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益阳沅江市城区中小学市内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卷【附解析】_第1页
2025年益阳沅江市城区中小学市内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卷【附解析】_第2页
2025年益阳沅江市城区中小学市内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卷【附解析】_第3页
2025年益阳沅江市城区中小学市内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卷【附解析】_第4页
2025年益阳沅江市城区中小学市内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卷【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益阳沅江市城区中小学市内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卷【附解析】第一部分公共基础知识(3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A.培养创新型人才B.落实立德树人C.推进教育公平D.提高教育质量2.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应聚焦核心素养,体现()的育人导向。A.知识本位B.能力本位C.素养本位D.应试本位3.沅江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强市”战略,重点推进的三项工程不包括()。A.校园安全提升工程B.教师队伍提质工程C.数字化教育赋能工程D.普通高中扩容工程4.某教师因学生未完成作业,要求其课后留校补写并联系家长,该行为()。A.侵犯学生隐私权B.违反“双减”政策C.属于合理教育管理D.构成变相体罚5.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小学科学课周课时不低于()。A.1节B.2节C.3节D.4节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教师在课堂上引用沅江本地民歌《洞庭渔歌》作为教学素材,符合“用好用活地方课程资源”的要求。()2.学生课间在教室追逐受伤,学校若已尽到安全教育和管理职责,则不承担赔偿责任。()3.“双减”政策下,教师可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周末校内学科拓展活动,但不得收费。()4.教师通过微信班级群公开批评学生作业错误,属于正常教学反馈,不构成侵权。()5.沅江市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教师编制由教育局统筹管理,学校不得自行招聘教师。()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结合沅江市“教育强市”战略,谈谈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五育融合”。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学校保护”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第二部分教育专业知识(40分)一、案例分析题(15分)案例: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岳阳楼记》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①播放沅江洞庭湖实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衔远山,吞长江”的地理特征;②分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之”“其”等虚词的用法;③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组织学生讨论“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④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忧乐’”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问题:请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分析该教师教学环节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二、论述题(25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请结合具体学科(如语文、数学),论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并举例说明。第三部分学科专业知识(语文,30分)一、阅读理解(1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问题:《沅江的芦苇荡》①沅江的秋,是从芦苇荡里漫开的。晨雾未散时,整片芦苇像被揉碎的云,白茫茫一片,风掠过,便翻涌成银色的浪。②小时候,我常跟着爷爷去芦苇荡割苇叶。他说,芦苇是洞庭的孩子,根须扎在淤泥里,却把最干净的叶子献给人间。我们用苇叶包粽子,编凉席,甚至在饥荒年月,苇根还能熬汤充饥。③后来,芦苇荡成了生态保护区。每年候鸟迁徙季,白鹭、灰鹤停在苇丛里,影子落进水里,分不清哪是鸟,哪是云。护苇员老周说:“以前割苇是讨生活,现在护苇是守生态,日子越过越明白。”④深秋的夜晚,我坐在江堤上,看芦苇在月光下轻轻摇晃。风里有苇叶的清香,混着江水的潮湿,这是沅江的呼吸,也是岁月的回响。问题:1.第①段中“漫开”一词的表达效果是什么?(3分)2.第②段通过爷爷的话,体现了芦苇的哪些品质?(3分)3.结合全文,分析“沅江的呼吸”的深层含义。(4分)二、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问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问题:1.解释加点词:“予观夫巴陵胜状”(胜:);“前人之述备矣”(备:)(2分)2.翻译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分)3.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后文内容分析。(5分)三、教学设计(10分)请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落花生》(许地山)为内容,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方案。