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考试冲刺训练03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项50题1.如表呈现的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时间军事同盟和协定1870—1879201880—1889311890—1899611900—1904108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西方各国矛盾加剧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国际局势趋于缓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从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之间签订的政治军事同盟和协定数量逐渐增加。这一趋势表明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加剧,导致各国通过结盟来寻求安全和利益的保障,因此,选项B“西方各国矛盾加剧”是对这一数量变化的合理解释,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政治军事同盟和协定的数量,并非世界性国际组织,排除A项;材料中为政治军事同盟和协定,并非区域一体化经济合作组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矛盾和竞争加剧,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2.1916年7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由此可知,美国参战的主要动因是(
)A.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B.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C.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 D.帮助协约国赢得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17年的美国。根据材料“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可知,美国参加一战是为了“管理这个世界”,意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B项正确;“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并不是主观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信息显示了美国”管理这个世界”的企图,而不仅仅是维护海外利益的动机,排除C项;“帮助协约国赢得战争”并不是美国参战的主要动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巴黎和会上,英国代表坚决反对波兰领导人德莫夫斯基提出的大波兰领土要求。早在出席和会前,英国政府告诫英国代表团:“波兰只能由纯血统的波兰人组成。”英国意在(
)A.保持波兰族群关系和谐 B.维持欧洲大陆均势C.限制德国势力过快恢复 D.落实民族自决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一战后欧洲。一战后波兰要求拿回以前属于波兰但被德国占据的土地,英国不同意大波兰领土要求,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造成欧洲大陆上法国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B项正确;英国的政策主要是为了自身利益,并非为波兰考虑,排除A项;拒绝波兰的过多领土要求,目的是保留德国的力量,而非限制德国,排除C项;英国在波兰领土问题上的政策主要是基于欧洲局势、英国国家利益方面的考虑,而非考虑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4.1926年,国联通过了德国的加入申请,并使其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1933年,希特勒政权宣布退出国联。次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并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国联对德、苏两国的接纳(
)A.基于维持局势稳定的考量 B.表明国际秩序由欧洲主导C.维护了凡尔赛体系的稳定 D.说明意识形态的对抗减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1926年,国联通过了德国的加入申请,并使其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1933年,希特勒政权宣布退出国联。次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并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可知,国联在接纳新成员时,通常会考虑国际局势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国联接纳德国、苏联的加入,无法得出国际秩序由欧洲主导的结论,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并防止其再次崛起。国联接纳德国并不等同于维护了凡尔赛体系的稳定,排除C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识形态的对抗仍然十分激烈,排除D项。故选A项。5.如图是苏俄政府的宣传漫画。画面的主体是一位高大、健硕的工人紧握双拳,高抬右臂,伸出右脚踹向一群惊慌失措的欧美资本家和军人。画面上的标语是“劳动是世界的主人”和“无产阶级专政三年”。该漫画(
)A.宣传了十月革命世界意义 B.宣告了俄国退出世界大战C.宣扬新经济政策历史贡献 D.揭示了工业化道路的艰辛【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无产阶级专政成为现实,漫画中“劳动是世界的主人”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变化,“无产阶级专政三年”说明从十月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开始计算时间,该漫画宣传了十月革命使无产阶级成为世界主人的世界意义,A项正确;俄国退出世界大战是通过《布列斯特和约》,漫画中并没有相关信息体现俄国退出世界大战,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漫画中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展的,漫画中没有涉及工业化道路艰辛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6.1920年10月,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所以“只有把青年的训练、组织和培养这一事业加以根本改造,我们才能做到:青年一代努力的结果将建立一个与旧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列宁意在号召青年(
)A.参与创建新生政权的革命 B.主动服务于新经济政策C.投身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 D.致力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苏俄)。根据材料可知,从列宁强调青年要担负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建立新社会来看,就是希望青年投身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C项正确;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已经成功建立了新政权,1920年并非处于创建新政权革命阶段,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施的,1920年还未开始,时间不对应,排除B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1928年开始提出相关方针逐步推进的,1920年还未涉及到这一阶段重点,排除D项。故选C项。7.列宁在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明确表示农民完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并能自由流转。他强调这一政策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刺激、动因和动力。这反映了苏俄当时(
