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2023年新高考语文分类复习(新高考)_第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2023年新高考语文分类复习(新高考)_第2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2023年新高考语文分类复习(新高考)_第3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2023年新高考语文分类复习(新高考)_第4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2023年新高考语文分类复习(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九、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自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

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八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八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

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

“非”,都不是判断词。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

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干鄢》)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例如:

承前省。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

之者。[承前省主语]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承后省。如: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

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

吾氏二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

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疣,往往而死者相藉也J7T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

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

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

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

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

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

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

“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

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

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倒装句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

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⑦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李朝威《柳毅传》)

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⑪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

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

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⑤彼且恶(何)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⑥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⑦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⑧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

⑩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

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

⑥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③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④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⑤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建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

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

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

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

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

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

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5、定语后置(近几年高考常考)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凡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工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6、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

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囱战”。(《鸿

门宴》)

②“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促织》)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十国也》)

③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孰与君少长?一一与君孰少长?(史记《鸿门宴》)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邺风•静女》)

⑫兄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⑬ra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⑭f主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⑮命坐于灵虚之下。(李朝威《柳毅传》)

7、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

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

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列子《愚公移山》)

②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袁宏道《虎丘记》)

③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④美哉,我少年中国。

8、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

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

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

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

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

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

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

呢)

【随学即练】

(一)找出下面短文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书生故事

书生酒醉,见道旁凉棚下西瓜,大喜:得无赐我清凉乎?天赐我清凉,我何辞为?天热食

瓜,不亦快乎?艳阳在上,不为盗者乎?况我付钱,何罪之有?言毕,坐而食之,非甜而酸,

非淮酸透口舌,抑亦酸透牙齿,牙齿为酸汁所侵,不问而食,宁知此瓜酸涩耶?执而不通,书

生之谓也。须臾,瓜尽。凉棚里瓜农潜出:子非饱读圣贤书之书生欤?宁知汝为盗邪?偷食西

瓜,不匪则盗,随我见官,如何?书生酒半醒:子非知书达理之人与?缚我送官,无乃不可乎?

独不怜书生无缚鸡之力乎?与其送官,孰若我题诗于纸扇卖之?瓜农色少解,取邕墨,笑问曰:

安能缚知书达理之人见官哉?其惧府衙之刑具乎?我岂非良善之人哉?若题诗于纸扇,抵瓜之

直,何如?子之书孰与蔡京?书生大言不惭:先生有所不知,乡人皆以吾之书为当世第一也,

是次有“天下一绝”之誉。你未亲见,庸知吾之书逊于奏京乎?瓜农笑曰:不输蔡京者,世间

罕有。然则此时不题诗,无以为证也。书生狂笑挥笔,,俊顷,书成。瓜农观之,其字尚不如私

塾少年,大怒,扯柳条鞭之:狂而无用之书生,何其多也!

(-)找出下面短文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书生者,读书之后生也。入酒肆,坐于一隅,须臾,不见小二上前,遂怒:“小二安在?”

宾客方大快朵颐者,皆振恐。小二趋前:“客官何呼?客官见谅……”书生怒不止:“吾坐此久

矣!安在汝能急人之困也?交友当不以老幼之别,待客当不以贵贱之分。汝欲何为?”“吾何

错之有?此非书塾,可不拘礼法,饱读诗书者不余欺也!虽无筋骨之强,必有口舌之利,先生

之喟也!小二犹恐见辱于先生也!”书生正襟危坐,取大元宝一只于袖中,掷桌上,日:“此则

菜肴之资也。熟牛肉入口即化者,一斤;竹叶青窖藏十年者,二斤;小菜精致可口者,四磔!”

小二色愈恭。书生日:“甚矣,前倨而后恭!为天下笑者,何也?为百姓所不齿者,何也?诗

书之不读,礼节之不知。为俗世之风所驱,尔等皆为所虏!悲哉,世也!唯利是图者,惟富贵

者马首是瞻!世风日下,甚于乱世,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谁与归?”小二诺诺而去。

(-)【自我校对】

1、得无赐我清凉乎?

【翻译】“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天赐我清凉,我何辞为?

【翻译】我为什么要告辞呢?

3、天热食瓜,不亦快乎?

【翻译】不是很畅快吗?委婉的反问。

4、艳阳在上,不为盗者乎?

【翻译】不算是盗贼吧?不为……乎?

5、况我付钱,何罪之有?

【翻译】有什么罪过呢?

6、非甜而酸

【翻译】不是甜的却是酸的。非……而……

7、非惟酸透口舌,抑亦酸透牙齿

【翻译】不只酸透口舌,而且酸透牙齿。“非惟……抑亦”意为“不只……而且”

8、牙齿为酸汁所侵

【翻译】牙齿被酸汁侵害。

9、不问而食

【翻译】不问就吃。不……而……

10、宁知此瓜酸涩耶?

【翻译】哪里知道这瓜是酸涩的呢?

11、执而不通,书生之谓也

【翻译】说的就是书生啊。……之谓也

12、子非饱读圣贤书之书生欤?

【翻译】“非……欤”,意为“不是……吗”

13、宁知汝为盗耶?

【翻译】“宁……耶”意为“哪里(怎么)……呢?”

14、偷食西瓜,不匪则盗

【翻译】不是土匪就是盗贼。不……则……

15、随我见官,如何?

【翻译】怎么样?

16、子非知书达理之人与?

【翻译】你不是知书达理的人吗?非……与?

17、缚我送官,无乃不可乎?

【翻译】“无乃……乎(欤)”意为“恐怕……吧”

18、独不怜书生无缚鸡之力乎?

【翻译】难道不可怜书生无缚鸡之力吗?

19、与其送官,孰若我题诗于纸扇卖之?

【翻译】与其送官,哪里比得上

20、安能缚知书达理之人见官哉?

【翻译】“安……乎”“安……哉”,意为“怎么……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