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冲刺模拟卷0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部内容。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广西顶狮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陶器,其中完整的陶器有23件,还有大量蚌器、骨器和石器工具。此外,还发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常见的干栏式建筑物遗存、独特的墓葬习俗“屈肢葬”遗存。材料可用于印证(
)A.中华文明多样性的特征 B.早期南方文明的先进性C.早期南北文明的一体化 D.南方文明起源相对较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广西顶狮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陶器,还有大量蚌器、骨器和石器工具。此外,还发现了干栏式建筑物遗存、独特的墓葬习俗“屈肢葬”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广西具备了早期文明的特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广西顶狮山文化遗址,没有北方文明的对比,看不出早期南方文明的先进性,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广西顶狮山文化遗址,无法得出早期南北文明的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南北文明起源时间的比较,得不出南方文明起源相对较早,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由秦朝的九卿制可以看出一些官职都是围绕皇家而设置的,国与皇家融为一体,体现了家国同治,D项正确;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体现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A.开辟了海运航线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重了农民负担 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首次实现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使“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说明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是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大运河与农民的联系,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的说法扩大了“大运河”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4.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B.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C.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从“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以看出北宋出现了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南北分卷制度的出现“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这正是对文化中心南移的回应,C项正确;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能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排除A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D题干措施应该是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5.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帝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此举旨在(
)A.构建国家认同的合法性 B.继承传统的治理体系C.顺应民族国家发展实际 D.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康、雍、乾三代皇帝重视历代帝王庙,并将众多历代皇帝纳入庙中祭祀,此举旨在强调中华历史的延续性和正统性,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合法性,强化民众对当前政权的认同和归属感,A项正确;继承传统的治理体系并非此举的主要目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来强化国家认同,排除B项;当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种表述不太准确,排除C项;将历代皇帝入祀历代帝王庙主要不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6.在中国古代历朝政府的户籍统计中,由于长期存在隐瞒人口的现象,导致统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相去甚远,而这一问题到了清代前期却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主要是由于(
)A.统一局面形成 B.赋役制度改革 C.高产作物引进 D.民众素养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以前,中国户籍统计中,隐瞒人口现象严重,而在清朝隐匿人口的情况得到较好的解决。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在于清朝通过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改革,逐渐废除了人口税,无地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进而使得隐匿人口现象大大减少,B项正确;统一局面形成、高产作物引进和民众素养提高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7.1867年,中英《天津条约》10年修约期限将至,恭亲王奕就西人传教、经商等各种涉外事宜,提前征求各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地方大臣的意见,指出“如能减一分之害,即可收一分益。……总宜竭力为之,俾勿疏漏,以期补救挽回”。奕此举(
)A.利于维护国家利权 B.说明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C.意在缓和中外矛盾 D.实现了清政府外交的转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恭亲王奕在《天津条约》修约期限将至时,征求各外地大臣意见,是为了在同外国交涉的过程中,尽量争取减少损害,增加国家的利益。因此,奕此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中央权力受到削弱,地方权力的增强,仅涉及其咨询了地方大臣的意见,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而非缓和中外矛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的中外交往的方式的变化,无法得出实现了清政府外交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D项。故选A项。8.1896年,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法国报刊发表以下漫画并评论道“为了不让各国嫉妒,李鸿章右手拿着自己的辫子,左手拿刀一截一截地切下,分别送给身边的英国女王、法国总统、德国皇帝。”这张漫画反映了(
)A.中国传统文化输出 B.列强竞相瓜分中国C.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D.欧洲国家争夺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96年中国和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竞相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欧洲各国拉拢李鸿章,争夺中国市场,李鸿章则将象征着中国市场的“辫子”分给各国,D项正确;李鸿章的“辫子”指的是中国市场而非传统文化,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李鸿章将“辫子”分给各国,“辫子”象征的不是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因为李鸿章不会轻易屈服于列强的瓜分要求,且他也没有向列强许诺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权力,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材料没有“甲午中日战争”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9.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的武昌。根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及所学可知,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是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以此可知,保路运动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表述与史实不符,第二次鸦片战后,天津条约对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破坏中国的内河航运权,标志着列强侵入由沿海进入内地,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已经组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A.彻底批判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B.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求C.应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性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和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仅有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面,还具有救亡图存的作用,这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封建旧思想的彻底批判,排除A项;材料虽然具有思想解放的一面,但并非是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193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训令,强调指出:“动员群众修路,因为道路与军事经济不可分离,与群众生活非常密切”,并规定修筑的干路、经费、期限等要求和措施。此举旨在(
)A.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保证革命统一战线的稳定C.适应民族战争的迫切需要 D.探索治国安民的新型道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3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发动群众修路是为了推动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A项正确;1933年,革命统一战线早已破裂,排除B项;民族战争指的是抗日战争,1933年,抗日战争还处于局部抗战阶段,因此并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迫切需要,排除C项;此时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尚未成为执政党,谈不上治国安民,排除D项。故选A项。12.1932年,梅兰芳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这一剧目,梅先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在南京上演时,观众为了看这个戏,买票时把售票窗口都挤坏了。在嘉兴南门梅湾戏院演出时,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抗金兵》演出的成功(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B.源于艺术水平与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C.反映传统戏剧焕发活力成为社会主流D.体现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答案】B【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32年中国。1932年正值局部抗战时期,《抗金兵》这一剧目体现了反抗外族的斗争,迎合了当时抗日的时代要求,因此大受欢迎,即期成功源于艺术水平与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当时传统戏剧是社会主流,排除C项;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13.“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国有工业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则重点发展了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工业。推动这两个时期工业建设区位特点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A.国防建设的考虑 B.外贸发展的需要 C.良好的工业基础 D.苏联的经济援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孤立政策,东南沿海安全形势严峻,我国实行“一边倒”,东北背靠苏联,安全环境好;而三线建设时期,中苏关系恶化,选择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发展工业,也是出于安全环境的考虑,A项正确;云贵不如东南沿海有外贸发展的优势和需要,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东南沿海原有的工业基础好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排除C项;三线建设时期中苏关系恶化,D项与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并允许土地承包权有偿转让;至1984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实现政社分开;1998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又决定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至30-70年。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B.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C.土地产权发生显著变化 D.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984年以来,我国对土地承包的期限在不断延长,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反映的是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格局无关,排除B项;变化的是土地的使用权,产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C项;根据土地制度的改革情况,无法说明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5.过去,我国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据统计,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近50%,表现十分亮眼。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A.科技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B.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C.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转型 D.综合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近50%,表现十分亮眼”可知,我国努力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助力制造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了综合国力,D项正确;电动车、蓄电池制造等产品不能说明我国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项;材料与我国的工业体系建设无关,排除B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处于转型期,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3年8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指出,国际社会要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为共同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习近平这一外交思想(
