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深圳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全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2.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把条形码粘贴好。3.作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发现,湖北十堰七里河遗址的聚落建立初期,部分先民居住在穴式窝棚中;中、晚期居住址渐向高地转移,地穴式建筑消失,而地面式.台基式房屋建筑面积逐渐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一变化反映出七里河遗址时期()A.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C.城市建设形成规制 D.社会协作能力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描述,湖北十堰七里河遗址的聚落从早期的穴式窝棚逐渐发展为中晚期的地面式、台基式房屋,且建筑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而建造更大规模的房屋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协作,可能意味着社会协作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题目没有提到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变化,无法直接推断,排除A项;题目仅涉及建筑形式的变化,未提及手工业、农业等分工情况,因此并不能反映出社会分工情况,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尚未达到“城市建设”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吴越地区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时间阶段相关记载文献春秋前期吴公子季札观周乐,能精准阐释《风》《雅》《颂》,却仍自称“蛮夷”,以“断发文身”为俗。《左传》春秋后期越君勾践令诸大夫习《诗》《礼》,朝堂论政引“华夏先王之道”,但祭祀仍保留“鸟图腾”仪式。《国语》战国中期楚王孙遗者钟铭文载“吴人,越人,尚同乎楚”,吴越贵族通婚频繁,且多以“华夏共祖”自称。《史记》A.长江流域礼制整合的初步完成B.华夏认同在吴越地区逐步深化C.东南地区华夏共祖观念的萌生D.吴越习俗与周礼的互动式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及春秋前期吴越地区仍自称“蛮夷”,后期越君习《诗》《礼》、论政引“华夏先王之道”,战国中期吴越贵族以“华夏共祖”自称,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吴越地区对华夏的认同不断加深,B项正确;“长江流域”“礼制整合”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吴越地区的华夏认同相悖,排除A项;华夏共祖观念在战国中期已明确形成,而非“萌生”,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吴越“单向”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融入,排除D项。故选B项。3.据睡虎地秦简《行书律》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又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行。”这些法令有利于()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提高基层官员的文化素养C.推动国家邮驿系统技术革新 D.保障丝绸之路的信息畅通【答案】A【解析】由“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得,秦朝通过严格的法令,保障政令传达的时效性,这使得中央政令能快速准确传达到地方,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项正确;材料强调传递效率与执行者的可靠性,未涉及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材料围绕公文传递要求及人员选用,未涉及邮驿系统技术革新内容,排除C项;秦朝时丝绸之路尚未出现,且材料针对内部的文书传递,非保障对外商贸的路线,排除D项。故选A项。4.唐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兼领财政使职状况是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幽州、平卢、剑南九道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使;岭南经略使则未兼领;仅朔方一道兼领盐池使、水运使;只有幽州道兼领海运使;兼领安抚羁縻部落使职只有安西、河西、朔方、平卢等四道;兼领采访使只有朔方、幽州、剑南、岭南等四道。由此可推断()A.节度使与中央权力失调 B.节度使管辖范围混乱C.唐朝藩镇割据现象加剧 D.各道战略位置不同【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安西、北庭等九道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使,岭南经略使未兼领,朔方兼盐池使、水运使,幽州兼海运使,安西等四道兼安抚羁縻部落使职,朔方等四道兼采访使,这体现了各道因地理位置(如朔方、幽州临边或沿海)和经济条件(如盐池、海运资源)差异导致职能配置不同,中央为加强边防和财政管理而差异化设置使职,D项正确;材料所述使职分配反映中央有序授权,此时节度使职能尚在可控范围,排除A项;管辖范围差异基于战略需求(如边境节度使兼财政职),唐朝前期节度使体系相对规范,排除B项;藩镇割据加剧发生于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故选D项。5.范祖禹(1041—1098)《范太史集》中说:“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此法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强化了部门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题干的含义概括为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皇帝总揽中央兵权,由文官担任枢密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选项。6.清朝对全国实施集权式财政管理,建立备贮银体制。明确规定,备贮银"用则预期报闻",擅动者以侵蚀钱粮罪论;若所需实属刻不容缓,“准一面题报,一面动支”。据此可知A.地方财政运行有一定缓冲空间 B.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赋税管理具有较大自主权 D.