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江南十校”新高三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七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族徽图案,其中射鱼图符是掌握行政权的辫发族群标识,而阳乌、鱼鹰、凤凰等鸟徽号为祭祀族群标识,这两种族徽往往同时出现。这反映出,当时()A古蜀地区已产生华夏认同观念B.文明已具备一定组织化的特征C.原始血缘族群关系的渐趋牢固D.“天人合一”理念成熟化体系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古蜀地区。材料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族徽图案,存在分别代表行政权和祭祀权的不同族群标识,且两种标识往往同时出现,说明当时古蜀文明中,不同职能的族群已有一定的分工与协作,文明发展具备了一定组织化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古蜀地区自身的族徽与族群职能情况,未体现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无法得出“古蜀地区已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职能族群的共存与协作,并非原始血缘族群关系的牢固,且随着文明发展,血缘族群关系会逐渐向地域、阶级等关系演变,排除C项;“天人合一”理念成熟化体系化是在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商周时期古蜀地区尚未达到这一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2.先秦时期,泉府除“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外,还从事赊贷活动。祭祀和丧事的赊贷,实行无息“赊”;“凡民之贷者”,需由官员审核后发放贷款,实行有息“贷”。据此判断,该机构()A.发挥了经济杠杆作用 B.以刺激市场消费为主要职能C.规范了商业契约关系 D.推动了基层商业网络化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泉府“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具有平准物价、调节供求的作用。而其赊贷活动,一方面无息“赊”贷针对祭祀、丧葬,体现了社会保障性;另一方面有息“贷”针对生产活动,提供启动资金,利于解决生产者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商品流通和扩大再生产。泉府以信贷为“杠杆”,撬动资源分配,本质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干预市场,A项正确;材料中的“赊”贷用于祭祀、丧葬,属于非生产性消费,但泉府目的是提供金融支持,维护社会稳定,排除B项;泉府是宏观调控机构,非监管商业契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集市建设、物流体系等市场网络信息,重点在于信贷供给而非商业生态培育,排除D项。故选A项。3.西汉时期,列侯是享有食邑租税的功臣、宗室或外戚。平津侯公孙弘因“诏书有要求而稽留不执行”,违反《置吏律》“受令而逋留”,终“国除”;章武侯窦常“坐谋杀人未杀罪,国除”;宋子侯许九“坐买塞外禁物罪,国除”。这些可印证,西汉()A.列侯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B.国家治理思想儒法结合C.集权统治有一定保障机制 D.地方监察与行政权失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中公孙弘案因违反《置吏律》而“国除”,表明中央有专门法律约束诸侯行为,这些法律并非临时性措施,而是成文法的一部分,形成固定制度;章武侯因杀人未遂,而被“国除”;许九案“买塞外禁物”违反了汉朝边境管控法律,这些法律禁止列侯参与可能威胁中央的贸易活动,体现了经济领域的制度化控制。“国除”通过法律、制度、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多维保障,将列侯的特权严格限制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既利用功臣、宗室势力辅助治理,又通过惩罚机制防止其威胁集权。这一制度设计本质上是集权统治的“安全阀”,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体现了集权统治通过规则化、制度化的手段实现自我保障,C项正确;材料中“国除”的“处罚”恰恰证明中央律令对列侯有普遍约束力。若特权凌驾法律,列侯违法后应不受罚,排除A项;西汉虽存在儒法结合趋势,但案例更突出法家制度化集权而非儒家思想,排除B项;公孙弘案是拖延中央诏令、章武侯案是刑事犯罪、许九案是经济违法,均未提及监察系统。相反,中央通过法律惩罚直接控制地方,反映了监察与行政在集权框架下协同运作,而非“失衡”,排除D项。故选C项。4.下面是《晋书·王戎传》中的一些记载。这体现出当时()(王戎)以母忧去职,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裴(西晋名士)往吊之,谓人曰:“若使一恸能伤人,睿冲(王戎)不免灭性之讥也。”A.崇尚自由成为时代主题 B.个体意识觉醒与礼教间的冲突C.社会动荡促使思想繁荣 D.