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试题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试题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试题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试题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错填、不填或填涂错误均无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志在北伐,但深知时日无多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学而》中,描述君子行为准则,强调“不迁怒,不负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陋室铭》中,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陋室虽简,但主人的德行足以彰显其价值。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价项羽之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提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自己忍受饥饿和寒冷。7.《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写山水之乐与人之乐相融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衡·订鬼》中,王充认为鬼神之说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文公重耳在狄国时,对其妻季隗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远见。10.《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人的心灵如果能够超越外物的束缚,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1.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核心论述?()A.“仁者爱人”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克己复礼为仁”2.《陋室铭》的作者是谁?()A.杜甫B.刘禹锡C.白居易D.王维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人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A.他们不愿与外界交往B.他们被山中的桃花迷住了,忘记了时间C.他们与外界隔绝,对外界的历史一无所知D.他们有意逃避历史,追求宁静的生活4.下列哪一项不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建议?()A.“亲贤臣,远小人”B.“以信代赏,以信代罚”C.“广开言路,慎思明辨”D.“先破后立,南征北战”5.《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A.司马迁B.司马光C.班固D.司马炎6.《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提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主要目的是什么?()A.表现自己的才华B.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C.讽刺当时的社会不公D.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7.《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写山水之乐与人之乐相融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体现了什么?()A.作者的酒量很好B.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C.作者的隐逸情怀D.作者的政治抱负8.王充在《论衡·订鬼》中认为鬼神之说源于什么?()A.人死后灵魂不灭B.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想象C.鬼神真的存在D.宗教信仰的教化9.《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文公重耳在狄国时,对其妻季隗说的话“吾不如也,无以居上”体现了什么?()A.他对季隗的赞美B.他对自身能力的怀疑C.他对政治权力的渴望D.他对季隗的思念10.《庄子·逍遥游》中,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来比喻什么?()A.人的形体B.人的心灵C.天地的运行D.万物的生长11.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方法论述?()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2.《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A.贫穷困苦,挣扎求生B.富裕安逸,无忧无虑C.战乱频仍,民不聊生D.隐居避世,与世无争13.《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志在北伐,但深知时日无多的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体现了什么?()A.他的出身B.他的志向C.他的生活状态D.他的政治立场14.《庄子·逍遥游》中,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来比喻人的心灵如果能够超越外物的束缚,就能达到怎样的境界?()A.自由自在B.超脱世俗C.荣华富贵D.权力地位15.《陋室铭》中,刘禹锡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比喻什么?()A.陋室的环境B.陋室的主人C.陋室的价值D.陋室的文化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简述《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表达的含义及其对后世学习观念的影响。2.《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辞别后主刘禅时,表达了怎样的忠诚和忧国之心?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3.《陋室铭》中,刘禹锡是如何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陋室的价值和主人的高尚品格的?请举例说明。4.《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现实意义?5.《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提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这对马生有何启示?请结合宋濂的经历,谈谈你对当代学生应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的看法。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写了山水之乐与人之乐相融的情景,这种“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种思想情感的现代意义的理解。2.《论衡·订鬼》中,王充提出了“鬼神之说源于人思”的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哲学意义?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王充这一观点的评价,并说说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五、翻译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将《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2.将《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翻译成现代汉语。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填空题答案及解析1.《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志在北伐,但深知时日无多的名句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此句出自《出师表》的开篇,诸葛亮以自谦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出身和平凡,但同时表达了他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并不追求名利地位的淡泊心态,为后面北伐的决心做铺垫。2.《论语·学而》中,描述君子行为准则,强调“不迁怒,不负能”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此句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关于“仁”的核心论述之一,强调君子应该具备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体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3.《陋室铭》中,刘禹锡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比喻陋室虽简,但主人的德行足以彰显其价值。解析:此句出自《陋室铭》,通过对比山和水的深度与高度,强调的是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物质,刘禹锡借此比喻自己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因为他德行高尚,所以同样值得尊敬。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名句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此句出自《桃花源记》,描述了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不知道外界的历史变迁,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5.《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价项羽之死的句子是“胜败乃兵家常事,成王败寇非英雄”。解析:此句并非出自《资治通鉴》,可能是对项羽之死的概括性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项羽的评价主要是批评他的刚愎自用和不懂变通,最终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6.《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提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用“以衾拥被,足肤皲裂而不知”形容自己忍受饥饿和寒冷。解析:此句出自《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通过描述自己求学的艰辛,包括忍受饥饿和寒冷,来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体现了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后辈的关怀。7.《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写山水之乐与人之乐相融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解析:此句出自《醉翁亭记》,欧阳修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欣赏山水美景的心情,而不是单纯地饮酒作乐,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8.