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2026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2026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2026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2026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目录

一、总体分析...........................................2

二、教材链接...........................................3

三、思维提升...........................................4

(-)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考查概念理解...............4

(二)从写作角度考查观点运用........................8

(三)在信息类文本或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融合考查......11

专项训练..............................................14

答案解析...........................................20

第1页共23页

一、总体分析

复习目标:

1.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有关概念与观点。

2,能从《乡土中国》的视角分析文本观点与社会生活。

教考融通

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血缘和地缘

地彖血缘的空间投影,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

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既非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中发生)

权力结构:教

也非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中发生)

化权力

长老统治:从社会继替中发生

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

无讼

题,而是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区别于法治和人治

礼治秩序

维持礼治的是传统,而传统是社会经验的累积

两种文化模式-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乡土社会是

阿波罗式的

男女有别

两性的结合以生育为目的,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

同性之间

第2页共23页

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

依赖土地

乡土本色

定居是常态

熟人社会

时间上:历代不移,经验代代相传

语言文字

空间上:面对面的往来,不需要文字

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形成社会关系

差序格局:核

西方社会:团体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界

心概念

限清晰、关系平等)

引申为一道德:克己复礼

中国的家族是一个事业组织

家族家庭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

家庭亲属差序以父系一方向外扩大

二、教材链接

1.(必修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有关内容,解释“乡

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三个概念。

①乡土社会:由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粘着在土地上的人口

组成的中国基层科会,以世代聚村定居为其常态,以地方性、不流

第3页共23页

动性、熟人社会为其显著特点。

②礼俗社会:指那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依据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及其所依据的规范的性

质,费孝通将中国传统社会界定为“礼俗社会”,即:其秩序可以用

礼(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且其推行是依靠教化

养成,而非国家权力,表现为“有机的团结”。

③法理社会:常与“礼俗社会”相对,指那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

务而结合的社会潍持其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国家法律,且其推行

是依靠国家权力,表现为“机械的团结”。

2.用《乡土中国》的视角分析《红楼梦》金玉良缘这一情节。

《红楼梦》小说结尾,为了抵御外界的冲击,保住四大家族最

后的地位,权衡利弊之后,贾家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

为宝玉作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就是宝玉和宝钗之间的“金玉

良缘:这样的情节符合《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

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

贾家与薛家再具有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

三、思维提升

(-)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考查概念理解

[解读]目前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选材灵活,小说、散文、新闻、

论著语段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在落实教考融通、应教必教的

第4页共23页

素养教育背景下,借助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对社会科学论著中的概

念理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想真正

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中国是农

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所以基层的乡下人的生

存、生活都是①。甚至出门在外,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

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杯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挽救“水土不服

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即

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

史上②。这种人与空间上的不流动性,从人与人在空间的排

列关系上说,就构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对乡土社会

而言,这里的单位③。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

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以终老乡里为归依。

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

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

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

L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②也是屈指可数的③就是

第5页共23页

村落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可

推测出,“生存、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根据后文“出门在外,心里怀

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杯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

挽救,水土不服”何见,主要强调的是乡下人的生存生活与土地联

系紧密,故可填写“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②处,从前文“世

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可见,"真正大规模的迁

徙'’是极少的,故可填写“也是屈指可数的”“也是极为稀少的”等句

子。第③处,根据后文“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

子''可见,此处的“村落”“相对孤立”对应上文的“单位与单位之间

的隔膜与孤立”,由此推测出,“这里的单位“其实"就是村落”。

2.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的两个内涵。

①定居(或不流动)是常态;②形成熟人社会。

解析根据“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

迁徙反倒是特例……这种人与空间上的不流动性,从人与人在空

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构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可见,

第一个特征是“定居(或不流动)是常态”;根据“人们成长的过程

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

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

很不同”可见,第二个特征是“形成熟人社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第6页共23页

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

但不要满足于“猎奇”,①。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

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

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

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

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

世纪过去了,②,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

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

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增进了对中国

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而要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案例②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解析第①处,格式上用“而要”与前面的“不要”呼应;内容上,

根据下文“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

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结合关键

词“案例”,可知该处要强调“关注作者处理案例的方式第②处,

结合,,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

村"“‘变’中又有哪些‘不变'”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农村发生了变化,

可填“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7页共23页

4.杨万里的《插秧歌》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

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任意一个相关概念简要分析。

①诗作描写了农忙时节,农民全家总动员,冒雨抢插秧苗的场

景。一家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表明乡土社会中的“家”是经济

活动的基本单位,家庭生产是通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

的。②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农家生活

情趣,体现了农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本色”。

解析《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

江南农户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田夫抛秧田

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写出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

天而秩序井然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乡土社会中的“家”是经济

活动的基本单位,家庭生产是通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

的。“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

与农事的繁忙,富于农家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

奋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是农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

“乡土本色

(二)从写作角度考查观点运用

[解读]在写作中考查整本书阅读,2022年全国甲卷做了有益

的尝试。其作文材料来源于《红楼梦》大观园题匾额的故事,让

考生就“移用”“化用”,,创造”进行联想思考,然后写作。这种命题

第8页共23页

方式也完全可以用于《乡土中国》整本书,尤其是在2023年、2024

年新课标n卷作文尝试“读写一体”命题的当下。

【对点训练】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

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

用“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材料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土”产生了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结合自

己的经历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彻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

