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_第1页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_第2页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_第3页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_第4页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学者是()A.巴斯德B.柯赫C.列文虎克D.伊万诺夫斯基答案:C解析: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巴斯德主要贡献是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等;柯赫建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和柯赫法则;伊万诺夫斯基发现了病毒。2.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A.荚膜B.细胞壁C.芽孢D.鞭毛答案:B解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荚膜、芽孢、鞭毛属于细菌的特殊结构。3.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脂多糖D.脂蛋白答案:A解析:G⁺菌细胞壁较厚,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磷壁酸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脂多糖是G⁻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脂蛋白也是G⁻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4.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A.细菌B.放线菌C.酵母菌D.蓝细菌答案:C解析: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都属于原核微生物。5.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A.有丝分裂B.减数分裂C.二分裂D.出芽繁殖答案:C解析: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出芽繁殖是酵母菌等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6.下列哪种培养基可用于厌氧菌的培养()A.营养琼脂培养基B.血琼脂培养基C.庖肉培养基D.伊红美蓝培养基答案:C解析:庖肉培养基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谷胱甘肽等,能吸收培养基中的氧气,创造厌氧环境,可用于厌氧菌的培养。营养琼脂培养基是常用的基础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用于培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伊红美蓝培养基常用于鉴别大肠杆菌等肠道菌。7.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是()A.毫米B.微米C.纳米D.厘米答案:C解析:病毒个体极其微小,其大小测量单位通常是纳米。毫米、厘米对于病毒来说单位太大;微米一般用于测量细菌等较大微生物的大小。8.噬菌体是一类侵染()的病毒A.植物B.动物C.细菌D.真菌答案:C解析:噬菌体是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植物病毒侵染植物,动物病毒侵染动物,真菌病毒侵染真菌。9.下列属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是()A.氨基酸B.核苷酸C.抗生素D.维生素答案:C解析: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属于初级代谢产物。10.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值因种类而异,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A.5.0-6.0B.6.5-7.5C.7.5-8.5D.8.5-9.5答案:B解析: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7.5。真菌一般在偏酸性环境(pH5.0-6.0)中生长良好;有些嗜碱性细菌可在pH7.5-8.5甚至更高的环境中生长。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有()A.古细菌B.支原体C.衣原体D.立克次氏体答案:ABCD解析: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古细菌等。它们都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2.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A.荚膜B.芽孢C.鞭毛D.菌毛答案:ABCD解析: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特有的结构,包括荚膜、芽孢、鞭毛和菌毛。荚膜具有保护细菌等作用;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黏附有关,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有关。3.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A.核酸B.衣壳C.包膜D.刺突答案:AB解析: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酸和衣壳组成,二者构成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包膜,包膜上可能有刺突,但包膜和刺突不是病毒的基本结构。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A.温度B.pH值C.氧气D.渗透压答案:ABCD解析:温度、pH值、氧气和渗透压等都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pH值、氧气需求和渗透压的适应范围不同。例如,嗜热微生物能在较高温度下生长,嗜酸微生物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好氧微生物需要氧气才能生长,而有些微生物能在高渗环境中生存。5.下列哪些方法可用于微生物的纯种分离()A.平板划线法B.稀释涂布平板法C.斜面接种法D.穿刺接种法答案:AB解析: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常用的微生物纯种分离方法。平板划线法通过在平板上连续划线,使微生物细胞逐步分散,最终得到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样品进行一系列稀释后涂布在平板上,使微生物细胞均匀分布,形成单个菌落。斜面接种法和穿刺接种法主要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和培养,而不是纯种分离。三、判断题1.所有的微生物都对人类有害。()答案:错误解析: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在食品工业中,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制作面包等;在农业上,根瘤菌能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在医药领域,许多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只有少数微生物会引起人类疾病。2.细菌的芽孢是细菌的繁殖体。()答案:错误解析: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而不是繁殖体。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能在不良环境中存活,当环境适宜时,芽孢可萌发成营养细胞,但一个芽孢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不产生新的个体,所以不是繁殖方式。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答案:正确解析: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依靠宿主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和增殖。4.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答案:正确解析: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其群体生长过程会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迟缓期是微生物对新环境的适应阶段;对数期微生物生长迅速,数量呈对数增长;稳定期微生物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活菌数达到最高;衰亡期微生物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活菌数逐渐减少。5.消毒和灭菌的含义相同,都是杀死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答案:错误解析: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孢和孢子等。二者含义不同。四、填空题1.微生物的特点包括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等,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是(体积小、面积大)。解析:体积小、面积大使得微生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这是微生物能够快速吸收营养物质、进行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的基础,也是其他特点如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等得以实现的前提,所以是最基本的特点。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形态、物质交换等)。解析:细胞壁可以保护细菌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机械损伤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维持细菌细胞的特定形态;同时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3.病毒的核酸类型包括(DNA和RNA),每种病毒只含有其中一种。解析:根据病毒核酸的类型,可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例如噬菌体大多是DNA病毒,而流感病毒是RNA病毒。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四种。解析: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以光为能源,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光能异养型微生物以光为能源,但需要有机物作为碳源;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5.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等)(列举三种即可)。解析:酚类如石炭酸可用于环境消毒;醇类如75%乙醇常用于皮肤消毒;重金属盐类如硝酸银可用于眼部消毒;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也具有消毒作用。五、简答题1.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步骤:(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液对细菌涂片进行染色,使所有细菌都被染成紫色。