《论衡·订鬼》中,王充认为鬼神之说源于“人之所恶,唯贫贱耳,人之所畏,唯死亡耳”。解析:此句出自《论衡·订鬼》,王充通过这句话解释了人们害怕鬼神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对贫穷和死亡的恐惧,体现了王充对鬼神之说的理性分析和批判。9.《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文公重耳在狄国时,对其妻季隗说的话“吾不如也,无以居上”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远见。解析:此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文公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自己不如季隗贤德,自己不能担当更高的职位,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对贤德之士的尊重。10.《庄子·逍遥游》中,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来比喻人的心灵如果能够超越外物的束缚,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解析: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通过描绘乘天地之势,驾驭六气之变,比喻人的心灵如果能够超越外物的束缚,就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体现了庄子对逍遥境界的追求。二、选择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核心论述?(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解析:A、B、D都是《论语》中关于“仁”的核心论述,而C项是《论语·里仁》中的内容,强调的是君子的行为准则,而不是“仁”的核心论述。2.《陋室铭》的作者是谁?(B.刘禹锡)解析:《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人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C.他们与外界隔绝,对外界的历史一无所知)解析:此句出自《桃花源记》,描述了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不知道外界的历史变迁,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4.下列哪一项不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建议?(D.“先破后立,南征北战”)解析:A、B、C都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建议,而D项不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建议。5.《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B.司马光)解析:《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对中国历史研究有重大影响。6.《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提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主要目的是什么?(B.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解析:宋濂通过描述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体现了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后辈的关怀。7.《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写山水之乐与人之乐相融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体现了什么?(B.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解析:欧阳修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欣赏山水美景的心情,而不是单纯地饮酒作乐,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8.王充在《论衡·订鬼》中认为鬼神之说源于什么?(B.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想象)解析:王充通过这句话解释了人们害怕鬼神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想象,体现了王充对鬼神之说的理性分析和批判。9.《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文公重耳在狄国时,对其妻季隗说的话“吾不如也,无以居上”体现了什么?(B.他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解析:晋文公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自己不如季隗贤德,自己不能担当更高的职位,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对贤德之士的尊重。10.《庄子·逍遥游》中,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来比喻什么?(B.人的心灵)解析:通过描绘乘天地之势,驾驭六气之变,比喻人的心灵如果能够超越外物的束缚,就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体现了庄子对逍遥境界的追求。11.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方法论述?(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析:A、B、C都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方法论述,而D项是《论语·为政》中的内容,强调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现了孔子的学习态度。12.《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B.富裕安逸,无忧无虑)解析: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平宁静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13.《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志在北伐,但深知时日无多的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体现了什么?(B.他的志向)解析:诸葛亮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自己虽然出身平凡,但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北伐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远见。14.《庄子·逍遥游》中,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来比喻人的心灵如果能够超越外物的束缚,就能达到怎样的境界?(A.自由自在)解析:通过描绘乘天地之势,驾驭六气之变,比喻人的心灵如果能够超越外物的束缚,就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体现了庄子对逍遥境界的追求。15.《陋室铭》中,刘禹锡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比喻什么?(B.陋室的主人)解析:刘禹锡通过对比山和水的深度与高度,强调的是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物质,刘禹锡借此比喻自己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因为他德行高尚,所以同样值得尊敬。三、简答题答案及解析1.简述《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表达的含义及其对后世学习观念的影响。解析:此句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关于“学”的核心论述之一,表达了学习的过程应该不断实践和复习,从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君子应有的境界。对后世学习观念的影响是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带来的内在快乐。2.《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辞别后主刘禅时,表达了怎样的忠诚和忧国之心?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解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对自己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他自比“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表明自己虽然出身平凡,但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北伐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他多次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表达了对先帝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后主刘禅的期望,希望他能珍惜人才,励精图治。3.《陋室铭》中,刘禹锡是如何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陋室的价值和主人的高尚品格的?请举例说明。解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陋室的价值和主人的高尚品格。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通过对比山和水的深度与高度,强调的是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物质,刘禹锡借此比喻自己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因为他德行高尚,所以同样值得尊敬。4.《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现实意义?解析:陶渊明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生活,表达了对和平、富裕、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对现实社会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提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这对马生有何启示?请结合宋濂的经历,谈谈你对当代学生应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的看法。解析:宋濂通过描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对当代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四、论述题答案及解析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写了山水之乐与人之乐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