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材料一的关键词是泥土,突出的是“土地”对于乡下

人的重要性,强调“泥土”的可贵。其实土地不仅对于乡下人来说

是谋生的根本,是命根子,对于现代的我力来说仍然是。土地养育

了我们,尤其对于中国来说,用这么少的土地养育这么多人口,土

第9页共23页

地实在是功不可没,材料提醒我们,土地才是生命生存、世界发

展、文明进步的根本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土地,应该珍惜土

地、热爱土地。

材料二关键词是“守拙归园田“守拙”一词在今天的时代可

以有新的含义。比如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农村人进入城市,土地可

能不被重视,变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其实,当今时代的种地

已经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利用现

代化机械种地。土地总需要有人耕种,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可以选

择扎根农村、实干进取、默默奉献。

材料三的关键词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的“土地”可以

有更深层的含义,从诗歌内容可以延续理解为对家乡、国家的热

爱。今天的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不同于以往,因为当今时代价值

多元,加之网络发达,人们的意识形态受侵蚀的机会增多,如何保

持对国家的热爱是摆在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价值观还未成熟的青

年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此外,如何爱家、爱国,我们要做些什么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写作时要围绕“土”来审题立意。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冼说

“土”的表层含义,论述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对于我们的文明、文化

有着怎样的影响;还可以论述当今时代“土”真的过时了吗?思考农

村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对于土地的影响,进而思考如何

保护土地;接着论述“土''的文化内涵,由浅层含义过渡到对家乡、

第10页共23页

对国家的热爱,并思考作为青年,如何为家乡、为国家兴旺发达而

做出贡献。

(三)在信息类文本或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融合考查

[解读]《乡土中国》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考查是最自然不过

的事情,2023年新课标n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虽然没有直接考查

这部论著的文本材料,但材料二选的就是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

查》,这也可能是给予我们的某种暗示;《乡土中国》还可以与文

学类文本阅读融合考查,甚至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融合考查。

【对点训练】

6•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其

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

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

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①王熙凤和贾琏是夫妻,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

子;②再向外,她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

圈子;③再向外,她是贾母的孙媳妇、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表

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11页共23页

原下的日子(节选)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

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

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

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

的感觉。已经摸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

老窝里来。

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

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七八个或宽或窄

的门洞里。在我尚属朦胧混沌的生命区段里,看着村人把装着奶

奶和被叫作厦屋爷的人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沉入挖好

的土坑。我后来也沿袭这种大致相同的仪程,亲手操办我的父亲

和母亲从屋院到墓地这个最后驿站的归结过程。现在,我的兄弟

姊妹和堂弟堂妹及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

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眼下的

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

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

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

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

第12页共23页

噗噗噗的响声。我丝在曾经坐过近二十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

藤椅上,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

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我竟然泪眼模糊。

(节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我们的民族与泥土分不开,“从土

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请结合上述文字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长出过光荣的历史:文中作者追忆家族“最鼎盛的年月”祖

孙三代聚居繁衍生息的情况。②受到土的束缚:作者年近六十岁

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体现了对祖宗根脉的眷念回归;奶奶土葬和

“我”沿袭相同仪程噪办亲人葬礼体现了乡土的观念根深蒂固。③

整句话表明“我”和乡村的精神联系、我们民族和泥土的联系。

第13页共23页

专项训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命题视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

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

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

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

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

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

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

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

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

石匠、霞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

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

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

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四是乡村芍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

第14页共23页

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

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

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

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

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

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

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

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

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

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

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

和记忆。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

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

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

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

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

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

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

第15页共23页

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

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

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

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

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

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

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

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

味,但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

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

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

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

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

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

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

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

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第16页共23页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

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

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

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

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清、立足不明、措

施不当的问题。

B.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蔑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着乡村

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也努力要在

冻土里种植庄稼。

D.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成分是农耕和乡村文化,从三大河流域全是

农业区可得证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

设,乡村文化建设要做好的几件事是弄清它的形态、它的载体以

第17页共23页

及实施中要遵循的原则。

B.南方一些民族因临水筑居,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为防蚊虫和潮湿

而建下空的“吊脚楼”,但由于有新型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构,“吊脚

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C.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故意一遍又一遍问一天吃几顿坂,这些表

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

D.费孝通所说的“士气”,意味着乡村文化既有光荣的历史,也有着

很多保守成分,束缚了乡村发展,这就需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

一些策略来移风易俗。

3.下列行为不可以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方大面积推进

“新农村建设“,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

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

B.某乡村在建设“乡村记忆馆”时听取村里老工匠建议,就地取材,

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

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

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村民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作物和牲畜,交换

货品。

D.某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了方便

第18页共23页

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经济、美观的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

宴厅,供村民申请使用。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列图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4分)

三大河流域都是农业区

史禄国所述……情形

因由一:、②

③我们的

在乡下住“乡土本色”:@

民族和

因由二:,“土气”

土地分

①,不开

5.材料一是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中费孝通所说“士气”

即“乡土本色,,。现有某地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如以《乡村文化

建设要接“士气”》为题,请你发表看法,你觉得应该强调哪几点?(6

分)

第19页共23页

答案解析

1.C解析:C项,“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也努力要在冻土

里种植庄稼”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

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

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可见是“连远到西伯利亚

的中国居民”而不是“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

2.D解析:A项,“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错误,根

据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

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可知,乡村文化建

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不是前提。B项广吊脚楼,就失去了存在

的意义”错误,根据“乡村空间形态是乡对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

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

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可知,"吊脚楼”

是南方民居,属于乡村空间形态之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感化、

感染或教育的意义。C项,“这些表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

错误,根据“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四是乡村节日

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

可知,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问一天吃几顿饭,这关乎乡村生活习俗,

所以表现的是传统乡村文化。

3.A解析:A项,“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

第20页共23页

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错误,日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

“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二是坚持保护

好村落原贝门和第六段“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

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

原因”可知,“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

亮、整齐的单元楼”违背了“保护好村落原则:

4.参考答案①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②乡下土地神最

多③对比论证④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

解析:①根据“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

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