)A.推行农业集体化以发展重工业 B.实行余粮收集制保证粮食供应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D.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俄)。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完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并能自由流转,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是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推行于1918年至1921年,排除B项;“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斯大林时期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8.1926—1927年,苏联对粮食市场恢复了垄断,粮食的市场机制最终被国家指令所取代;1927年7月,劳动和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制定了对所有工业及部门和企业确定的平均利润率,而一切超出这一额度的利润都应上交国家,以便分配给那些亏损企业。这显示出苏联(
)A.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向C.工业发展陷入困境难以持续增长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遭遇挫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从题干中可以看到,苏联在粮食市场和工业利润分配上都采取了国家指令性的措施,这与之前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不同,说明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向,B项正确;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时,题干所述时间为1926-1927年,此时还未基本确立,排除A项;题干只是说对工业企业利润进行调整,将超出平均利润率的利润上交国家分配给亏损企业,这并不能直接得出工业发展陷入困境难以持续增长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苏联在经济政策上的调整和转变,不能就此认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遭遇挫折,这一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9.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生产过程中质量指标在不断地上升。在整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资料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9.3%。到1937年,大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较之1932年增长了82%(计划增长63%)。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活力显现 B.新经济政策有效实行C.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工业化战略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推行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在此期间,通过实施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工业,苏联在工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通过计划对经济进行调控,虽然工业化建设是在五年计划下展开的,但材料突出了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实施,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但到2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推进,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工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没有涉及苏联经济结构中农轻重比例等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反映的是苏俄(联)1921—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项目\时间1921192319251926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能力43.7%48.1%43.4%43.9%消费资料能力56.3%51.9%56.6%56.1%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1926年(苏俄)。从表格看,消费资料能力在工业产量比重中占比较大,消费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说明这一时期关注到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D项正确;1921-1926年苏俄(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政策并非连续性,且表格数据有波动并非稳定增长,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方面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并非对农业的掠夺,排除B项;苏联经济结构失衡主要是后来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的,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注重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未体现埋下经济结构失衡祸根,排除C项。故选D项。11.19世纪5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各国经济复苏,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包括金融资产阶级和进出口大商人等)形成了。许多大农场主雇用农业工人,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地主。这说明(
)A.经济近代化促进了阶级关系变革 B.经济发展助推拉美民族民主运动C.人民抗争冲击了拉美的殖民体系 D.工业革命促进拉美工业化的实现【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大资产阶级形成”“农场主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随着拉美经济复苏和资本主义发展,传统阶级结构发生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阶层出现,这体现了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化)推动了阶级关系的演变,A项正确;“民族民主运动”在材料中未直接体现,虽经济发展为其奠定基础,但并非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B项;“人民抗争冲击殖民体系”与题干时间不符,拉美各国此时已建立独立国家,排除C项;“工业化实现”不符合史实,拉美当时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工业化尚未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12.为打通德属西南非洲和德属东非,德国和英国于1890年签订条约,以德属东非沿岸多座岛屿为代价,换取了位于东经20度以东的一块狭长的英国殖民地。德国在理论上拥有了通过赞比西河连接德属西南非洲和德属东非的水上通道。这说明(
)A.帝国主义勾结瓜分非洲 B.资本输出成为殖民手段C.有效占领原则得到确认 D.英德矛盾实现有效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0年德国和英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为了达成各自在非洲殖民地的利益,德国和英国签订了协议,这说明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过程中存在互相勾结的现象,A项正确;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主要殖民手段,主要方式包括开设工厂、修筑铁路、贷款等,材料并不涉及这些内容,排除B项;有效占领原则是指在国际法中,当领土主权归属存在争议时,优先承认实际控制并有效行使主权的国家对该领土拥有合法权利的原则,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英国和德国在瓜分非洲过程中签订了协议,实际上英国和德国的矛盾并未缓和,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3.1898年11月,法国刊物《小日报》发表了讽刺漫画《小红帽》。该漫画将法国刻画为“小红帽”,而把英国描绘成“狼外婆”。“小红帽”手中抱着“法绍达”(位于今南苏丹),“狼外婆”身旁的窗帘上绘有金字塔和古埃及神像图案。该漫画反映了(