(2)媒染:滴加碘液,碘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增强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3)脱色:用95%乙醇脱色,G⁺菌由于细胞壁肽聚糖层较厚,乙醇处理后肽聚糖网孔因脱水而收缩,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的溶出,故仍保留紫色;G⁻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薄,外膜易被乙醇溶解,导致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溶出,细胞脱色。(4)复染:用番红染色液进行复染,脱色的G⁻菌被染成红色,而G⁺菌仍保持紫色。原理:革兰氏染色的结果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有关。G⁺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含量高且交联度大,壁厚,乙醇处理后肽聚糖网孔收缩,阻止染料溶出;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含有脂多糖等成分,乙醇易溶解外膜,使染料溶出。2.简述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吸附:病毒通过其表面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具有高度的特异性。(2)穿入: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表面后,可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细胞,如融合、胞饮等。有包膜的病毒常通过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无包膜的病毒则可能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3)脱壳:病毒进入细胞后,在酶的作用下,衣壳被裂解,释放出病毒核酸。(4)生物合成:病毒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不同类型的病毒生物合成方式不同,如DNA病毒在细胞核内进行核酸复制,RNA病毒则在细胞质内进行。(5)装配与释放: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装配完成后,病毒可通过裂解宿主细胞或出芽等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继续感染其他细胞。3.简述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1)温度:微生物生长有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超出这个范围,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和嗜热微生物。(2)pH值:每种微生物都有其生长的最适pH值,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7.5,真菌一般在偏酸性环境(pH5.0-6.0)中生长良好。pH值的变化会影响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和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3)氧气: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和微好氧微生物。好氧微生物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氧气对其有毒害作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微好氧微生物需要低浓度的氧气。(4)渗透压:微生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与外界环境的渗透压密切相关。当外界环境渗透压过高时,细胞会失水,导致生长受抑制;当外界环境渗透压过低时,细胞会吸水膨胀,甚至破裂。(5)营养物质: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等营养物质。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如自养微生物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而异养微生物则需要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4.简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分解者: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到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例如,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分解枯枝落叶,释放出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2)生产者:一些微生物如蓝细菌、光合细菌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3)消费者:部分微生物如寄生性微生物可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从宿主获取营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例如,一些病毒、细菌和真菌可寄生在动植物体内,引起疾病。(4)氮循环中的重要参与者:微生物在氮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氨,供植物利用;硝化细菌能将氨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增加土壤中氮的有效性;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氮气,返回大气中,维持氮的平衡。(5)促进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参与各种物质的转化过程,如有机物的发酵、甲烷的产生等。这些过程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推动了能量的流动。六、论述题1.论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益方面:(1)食品工业:微生物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酵母菌用于酿酒、制作面包和馒头等发酵食品;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发酵乳制品和蔬菜制品;醋酸菌用于酿造食醋。这些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不仅改善了食品的口感和风味,还增加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存期限。(2)医药领域:许多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如青霉素是由青霉菌产生的,链霉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这些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此外,微生物还可用于生产疫苗、维生素、酶等生物制品,用于预防疾病和治疗某些代谢性疾病。(3)农业生产:微生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提高土壤肥力;一些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用于生物防治,控制植物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此外,微生物还可用于处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堆肥,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4)环境保护:微生物能够分解和转化各种有机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和废气净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常用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5)生物技术:微生物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工具。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和宿主细胞大多是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中,使其表达特定的蛋白质或产物,用于生产生物药物、生物燃料等。有害方面:(1)引起人类疾病:许多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例如,结核杆菌可引起结核病,流感病毒可引起流行性感冒,白色念珠菌可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死亡。(2)食品腐败变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例如,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可分解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产生异味、变色和质地变化等,降低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3)农业病害:微生物可引起农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等,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可感染家畜和家禽,引起动物疾病,影响畜牧业的发展。(4)环境污染:某些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水体中的蓝藻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破坏水生态环境;一些微生物还可产生毒素,污染土壤和水源,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综上所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微生物的有益作用,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微生物的有害影响,以实现人类与微生物的和谐共处。2.论述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细菌的毒力1.侵袭力(1)黏附素:细菌通过表面的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这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例如,大肠杆菌的菌毛是一种黏附素,可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细菌能够定植在肠道内。(2)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细菌能够在宿主体内存活和繁殖。例如,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使其在肺部大量繁殖,引起肺炎。(3)侵袭性酶:某些细菌能产生侵袭性酶,这些酶可帮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和破坏组织。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包裹在细菌表面,保护细菌免受吞噬细胞的吞噬;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于在组织中扩散。2.毒素(1)外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抗原性。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等。例如,破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