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公卫执业医师分类模拟题生理学部分1.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胞入胞。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如O₂、CO₂等;易化扩散又分为经载体和经通道两种,葡萄糖、氨基酸等经载体易化扩散,而离子经通道易化扩散,通道有化学门控、电压门控和机械门控等类型。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细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细胞内,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依赖于Na⁺的电化学梯度。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方面,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其上升支主要是Na⁺内流,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遵循离子学说,其传导是局部电流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产生新的动作电位。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是肌丝滑行理论,当肌细胞兴奋时,肌质网释放Ca²⁺,Ca²⁺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球蛋白发生构象改变,暴露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横桥与之结合并发生摆动,拉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肌肉收缩。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通过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N₂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终板电位,进而引发肌细胞动作电位。2.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血浆蛋白、无机盐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₂和CO₂,其生理特性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生成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产生,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是抵御细菌感染的重要防线;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还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肝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分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步骤。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酶促反应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体内存在多种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可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溶解已经形成的血凝块,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过程。3.血液循环心脏的泵血功能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实现的。心动周期是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分为心房收缩期和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压力、容积、瓣膜开闭和血流方向都发生周期性变化。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包括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有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包括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方面,心肌细胞分为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工作细胞如心室肌细胞,其动作电位分为0期(去极化期)、1期(快速复极初期)、2期(平台期)、3期(快速复极末期)和4期(静息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主要是Ca²⁺内流和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自律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其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1期和2期,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的基础。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肌的兴奋性具有周期性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保证了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窦房结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心肌细胞之间通过缝隙连接实现电传导,保证了心脏的同步收缩。血管生理方面,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以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静脉血压较低,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包括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在于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以及防御和免疫功能。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心血管反射实现,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使动脉血压回升。体液调节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肾上腺素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对血管的作用因受体分布不同而异;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调节血量和血压,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还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导致水钠潴留。4.呼吸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其动力是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吸气运动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起的主动过程,呼气运动在平静呼吸时是被动过程,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引起;用力呼气时,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等呼气肌参与收缩,是主动过程。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主要来自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非弹性阻力主要是气道阻力。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肺容量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如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等。肺通气量包括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是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是气体通过呼吸膜和组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扩散过程,气体扩散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气体分压差、气体溶解度和分子量、通气/血流比值等。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比值减小则表明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O₂的化学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O₂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其结合和解离受PO₂、pH、PCO₂、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氧解离曲线呈“S”形。CO₂的运输形式主要有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两种,其中碳酸氢盐是主要的运输形式。呼吸运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实现的。呼吸中枢分布在脊髓、延髓、脑桥和大脑皮层等部位,延髓是基本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主要感受血液中PO₂、PCO₂和H⁺浓度的变化;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感受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H⁺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PCO₂升高、PO₂降低或H⁺浓度升高时,可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5.消化和吸收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口腔内的消化是消化过程的起始阶段,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咀嚼和吞咽是口腔内的机械性消化过程,吞咽分为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三个阶段。胃内的消化包括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运动。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等。盐酸由壁细胞分泌,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促进胰液和胆汁分泌等作用;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在盐酸的作用下激活为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黏液由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等分泌,与HCO₃⁻共同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可与维生素B₁₂结合,促进其在回肠的吸收。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容受性舒张可使胃容纳和贮存食物,蠕动可研磨和搅拌食物,并将食糜分批排入十二指肠。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其动力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有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胃内因素和十二指肠内因素等。小肠内的消化是消化过程的主要阶段,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等消化液在小肠内发挥重要作用。胰液是消化能力最强的消化液,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多种消化酶,可将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彻底分解。胆汁由肝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等,胆盐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等作用。小肠液中含有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小肠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吸收是指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其具有吸收面积大、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充分消化、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等有利条件。糖的吸收形式是单糖,主要是葡萄糖,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吸收;蛋白质的吸收形式是氨基酸,也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吸收;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在胆盐的帮助下形成混合微胶粒,然后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在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途径进入血液循环。水的吸收是通过渗透作用被动吸收的,无机盐的吸收根据其种类不同,吸收方式也不同,如Na⁺通过主动转运被吸收,Cl⁻和HCO₃⁻等负离子随Na⁺的吸收而被动吸收。6.能量代谢和体温能量代谢是指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其中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测定方法有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和环境温度等。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基础状态是指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禁食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的条件。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包括昼夜节律、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肌肉活动等。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热方式有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体温调节包括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调节体温,如增减衣物、改变体位等。7.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基本步骤。肾小球滤过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有效滤过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以及肾血浆流量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指原尿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液中的过程。近球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对Na⁺、Cl⁻、水、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的重吸收能力很强。其中,葡萄糖的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且具有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一些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主要分泌H⁺、K⁺和NH₃等物质。尿生成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主要通过肾交感神经实现,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对水和NaCl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体液调节中,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储存和释放,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等因素的调节。