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5-202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5-202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5-202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5-202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202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阅读(7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重要性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谐音这座桥梁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其中“烛”是“嘱”的谐音,“围棋”是“违期”的谐音,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恋人的叮嘱和不舍。又如,“柳”与“留”谐音,诗词中描述古人在送别之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诗歌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意蕴深长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材料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便带上主观色彩。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其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经过诗人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其人格情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许多意趣各异的意象。例如“孤云”象征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之句;“停云”则寓有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诗中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一种物象的特征移用于另一种物象之上,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涉及“心”,而“心”本应附属于身体,但在李白诗中它被托付于明月,在杜甫笔下它系于孤舟之上。这些意象被赋予了“心”本无的特质。诗人在创造意象时,可以以某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例如火炬是明亮的,但在“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中,“漆炬”这一意象却极为新奇——阴间的一切仿佛与人间颠倒,黑色的灯笼象征着死亡循环的延续。(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首推诗歌。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就是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之美。B.古代诗人摸索平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这说明汉末的诗人还没有掌握运用平仄的一般规律。C.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已经得心应手,到了晚唐李商隐时,对于对仗手法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对仗手法超越格律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D.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思,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2)《长安的荔枝》带火了荔枝诗词。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有关荔枝的诗句最具韵律之美的是()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C.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D.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经过诗人的审美关照,“梅”蕴含了坚韧不拔、清高芳洁的意趣。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蜉蝣”这一意象,出自《诗经》中“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其含义较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C.“流光”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可指光彩、月光、流逝的时光。例如《春江花月夜二首》中“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独创的神话意象与不寻常的奇幻描写,体现李凭弹奏箜篌的强大感染力,也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4)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将采用哪些方法创设诗歌的意象?