士族阶层内部的腐朽风气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戎因母丧离职,却不拘守礼制,有饮酒食肉、观弈棋等举动,同时容貌毁悴需杖而后起,体现了个体意识的觉醒,然而这种不拘礼的行为与当时传统礼教存在冲突,B项正确;魏晋虽有名士追求自由的风尚,但材料中王戎的行为被置于礼教框架下评判,且当时社会仍以礼教为根基,排除A项;社会动荡如八王之乱确实为思想繁荣提供背景,但材料直接描述个人丧礼行为,未涉及玄学、清谈等思想流派或学术发展,排除C项;士族阶层存在奢侈腐朽风气,但王戎此事聚焦情感与礼教冲突,其举止是孝道表达,而非典型腐化堕落,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是陆贽等人对两税法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人物评价陆贽(754~805年)将“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而“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苏轼(1037~1101年)“亦所以破兼并之门而塞侥幸之源也”“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不知其所往”马端临(1254~1340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尤为得当”,“不征粟帛而征钱,更得为奸以病民”A.阶级立场差异主导价值判断B.两税法促使财政运转能力下降C.历史认知在争论中不断发展D.制度变革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陆贽作为两税法同时代的官员,他认为两税法将安史之乱后地方擅自征收的非法税目纳入国家统一税制,使其合法化,而实际实施过程中未能解决税负不公,反而将地方乱收的税费“合法化”,加重了百姓负担。苏轼作为宋朝文人,从后世视角评价两税法,“破兼并之门而塞侥幸之源”肯定了两税法的设计初衷以资产而非人丁征税,旨在打破土地兼并和侥幸逃税,执行中“兼并之族”税负轻,而“贫弱之家”税役沉重,导致后者破产流亡,暴露了制度执行中的腐败和不公。马端临是宋末元初史学家,从更长的历史维度评价,赞扬了两税法的制度创新,但指出货币税的具体设计存在严重弊端,成为害民工具。因此可知,两税法并非简单的“进步”或“倒退”,而是同时包含积极理念与消极实践,证明制度变革需兼顾设计、执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具有内在复杂性,D项正确;三人都是士大夫阶层,且评价焦点均在制度本身而非主观立场,排除A项;陆贽批评税负不公,苏轼关注社会不公,马端临讨论征税方式,均未涉及财政调整能力,且两税法实际增强了中央财政集权,排除B项;材料核心是揭示制度的多面性,而非认知演变,排除C项。故选D项。6.北宋的榷场及茶马贸易难以提供足够的马匹,又禁止私下交易马匹,“无以怀远人”。而后“令为长吏谨视马之良驽,官府标记后,允许民间交易劣马”。这一调整反映出()A.对军事与政治怀柔的综合考量B.国家战略资源匮乏得到解决C.抑商政策调整保证了区域稳定D.边境贸易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材料中北宋前期榷场及茶马贸易难以提供足够马匹且禁止私下交易马匹,这主要是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保障国家对马匹资源的掌控以满足军事需求;后来允许民间交易劣马,是在难以通过官方途径获取足够马匹的情况下,通过放宽政策来安抚边疆民族等“远人”,以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政治怀柔,这一调整反映出对军事与政治怀柔的综合考量,A项正确;材料只是对马匹交易政策进行了调整,不能说明国家战略资源匮乏问题得到解决,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马匹交易政策调整,目的并非是保证区域稳定,且未体现抑商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中对马匹交易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的综合考量,并非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7.下面宋朝诗词可印证的历史现象正确的是()选项诗句历史现象A翠带千镮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农业商品化程度较低B稻熟人家得相向,兵余眼底两三村庄园地主的剥削压迫减轻C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煤的开采与生产力进步D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赋役呈货币化趋势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描述山中发现大量煤炭和煤炭的重要性,宋代煤炭开采规模扩大,广泛用于冶铁等手工业,推动生产力发展,反映的是煤的开采与生产力的进步,C项正确;翠带千镮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描绘的是梯田的发展,反映农业技术而非商品化程度,排除A项;稻熟人家得相向,兵余眼底两三村,描述的是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与剥削减轻无关,排除B项;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描述的是粮食(“粒粒如珠”)通过租船运输的场景,体现实物地租,与赋役货币化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8.《经世大典序录·屯戍》篇记载,天下平定后,元朝命宗王率领军队镇守边疆要害之处,让蒙古军屯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汉军、探马赤军戍淮河、长江之南;而新附军也夹杂其间参与戍守。在云南、吐蕃等地,以爨僰军、藏军等土司武装与蒙古镇戍军共同驻守。这种军事设计体现了()A.蒙古军事制度的普适优越性 B.削弱宗室贵族的现实紧迫性C.诸色户计制度的严格等级性 D.民族政权体系的多元整合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军作为统治核心,部署于政治和地理中心,体现了其主导地位;汉军、探马赤军负责南方,新附军混杂其中,显示出对汉人及其他归附势力的利用;在云南、吐蕃等边疆,使用“爨僰军、藏军等土司武装与蒙古镇戍军共同驻守”,表明元朝主动整合当地民族武装,形成多元共治模式。