)A.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延续 B.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C.英法争夺工业革命主导权 D.英法瓜分非洲的利益交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时间是1898年,这一时期正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阶段,在这一阶段,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漫画中法国抱着“法绍达”,法绍达位于今南苏丹,这表明法国在非洲有其势力范围或争夺目标,英国身旁窗帘上绘有金字塔和古埃及神像图案,金字塔和古埃及是埃及的象征,说明英国在埃及有重要利益,埃及是英国在非洲的重要据点,法国被刻画为“小红帽”,英国被描绘成“狼外婆”,这种讽刺性的形象刻画暗示了两国之间存在矛盾和争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等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漫画中法国抱着法绍达,英国与埃及相关,体现了英法在非洲殖民利益上的交锋,D项正确;英法百年战争发生在1337-1453年,与1898年的时间背景相差甚远,且百年战争主要围绕领土等在欧洲地区的矛盾展开,和漫画所体现的非洲争夺无关,排除A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于20世纪初(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898年还未完全形成这种对峙局面,且漫画主要体现的是英法在非洲的矛盾,而非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排除B项;工业革命主导权的争夺主要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此时英法矛盾焦点更多体现在殖民地争夺上,而非工业革命主导权,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1905年美国某杂志刊载的漫画《别插手》。该漫画反映(
)A.美国与欧洲的关系持续恶化 B.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C.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动摇 D.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期(美洲)。据漫画内容可知,在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希望将拉美发展为自己的殖民地,而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以满足其独霸美洲的野心,这是美国在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下的政策体现,表现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殖民地,瓜分世界成为一种常态,D项正确;漫画体现的是美国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并不能说明美欧关系恶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列强对于拉丁美洲争夺,说明拉美追求独立的民族革命的必要,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拉美国家内部的制度问题,无法体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排除B项;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动摇发展在一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进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融合【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5年的英国和印度。根据材料“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旨在通过英语教育传播西方文化,削弱印度本土文化,培养亲英精英以巩固殖民统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完全用英语教育”,是彻底推行而非“融入”本土教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传播,且“文艺和科学”属世俗文化,排除B项;英国政策是单向文化输出,而非促进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16.19世纪中叶,一位欧洲观察家描述了巴西的经济状况:“尽管这个国家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其经济结构仍然依赖于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人口仍然从事农业劳动。”这位观察家的话表明该国()A.需要土地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 B.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C.政治独立并未带来经济的独立 D.农业经济是该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巴西。根据材料“其经济结构仍然依赖于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工业基础薄弱”可知巴西独立后经济发展水平低,结构单一,说明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巴西经济要发展多元化,与社会公平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巴西政治独立后带来经济独立,排除C项;根据材料“经济结构仍然依赖于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人口仍然从事农业劳动”可知该观察家认为农业经济并不是该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排除D项。故选B项。17.一战后,埃及在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南部非洲、西非等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仍处在萌芽和酝酿时期。导致出现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列强殖民方式 C.思想解放程度 D.军事力量强弱【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非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南部非洲、西非等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仍处在萌芽和酝酿时期,而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如埃及在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究其原因这是因为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列强对非洲各国的殖民方式基本没有差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最主要因素”,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思想解放程度是其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非洲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落后挨打,但军事力量强弱不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不同状况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18.1920年12月,印度国大党用一切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实现“司瓦拉吉”(意为“自治”)的新纲领,取代以“宪法手段”实现“殖民地式”自治的旧纲领。甘地对“自治”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如有必要,就脱离英帝国独立。这(
)A.反映了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瓦解 B.体现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C.说明印度国大党放弃了非暴力抵抗 D.表明印度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的印度。根据材料可知,1920年印度国大党将实现“自治”的纲领从“殖民地式”自治转变为用一切和平与合法手段,甚至必要时脱离英帝国独立,这表明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不再满足于有限的自治,而是追求更高程度的独立,反映出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B项正确;1920年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仍然存在,印度国大党纲领的转变只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说明英国殖民统治已经瓦解,英国殖民统治在二战后才逐渐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用一切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并没有明确表明放弃非暴力抵抗,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印度无产阶级相关内容,无法从国大党纲领的转变得出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9.1946年,苏联要求共管黑海海峡地区,土耳其拒绝后,美国迅速提供1亿美元军事援助,并派遣第六舰队进入地中海。美国还推动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北约。这体现出(
