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八年级(下)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分)关于要不要在《共同纲领》中写入社会主义,周恩来说:“筹备会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第一届政协会议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表明()A.社会主义前途不在会议讨论之列 B.《共同纲领》只起临时宪法作用 C.新中国不一定走向社会主义前途 D.新中国筹备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2.(2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这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意味着()A.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2分)“只有这样,朝鲜和远东的和平才能够恢复,中国才能够免于被侵略,才能在安全的条件下从事和平建设。”这可用于说明了抗美援朝的()A.目的 B.条件 C.过程 D.影响4.(2分)2024年1月,作家李舫创作的作品《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举行新书首发式。除文学创作外,有大量影视作品再现这次出国作战的历史。下列选项均是上世纪50年代的优秀影视作品,其中反映这一历史题材的是()A.《上甘岭》 B.《白毛女》 C.《铁道游击队》 D.《永不消逝的电波》5.(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其他财产,不得侵犯……”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生产 B.分化农民 C.对富农、中农维持原状 D.稳定人心6.(2分)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研究的原始史料。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土地改革的原始史料的是()A.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从互联网获取的有关土地改革的资料 C.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的相关档案 D.亲历过土地改革的老人撰写的回忆录7.(2分)如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实施的150项重点项目的比例统计。这表明当时我国()A.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 B.轻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8.(2分)来自农村的申纪兰从1954年起,任第一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年开会,她再也不是“画圈儿了事”了,开会前她会走访群众,把人民的呼声带到会上;开会时则认真审议各项报告。申纪兰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她()A.民主权利扩大 B.社会地位提高 C.民主意识增强 D.代表职能转变9.(2分)1953﹣1954年,全国有1.5亿余人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项条款。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借鉴了苏联立法经验 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10.(2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完成的标志是()A.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B.“一五”计划开始 C.1954年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1.(2分)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12.(2分)苏州东山人沈莱舟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民族品牌“恒源祥”。他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有什么不好?”这段话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大创举,它是()A.拍卖政策 B.吞并政策 C.没收政策 D.赎买政策13.(2分)莫言小说《蛙》描写道:“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 C.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4.(2分)先进人物应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下列人物,精神品质的共同之处是()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A.顽强抵抗 B.艰苦奋斗 C.开拓创新 D.勇攀高峰15.(2分)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A.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B.“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C.不能否认“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功绩 D.“文化大革命”时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16.(2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垮了以“两个凡是”方针为代表的“左”的思想的束缚,开始把人们从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材料强调这场大讨论()A.改变了社会性质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完成了拨乱反正 D.开启了改革开放17.(2分)1978年岁末之际,路透社报道说,中国将“怀有信心在比较开明的气氛中进入一九七九年”,因为“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十二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使中国切实地走上了发展经济和发展工业的道路。”这一报道是基于中国()A.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B.即将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大题,每道大题18分,共36分。18.(18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部分华侨支援抗美援朝行动(1950.6﹣1951.11)地区行动国内归侨北京归侨学生285人请缨要求参加志愿军云南昆明归侨捐款10万多元(折合新版人民币10万多元)福建侨联举办声讨战争的宣传累计8600多人海外华侨朝鲜华侨积极为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服务德国、印度、瑞士、丹麦等国家华侨的捐款日本华侨致联合国的请愿书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材料三:如表所示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1952年的《姚湾乡颁发土地证的工作报告》记载:十里铺农民领证时主动向毛主席像鞠躬,贫农方桂文说:“大红契到手,土地到家,真翻了身!”1956年1月30日,李墨林以农民代表的身份列席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代表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农民向毛主席报喜。他把印有金色双喜字的红色报喜信,双手献给毛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凤阳县农民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侨支援行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华侨支援行动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52年﹣1956年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认识。19.(18分)中国共产党于挫折中奋起,在进取中突破,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坚持中国道路】材料一党的百年奋斗中,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材料二: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为了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会议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会议认为,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六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坚持党的领导】材料三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年表(部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1954年土地改革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摘编整理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道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政策转变。结合所学知识,为“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补充一例史实。(3)综合上述材料,请围绕“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三的2例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八年级(下)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7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DAAACDCADA题号121314151617答案DCBBBC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分)关于要不要在《共同纲领》中写入社会主义,周恩来说:“筹备会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第一届政协会议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表明()A.社会主义前途不在会议讨论之列 B.《共同纲领》只起临时宪法作用 C.新中国不一定走向社会主义前途 D.新中国筹备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解答】A.