这种军事设计是元朝“因俗而治”政策的缩影,通过民族多元的武装力量分配,形成“以蒙古为核心、汉地为基础、边疆为屏障”的统治体系,体现了元朝作为多民族帝国利用差异维持稳定,是民族政权体系多元整合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蒙古制度优于其他民族,排除A项:“命宗王率领军队镇守边疆要害之处”实为重用宗室,使其守卫要害,排除B项:诸色户计是元朝户籍制度,按民族和职业分等级,但材料聚焦军事部署,非户籍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9.顾炎武在叙述徽州风情时说:“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这些“副手”皆“铢两不私”,以诚信本,而大贾也“以诚待之”。在勤俭积累资金后,“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徽州()A士商渗透打破阶层壁垒 B.区域间经济互动缺乏物质基础C.传统文化助力商业发展 D.商业资本积累途径发生了质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徽州地区在传统的主仆/东伙框架下,在“诚信”、“勤俭”等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构建了以高度信任和利益共享为核心的有效激励机制,成功地将核心雇员的忠诚、才干与个人发展诉求,转化为推动自身商业壮大和区域商业生态繁荣的内生动力,C项正确;顾炎武的描述集中在商人群体内部的关系和流动上,但材料中没有提及士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徽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市场联系、交通条件等“区域间经济互动”的内容,排除B项;副手积累资本的方式,完全依附并内生于传统的雇佣关系和商业经营模式之中,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10.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大学士沿用明朝旧名,雍正以后,由军机处承旨寄信,内阁宰辅只保留其名而已。《檐醉杂记》又载:至乾隆时“凡阁臣不入枢府者……宰相备位而已。”据此可知,清朝()A.借制度调整以强化君主集权 B.诏令权威性得到增强C.中央权力体系达成完善闭环 D.内阁的决策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将核心政务决策与执行权转移至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削弱内阁的权力,将政务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符合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清朝政治发展趋势,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诏令由谁传达”(从内阁转为军机处),未提及诏令本身的权威性变化,排除B项;“完善闭环”意味着中央权力在各机构间分配合理、运行流畅且无漏洞,但材料仅体现“内阁被削弱、军机处掌权”,是权力的“转移”而非“完善”,排除C项;雍正后内阁“只保留其名”,即内阁完全丧失了决策职能。既然内阁无实际决策权力,“决策效率提高”便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A项。11.1896年,汉阳铁厂文案钟天纬致函盛宣怀,谈及张之洞办厂弊端:“每出一差(差使),委员必十位、八位,爵秩相等,并驾齐驱,以致事权不一,互相观望,仰窥帅意。”这折射出()A.洋务受到顽固势力公开抵制B.洋务生产模式与传统管理错位C.新式企业经营效益远超预期D.洋务实践沦为腐败滋生的温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出在官督商办企业中,每次出差办事,都要派十位或八位委员,他们官职相同、地位平等,导致权力分散、责任不明,互相推诿观望,只顾揣摩上司意图。这表明“中体西用”思想下,只引进技术却未改革管理,生产方式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但管理方式仍停留在封建官僚模式上,本质是传统官僚管理模式与近代工业生产需求的不匹配,B项正确;钟天纬批评的是张之洞内部管理问题,而非外部干扰,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关于“新式企业经营效益”的信息,如盈利情况、效益高低等描述,排除C项;材料焦点是“事权不一、互相观望”的管理效率问题,而非“腐败”,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出身背景统计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当时()类别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人数(人)54161271073361119比例(%)45.413.410.15.98.45.92.52.55.00.8说明:新式学生含留美幼童、留日学生和北洋武备学堂学生。A.地方各派势力斗争激烈 B.社会出现转型变革现象C.新政强化了清政府权威 D.