清朝地方管理体制趋于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地方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必要时地方政府有可以动用,故选A项;材料中的规定是对地方政府动用备贮银的监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备贮银制,并非是赋税管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7.中国近代自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以后,“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魏光焘、李兴锐更迭居之,遂有非湘人不能任两江之谚”。罗尔纲提出:“自从曾国藩做两江总督以后,曾国荃、刘坤一相继任职,差不多直到清末,南京就成为曾国藩一系湘军反动派统治的地区。”这表明()A.官员任用呈现出多样化 B.地方割据势力逐渐膨胀C.晚清中央集权体制崩溃 D.晚清政权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后,汉族官僚(尤其是湘军集团)因军功崛起,逐渐掌握地方实权(如两江总督等要职),政权结构向汉族官僚倾斜,晚清政权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题干中强调两江总督一职长期由湘籍官员担任,形成“非湘人不能任”的局面,说明官员任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派系性,并非多样化,排除A项;湘军集团掌控两江地区虽体现地方势力增强,但“割据”通常指地方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形成独立政权,B项夸大了史实,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但中央集权体制在晚清并未完全瓦解,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A.封建制度的影响仍存在 B.民国约法职权规定不明C.政府内部政治斗争激化 D.吴佩孚立场更偏向总统【答案】A【解析】据题干“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电文中吴佩孚将民国时期的内阁比作封建时代的宰辅、丞相,体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仍存在,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民国约法职权规定不明,而是吴佩孚对职权的理解带有封建色彩,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吴佩孚对府院之争中职权的看法,未直接体现政府内部政治斗争激化,排除C项;题干中吴佩孚强调内阁(宰辅)的责任,未明确体现更偏向总统,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为1938年1月国民政府计划迁徙武汉地区工厂的一组统计数据。表中信息说明()目的地准备内迁工厂已迁工厂待迁吨位数1937年后迁入武汉工厂原武汉工厂厂数吨位数厂数吨位数厂数吨位数重庆383388.843568.9232412.54545.2长沙6552.2004338.7213.5桂林2149.90018.0141.9西安113.000113.00总计474103.943568.9292772.24900.6A.抗战促成经济重心的转移 B.正面战场发生全线溃败C.国民政府对战事存在误判 D.国家工业布局渐趋平衡【答案】C【解析】1938年1月,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应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计划将武汉地区的工厂迁移到后方,以保持工业生产能力。但是从表格数据来看,内迁计划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待迁工厂数和吨位数还较多,不久之后的1938年10月武汉就沦陷了。内迁工作的滞后反映国民政府并未充分预估到战局将很快恶化,导致内迁工作未能按计划完成,C项正确;材料显示内迁工作未能完全按计划完成,而非体现内迁规模大、对经济影响大,且材料看不出迁入的地区在哪里,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的方向,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民政府的工厂迁徙,无法直接从中推断战局情况,且在1938年1月正面战场还未发生全线溃败,排除B项;工厂内迁虽然增强了西北、西南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但并未根本上改变东南地区和沿海地区作为工业重心的格局,“使国家工业布局渐趋平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重庆、绵阳、遵义、安顺等地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大批东部工厂、人员西迁,部分高校也西迁或在西部建立分校,这一行动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才宣告结束。这一现象()A.主要源于中苏关系交恶 B.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C.铸就“两弹一星”精神 D.增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力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批东部工厂、人员西迁,部分高校也西迁或在西部建立分校,这一行动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才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美苏双重压力,国际局势紧张。国家开展“三线建设”将工业、人才向西部内陆转移,可减少沿海地区在战争中的风险,形成战略纵深。“三线建设”推动了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使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具备更稳固的工业基础和资源储备,直接增强了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增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力量,D项正确;中苏关系交恶确实是“三线建设”的重要诱因之一,除中苏矛盾外,还有中美对抗、保障国家安全与工业布局均衡化也是核心动因,“主要源于中苏关系交恶”的说法片面化,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为促进西部经济协调发展而提出的;而60-70年代的西部建设属于“三线建设”,二者分属不同历史时期,排除B项;“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于20世纪50-70年代,核心是科研工作者在核武器与航天领域的奋斗精神,其载体是科研项目(如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而题干中的工厂西迁、人员转移属于工业布局调整,两者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为1978-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情况,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年份总数(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构成(%)从业人员(万人)构成(%)从业人员(万人)构成(%)1978401522831870.5694517.3489012.21985498733113062.41038420.8835916.81997698203484049.91654723.71843226.42006764003252142.61922525.22461432.