)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 B.美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C.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两极格局具有不均衡性【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美苏)。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对黑海海峡地区提出共管要求,这被美国视为苏联扩张的表现。1947年杜鲁门主义正式提出,遏制苏联扩张,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国的这些行动完全契合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特征,C项正确;虽然黑海海峡和地中海地区涉及美苏在中东和近东的利益,但美苏争霸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排除A项;“和平演变”战略主要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渗透、经济诱惑等非武力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演变。而在本题中,美国采取的是直接的军事援助和军事部署等手段,排除B项;“不均衡性”通常指的是美苏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力存在差距,或者是两大阵营内部存在力量不平衡的情况,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美国针对苏联的扩张所采取的遏制行动,排除D项。故选C项。20.1963年8月,美、英、苏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双方保证不在条约禁止的领域进行核试验,保证不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核试验。1968年7月,美苏等国又签署了《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缔约国就停止核军备竞赛和实现核裁军进行谈判。这表明当时(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军备竞赛拖垮了美苏经济C.“冷战”升级的风险在加大 D.中国核试验触发美苏和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苏两国之所以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等条约来进行限制核试验以及就停止核军备竞赛和实现核裁军进行谈判,说明当时两国的核竞争等军备竞赛使得“冷战”升级的风险在加大,为了避免过度对抗引发更严重后果,才签订条约进行约束,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才成为时代主题。在1963-1968年期间,冷战对峙局面依旧存在,排除A项;题干中材料仅提及美苏等国签订相关条约进行核试验限制和核裁军谈判等内容,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军备竞赛拖垮了美苏经济,排除B项;中国首次核试验在1964年,但题干未提及中国因素,且美苏和解并非完全由中国触发,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图是1947年苏联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作者创作该漫画的意图是揭示美国(
)A.加速二战结束 B.极力推动欧洲一体化C.援助推动东欧剧变 D.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美国)。根据材料“苏联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俄文‘3AEM’(财政贷款)”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援助名义向欧洲提供贷款,实则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抗苏联,漫画以“战车”形象讽刺美国将经济援助作为控制工具的本质,D项正确;“加速二战结束”与1947年时间不符(二战已于1945年结束),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始于1950年代(如欧洲煤钢共同体),并非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排除B项;东欧剧变发生于1989年后,与1947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1958~1971年间,美苏两国在卫生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如联合科学会议、代表团与科学家互访、出版物交换等,提高了两国应对严重疾病威胁的能力。可见,当时美苏两国的卫生交流(
)A.冲破了双方长期形成的矛盾 B.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C.适应了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D.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1971年(美苏)。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在当时分属不同政治意识形态阵营,存在对立关系,但在卫生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交流合作,提高了应对疾病能力,这说明双方在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美苏在卫生领域的交流及成果,未提及这种交流对双方长期矛盾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美苏在卫生领域的交流及带来的对严重疾病威胁应对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关于美苏卫生领域交流与两国经济发展需求关系的表述,排除C项;此时仍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卫生交流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3.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国革命对周边国家示范效应的不断凸显,美国政府开展了面向整个第三世界的“报导中国项目”,宣传新中国是“红色帝国主义”且并不代表“未来潮流”。美国此举是为了(
)A.稳定亚太地区局势 B.分化社会主义阵营C.争夺新兴民族国家 D.扭转冷战不利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新兴民族国家不断涌现。美国将中国宣传为“红色帝国主义”,试图让新兴民族国家对中国产生误解和恐惧,从而倒向美国一方,以争夺这些新兴民族国家,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C项正确;美国将新中国宣传为“红色帝国主义”,这一行为不仅不能稳定亚太地区局势,反而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排除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报导中国项目”主要是面向第三世界国家,而非主要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其目的并非是分化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冷战中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并非处于不利局面。此外,美国开展“报导中国项目”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重点不是在冷战对峙的大格局中扭转自身不利局面,而是争夺第三世界的新兴民族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4.20世纪70年代,苏联选派了一批顶尖的芭蕾舞演员,频繁前往非洲多个国家进行巡回演出,当地民众对芭蕾舞这一艺术形式表现出极大热情,演出场场爆满。苏联政府积极推动芭蕾舞演员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对非洲进行文化渗透 B.