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物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生物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生物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生物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生物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生物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某研究测量100名健康成年人的空腹血糖值(mmol/L),计算得均数为5.1,标准差为0.8。若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约95%的个体空腹血糖值范围为()A.5.1±1.64×0.8B.5.1±1.96×0.8C.5.1±2.58×0.8D.5.1±0.82.欲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甲组n=80,乙组n=75),应选择的统计检验方法是()A.两独立样本t检验B.配对t检验C.卡方检验D.秩和检验3.线性回归分析中,决定系数R²=0.75表示()A.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75B.因变量的总变异中75%可由自变量解释C.自变量的变异中有75%由因变量引起D.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为25%4.某队列研究观察吸烟与肺癌的关系,计算得风险比(HR)=2.3(95%CI:1.8~2.9),P=0.001,结论应为()A.吸烟组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组的2.3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吸烟组肺癌发病风险是不吸烟组的2.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吸烟组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组高2.3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吸烟组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组高2.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中,组间变异反映()A.随机误差B.处理因素的作用C.处理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共同作用D.个体差异6.生存分析中,截尾数据的产生原因不包括()A.研究对象失访B.研究结束时事件未发生C.研究对象因其他疾病死亡D.研究对象发生目标事件7.某临床试验采用双盲设计,其主要目的是()A.减少选择偏倚B.减少信息偏倚C.减少混杂偏倚D.减少随机误差8.逻辑回归分析中,自变量X的回归系数β=0.693(OR=2.0),表示()A.X每增加1单位,事件发生概率增加2倍B.X每增加1单位,事件发生的优势比(Odds)增加2倍C.X每增加1单位,事件发生概率为2.0D.X每增加1单位,事件不发生的概率为2.09.欲分析某药物剂量(连续变量)与疗效(有效/无效)的关系,应选择的统计方法是()A.线性回归B.逻辑回归C.方差分析D.卡方检验10.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中,球对称假设不满足时,应采用的校正方法是()A.Bonferroni校正B.Greenhouse-Geisser校正C.Tukey检验D.Dunnett检验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t检验的应用条件及不满足条件时的替代方法。2.说明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及Pearson卡方统计量的计算公式。3.解释生存分析中“生存函数”与“风险函数”的定义及区别。4.比较完全随机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的异同点。5.列举三种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并说明其原理。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某研究比较两种降压药(A药、B药)的疗效,将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4周后,测量收缩压(mmHg)降低值,结果如下:A药组均数=18.5,标准差=5.2;B药组均数=14.2,标准差=4.8。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试检验两种药物的降压效果是否有差异(α=0.05)。2.某实验室检测10只小鼠的体重(X,g)与某基因表达量(Y,相对单位),数据如下表:|体重(X)|20|22|24|26|28|30|32|34|36|38||-|-|-|-|-|-|-|-|-|-|-||基因表达量(Y)|1.2|1.5|1.8|2.1|2.4|2.7|3.0|3.3|3.6|3.9|(1)计算X与Y的Pearson相关系数;(2)建立Y关于X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意义;(3)检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α=0.05)。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某研究团队开展一项“新型疫苗预防流感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400名18-65岁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疫苗组(200例)和安慰剂组(200例)。随访6个月,观察流感发生情况。结果:疫苗组30例发生流感,安慰剂组60例发生流感。(1)请列出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设计要素(研究类型、对象、分组方法、结局指标);(8分)(2)计算疫苗组与安慰剂组的流感发生率,并构建疫苗保护率(VaccineEfficacy,VE)的计算公式;(8分)(3)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检验两组流感发生率的差异(要求写出假设、检验统计量公式、计算过程及结论,α=0.05);(8分)(4)若该研究中部分受试者因外出失访,导致数据存在截尾,可能对结果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处理失访数据?(6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B4.B5.C6.D7.B8.B9.B10.B二、简答题1.t检验的应用条件及替代方法应用条件:①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②两独立样本t检验要求两总体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可通过Levene检验);③观察值独立。