清廷吸纳新兴群体受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从表格数据可知,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多样,有传统的进士、举人等科举出身者,也有新式学生等新兴群体,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在传统与新兴层面都有代表人物参与到地方督抚这一重要职位中,说明社会出现了转型变革现象,B项正确;表格只是呈现了地方督抚的出身背景统计,未体现地方各派势力斗争激烈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政对清政府权威强化作用的内容,无法得出新政强化了清政府权威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中有新式学生这一新兴群体参与地方督抚任职,说明清廷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新兴群体,并非受挫,排除D项。故选B项。13.与此前颁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增加了参议院“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的条款,此外“法院”一章还增加了“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干涉”一条。这些调整()A.利于深化民主程序与权力制衡B.促使责任内阁制得以有效运转C.正式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D.单独针对袁世凯专权进行设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增加了可对大总统和国务员进行弹劾的规定,使其处于国会的监督、制约之下,确立了国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条款提高了参议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两项调整共同构建了“立法监督行政、司法独立于行政”的权力制衡框架,有助于深化民主程序与权力制衡,A项正确;材料中新增条款主要涉及参议院与国务员的关系(立法与行政)、法官独立审判(司法),并非单纯围绕责任内阁制,排除B项;共和制政体的核心是废除君主制、实行民选元首,这一原则已在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确立,《临时约法》是对原有共和框架的补充修正,而非“确立”,排除C项;《临时约法》新增这些条款是为了完善民主政治、保障权力制衡,虽然有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但不能说是“单独针对”,这些条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普遍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9年,章士钊在演说中对“把新时代看成是和旧时代‘绝不相谋’的‘崭新时期’”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时代的变化是“有历史”的而不是“无历史”的,历史的变动只能是“动相续”的“一出整剧”,时代划分只不过是“权宜之词”。这体现出章士钊()A.强调历史传承的人文教育诉求 B.主张全盘重构社会秩序C.明确排斥西方的道德价值体系 D.倡导渐进式变革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章士钊批判“新时代与旧时代绝不相谋”的论调,认为这是一种忽略历史根基的“断裂论”。他提出历史变动是“动动相续”,强调变化必须建立在旧有基础上。这直接体现了渐进变革的理念,而非断裂式革命。他将历史比作“一出整剧”,意指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变革都需尊重历史的内在逻辑。时代划分只是“权宜之词”,表明人为的“新时代”标签不能掩盖历史的连续,强调了变革应在传统框架内逐步调整,而非全盘推翻,D项正确;材料主要围绕时代变革的特点展开,未涉及“人文教育诉求”,如提升民众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章士钊主张社会革新,但他强调的是“基于历史的渐进革新”,而非全盘颠覆,排除B项;章士钊反对的是割裂历史的“方法论”,而非排斥西方道德价值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面是1915~1922年《新青年》部分卷别中高频词变化的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卷别第一卷第二卷第八卷第九卷年份1915~19161916~19171920~19211921~1922高频词及出现次数(次)国家(520)青年(408)社会(1691)社会(2017)社会(302)社会(315)现在(879)现在(669)政府(297)世界(299)俄国(600)自由(640)自由(274)国家(287)生活(548)革命(624)青年(221)人类(277)组织(509)阶级(586)A.资本主义政体模式遭到了否定 B.思想启蒙成为社会共识C.民主革命道路探索方向的转向 D.国内主要矛盾出现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1922年的中国。1915~1919年《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核心目标是进行思想启蒙,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权利意识和个人解放。因此,“国家”“青年”“民主”“科学”“思想”等成为高频词。十月革命后,俄国模式被视为更有效的反帝反封建方案,李大钊、陈独秀等转向马克思主义,主张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俄国”“革命”“阶级”直接反映了这一转向。这种转向的实质是从自上而下的改良转向自下而上的革命、从资本主义框架转向社会主义框架,高频词的变化是民主革命道路探索方向转向的直接证据,C项正确;高频词变化并非直接否定资本主义,而是探索方向的扩展,排除A项;初期思想启蒙是核心,但后期“社会”“革命”等词表明焦点转向实践行动,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6.