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5)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与子贡、子夏的对话,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雪山大地杨志军母亲病倒了。一进入生别离山,她就感觉身体不适。她走进医疗所,马都没来得及拴,就扑向治疗部有床的地方。她吃了药,躺下就睡,一睡就是一个星期。醒来的原因是饥饿,她浑身无力地爬下床,在帆布口袋里找食物,什么也没找到。①她扶着墙壁,颤颤巍巍往外走,一打开门,就被一根柔软的棍棒打翻在地,是阳光,阳光似乎瞬间驱散了她身上的寒气,也驱散了她仅存的力气。她瘫坐在门口的阳光里,很久才抬起头,看到一堵半人高的牛粪墙照壁似的挡在院子中间,墙前有泥砌的火炉,炉口坐着一口陶锅,木头锅盖的缝隙里冒着热气。炉台上放着一只有豁牙的瓷碗和一把木勺。她起身,跌跌撞撞过去,掀开锅盖,一股肉汤的香味扑鼻而来。她不顾冷烫地吃了一碗,才觉得有些蹊跷:谁在这里盘锅垒灶?猛地抬起头,看到栅栏墙的外面,黑压压立着一些人。她明白了,是他们在献吃献喝,是麻风病人在欢迎一个一直关注着他们并企图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尽管他们并不相信自己的病可以治好。母亲走了过去,麻风病人纷纷朝后退去。母亲想追上去,却只能歪起身子瞩望。②那些人很快消失了,消失在平阔如毯的洼地深处流淌着蓝色阳光的地方。麻风病人总是偷偷地来,在夜深人静时把牛奶和肉食放在炉台上。母亲想客气一下都没有可能,因为他们不让母亲看到自己。她的身体渐渐恢复着,便带了些食物,骑马走向了生别离山口。原路返回的路上她走得很慢,尤其是靠近县城时,她拉着枣红马迟疑了许久才走过去。她直接去了邮电局,从那里拨通了索爱的电话。却得知丈夫强巴的案件所有涉案人的判刑。③凄厉的风吹过眼前的世界,冬天的寒冷夏天就来了,所有的都在发抖。母亲扭身就走,骑着马飞快地离开了县城,悲伤地寻思:我在生别离山至少要待到强巴出来,我待在里面干什么?远在西宁的家里人会怎么想?一个大活人,就这样生死不明了。泪是止不住的,几天后回到生别离山医疗所,又开始接受麻风病人不显踪影的关照时,母亲的哭泣成了她唯一可以信赖的伴侣。哭声里她想到了死,也许是天意吧,让她必须死在雪山的照耀里,死在茫茫大草原。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再有一星半点的犹豫了,向死而生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是的,她不再犹豫了,当她擦掉眼泪决然走向麻风病人的时候,她是那样地义无反顾。她先来到洼地里帐房聚集的地方,用汉话喊着:“我来啦有吃的吗?”最先从帐房钻出来的是扎西头人,他居然会说汉话。母亲拿出一沓处方纸和一支笔来,从扎西开始询问:④姓名、年龄、性别、发现病状的日子、疾病延续的历史、目前的状态以及婚姻、家庭、生育能力等等。她想给所有的病人建立档案。问完了扎西又问别人,扎西自然成了翻译。就这样开始了,生别离山医疗所的工作在一个没有太阳的日子里迈出了第一步:我要知道你们一个个都是什么样的麻风病人。新营地七十二个人,建立七十二份档案,母亲花了半个月。然后便央求扎西带着她,走向了被麻风病纠缠已久的老营地。母亲吃惊地发现,年龄最大的麻风病人仓木决已经六十八岁了。仓木决说起老营地的历史,指着不远处一个隆起的巨大草丘说:“当年第三十代吐蕃藏王仲念德日得了麻风病,让人在雅砻河谷的营地琼吉祥达修建起墓地,他在墓穴中度过了余生。多少年后又有一个藏王的儿子得了麻风病,就送到了这里,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王子墓可以证明。后来便成了习惯,只要发现麻风病人就都往这里送。”母亲走向牧草茂盛的王子墓,内心的苍茫几乎要淹没山原的苍茫、苍茫的历史,苍茫的麻风病,有多少代多少人被这种怪异的病折磨而死,或者生不如死。再看看仓木决身后那些形态各异的人,心说一千多年里难道就没有人想过应该治好这种病吗?母亲意识到有许多问题她必须搞清楚。草籽丰盈、微黄盖地的秋末时节,母亲连同扎西和仓木决两个头人说服了营地的人,冬天来临时,所有病状持续和病情恶化的人都不再劳作,住进了医疗所的住院部。这里至少是温暖的,吃进去的食物可以转化成热量再转化成抵抗力,而不至于被寒风冷雪全部消耗掉。但是很快母亲迎来了巨大的沮丧,医疗所已经不可能再有医疗,连治感冒的退烧片也一粒不剩了。母亲每天望着那些亟待医治的病人而无能为力,可又不能把自己的无力和无奈传染给别人,进进出出还得微笑。终于有一天她不再假装了,用一整天的独处和静坐宣告了她的失败。她怀疑自己的存在并毫不隐晦地告诉他们:药已经用完,我没有任何办法,你们爱去哪里去哪里。然而住院部的病人哪里都不想去,就想继续待着。接着就是藏历新年,住院部的病人,联合新老营地的所有人,来到医疗所的院子里,举办了篝火晚会。牛粪火燃烧起来,人们的情绪燃烧起来,烧没了过往的悲伤、恐惧、痛苦、死灭的感觉,烧没了对未来的担忧、对人生的诅咒,只有对新年的祝福与当下的快乐,只有歌唱、跳舞、互相的问候以及面向天空的呼喊:“扎西德勒,卡卓洛淘,拉加啰。”母亲受到隆重的邀请,他们给她戴上洁白的哈达,围绕着她,把最潇洒的舞蹈和最美的歌声献给了她。母亲潸然泪下:原来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并没有被苦难打倒,并不是从此就消失了快乐与期待——至少他们还会盼望下一个新年的到来,然后纵情歌唱和疯狂跳舞。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里的麻风病人似乎都这样。母亲擦着眼泪唱起来跳起来。她把自己的歌声混同在大合唱里,把身影消失在集体舞中,轰轰轰的跺脚声、哗哗哗的摆动声、响彻云霄的男人和女人的合唱声。(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麻风病人偷偷给母亲送牛奶和肉食,却不愿让母亲看到自己,既体现了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也反映出他们因自身疾病而产生的自卑心理。B.