展示苏联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发展 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在当时属于美苏之外的中间地带,苏联积极推动芭蕾舞演员前往非洲多国巡演,当地民众热情高、场场爆满,这有助于苏联在非洲扩大影响力,进而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符合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战略需求,D项正确;文化渗透虽然可能是文化交流活动带来的潜在影响,但从题干来看,苏联政府推动芭蕾舞演员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的文化渗透,因为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在非洲多国巡演以及当时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的战略意图,排除A项;芭蕾舞演员海外巡演主要体现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并非展示苏联经济实力的主要方式,与经济实力关联不大,排除B项;抵制不结盟运动发展一般通过政治、外交等直接针对不结盟运动的手段,芭蕾舞演员的海外巡演与抵制不结盟运动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25.如图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在1956年7月创作的一幅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该漫画揭示出(
)画面中,威尔逊持一瓶“蜜油”(Sweetol)倒入盛满刀枪剑戟,上写“和平浓汤”(Peacesoup)正被烈焰烹煮的大熔锅中。左边意大利紧抱“国家利益”的罐子,置之不理。右方有着同样罐子的英、法正在窃窃私语。身材瘦小的澳大利亚却面露惊异和惶恐A.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B.二战后国际关系体系脆弱C.苏联对埃及持中立态度 D.英、法、美利益的一致性【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世界)。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是埃及反抗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控制的举动,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映出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A项正确;漫画主要围绕苏伊士运河事件,突出埃及与英法等国的矛盾等,未体现二战后国际关系体系整体是否脆弱,排除B项;漫画中未涉及苏联对埃及态度相关信息,实际上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苏联支持埃及,排除C项;漫画中各国表现不同,如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态度有别,且苏伊士运河事件中英法与美国存在利益分歧,美国反对英法军事行动,排除D项。故选A项。26.有学者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自己。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该学者意在强调,美苏冷战(
)A.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B.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D.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各自培养盟友进行对抗,这说明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和局势的动荡,A项正确;冷战对世界的不利影响说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其本身并未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排除B项;冷战加剧了对抗、强化了两极格局,本身不会促进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美苏冷战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27.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讽刺美国的一幅漫画,画中上面的标题“对手”。下面的标题“西方的经济竞争,让中东和东方成为了受害者”。此漫画反映了(
)A.经济竞争一定会带来国际秩序动荡 B.冷战时美苏两强主导下的国际形势C.西方大国无视广大弱小国家的利益 D.两极格局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漫画标题“西方的经济竞争,让中东和东方成为了受害者”可知,苏联认为,西方的经济竞争,只不过是为谋取利益而互相倾轧,但受损的却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C项正确;“一定会”说法绝对,排除A项;这是苏联讽刺美国的漫画,漫画对象不包括苏联,排除B项;“两极格局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符合史实,不符合漫画主题,排除D项。故选C项。28.1930年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二战结束后,各国为避免出现这一局面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实施冷战 B.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实施马歇尔计划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各国为避免出现这一局面(关税大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国际社会为重建经济秩序、减少贸易壁垒,于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旨在通过多边谈判降低关税,促进自由贸易,避免重蹈193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的覆辙,B项正确;冷战是美苏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抗,与解决关税问题无关,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援助西欧复兴的计划,虽涉及经济但未直接解决关税问题,排除C项;《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于1942年,是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标志,与战后经济措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9.1971年,法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5.4%,从那时起,平均增幅逐渐上升(6.0%、7.4%、13.6%)。对此,法国政府实施了价格和工资冻结,还规定了1977年工资和物价上涨6.5%的上限。这表明法国政府(
)A.以宏观调控应对通货膨胀 B.放弃传统的经济自由原则C.实施计划经济以摆脱困境 D.利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1977年(法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消费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法国政府采取了价格和工资冻结以及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上限的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抑制物价的快速上涨,着力应对通货膨胀问题,A项正确。二战后欧美国家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但并未放弃经济自由原则,排除B项;法国政府针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仍属于市场经济范畴,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对物价和工资进行冻结、规定上涨上限,属于紧缩性政策,而不是扩张性政策,其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而不是刺激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30.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在汽车和火车候车室、机场候机楼以及公路旁的餐馆、酒店、加油站和厕所等都设有各种明显的种族隔离的标记牌。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所有候车室和午餐柜台的种族隔离设施被废除。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欧美殖民帝国的瓦解 B.