根据材料“筹备会讨论中,大家认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可知,社会主义前途在会议讨论之列,排除。B.材料未涉及《共同纲领》的作用,排除。C.根据材料“筹备会讨论中,大家认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可知,新中国一定走向社会主义前途,排除。D.根据材料“筹备会讨论中,大家认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可知,新中国筹备强调实践,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符合题意。故选:D。2.(2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这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意味着()A.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答】A.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A项错误;B.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C.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题干歌词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意味着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故选:D。3.(2分)“只有这样,朝鲜和远东的和平才能够恢复,中国才能够免于被侵略,才能在安全的条件下从事和平建设。”这可用于说明了抗美援朝的()A.目的 B.条件 C.过程 D.影响【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抗美援朝的目的是恢复朝鲜和远东的和平,使得中国免于被侵略,能在安全的条件下从事和平建设,因此材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的目的,A正确;材料强调抗美援朝的目的,维护远东和平,为我国和平建设创造基础,没有体现抗美援朝的条件、过程和影响,排除BCD。故选:A。4.(2分)2024年1月,作家李舫创作的作品《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举行新书首发式。除文学创作外,有大量影视作品再现这次出国作战的历史。下列选项均是上世纪50年代的优秀影视作品,其中反映这一历史题材的是()A.《上甘岭》 B.《白毛女》 C.《铁道游击队》 D.《永不消逝的电波》【解答】《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因此A符合题意;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村民传说为“白毛仙姑”。该地区得到解放后,斗倒地主恶霸,喜儿获得翻身解放,与抗美援朝无关,排除B;《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描述的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无关,排除CD。故选:A。5.(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其他财产,不得侵犯……”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生产 B.分化农民 C.对富农、中农维持原状 D.稳定人心【解答】根据题干“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是保护农民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恢复和生产发展,A项正确;分化农民、对富农、中农维持原状和稳定人心与题干材料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6.(2分)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研究的原始史料。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土地改革的原始史料的是()A.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从互联网获取的有关土地改革的资料 C.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的相关档案 D.亲历过土地改革的老人撰写的回忆录【解答】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研究的原始史料。按照该标准,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的相关档案属于研究土地改革的原始史料,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属于研究土地改革的二手资料,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7.(2分)如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实施的150项重点项目的比例统计。这表明当时我国()A.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 B.轻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解答】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轻工和医药项目仅占2%,无法说明轻工业得到飞速发展,排除B项;当时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根据图表可知,150项重点项目中军工项目、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建设、机械工业项目、钢铁合有色金属比例共占93%,说明当时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D项正确。故选:D。8.(2分)来自农村的申纪兰从1954年起,任第一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年开会,她再也不是“画圈儿了事”了,开会前她会走访群众,把人民的呼声带到会上;开会时则认真审议各项报告。申纪兰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她()A.民主权利扩大 B.社会地位提高 C.民主意识增强 D.代表职能转变【解答】据题干“近年开会,她再也不是‘画圈儿了事’了,开会前她会走访群众,把人民的呼声带到会上;开会时则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可知,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加强,参政素质不断提升。故C正确;“申纪兰从1954年起,任第一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过去到现在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与职能始终如一,排除AD;题干材料未能体现作为人大代表的申纪兰社会地位提高,排除B。故选:C。9.(2分)1953﹣1954年,全国有1.5亿余人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项条款。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借鉴了苏联立法经验 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解答】A.依据题干“1954年,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宪法(草案)》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可知,我国在制定宪法时广泛征求人民意见,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A项正确。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是题干“参加《宪法(草案)》讨论”,反映了的宪法还未制定,排除B项。C.题干征求人民的意见参加《宪法(草案)》讨论,未说明借鉴了苏联立法经验,排除C项。D.材料没有涉及宪法的性质,排除D。故选:A。10.(2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完成的标志是()A.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B.“一五”计划开始 C.1954年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解答】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仍是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11.(2分)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解答】1953年用“看鸭船”比喻小农经济的不堪一击,用来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彰显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故选:A。12.(2分)苏州东山人沈莱舟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民族品牌“恒源祥”。他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有什么不好?”这段话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大创举,它是()A.拍卖政策 B.吞并政策 C.没收政策 D.赎买政策【解答】根据材料“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可知,这反映的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D符合题意;拍卖政策和吞并政策不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排除AB;新中国对官僚资本主义采取没收政策,排除C。故选:D。13.(2分)莫言小说《蛙》描写道:“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 C.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之类的失误,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困难。为此国家在1961年党和政府迅速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并取得明显成效。故选:C。14.(2分)先进人物应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下列人物,精神品质的共同之处是()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A.顽强抵抗 B.艰苦奋斗 C.开拓创新 D.勇攀高峰【解答】A.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物,和顽强抵抗没有关系,排除。B.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物,他们身上都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排除。C.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物,没有体现开拓创新,排除。