仓木决向母亲讲述了吐蕃藏王和王子的故事,交代了生别离山成为麻风病人聚集地的渊源,这极大地强化了疾病的恐怖和悲剧的宿命感。C.在为新老营地的病人建立档案、了解麻风病的过程中,母亲的心理从迷茫转向坚定,逐渐明确她要留在生别离山帮助病人的责任与目标。D.母亲“把自己的歌声混同在大合唱里,把身影消失在集体舞中”,表明她完全放下内心的沮丧,像麻风病人一样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化无形为有形,既保留阳光温暖的本质,又让读者能切身感受到母亲那一刻的晕眩与无力。B.句子②中“流淌”运用了移用的手法,将静态的光线动态化,将无形的光照具象化,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C.句子③运用通感手法,将“冬天”与“夏天”这两个季节叠加,渲染了母亲得知丈夫判决结果后内心的寒凉震惊。D.句子④细致罗列母亲为麻风病人建档时的信息,从基础信息到疾病信息,体现母亲对麻风病诊疗工作的严谨态度。(3)文本画曲线句子多处使用“苍茫”一词,请分析其丰富意蕴。(4)文末的篝火晚会对表现本文主旨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节选自《国语•鲁语上》)材料二: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材料三: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悲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节选自《说苑•敬慎》)材料四:夫人臣之欲擅主威而劫杀其君者,必备有朋党;而后可成其志。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②,淖齿傅齐王而擢其筋。彼人主非无股肱之臣也,其所任免,皆非其人也。故曰:“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先王之索贤人也,不避远近,不论贵贱,卑爵以下贤,轻身以先士。故尧从舜于畎亩之中,北面而见之,不争礼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万物而怀远人也。今功大者爵尊,治定者官贵,能治众者其禄厚。故曰:“功立而禄加,人臣之利也;主尊而国安,人主之利也。”夫谋人主之利者,非必与之分其利者也,安人主之位,成其所欲,而人主自会其利。(节选自《管子•霸言》)【注】①宣、成:指鲁宣公、鲁成公。②主父:指赵武灵王,他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1)材料三画曲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臣A受吏B民之C垢D人尽来贺E子F独后吊G岂有说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辅佐,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的“相”意义不同。B.下,居于……之下,与成语“折节下士”的“下”用法、意义相同。C.明,阐明、彰明,与《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第一个“明”的意义不同。D.大,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大”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文子身为鲁国上卿,辅佐两位国君,却没有穿丝绸的妾室,没有吃小米的马,他这样的做法受到了仲孙它的质疑。B.公仪休喜欢吃鱼却不愿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他明白接受别人的鱼就会受制于人,可能会枉法,最终反而失去相位。C.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有位老父却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色帽子前来告诫,老父认为孙叔敖位高权重,要小心灾祸。D.《管子》认为有些臣子意图擅权弑君的原因往往在于结党营私,并列举了李兑、淖齿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这一观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②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5)以上四则材料都蕴含着古代贤臣的为官智慧,请分别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1)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C.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2)本诗和《将进酒》都围绕着“自我价值”对人生境遇进行了思考,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将进酒》中的“,”两句借曹植设宴豪饮的场面,含蓄表明了自己对于诗酒人生的态度。(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两句,将月光、江波、花林交织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光明世界。(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好学的表现有三条,其中“”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传统节气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智慧与人文精神。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更融入民间生活,成为饮食、养生、节俗的重要依据。