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C.美国民权政策的调整 D.美国族群冲突的缓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原因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黑人在公共交通领域遭遇了各种明显的种族歧视,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种族隔离设施被废除。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推动了种族隔离政策的废除,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美国国内的种族隔离问题,与欧美殖民帝国的瓦解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美国民权政策的调整是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体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美国族群冲突的缓和是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31.当前,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通过投资审查和出口管制等手段让政府介入到商业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自由主义国际贸易秩序。欧盟在人工智能立法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快了区域内规则的建设。这些举动表明当今世界(
)A.贸易保护主义危害世界的稳定 B.造成全球经济进入恶性竞争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新技术革命加剧了全球竞争【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美国和欧盟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行动,以及他们在人工智能立法和数据安全方面的努力,都反映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竞争加剧。各国都在努力争夺技术制高点,以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完全符合题目所描述的现象,D项正确;虽然美国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但题目并未直接讨论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稳定的危害,且这不是题目的主要论点,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技术和数据安全等现代经济议题,但并不能说明全球经济进入恶性竞争,排除B项;题目中虽然提到了美国政府介入商业活动的例子,但并未表明国家干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32.二战后,美国领导人常常呼喊着国家已尽力消除制度化了的种族主义,声称黑人状况有所改善。同时,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贷款银行一直执行的政策,使黑人无法获得住房抵押贷款。这表明美国(
)A.无力应对财政危机 B.无法充分保障人权 C.战后重建任务艰巨 D.种族歧视问题消除【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领导人声称尽力消除种族主义,黑人状况有所改善,但实际上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贷款银行的政策却使黑人无法获得住房抵押贷款,这说明美国在对待黑人权益问题上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黑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反映出美国无法充分保障人权,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美国存在财政危机以及美国应对财政危机的相关内容,黑人无法获得住房抵押贷款是由于种族歧视政策,而非财政危机导致,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美国黑人在住房贷款方面受到歧视,没有涉及美国战后重建任务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美国虽然有领导人声称在消除种族主义,但从黑人无法获得住房抵押贷款这一事实可以看出,种族歧视在美国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33.18世纪亚当·斯密鼓励自由竞争,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倡政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主张政府将更多的自由权交还市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
)A.无限市场与有限治理的博弈 B.社会公平与企业效益的失序C.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逐渐转变 D.从放任自由到国家干预的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8世纪亚当·斯密鼓励自由竞争,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倡政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主张政府将更多的自由权交还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当・斯密鼓励自由竞争,强调市场的作用,主张无限市场,而凯恩斯提倡政府干预,是对市场进行一定的治理。撒切尔夫人主张将更多自由权交还市场,又是在调整政府治理的程度,体现了无限市场与有限治理的博弈,A项正确;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未涉及社会公平与企业效益的问题,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垄断,回归市场,并非是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逐渐转变,排除C项;撒切尔夫人的主张是减少国家干预,而不是国家干预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34.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苏联。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三者都一定程度上扩大经营自主权,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B项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B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并不触动所有制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35.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如果扣除靠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收入,国民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其改革也未能扭转颓势。这主要是由于(
)A.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过高 B.军备竞赛耗费国家资源C.发展内生动力严重缺乏 D.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扣除靠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收入,国民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其改革也未能扭转颓势”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僵化,过度依赖重工业和资源出口(如石油),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技术革新不足,导致经济内生动力匮乏,C项正确;“重工业比重过高”是经济结构问题,但并非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军备竞赛虽消耗资源,但属于外部压力,非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完全吻合,且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36.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民主德国1970年国民收入为1174亿马克,1984年增加为2225亿马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高于东欧其他国家。这显示民主德国(