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B.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C.国际市场的需求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政府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不断深化,如设立经济特区、发展乡镇企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入WTO等,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农业效率提升,从而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这是因为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导致从业人员结构变化,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材料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乡镇企业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国际市场的需求是“1978-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排除B项;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而材料强调的是“1978-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版图迅速扩大。帝国内部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显著,管理难度急剧增加,原有的统治方式难以维系庞大帝国的稳定。为加强对帝国的统治,大流士一世()A.实行行省制度 B.建立君主专制 C.推广希腊文化 D.创立多兵种部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帝国内部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显著,管理难度急剧增加,原有的统治方式难以维系庞大帝国的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为加强统治,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推行希腊化政策的是后来征服波斯的亚历山大帝国,排除C项;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已组建多兵种部队,排除D项。故选A项。13.15世纪末,意大利探险家约翰·卡伯特在寻找西北航线时意外地发现了纽芬兰渔场。从此以后,英、法等国的渔民纷纷前往该地开发渔业,他们将纽芬兰渔场丰富的鳕鱼资源出口至欧洲,获取了巨额财富。这一做法()A.揭开殖民扩张序幕 B.开创洲际远洋贸易 C.导致价格革命爆发 D.助推资本原始积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英、法等国渔民前往纽芬兰渔场开发渔业,将丰富的鳕鱼资源出口至欧洲获取巨额财富。这一过程使得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属于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方式,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D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英、法等国渔民对纽芬兰渔场鳕鱼资源的开发和出口获利,没有体现出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样对当地进行殖民统治、掠夺财富、建立殖民据点等殖民扩张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约翰·卡伯特发现纽芬兰渔场以及英、法等国渔民对鳕鱼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渔业资源的利用,贸易范围相对集中在欧洲和美洲之间,且商品种类较为单一,并没有开创出跨越多个大洲、涉及多种商品、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洲际远洋贸易模式,排除B项;题干中英、法等国渔民开发纽芬兰渔场并出口鳕鱼资源,并没有涉及到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与价格革命爆发的原因不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20世纪初,非洲建成了英属肯尼亚—乌干达铁路、法属达喀尔—尼日尔铁路、比属刚果公路网、法属达喀尔港、英属东非海底电缆、德属西南非洲内陆电报线等基础设施,形成了高效的运输和通信网络。这反映了列强()A.争夺非洲的矛盾暂时缓解 B.全力抢占非洲商品市场C.对非洲的掠夺进一步加深 D.推动了非洲一体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列举了20世纪初列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港口、通信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殖民控制,便利资源运输和剥削,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非洲的掠夺,C项正确;材料中多国在非洲进行殖民活动,会使得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增加,加剧竞争和矛盾,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这些侵略方式属于资本输出,无法得出其主要是为了全力抢占非洲商品市场,排除B项;“一体化”与列强各自为政的殖民统治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15.“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调和新兴国家与传统强国的结构性矛盾,冲突持续积累最终引发规模空前的二战。这场战争历时8年,波及84个国家(地区)和20多亿人口,造成1亿多人伤亡,直接军费消耗1.3万亿美元,经济损失高达4万多亿美元。”