例如立春时“咬春”吃春饼,是顺应时令的民俗实践。这些传统习俗不仅蕴含着古人观察自然、顺应物候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①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②节气与自然物候的对应关系逐渐模糊,③这不仅让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产生疏离,④更让传统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面临挑战。⑤能否让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⑥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文化机构与新媒体平台尝试以创新方式传播节气文化。有的推出“节气美食地图”,结合地域特色推荐应季食材;有的制作短视频,用动画解说节气物候特征;还有的将节气与诗词、绘画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些尝试不仅增强了节气的趣味性,也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节奏,。(甲)若一味追求流量而偏离文化内核,反而会削弱节气的严肃性与科学性。(乙)如何在创新与守正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传承的关键。(丙)尽管创新传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注意避免过度娱乐化或商业化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节气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对当代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例如霜降时节采收的柚子最甜,大雪前后腌制的腊味最香,都是古人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这种尊重自然、顺应时序的生活哲学,恰与当今倡导的绿色生活理念相契合。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掘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为应对环境问题、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东方智慧。(选自《传统节气的当代价值》,有删改)(1)文中第一段画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2)下列填入第二段结尾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而使节气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让古老的智慧以崭新的形式延续生命。B.进而使现代生活获得传统文化滋养,让古老的智慧以崭新的形式延续生命。C.从而使节气文化彻底脱离农耕底色,让古老的智慧以崭新的形式延续生命。D.但仍必须完全保留节气的原始形态,让古老的智慧以传统的方式延续生命。(3)文中第三段甲、乙、丙句的顺序存在逻辑问题,请重新排列并说明理由。(4)节气习俗往往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请你从下面几个节气习俗中任选一个,依据文本进行解释。①冬至吃饺子或吃汤圆②清明踏青③芒种播种(5)学校计划开展“节气与生活”主题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仿照下面的句式,拟写一个新的活动名称。示例:舌尖循节序指上焕新声——传统节气美食创新制作大赛三、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时代的心/我将说出我的眼泪/无限一切的生物/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世界悲剧的角色/那时候的人们。这篇名为《世界悲剧的角色》的诗歌出自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据了解,它还“写”了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用100个小时,“学习”自19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并进行了多达10000次迭代后完成的。对机器人写诗这一社会现象,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阅读(7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重要性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谐音这座桥梁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其中“烛”是“嘱”的谐音,“围棋”是“违期”的谐音,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恋人的叮嘱和不舍。又如,“柳”与“留”谐音,诗词中描述古人在送别之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诗歌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意蕴深长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材料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便带上主观色彩。