土地革命时期,某一湘赣地区股票形制类似梯形,梯形中最上方两行横写“湘赣省工农银行”“股票”。票面内容第二行直书“兹有XX县第X区第X乡苏维埃政府第X村同志XX愿加入本银行为股员,出具股本银洋壹元整”。据此可推知()A.中共对金融投机现象着力整顿B.苏维埃政权初具国家治理形态C.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民主管理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湘赣省工农银行发行股票,涉及股本银洋数目及乡、村等苏维埃基层政府信息,反映出苏维埃政权有较为系统的金融建设与基层管理措施,具备初步的国家治理形态,B项正确;材料显示银行股票发行是正规金融活动,并未涉及金融投机或整顿行为,中共在根据地虽曾整顿金融乱象,但此处是建设性措施,排除A项;材料提到苏维埃政府层级结构,但股票入股是经济行为,并非基层民主管理,革命根据地虽有民主选举,但本材料未体现民主管理过程,排除C项;土地革命时期是国共内战阶段,革命统一战线已破裂,材料中的银行股票属于苏维埃政权内部经济措施,未涉及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才重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上图为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铭文记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此处是“中国”一词首见于文字记载。当代学者释“中国”出自“中”“国”两字组成,“中”在甲骨文中形状如有旌旗,“国”字的含义则与“邑”相同。进入西周后,“中国”所指地理内涵发生变化;春秋时期“中国”再次回到殷商时期的位置,如《左传》中“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中的“中国”则基本明确为以今河南为中心的腹地。——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有学者称战国时期的民众是“没有‘中国’的‘中国人’”,在诸子百家典籍中形成了三种鲜明的“中国”意涵。记忆中国将曾经共同生活的国度——周朝称为中国,如《庄子》中云:“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韩非子》中称:“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文化中国亦称“华夏中国”,随着“华”文化与“诸夏”的深入交流,“华”与“夏”日渐同质化一统中国即一统六合,“以中国一统”也,诸国不约而同地追求“变周礼以图强”,最终实现“大一统”——摘编自冉诗泽《从周人到“中国人”: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材料三1904年年初,清朝学部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名称有“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很少使用“大清”一词,“大清”的历史课,亦名为“中国本朝史”。1909年,清廷“预备立宪”通过的《大清国籍条例》,除标题外,正文中全无“大清”一词,皆为“中国”和“中国人”。——摘编自石硕《从民族视角看“中国”词义嬗变及晚清成为国名之缘由》(1)根据材料一,从地理层面指出先秦时期“中国”一词概念内涵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内涵演变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新“中国”意涵生成的意义。补充一个古代“中国”概念的意涵,并进行简要阐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中国”取代“大清”而作为国名的原因。【答案】(1)内涵的演变:王畿之地出现反复;由王畿之地扩展为中原腹地。因素:政治格局的变动;领土疆域的拓展;文明认同的强化;地理认知的深化;农耕文明的发展。意义:重构政治合法性: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后世“中国”概念及国家认同奠定思想基础;推动文化融合与政治统一理念的发展。(2)意涵:示例一:德性中国。阐述:“中国”被视为践行天道伦理的文明高地,将政权合法性绑定于道德实践,儒家天命观成为区分“外夷”与“中国”的重要理论根基。示例二:制度中国。阐述:自秦制(郡县、律令、官僚)到隋唐制度(科举、三省六部),中原王朝构建了精密的国家机器。《唐律疏议》被日本、朝鲜奉为法典范本,长安城布局为东亚都城模板,“中国”由此成为制度输出的源头。(3)原因:明清多民族国家巩固,消除了华夷长期对立的格局:国际条约与近代外交实践的推动;近代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主义觉醒;晚清改革与主权意识的强化;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重构的现实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和原因题。时空:先秦时期(中国)。内涵的演变:根据材料一“‘中国’一词首见于文字记载……‘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可知,“中国”最初指周武王所居的王畿之地,即以镐京为中心的西周核心统治区;而材料中提到“进入西周后,‘中国’所指地理内涵发生变化”,说明其范围在西周时期有所扩展;又指出“春秋时期‘中国’再次回到殷商时期的位置……基本明确为以今河南为中心的腹地”,这表明“中国”的地理指向经历了从西周王畿到中原腹地的演变过程。因此,先秦时期“中国”概念的地理内涵经历了由王畿之地扩展为中原腹地的过程,并出现反复。