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同时伴有水的重吸收增加,其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K⁺、血Na⁺浓度的调节。尿液的排放是一个反射过程,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经盆神经传入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产生尿意。如果环境条件允许,大脑皮层发出冲动,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同时阴部神经活动抑制,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体外;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大脑皮层可发出冲动抑制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使排尿反射受到抑制。8.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辐散式、聚合式、链锁式和环式等,这些联系方式决定了神经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和整合方式。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方面,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浅感觉主要是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主要是本体感觉。感觉传导通路包括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经特定的传导通路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系统,可产生特定的感觉;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发出的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使机体保持觉醒。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具有保护意义,包括皮肤痛、内脏痛和牵涉痛等,牵涉痛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中,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反射是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脑干对肌紧张有调节作用,脑干网状结构存在易化区和抑制区,分别通过网状脊髓束等调节肌紧张。小脑在运动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前庭小脑主要参与维持身体平衡,脊髓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皮层小脑主要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编程。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主要是调节运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基底神经节受损可导致帕金森病、舞蹈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其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交叉支配、精细定位和功能定位等特点。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实现,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往往具有拮抗作用,如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等;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可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增强等。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紧张性,即自主神经经常发放一定频率的冲动,使效应器维持一定的活动状态。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可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活动等多种生理功能。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等。学习是指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变化而获得新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的过程,分为非联合型学习和联合型学习。记忆是指将学习到的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分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包括布洛卡区、韦尼克区等,不同区域受损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语言障碍。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思维等功能,右侧半球主要负责空间感知、艺术欣赏等功能。9.内分泌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其分泌的激素是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激素的分类有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衍生物激素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有特异作用、高效作用、信使作用和相互作用等,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允许作用等。激素的作用机制根据其化学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含氮激素一般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系统,产生生物学效应;类固醇激素一般通过进入细胞内,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进入细胞核内,调节基因表达,产生生物学效应。下丘脑垂体系统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的调节肽可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催乳素和促黑素细胞激素等。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可导致巨人症;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呆小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分泌过多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物质代谢、参与应激反应等作用,其分泌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可调节水盐代谢。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在应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胰岛分泌的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10.生殖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睾丸,睾丸具有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功能。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具有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维持男性第二性征、促进蛋白质合成等作用。精子在睾丸的曲细精管内生成,然后在附睾内进一步成熟和贮存。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卵巢,卵巢具有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功能。雌激素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维持女性第二性征、促进子宫内膜增生等;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和妊娠做准备,还可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保证妊娠的安全。月经周期是指女性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并伴有出血的现象,分为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在卵泡期,卵泡在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熟,同时分泌雌激素;排卵是指成熟卵泡破裂,卵细胞排出的过程;黄体期是指排卵后黄体形成并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时期。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天开始退化,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剥落,形成月经;如果卵子受精,黄体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维持妊娠。生物化学部分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为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在某一pH值溶液中,氨基酸所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键是其主要的化学键。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的异常,如镰刀型贫血病就是由于血红蛋白β链N端第6个氨基酸残基由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导致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的二级结构形式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α螺旋是右手螺旋,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0.54nm;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肽链平行排列,通过氢键相连形成的结构;β转角通常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1个氨基酸残基的羰基氧与第4个氨基酸残基的氨基氢形成氢键;无规卷曲是指没有确定规律性的那部分肽链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稳定三级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次级键,如疏水作用、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一些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中可存在一个或多个结构域,结构域是指在较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其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每个区域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亚基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相连。只有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才具有完整的生物学功能,如血红蛋白由4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能结合一分子氧,4个亚基之间的协同作用使血红蛋白具有高效的运输氧的能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包括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沉淀和凝固等。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其分子颗粒大小在胶体颗粒范围内,具有胶体性质,可产生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和不能透过半透膜等。蛋白质的变性是指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但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蛋白质的凝固是指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性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色氨酸和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参与遗传信息的表达,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碱基分为嘌呤碱和嘧啶碱,嘌呤碱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G),嘧啶碱包括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DNA中含有A、G、C、T四种碱基,RNA中含有A、G、C、U四种碱基。戊糖在DNA中是脱氧核糖,在RNA中是核糖。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也就是碱基的排列顺序,相邻的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其要点包括: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氢键相连,A与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G与C配对,形成三个氢键;双螺旋的直径为2nm,每旋转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双螺旋表面有大沟和小沟,是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部位。DNA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在真核生物中,DNA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多个核小体进一步盘绕形成染色质纤维,染色质纤维再进一步折叠和螺旋化形成染色体。RNA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其5'端有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8891-2025铜及铜合金散热管
- 2025-2026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高一上生物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结核病传染预防措施培训
- ICU与昏迷患者的护理指南
-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医学信息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九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清远市重点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检验科血糖监测规范操作指南
- 泌尿外科前列腺增生后遗症康复须知
- 急诊科多发性创伤救护要点
- 2025贵州毕节市金沙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及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卷
- 福建省厦门市大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分期购车的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废旧手机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智启氢程:AI技术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 2025设备租赁合同补充协议范本设备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书
- 2025年内蒙古能源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浙江省杭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一模试题 语文 含解析
- 2025普陀区属国有企业招聘18人备考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IPC7711C7721C-2017(CN)电子组件的返工修改和维修(完整版)
- 学堂在线 护理研究方法 期末考试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