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其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经过诗人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其人格情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许多意趣各异的意象。例如“孤云”象征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之句;“停云”则寓有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诗中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一种物象的特征移用于另一种物象之上,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涉及“心”,而“心”本应附属于身体,但在李白诗中它被托付于明月,在杜甫笔下它系于孤舟之上。这些意象被赋予了“心”本无的特质。诗人在创造意象时,可以以某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例如火炬是明亮的,但在“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中,“漆炬”这一意象却极为新奇——阴间的一切仿佛与人间颠倒,黑色的灯笼象征着死亡循环的延续。(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首推诗歌。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就是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之美。B.古代诗人摸索平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这说明汉末的诗人还没有掌握运用平仄的一般规律。C.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已经得心应手,到了晚唐李商隐时,对于对仗手法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对仗手法超越格律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D.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思,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2)《长安的荔枝》带火了荔枝诗词。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有关荔枝的诗句最具韵律之美的是(D)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C.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D.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B)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经过诗人的审美关照,“梅”蕴含了坚韧不拔、清高芳洁的意趣。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蜉蝣”这一意象,出自《诗经》中“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其含义较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C.“流光”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可指光彩、月光、流逝的时光。例如《春江花月夜二首》中“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独创的神话意象与不寻常的奇幻描写,体现李凭弹奏箜篌的强大感染力,也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4)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将采用哪些方法创设诗歌的意象?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5)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与子贡、子夏的对话,加以分析。【解答】(1)A.“极具活力”错误。根据原文“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重要性的部分”可知,原文并未使用“极具活力”这一评价,而是用“极具重要性”。B.正确。C.“已经登峰造极”错误。根据原文“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原文说是“变化无穷”,“登峰造极”过于夸大。D.“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错误。根据原文“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可知,“重写意”的原因在于“重视内心情感表达”,而非“重写意导致重视内心”,选项因果关系颠倒。故选B。(2)材料一中“韵律之美”包含:节奏结构、平仄格律、对仗修辞等要素。因此,最“具韵律之美”的诗句应体现出节奏感强、结构对仗整齐、声调协调等特征。A.五言句式,节奏基本整齐,但上下句不对仗。未体现材料一中强调的“对仗”“平仄”等技巧。B.句式自由,节奏感一般,也无明显对仗。风格平实,未体现诗歌形式上的韵律美。C.两句结构基本对仗,但用词古雅,节奏较慢,韵律感不明显。D.典型的七言对仗句式,“荔枝”对“烧酒”,“新熟”对“初开”,“鸡冠色”对“琥珀香”。