据此可知,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在于()A.应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危机 B.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全球性蔓延C.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倒逼秩序重构 D.构建永久和平的全球治理新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未能合理调和新兴国家与传统强国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实力的变化,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改变,这种失衡使得原有的秩序难以维持,必然要求进行重构,在重构过程中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二战,这是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C项正确;经济大萧条确实对二战爆发有影响,它加剧了各国的矛盾和社会危机,促使一些国家走上极端道路,但它并非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全球性蔓延是二战爆发的一个推动因素,它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和对外侵略扩张行为,但不是导致二战爆发的最根本、深层次的原因,排除B项;二战前并没有形成构建永久和平的全球治理新体系的相关努力和实践,且这也不是二战爆发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6.20世纪50年代末,即使美国军方、能源部等机构强烈反对,总统艾森豪威尔仍然坚持同英国、苏联在日内瓦就禁止核试验举行会谈。但在会谈中,美国却时常提出令苏联为难的要求和主张,直到其任期结束,也未能签署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美国()A.国家内部多机构间的相互掣肘 B.对外政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C.尝试扭转冷战中所处劣势局面 D.力图维持本国已有战略核优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同意会谈是为了表面上推动核军控,但若真签署条约可能限制自身核发展;而提出令苏联为难的要求,实质是阻止条约达成,从而维持自身已有的战略核优势,D项正确;材料重点是在会谈中美国的行为及目的,并非强调国家内部多机构间相互掣肘对整个事件走向的决定作用,排除A项;美国在整个冷战期间对外政策总体围绕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具有连贯性。在禁止核试验这件事上,从总统坚持会谈但又提出令苏联为难要求来看,并非政策不确定,而是有着明确的战略意图,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冷战中并非处于劣势局面。在美苏冷战初期,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而且材料中美国提出令苏联为难的要求,也不是处于劣势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开创的政制称为周制,自商鞅变法后秦国采取的政制被称为秦制。信史记载秦国最早与周国同属于商王室的分封国,二者因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影响各自实施的政治统治形式。周制与秦制政治统治形式的区别在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宗法制与地缘政治、据点统治与官僚统治等。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政制并非单一的秦制,而是秦制与周制混合的政治统治形式。——摘编自吕承文《周制与秦制比较研究》材料二11—13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同,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摘编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自秦汉以来秦制与周制混合形态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变”与“周秦之变”的异同。【答案】(1)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秦制核心)与分封诸侯(周制残留)长期共存。皇权专制与宗法观念结合:宗法观念(周制)渗透于皇权体系,如家族伦理强化君臣等级,科举制中仍存门第观念。礼法并治:儒家礼教(周制礼乐传统)与法家刑罚(秦制法治)结合,形成“以礼入法”的社会治理模式。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遗存并存:官僚选拔逐渐制度化(如科举制打破世族垄断);周制遗存:皇帝分封子弟,门阀士族长期存在(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与皇权共存。(任答三点)(2)相同点:两者均打破旧有政治格局,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周秦之变确立了中央集权,唐宋之变瓦解了门阀政治。两者都使思想文化进行了重构:周秦之变以法家思想主导,唐宋之变则儒学复兴(如宋明理学)与市民文化并存。两者都与经济的转型有关:周秦之变以小农经济支撑集权,唐宋之变伴随商品经济繁荣(如交子、市镇兴起)。不同点:变革深度与领域:周秦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构(贵族分封→官僚集权);唐宋之变是社会结构的渐进式转型(门阀士族→平民士人,庄园经济→商品经济)。变革动力差异:周秦之变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如商鞅变法);唐宋之变更多源于社会内部经济、技术(如印刷术)与人口增长的推动。历史定位差异:周秦之变奠定“皇权时代”的基础,影响后世两千年;唐宋之变被部分学者视为“近代前夜”,预示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可能(如谢和耐强调其“近代特点”)。【解析】【小问1】表现,据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宗法制与地缘政治、据点统治与官僚统治等”结合所学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将各个制度逐一比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即可。具体来说,地方制度上,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如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属于郡县制(秦制核心)与分封诸侯(周制残留)长期共存;中枢机制度看,皇权专制与宗法观念结合,宗法观念(周制)渗透于皇权体系,如家族伦理强化君臣等级,科举制中仍存门第观念。