)A.逐步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B.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显著成效C.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凸显 D.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1984年(德国)。1970-1984年民主德国国民收入增长,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其他国家,这是民主德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改革等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的体现,B项正确;“滞胀”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德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问题,排除A项;民主德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非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从材料仅能看出国民收入增长及发展速度情况,不能得出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7.从1958年到1962年,苏联农民们个人拥有的家畜数量从2000万头下降到1000万头,城市中黄油的价格增长了50%,肉类价格增长了25%。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在军事工业 B.美苏对抗中苏联存在明显隐患C.苏联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D.领导的个人专断阻碍改革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至1962年的苏联。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在农业领域,但改革未见明显成效,苏联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无法匹敌,在美苏对抗中有明显隐患,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军事工业,排除A项;苏联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工业优先,“难以为继”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未突出赫鲁晓夫个人原因对改革的负面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8.如下图是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发表于1947年6月5日的新闻漫画《来自德里的黑马》,漫画配文:“有这个马鞍盖在马身上,没人会关注其他事情的”。据此推知,《蒙巴顿方案》(
)A.是英国调整殖民政策的产物 B.标志着殖民统治在亚洲终结C.是解决印度问题的最佳方案 D.推动了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英国)。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蒙巴顿方案》是英国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方案,它是英国在无法继续维持对印度殖民统治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在印度地区的影响力和利益而制定的,是英国调整殖民政策的产物,A项正确;《蒙巴顿方案》只是英国结束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一种方式,它造成了印巴分治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使殖民统治在亚洲完全终结,排除B项;《蒙巴顿方案》主要是关于英属印度的分治方案,它引发了印巴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不是解决印度问题的最佳方案,排除C项;《蒙巴顿方案》没有直接推动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它更多地体现了殖民主义国家在殖民统治瓦解过程中的利益权衡和政治安排,排除D项。故选A项。39.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苏伊士运河相关材料。对材料信息理解正确的是,苏伊士运河(
)1859年,法国已取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许权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1875年,英国低价收购了运河公司大量股份1882年,英国占领了整个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保留了控制苏伊士运河等特权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①主权的收回是埃及争取民族独立的缩影②缩短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③是英法等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对象之一④使英国确立了世界贸易中心的重要地位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英法和埃及。依据材料“1859年,法国已取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许权”“1882年,英国占领了整个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56年由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这是埃及摆脱外国控制、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是埃及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典型体现和缩影;法国取得过开凿特许权,英国通过收购股份、占领埃及等手段控制苏伊士运河,这都体现了英法等西方列强对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侵略,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是红海和地中海,缩短的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行距离,而不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不符合题意,②错误,排除AB项;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由于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等多种因素,而不是因为苏伊士运河,不符合题意,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40.下表是新加坡1959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
)时期1959—1965年1966—1975年1970—1985年1980—1997年1998年至今措施进口替代出口导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A.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健全政府对金融贸易体系的监管C.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D.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以来的新加坡。从表格看,新加坡在不同时期分别采取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不同措施,体现其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D项正确;新加坡的措施主要体现国内经济战略调整,没有体现新加坡与区域内国家合作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新加坡在不同时期发展不同的经济措施,而没有体现政府对金融贸易监管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是某一阶段措施,不能概括整体战略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41.1957年,美英支持土耳其在土、叙边境集结军队,以威胁叙利亚。1958年,美国为了威胁伊拉克,悍然出兵黎巴嫩,在“保护美国侨民”的借口下,海军陆战队员在贝鲁特登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阿拉伯世界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高潮。这说明(