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色彩与味觉意象呼应,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最能体现材料一所强调的“韵律之美”。故选D。(3)材料二核心观点:意象的形成是主观的,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与审美加工。同一物象可因情感不同而形成不同意象。意象可以通过夸张、移用、联想等方式创造。A.“梅”因诗人主观情感与审美加工,承载了坚韧不拔、清高芳洁的意趣。完全符合材料二关于意象形成的观点。B.“蜉蝣”含义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材料二强调意象具有主观性、多义性、创造性,观点与选项相反,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C.“流光”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如“光彩”“月光”“时间流逝”。体现了意象的多义性、模糊性,符合材料二观点。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神话意象与奇幻描写,体现艺术感染力。展示了诗人通过联想与想象创造新意象的能力,符合材料二观点。故选B。(4)①材料二提到“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通过夸张手法强化情感表达,凸显意象的张力。②材料二指出“可以将一种物象的特征移用于另一种物象之上”,如李白将“愁心”托付于“明月”,使意象更具象征性和感染力。③材料二提到“以某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如“漆炬”象征死亡,构建出超现实的意象空间。④材料一提到温庭筠用“烛”与“嘱”、“围棋”与“违期”谐音表达情感,说明谐音可构建委婉含蓄的意象。(5)①根据原文“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可知,这里指出《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绘事后素”等诗句具有启发思维、引发联想的功能,体现以意象激发人生哲思诗性特征。②根据原文“子贡曰:‘……告诸往而知来者。’”可知,这说明子贡由诗句中“加工玉器”的形象,领悟到修身治学应不断精进的道理,体现了“兴”的作用。③根据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始可与言《诗》已矣’”可知,子夏由“作画先有素底”这一意象,推论出“先有仁德而后可学礼”的道理,正体现了“以象生意”的“兴”的思维方式。答案:(1)B(2)D(3)B(4)①夸张物象某特点。②移用其他物象特点。③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意象。④借助谐音形成意象。(5)①“《诗》可以兴”指的是以意象(形象)为媒介,激发联想和感悟。②子贡由《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打磨器物的诗句,触类旁通,领悟到治学为人应精益求精的道理。③子夏由“绘事后素”即画画要先打素底才能上颜色,举一反三,领悟到先有仁德才能学礼的道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雪山大地杨志军母亲病倒了。一进入生别离山,她就感觉身体不适。她走进医疗所,马都没来得及拴,就扑向治疗部有床的地方。她吃了药,躺下就睡,一睡就是一个星期。醒来的原因是饥饿,她浑身无力地爬下床,在帆布口袋里找食物,什么也没找到。①她扶着墙壁,颤颤巍巍往外走,一打开门,就被一根柔软的棍棒打翻在地,是阳光,阳光似乎瞬间驱散了她身上的寒气,也驱散了她仅存的力气。她瘫坐在门口的阳光里,很久才抬起头,看到一堵半人高的牛粪墙照壁似的挡在院子中间,墙前有泥砌的火炉,炉口坐着一口陶锅,木头锅盖的缝隙里冒着热气。炉台上放着一只有豁牙的瓷碗和一把木勺。她起身,跌跌撞撞过去,掀开锅盖,一股肉汤的香味扑鼻而来。她不顾冷烫地吃了一碗,才觉得有些蹊跷:谁在这里盘锅垒灶?猛地抬起头,看到栅栏墙的外面,黑压压立着一些人。她明白了,是他们在献吃献喝,是麻风病人在欢迎一个一直关注着他们并企图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尽管他们并不相信自己的病可以治好。母亲走了过去,麻风病人纷纷朝后退去。母亲想追上去,却只能歪起身子瞩望。②那些人很快消失了,消失在平阔如毯的洼地深处流淌着蓝色阳光的地方。麻风病人总是偷偷地来,在夜深人静时把牛奶和肉食放在炉台上。母亲想客气一下都没有可能,因为他们不让母亲看到自己。她的身体渐渐恢复着,便带了些食物,骑马走向了生别离山口。原路返回的路上她走得很慢,尤其是靠近县城时,她拉着枣红马迟疑了许久才走过去。她直接去了邮电局,从那里拨通了索爱的电话。却得知丈夫强巴的案件所有涉案人的判刑。③凄厉的风吹过眼前的世界,冬天的寒冷夏天就来了,所有的都在发抖。母亲扭身就走,骑着马飞快地离开了县城,悲伤地寻思:我在生别离山至少要待到强巴出来,我待在里面干什么?远在西宁的家里人会怎么想?一个大活人,就这样生死不明了。泪是止不住的,几天后回到生别离山医疗所,又开始接受麻风病人不显踪影的关照时,母亲的哭泣成了她唯一可以信赖的伴侣。哭声里她想到了死,也许是天意吧,让她必须死在雪山的照耀里,死在茫茫大草原。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再有一星半点的犹豫了,向死而生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是的,她不再犹豫了,当她擦掉眼泪决然走向麻风病人的时候,她是那样地义无反顾。她先来到洼地里帐房聚集的地方,用汉话喊着:“我来啦有吃的吗?”最先从帐房钻出来的是扎西头人,他居然会说汉话。母亲拿出一沓处方纸和一支笔来,从扎西开始询问:④姓名、年龄、性别、发现病状的日子、疾病延续的历史、目前的状态以及婚姻、家庭、生育能力等等。她想给所有的病人建立档案。问完了扎西又问别人,扎西自然成了翻译。就这样开始了,生别离山医疗所的工作在一个没有太阳的日子里迈出了第一步:我要知道你们一个个都是什么样的麻风病人。