)A.阐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B.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C.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外交准则 D.坚定了金砖国家反对霸权决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习近平强调实行多边主义,为共同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积极承担全球治理的大国责任,B项正确;阐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各国通用”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坚定了金砖国家反对霸权决心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战国时,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不再仅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他们不必再接受传统的贵族“六艺”教育,如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射、御等,不需要文武并重,而是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不再是国君、卿大夫的家臣,而能够自由流动。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好奇,而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新变化。(6分)(2)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士阶层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答案】(1)变化:出身限制逐渐被打破;自由流动性逐渐增强;文化属性不断加强;功利实用色彩不断增强。(任2点,每点3分,共6分)(2)原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官僚政治开始产生;私学兴盛,民间聚徒讲学,学术文化下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任2点,每点2分,共4分)影响: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为各诸侯国提供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各诸侯国变法改革,推动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任2点,每点2分,共4分)【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不再仅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可得出出身限制逐渐被打破;根据材料“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可得出自由流动性逐渐增强;根据材料“他们不必再接受传统的贵族‘六艺’教育,如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射、御等,不需要文武并重,而是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可得出文化属性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好奇,而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可得出功利实用色彩不断增强。(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文化和统治需求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如: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官僚政治开始产生;私学兴盛,民间聚徒讲学,学术文化下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他们不必再接受传统的贵族‘六艺’教育,如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射、御等,不需要文武并重,而是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可得出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根据材料“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好奇,而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可得出为各诸侯国提供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各诸侯国变法改革,推动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8分)【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2分)主要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4分)(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2分)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否同意及理由: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只表明态度不得分)(表明态度2分,理由2分,共4分)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2分)【解析】(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可知,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主要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2)差异: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根据材料“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可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看法: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题意要求,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如表示同意,根据材料“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和所学知识可知,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如表示不同意,根据材料“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因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方面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871年,19岁的严复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并在“建威”舰实习。次年,严复于“扬武”舰上实习。1877年,因表现优异,25岁的严复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专业。初入朴茨茅斯学校,后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和海军炮堡建筑等。留学期间,勤学博览,受驻英公使郭嵩焘赞赏,两年后归国。1880年,28岁的严复被委任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90年,严复升任北洋水师总办。1898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解析,出版了《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该书问世产生了巨大反响,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1901年,翻译了《原富》(即《国富论》)。1903年,翻译了《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等四部著作。——据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等材料二商务印书馆百年大事记(部分)时间大事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1901年张元济提出“扶助教育”的创业志向,引导国民进步1903年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1905年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1906年出版严复译《法意》(孟德斯鸠著)1912年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介绍共和制度和思想1919年编印我国第一部白话文教科书1937年设总管理处于长沙,编印《战时常识丛书》《抗战丛刊》1950年商务印书馆与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开明书店、联营书店联合组织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为新华书店以外的全国第二个发行系统——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个人身份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留学、书刊出版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6分)【答案】(1)转变:由海军(军事)人才变为积极译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家。(2分)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刺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局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强烈的爱国心;国人思想固化。(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2)价值:引进西学,培养人才;启迪民智,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救亡图存;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紧跟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1871年,19岁的严复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并在“建威”舰实习。次年,严复于“扬武”舰上实习。1877年,因表现优异,25岁的严复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专业。”由可知严复是海军(军事)人才,由材料“1898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解析,出版了《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该书问世产生了巨大反响,”可知严复积极译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本题从时代背景、严复个人、经济等角度都严复身份转换进行作答,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刺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局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强烈的爱国心;国人思想固化。(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张元济提出“扶助教育”的创业志向,引导国民进步……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介绍共和制度和思想……编印我国第一部白话文教科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390-2025城市光环境体检评估要求
- 消化内科急性胰腺炎护理干预培训指南
-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2025年生物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云南红河州一中数学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皮肤科湿疹皮损护理流程
- 血液内科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护理要点
- 神经科帕金森病晚期康复训练规范
- 血液疾病护理管理流程
- 探寻湖湘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 神经科帕金森病药物管理措施
- 2025年输血管理制度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秋期人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核心素养教案(第6单元)(教学反思有内容+二次备课版)
- 儿童口腔束缚临床应用规范
- 车间停线管理办法
- 关于药物滥用和成瘾的防范措施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圆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 肉羊高效养殖技术-成教学院
- 公司超额运费管理办法
- 心房颤动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 学堂在线 大国航母与舰载机 章节测试答案
- 物业管理耗材采购清单及限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