在治国理念上,礼法并治,表现为儒家礼教(周制礼乐传统)与法家刑罚(秦制法治)结合,形成“以礼入法”的社会治理模式;官僚制度上看,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遗存并存,一方面官僚选拔逐渐制度化(如科举制打破世族垄断),另一方面周制遗存,表现为皇帝分封子弟,门阀士族长期存在(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与皇权共存。【小问2】相同点,结合所学“唐宋之变”与“周秦之变”的相关表现进行对比,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作答。政治上,两者均打破旧有政治格局,推动社会结构转型,表现为周秦之变确立了中央集权,唐宋之变瓦解了门阀政治;文化上,两者都使思想文化进行了重构,表现为周秦之变以法家思想主导,唐宋之变则儒学复兴(如宋明理学)与市民文化并存;经济上,两者都与经济的转型有关,表现为周秦之变以小农经济支撑集权,唐宋之变伴随商品经济繁荣(如交子、市镇兴起)。不同点,结合所学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的相关表现从变革领域与深度、动力、定位与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变革深度与领域看,周秦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构(贵族分封→官僚集权);唐宋之变是社会结构的渐进式转型(门阀士族→平民士人,庄园经济→商品经济)。从变革的动力差异看,周秦之变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如商鞅变法);唐宋之变更多源于社会内部经济、技术(如印刷术)与人口增长的推动。从历史定位与影响的差异看,周秦之变奠定“皇权时代”的基础,影响后世两千年;唐宋之变被部分学者视为“近代前夜”,预示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可能(如谢和耐强调其“近代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资本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是战胜国为自身利益而作出的暂时妥协,并未解决存在于资本主义大国间和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间的矛盾,也并未从本质上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其构建的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不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受压迫和剥削的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断发起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被压制的德国不满该体系对其的制约,力图恢复和发展军国主义;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向外扩张使各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包围,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接连遭受冲击。——摘编自詹小美《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文化卷》材料二雅尔塔体系以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为中心,包括二战中及战后盟国召开的所有重要会议发表的宣言、协定,如开罗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等。冷战结束后,学者多认为雅尔塔体系已经“崩溃”,但是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崩溃的只是两极格局。在规划世界和平与新的世界秩序方面,雅尔塔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体系都全面。在雅尔塔体系内,超国家的国际行为体有效地捍卫着冷战后的“均势”与“和平”。——摘编自李世安《从国际体系的视角再论雅尔塔体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存在的矛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尔塔体系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战胜国对殖民地的重新瓜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排斥等。(任答三点)(2)评价:①进步性:吸取凡尔赛体系的教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国际秩序的稳定;建立联合国,有效捍卫冷战后的“均势”与“和平”主张民主解决殖民地问题等。②局限性: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等。【解析】【小问1】矛盾:根据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资本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是战胜国为自身利益而作出的暂时妥协,并未解决存在于资本主义大国间和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间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胜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根据材料“被压制的德国不满该体系对其的制约,力图恢复和发展军国主义;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向外扩张使各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受压迫和剥削的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断发起对帝国主义的反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胜国对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根据材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包围,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接连遭受冲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排斥等。【小问2】评价:进步性:据材料二“在规划世界和平与新的世界秩序方面,雅尔塔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体系都全面”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吸取凡尔赛体系的教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国际秩序的稳定;据材料二“超国家的国际行为体有效地捍卫着冷战后的‘均势’与‘和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建立联合国,有效捍卫冷战后的“均势”与“和平”主张民主解决殖民地问题等。