因素:根据材料一“进入西周后,‘中国’所指地理内涵发生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与政治格局的变动密切相关——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诸侯国遍布黄河流域,使得“中国”的空间边界随政权扩张而拓展;同时,随着周王室权威衰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政治中心逐渐回归中原地区,故“中国”重回以河南为中心的区域,体现政治重心的变化;此外,领土疆域的拓展也推动了“中国”地理范围的扩大,如西周通过分封不断向四周拓展势力范围,使“中国”不再局限于原商都附近;文明认同的强化促使“中国”成为文化意义上的核心区;根据材料材料中“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反映出当时已形成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华夏文明圈,将“中国”视为文明正统所在,从而强化了其作为文化地理中心的地位;随着交通发展和交流增多,古人对周边地区的了解加深,逐步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四周为边缘的空间观念;最后,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作为农业社会中心的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意义题和评论解说题。时空:战国时期(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二“记忆中国”“文化中国”“一统中国”三种意涵可得,战国时期的“中国”概念呈现出多元但统一的趋势。首先,重构政治合法性:如“记忆中国”强调对周朝秩序的记忆,体现出对传统正统性的追溯,为新兴政权提供合法性依据;“一统中国”则反映了诸子百家普遍追求“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如儒家主张“定于一”,法家提倡“变周礼以图强”,均服务于构建新的政治正当性。其次,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文化中国”强调“华”与“夏”的同质化,意味着华夏族群在语言、礼仪、服饰等方面的融合日益加深,推动了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再次,为后世“中国”概念及国家认同奠定思想基础:无论是文化上的“华夏认同”还是政治上的“大一统”理想,都成为秦汉以后“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和文化象征的重要思想来源。最后,推动文化融合与政治统一理念的发展:战国百家争鸣中关于“中国”的讨论,实际上是在探索如何整合分裂局面下的多元力量,最终促成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补充一个古代“中国”概念的意涵并阐述:示例一:德性中国。阐述:根据材料二“文化中国”与“一统中国”的思想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尤其强调“德治”是“中国”区别于“夷狄”的根本标志。《论语》中有“修己以安人”“为政以德”等论述,认为只有施行仁政、遵循礼乐制度的政权才是真正的“中国”。这种将“中国”定义为道德文明高地的观点,被称为“德性中国”。它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体系,也成为区分“内”与“外”的重要标准。例如,即使某政权占据中原,若无德行,则仍被视为“僭伪”或“非正统”。这一意涵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的政治自我定位,如唐太宗称“朕为大唐天子,岂可不务仁义?”正是德性中国的体现。示例二:制度中国阐述: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此后历朝不断完善官僚体系、法律制度与科举选拔机制。如材料所述,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使“中国”不仅是地理或文化概念,更成为一套成熟政治制度的代名词。《唐律疏议》被日本、朝鲜奉为法典蓝本,长安城布局成为东亚城市典范,显示出“中国”作为制度输出中心的地位。因此,“制度中国”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地域或民族的集合,更是具有先进治理模式的政治文明代表。这种意涵在宋明时期进一步强化,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软实力象征。【小问3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晚清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三“1904年清朝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课程名称有‘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很少使用‘大清’一词”可知,清末教育改革中已开始系统性地用“中国”替代“大清”作为国家称谓,反映官方话语体系的转变。又据“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正文中全无‘大清’一词,皆为‘中国’和‘中国人’”可见,法律文本中“中国”已成为正式国名的替代表达,标志着国家身份认同的转型,消除了华夷长期对立格局;近代国际条约与外交实践推动“中国”作为国名;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主义觉醒,促使“中国”取代“大清”;晚清改革与主权意识强化,需要统一的国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重构的现实需要,使“中国”成为国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靠近烟台、天津开埠地的农村商品经济开始逐渐与近代意义的市场接轨,而华北农村的辐射作用还无法体现出来。