)A.美苏之间的争霸态势趋于缓和 B.阿拉伯国家实现了自主和独立C.大国介入造成中东问题复杂化 D.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矛盾加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58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英的军事行动不仅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且使得中东问题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C项正确;这一时期美苏争霸态势依然紧张,而美国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紧张态势,排除A项;当时许多阿拉伯国家仍然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控制,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美英对中东地区的军事干涉和阿拉伯世界的反抗斗争,而非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42.下表是印度官方发布的21世纪初该国的经济情况,这说明21世纪初印度(
)农业工业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14%27%59%劳动人口分布49%20%31%A.经济发展存在较大隐患 B.基本完成经济现代化C.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完善 D.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印度。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初的印度,三大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情况与其劳动人口分布情况相比,明显是不对应的,这说明其经济结构和劳动人口结构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存在隐患,A项正确;材料中印度劳动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比较大,无法说明其基本完成经济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中印度的劳动人口分布等存在问题,“趋于完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印度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43.世界各国大多数经济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过去国家间的经济谈判涉及一些国家行为,而今涉及国家内部制度。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 B.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C.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 D.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据材料可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说明经济全球化损害了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但未涉及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没有体现各国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没有涉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44.下面是2015年世界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相关投资示意图。据此可推知(
)A.全球化促进了区域集团化不断深化 B.南南合作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力提升C.新兴经济体促使国际秩序发生变革 D.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向太平洋区域【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材料左图显示发展中经济体的外来资本主要来自中国大陆(14%)、中国香港(28%)、新加坡(13%)和韩国(5%)等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合计占比超过60%。这些经济体均属于“南南合作”框架内的国家或地区,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右图显示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东亚(43%)、东南亚(9%)和南亚(5%)等发展中地区占比总和达57%,而北美(7%)和欧洲(13%)等传统发达地区占比较低。这进一步表明投资主要流向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符合“南南合作”的特征,“南南合作”有利于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力提升,B项正确;“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组建经济集团进行合作,材料中未涉及发展中经济体组建的具体区域经济集团,排除A项;当今国际秩序并未发生变革,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仅凭两个饼形图中的相关数据不能看出太平洋区域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就不能得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向太平洋区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45.2023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布的《2023年慕尼黑安全报告》50余次提及“全球南方”;5月举行的七国集团广岛峰会邀请巴西、印度、印尼、越南、科摩罗联盟等“全球南方”国家作为对话伙伴与会。由此可见,“全球南方”在国际社会(
)A.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拥有重大事项决策权 C.是多级格局的主导者 D.是金砖国家的代名词【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2023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多次提及以及七国集团峰会邀请“全球南方”国家作为对话伙伴等事例,可以看出“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受到重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A项正确;题干只是表明“全球南方”受关注、被邀请参与对话等,并没有体现出拥有重大事项决策权,排除B项;目前多极格局还在发展过程中,“全球南方”是重要力量,但并非主导者,排除C项;“全球南方”涵盖范围比金砖国家更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ECS 1366-2023 人民防空工程可靠性鉴定标准
-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含答案)
- 公务员面试嘛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龙飞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捷径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考试树上猴试题及答案
- 2025广东茂名化州市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人参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瑶海会计初级题库及答案
- 2025广东广州市南沙区事业单位招聘博士研究生21人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6年河北外国语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汇编
- 光伏电站试运行验收报告
- 出庭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水光针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 父母帮忙带娃协议书
-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
- 模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 去冰岛旅游景点
- 2025【英文合同】英文版国际租房合同模板
- 南京农业大学2017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
- 土地证补办申请书
- 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