局限性:结合所学雅尔塔体系的局限性可得出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黄震说“自本朝讲明理学,脱出训话”。但在这些说法中,理学是指义理之学,与辞章考据训诂相对待。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明末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他所说的理学就是既包括程朱派的“理学”,又包括陆王派的心学。——陈来《宋明理学》材料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蕴含在文学艺术、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反神权、反封建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是主宰世界的“万物之灵长”,有权利也有能力追求现世的幸福。他们还倡导人民追求金钱,财富和荣誉,学习各种知识,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潮的熏陶下,教会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伦理的支配地位开始瓦解,它所导致的思想解放,为近代科学的诞生铺垫了深厚的土壤。——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儒学复兴与西方文艺复兴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1)体系庞杂;吸收借鉴传统又突破传统;强调思想性和思辨性;派别林立;(任答两点)(2)影响:对中华文明: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哲学依据,有助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兼收并蓄,传承并丰富了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重伦理、重道德的民族性格;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对西方文明:促进了思想解放与科学进步;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冲击封建统治秩序;追求享乐,易造成个人主义泛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根据材料朱子曾说“理学最难”可知其体系庞杂;根据材料“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可知吸收借鉴传统又突破传统;根据材料“理学是指义理之学,与辞章考据训诂相对待”可知强调思想性和思辨性。根据材料“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可知派别林立。【小问2】对中华文明:根据材料“理学是指义理之学,与辞章考据训诂相对待。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和所学知识,辩证评价宋代儒学复兴的历史影响,如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哲学依据,有助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兼收并蓄,传承并丰富了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重伦理、重道德的民族性格;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对西方文明:据材料“有权利也有能力追求现世的幸福。他们还倡导人民追求金钱,财富和荣誉,学习各种知识,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潮的熏陶下,教会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伦理的支配地位开始瓦解,它所导致的思想解放,为近代科学的诞生铺垫了深厚的土壤”可知,促进了思想解放与科学进步;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冲击封建统治秩序;据材料“他们还倡导人民追求金钱,财富和荣誉”及所学可知,追求享乐,易造成个人主义泛滥。20.美食与社会炸鱼薯条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国民美食。犹太移民在16世纪将裹面油炸鱼的烹饪方式带入英国,而薯条则随19世纪初法国与比利时移民传入,两者起初作为街头独立小吃存在。1860年代,伦敦犹太移民开设首家炸鱼薯条店,两者的结合标志着这道菜肴的正式成形。19世纪中叶,依托铁路网扩展、冷藏运输技术与蒸汽拖网渔船的支持,印度棉籽油、挪威鳕鱼构成全球化供应链,降低了炸鱼薯条的原料成本;廉价、高热量且便捷的特性使其成为工人阶层的饮食支柱;炸鱼薯条店数量激增,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等北部工业重镇成为店铺密集区。一战期间,炸鱼薯条被政府列为战略食品。1928年,伦敦首家炸鱼薯条连锁店开业,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单店日销1.2万份。二战后,部分英国公立学校将炸鱼薯条纳入免费午餐菜单。在鳕鱼战争(英国与冰岛争夺渔业资源)、英国脱欧和健康饮食风潮冲击下,店铺数量至2020年已经缩减至不足1960年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炸鱼薯条在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品牌授权代理合同
- 2025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
- 资产委托经营协议书
- 二手交易协议书
- 2025授权合同家电产品广告授权协议
- 承作人安全协议书
- 2025企业间借款担保合同
- 2025年低空经济「智能安防」领域无人机技术升级应用报告
- 2025【各类合同范本】企业办公用品采购合同
- 2025年核能发电燃料采购合同协议
- 2025-2030辣椒行业兼并重组案例与市场集中度分析
- 2025年破产管理人资产评估专项训练试卷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100题(含参考答案)
- BIM大赛考试基本知识题库 (800题)
- 《研究生学术英语读译教程》课件Unit 8 The Lessons of Economics
-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 上锁挂牌教程课件
- 阅读推荐课《不老泉》课件
- 风功率预测系统及测风塔专项检查表
-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加工两种方法
- 通风系统调整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