不满足条件时的替代方法:若数据非正态或方差不齐,可采用非参数检验(如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若为配对设计,可采用符号秩和检验。2.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公式基本思想:通过比较实际频数(O)与理论频数(E)的差异来推断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或构成比)是否有差异。理论频数E=(行合计×列合计)/总例数。若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差异越大,卡方值越大,越可能拒绝原假设。Pearson卡方统计量公式:χ²=Σ[(O-E)²/E],自由度ν=(行数-1)(列数-1)。3.生存函数与风险函数的定义及区别生存函数S(t):表示个体生存时间超过t的概率,即S(t)=P(T>t),反映生存时间的累积概率。风险函数h(t):表示在时间t时,尚未发生事件的个体在t时刻发生事件的瞬时速率,即h(t)=lim(Δt→0)[P(t≤T<t+Δt|T≥t)/Δt],反映事件发生的瞬时风险。区别:生存函数是累积概率,描述“活过t”的概率;风险函数是瞬时速率,描述“在t时刻死亡”的风险强度。4.完全随机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的异同点相同点:均用于比较多组均值差异,基本思想均为分解总变异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或处理变异、区组变异、误差变异);均要求数据正态、方差齐性、独立性。不同点:完全随机设计仅考虑处理因素,总变异分解为组间变异(处理因素+随机误差)和组内变异(随机误差);随机区组设计引入区组因素(如性别、年龄),总变异分解为处理变异、区组变异和误差变异,可减少误差,提高检验效率。5.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及原理①随机化:通过随机分配研究对象到处理组和对照组,使混杂因素在两组中分布均衡,消除其对结果的影响。②匹配:在研究设计阶段,使对照组与处理组在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上保持一致,限制混杂因素的变异。③分层分析:在统计分析阶段,按混杂因素的不同水平分层,分别计算各层的效应,再合并各层结果(如Mantel-Haenszel法),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三、计算题1.两独立样本t检验(1)建立假设:H₀:μ₁=μ₂(两药降压效果无差异);H₁:μ₁≠μ₂(有差异),α=0.05。(2)计算合并方差:S²c=[(n₁-1)S₁²+(n₂-1)S₂²]/(n₁+n₂-2)=[(29×5.2²)+(29×4.8²)]/(30+30-2)=[(29×27.04)+(29×23.04)]/58=(784.16+668.16)/58=1452.32/58≈25.04。(3)计算t统计量:t=(X₁̄-X₂̄)/√[S²c(1/n₁+1/n₂)]=(18.5-14.2)/√[25.04×(1/30+1/30)]=4.3/√(25.04×2/30)=4.3/√(1.669)≈4.3/1.292≈3.33。(4)自由度ν=n₁+n₂-2=58,查t界值表,t₀.05/2,58≈2.000(近似t₀.05/2,60=2.000)。(5)结论:t=3.33>2.000,P<0.05,拒绝H₀,认为两种药物的降压效果有差异。2.相关与回归分析(1)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n=10,ΣX=20+22+…+38=290,ΣY=1.2+1.5+…+3.9=25.5,ΣX²=20²+22²+…+38²=20²+22²=400+484=884,…,38²=1444,计算得ΣX²=20²+22²+24²+26²+28²+30²+32²+34²+36²+38²=400+484+576+676+784+900+1024+1156+1296+1444=(400+1444)+(484+1296)+(576+1156)+(676+1024)+(784+900)=1844+1780+1732+1700+1684=8740。ΣY²=1.2²+1.5²+…+3.9²=1.44+2.25+3.24+4.41+5.76+7.29+9.00+10.89+12.96+15.21=(1.44+15.21)+(2.25+12.96)+(3.24+10.89)+(4.41+9.00)+(5.76+7.29)=16.65+15.21+14.13+13.41+13.05=72.45。ΣXY=20×1.2+22×1.5+…+38×3.9=24+33+43.2+54.6+67.2+81+96+112.2+129.6+148.2=计算得:24+33=57;+43.2=100.2;+54.6=154.8;+67.2=222;+81=303;+96=399;+112.2=511.2;+129.6=640.8;+148.2=789。相关系数r=[nΣXY-ΣXΣY]/√[nΣX²-(ΣX)²][nΣY²-(ΣY)²]=[10×789-290×25.5]/√[(10×8740-290²)(10×72.45-25.5²)]分子=7890-7395=495;分母=√[(87400-84100)(724.5-650.25)]=√[(3300)(74.25)]=√(244,3300×74.25=3300×70=231000,3300×4.25=14025,合计245025),√245025=495;故r=495/495=1.0。(2)线性回归方程:b=(nΣXY-ΣXΣY)/(nΣX²-(ΣX)²)=495/3300=0.15;a=Ȳ-bX̄=25.5/10-0.15×(290/10)=2.55-0.15×29=2.55-4.35=-1.8;回归方程:Ŷ=-1.8+0.15X。回归系数b=0.15表示体重每增加1g,基因表达量平均增加0.15相对单位。(3)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总变异SS总=Σ(Y-Ȳ)²=ΣY²-(ΣY)²/n=72.45-(25.5)²/10=72.45-65.025=7.425;回归变异SS回=b²(nΣX²-(ΣX)²)/n=0.15²×3300/10=0.0225×330=7.425(或SS回=r²×SS总=1²×7.425=7.425);残差变异SS残=SS总-SS回=0;F=MS回/MS残=(SS回/1)/(SS残/(n-2)),因SS残=0,F→∞,P<0.001,回归方程极显著。四、案例分析题(1)研究设计要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18-65岁健康志愿者(400例);-分组方法:简单随机分组(疫苗组200例,安慰剂组200例);-结局指标:6个月内流感发生情况(二分类变量:发生/未发生)。(2)发生率与疫苗保护率:疫苗组发生率=30/200=15%;安慰剂组发生率=60/200=30%;疫苗保护率VE=(安慰剂组发生率-疫苗组发生率)/安慰剂组发生率×100%=(30%-15%)/30%×100%=50%。(3)卡方检验:①假设:H₀:π₁=π₂(两组流感发生率无差异);H₁:π₁≠π₂(有差异),α=0.05。②列联表:|分组|发生流感|未发生流感|合计|||-||||疫苗组|30|170|200||安慰剂组|60|140|200||合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