D.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物,没有体现勇攀高峰,排除。故选:B。15.(2分)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A.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B.“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C.不能否认“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功绩 D.“文化大革命”时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解答】据“‘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可知,这表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排除A项;“不能否认‘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功绩”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B。16.(2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垮了以“两个凡是”方针为代表的“左”的思想的束缚,开始把人们从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材料强调这场大讨论()A.改变了社会性质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完成了拨乱反正 D.开启了改革开放【解答】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没有改变改变了社会性质,排除A。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进了思想解放,B符合题意。C.1981年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C。D.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排除D。故选:B。17.(2分)1978年岁末之际,路透社报道说,中国将“怀有信心在比较开明的气氛中进入一九七九年”,因为“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十二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使中国切实地走上了发展经济和发展工业的道路。”这一报道是基于中国()A.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B.即将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项正确;以《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中国的内政治理,非外交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大题,每道大题18分,共36分。18.(18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部分华侨支援抗美援朝行动(1950.6﹣1951.11)地区行动国内归侨北京归侨学生285人请缨要求参加志愿军云南昆明归侨捐款10万多元(折合新版人民币10万多元)福建侨联举办声讨战争的宣传累计8600多人海外华侨朝鲜华侨积极为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服务德国、印度、瑞士、丹麦等国家华侨的捐款日本华侨致联合国的请愿书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材料三:如表所示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1952年的《姚湾乡颁发土地证的工作报告》记载:十里铺农民领证时主动向毛主席像鞠躬,贫农方桂文说:“大红契到手,土地到家,真翻了身!”1956年1月30日,李墨林以农民代表的身份列席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代表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农民向毛主席报喜。他把印有金色双喜字的红色报喜信,双手献给毛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凤阳县农民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侨支援行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华侨支援行动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52年﹣1956年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认识。【解答】(1)理解: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答题要点:推翻“三座大山”;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特点:根据材料“国内归侨”“海外华侨”可得出,来源广,不仅有国内华侨,还有海外华侨;根据材料“北京归侨学生285人请缨要求参加志愿军”“云南昆明归侨捐款10万多元”“举办声讨战争的宣传”可得出,支援形式多样。(答出一点即可)意义:根据材料“部分华侨支援抗美援朝行动”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扩大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声势和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杀敌士气;③是侨心归向新中国的实际显示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3)变化: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土地从农民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用:根据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及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4)认识:综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从认知层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层面: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党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建设国家;③党制订政策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等角度分析作答。(分为认知和实践层面,各答出一点即可)故答案为:(1)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答题要点:推翻“三座大山”:成为独立自主自国家。)(2)特点:来源广,不仅有国内华侨,还有海外华侨;支援形式多样。(答出一点即可)意义:①扩大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声势和影响;②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杀敌士气;③是侨心归向新中国的实际显示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3)变化:从农民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4)认识:认知层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层面: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党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建设国家;③党制订政策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分为认知和实践层面,各答出一点即可)19.(18分)中国共产党于挫折中奋起,在进取中突破,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坚持中国道路】材料一党的百年奋斗中,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材料二: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为了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会议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会议认为,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六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坚持党的领导】材料三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年表(部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1954年土地改革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摘编整理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道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政策转变。结合所学知识,为“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补充一例史实。(3)综合上述材料,请围绕“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三的2例史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团队协作计划书模板高效分工合作
- 2025年电子支付行业电子支付与移动支付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安全生产知识题库简答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小学奥数金牌题库及答案
- 言语指数智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物流科技自动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模拟停车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未来出行行业无人驾驶技术与出行服务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安全风险预防措施承诺书9篇范文
- 兽医公共卫生学
- 办公楼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光声成像技术简介课件
- GB/T 13576.1-1992锯齿形(3°、30°)螺纹牙型
- 绝对值的练习课课件
- 十八般兵器解读课件
- 重医大内科学教案06血液系统疾病-2贫血概述
- 寿命、衰老与衰老治疗课件
- 医师多机构备案申请表
- 《秋娃娃写信》(幼儿园课件)
- 一年级看图说话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