要求:目标明确、环节清晰,突出“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教学,包含学生活动设计。试卷解析第一部分公共基础知识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2.C解析:2022版课标明确课程以素养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3.A解析:沅江市“教育强市”战略重点包括教师提质、数字化赋能、普高扩容,校园安全是基础但非重点工程。4.C解析:教师要求学生补写作业并联系家长,属于正常教育管理,未超出合理范围。5.B解析:2024年科学教育指导意见规定小学科学课周课时不低于2节。二、判断题1.√解析:利用本地民歌作为教学素材,符合课程资源开发的“地域性”原则。2.√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3.√解析:“双减”允许校内自愿拓展活动,禁止收费。4.×解析:公开批评可能伤害学生人格尊严,属于侵权。5.√解析:“县管校聘”改革核心是编制统筹,学校需按教育局计划招聘。三、简答题1.参考答案:①科学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分层设计;②实践性:增加探究、劳动等类型;③创新性:减少机械抄写,注重思维训练;④适度性:控制总量,符合年级要求;⑤针对性:结合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2.参考答案:①德育:挖掘沅江红色文化(如段德昌故居)融入课堂,培养家国情怀;②智育:利用数字化平台(如“沅教云”)优化知识传授,提升思维能力;③体育:推广本地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龙舟),增强体质;④美育:引入洞庭渔歌、芦苇画等本土艺术,提高审美素养;⑤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芦苇荡生态保护实践,培养劳动意识。3.参考答案:①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不得开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②开展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预案;③关爱特殊学生(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④禁止体罚、变相体罚,保护学生人格尊严;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辅导;⑥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第二部分教育专业知识解析案例分析题合理性分析:①环节①联系本地资源(洞庭湖),体现“文化自信”核心素养;②环节②落实“语言运用”(虚词掌握);③环节③聚焦“思维能力”(责任担当讨论)和“审美创造”(名句感悟);④环节④通过写作深化“文化自信”和“思维能力”。改进建议:①增加学生自主质疑环节(如“‘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能否替换为其他动词?”),提升批判性思维;②结合沅江当代发展(如生态保护案例),将“忧乐”精神与现实问题(如环保责任)关联,增强实践导向;③作业可分层设计(如基础层:整理“之”的用法;拓展层:采访长辈了解沅江人的“忧乐”故事)。论述题参考答案(以语文为例):落实要求需做到三点:1.跨学科融合:如学习《太阳》(说明文)时,结合科学课“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让学生用数据说明“太阳离地球有多远”,既训练语文表达,又强化科学思维。2.生活关联:教授《四季之美》(散文)时,组织学生观察沅江四季(春看芦笋、夏赏荷花、秋望芦苇、冬观候鸟),拍摄照片并配文字,将文本阅读与生活观察结合,培养“观察—感受—表达”的综合能力。3.主题整合:以“家乡文化”为主题,整合古诗(如刘禹锡《望洞庭》)、散文(《沅江的芦苇荡》)、口语交际(“我是沅江小导游”),通过“读—写—说”一体化设计,深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落实“文化自信”素养。第三部分学科专业知识(语文)解析阅读理解1.参考答案:“漫开”用拟人手法,写出芦苇荡秋色由点到面、逐渐扩散的动态过程,突出沅江秋景的柔和与辽阔,引发读者画面感。2.参考答案:①坚韧:根扎淤泥仍蓬勃生长;②奉献:叶子用于包粽子、编凉席,苇根救急;③朴实:不张扬却默默服务人类。3.参考答案:表层指芦苇荡的风声、苇叶清香与江水流动的自然气息;深层指沅江人世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如从割苇到护苇的转变),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的传承,是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体现。文言文阅读1.胜:美好;备:详尽。2.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3.作用:承上启下。“予观夫巴陵胜状……气象万千”总结前文对岳阳楼景观的描写;“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引出后文“迁客骚人”因景生情的两种不同情感(悲和喜),为最后提出“古仁人之心”做铺垫。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会认“亩、播”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吩咐”等词语;2.能概括“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主要内容,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3.结合生活实例,感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环节:1.导入(3分钟):展示花生实物,提问:“花生和苹果、石榴有什么不同?”引发兴趣。2.初读感知(8分钟):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时间: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主要人物:我们/父亲;事件重点:翻地、播种/收获、尝鲜/讨论价值)。3.精读探究(18分钟):-活动1:分角色朗读“议花生”对话,圈出父亲评价花生的关键词(“埋在地里”“不好看”“很有用”),对比苹果、石榴的“挂在枝头”“好看”“有用”,讨论:“父亲为什么更看重花生?”-活动2:教师讲解“借物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