到甲午战争后,受日本纱厂需求刺激,河北正定、邯郸等地棉田比例从不足10%升至30%以上,而这一发展在1899年“天时亢旱,灾象已见,穷黎困苦”和民国初年“河北各县股匪,势渐猖獗”的夹缝中艰难推进。在晋中农村“典地”盛行,农民以地契抵押借款,月息2%~3%,到期无力赎回则失地。1933年太谷县甚至60%的耕地发生过典当。当富农租地、雇工,跻身地主商人阶层,而小农破产无产化。美国《购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1934年河北定县小麦价格从每担5元跌至2.5元,但农民需以银元偿还债务和地租。——摘编自袁钰《1895~1937年华北农民与市场关系演变的特征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1895~1937年华北农民与市场关系演变呈现出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95~1937年华北农民与市场关系演变的影响。【答案】(1)特征:迟滞性;被动性(具有鲜明的半殖民色彩);脆弱性(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影响);社会分化与普遍贫困化;市场化程度加深;受国际经济冲击;国家治理缺位。(2)积极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与近代化进程;客观上利于封建人身束缚的松动;为华北地区市场网络的拓展提供有利条件;利于新生产要素的引入。消极影响:加剧了农村经济贫困与不稳定;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华北农村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积极”和“消极”各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895~1937年的中国。特征:根据材料“靠近烟台、天津开埠地的农村商品经济开始逐渐与近代意义的市场接轨,而华北农村的辐射作用还无法体现出来”可知,迟滞性;根据材料“到甲午战争后,受日本纱厂需求刺激”可知,被动性(具有鲜明的半殖民色彩);根据材料“这一发展在1899年‘天时亢旱,灾象已见,穷黎困苦’和民国初年‘河北各县股匪,势渐猖獗’的夹缝中艰难推进”可知,脆弱性(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影响);根据材料“富农租地、雇工,跻身地主商人阶层,而小农破产无产化”可知,社会分化与普遍贫困化;根据材料“河北正定、邯郸等地棉田比例从不足10%升至30%以上”可知,市场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美国《购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1934年河北定县小麦价格从每担5元跌至2.5元”可知,受国际经济冲击;再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治理缺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1895~1937年的中国。结合材料与历史背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中棉田比例上升、土地典当盛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与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中富农通过租地、雇工跻身地主商人阶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客观上利于封建人身束缚的松动;根据材料“受日本纱厂需求刺激,河北正定、邯郸等地棉田比例从不足10%升至30%以上。”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华北地区市场网络的拓展提供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开始逐渐与近代意义的市场接轨”并结合所学可知,利于新生产要素的引入。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小农破产无产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剧了农村经济贫困与不稳定;根据材料“当富农租地、雇工,跻身地主商人阶层,而小农破产无产化。”并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oracle客户端 协议书适配器错误
- 用户协议书现状
- 2025年医美项目合作分成行业利益分配机制与风险控制区块链技术应用报告
- 2025年宠物医疗服务行业诊疗服务市场竞争格局与收费标准竞争策略报告
- 2025年社区亲子运动会策划行业市场需求与竞争分析报告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报告
- 2025年宠物健康管理软件用户粘性预测与功能设计报告
- 2025年社区文化墙文化传播创意设计受众心理分析报告
- 契约金营销方案
- 餐厅沙龙活动方案策划
- 氧化层击穿原理
-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2)
- 中西翻译简史第5章知识分享
- 2023年甘肃二造《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土木建筑)》知识点必练100题(含详解)
- 地球物理学课件
- 初三满分的作文600字5篇
- 工程案例-金域华府住宅小区
- 肾病综合征护理查房课件-
- 感官第一节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天文篇课件
- 住建部新发布建设项目总投资费用项目组成详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