变色,说明了氨分子是不断运动;③小组同学对图II实验进行改进,共同设计了如图111实验,

在实验中观察到a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进入玻璃管后先向上运动);为了快速观

察到实验现象,可进行的操作是利用酒精灯对浓氨水加热;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一定条件下,氮

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此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①图IV中加热时汞能跟氧气反应,图V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②图V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

占燃

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燃烧匙内盛放的红磷要过量,目的是完全消耗装置

内的氧气,否则测定结果偏小,A正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

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错误;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否则瓶内气体逸出,

会造成结果不准确,C正确;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

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测定结果偏小,D错误;

【分析】(1)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且气体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且随温度升高运动

速率加快,"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2)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测定氧气含量原理及注意事项分析。

(I)①小连同学做了如图I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

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

明了空气中的分子间隔比水中的分子间隔大;

②观察到乙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甲烧杯中溶液仍没有变色,说明了氨分子是不断运动;

③小组同学对图II实验进行改进,共同设计了如图IH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a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氨

气密度比空气小,进入玻璃管后先向上运动);为了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可进行的操作是利用酒精灯对

浓氨水加热;

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一定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此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

合反应;

(2)①图IV中加热时汞能跟氧气反应,图V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

点燃

②图V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A、燃烧匙内盛放的红磷要过量,目的是完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否则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

项说法错误;

C、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否则瓶内气体逸出,会造成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瞬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卜,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枳,

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Co

化合物

14.【答案】(1)

C102单质

(2)二氧化氯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中无危险性,可用于自来水消毒

(3)二氧化氯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所以需要现场制得

(4)4HC1

(5)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变化不明显

(6)二氧化氯的浓度为().8mg/L时,三氯甲烷的产生量最大,其次是0.5mg/L,二氧化氯的浓度为().3mg/L

时,三氯甲烷的产生量最小(合理即可)

(7)在0〜50h内,0.5mg/L二氧化氯比1.0mg/L氯气产生的三氯甲烷都少

15.【答案】(1)N2

(2)低于;物理;大于

(4)CBA:降低

(5)C

(6)H2O

16.【答案】(1)氧气的浓度;①③

(2)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3)多

占燃

(4)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3Fe+2O2=FeP4

17.【答案】(1)300℃

(2)02

A

2M71CO3+。2—2”北。2+2c。223046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