新营地七十二个人,建立七十二份档案,母亲花了半个月。然后便央求扎西带着她,走向了被麻风病纠缠已久的老营地。母亲吃惊地发现,年龄最大的麻风病人仓木决已经六十八岁了。仓木决说起老营地的历史,指着不远处一个隆起的巨大草丘说:“当年第三十代吐蕃藏王仲念德日得了麻风病,让人在雅砻河谷的营地琼吉祥达修建起墓地,他在墓穴中度过了余生。多少年后又有一个藏王的儿子得了麻风病,就送到了这里,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王子墓可以证明。后来便成了习惯,只要发现麻风病人就都往这里送。”母亲走向牧草茂盛的王子墓,内心的苍茫几乎要淹没山原的苍茫、苍茫的历史,苍茫的麻风病,有多少代多少人被这种怪异的病折磨而死,或者生不如死。再看看仓木决身后那些形态各异的人,心说一千多年里难道就没有人想过应该治好这种病吗?母亲意识到有许多问题她必须搞清楚。草籽丰盈、微黄盖地的秋末时节,母亲连同扎西和仓木决两个头人说服了营地的人,冬天来临时,所有病状持续和病情恶化的人都不再劳作,住进了医疗所的住院部。这里至少是温暖的,吃进去的食物可以转化成热量再转化成抵抗力,而不至于被寒风冷雪全部消耗掉。但是很快母亲迎来了巨大的沮丧,医疗所已经不可能再有医疗,连治感冒的退烧片也一粒不剩了。母亲每天望着那些亟待医治的病人而无能为力,可又不能把自己的无力和无奈传染给别人,进进出出还得微笑。终于有一天她不再假装了,用一整天的独处和静坐宣告了她的失败。她怀疑自己的存在并毫不隐晦地告诉他们:药已经用完,我没有任何办法,你们爱去哪里去哪里。然而住院部的病人哪里都不想去,就想继续待着。接着就是藏历新年,住院部的病人,联合新老营地的所有人,来到医疗所的院子里,举办了篝火晚会。牛粪火燃烧起来,人们的情绪燃烧起来,烧没了过往的悲伤、恐惧、痛苦、死灭的感觉,烧没了对未来的担忧、对人生的诅咒,只有对新年的祝福与当下的快乐,只有歌唱、跳舞、互相的问候以及面向天空的呼喊:“扎西德勒,卡卓洛淘,拉加啰。”母亲受到隆重的邀请,他们给她戴上洁白的哈达,围绕着她,把最潇洒的舞蹈和最美的歌声献给了她。母亲潸然泪下:原来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并没有被苦难打倒,并不是从此就消失了快乐与期待——至少他们还会盼望下一个新年的到来,然后纵情歌唱和疯狂跳舞。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里的麻风病人似乎都这样。母亲擦着眼泪唱起来跳起来。她把自己的歌声混同在大合唱里,把身影消失在集体舞中,轰轰轰的跺脚声、哗哗哗的摆动声、响彻云霄的男人和女人的合唱声。(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麻风病人偷偷给母亲送牛奶和肉食,却不愿让母亲看到自己,既体现了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也反映出他们因自身疾病而产生的自卑心理。B.仓木决向母亲讲述了吐蕃藏王和王子的故事,交代了生别离山成为麻风病人聚集地的渊源,这极大地强化了疾病的恐怖和悲剧的宿命感。C.在为新老营地的病人建立档案、了解麻风病的过程中,母亲的心理从迷茫转向坚定,逐渐明确她要留在生别离山帮助病人的责任与目标。D.母亲“把自己的歌声混同在大合唱里,把身影消失在集体舞中”,表明她完全放下内心的沮丧,像麻风病人一样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化无形为有形,既保留阳光温暖的本质,又让读者能切身感受到母亲那一刻的晕眩与无力。B.句子②中“流淌”运用了移用的手法,将静态的光线动态化,将无形的光照具象化,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C.句子③运用通感手法,将“冬天”与“夏天”这两个季节叠加,渲染了母亲得知丈夫判决结果后内心的寒凉震惊。D.句子④细致罗列母亲为麻风病人建档时的信息,从基础信息到疾病信息,体现母亲对麻风病诊疗工作的严谨态度。(3)文本画曲线句子多处使用“苍茫”一词,请分析其丰富意蕴。(4)文末的篝火晚会对表现本文主旨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D.依据“母亲潸然泪下:原来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并没有被苦难打倒……母亲擦着眼泪唱起来跳起来”可知,母亲并非“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是被麻风病人在苦难中坚守希望、热爱生活的态度打动,重拾了帮助病人的信心,放下了之前的沮丧。D项对人物行为的解读与原文情感核心冲突,错误。故选D。(2)C.依据“凄厉的风吹过眼前的世界,冬天的寒冷夏天就来了”可知,句子并非通感(通感是不同感官相互沟通),而是运用夸张与移情手法,将母亲得知丈夫判决后的内心寒凉、震惊投射到环境中,“季节叠加”是情感的外化,并非通感。C项对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故选C。(3)自然环境的辽阔苍凉:依据“内心的苍茫几乎要淹没山原的苍茫”可知,“山原的苍茫”指生别离山所在的雪山草原辽阔无边,环境空旷寂寥,透着自然的苍凉感,呼应了麻风病人与世隔绝的生存处境。历史的久远厚重与无奈:依据“苍茫的历史”可知,结合仓木决讲述的“一千多年里”吐蕃藏王、王子患麻风病的故事,“苍茫”凸显了麻风病存在的历史悠久,以及漫长岁月中无人破解疾病的沉重与无奈。疾病的顽固与蔓延之广:依据“苍茫的麻风病”可知,“苍茫”形容麻风病的顽固难治,它纠缠人类千年,影响范围广,让患者陷入“生不如死”的困境,传递出对疾病的敬畏与沉重。人物内心的感慨与沉重:依据“内心的苍茫”可知,这是母亲的心理感受,她面对悠久的病史、顽固的疾病、苦难中的患者,内心满是对人类抗争疾病之艰难的感慨,以及对患者命运的深切同情,情感厚重而复杂。(4)凸显苦难中的生命韧性,深化“向死而生”的主旨:依据“篝火燃烧起来,人们的情绪燃烧起来,烧没了过往的悲伤、恐惧、痛苦……只有对新年的祝福与当下的快乐”可知,麻风病人在疾病与隔离的苦难中,仍能通过篝火晚会歌唱、跳舞,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凸显了生命在绝境中的顽强韧性,深化了“向死而生”的核心主旨。转变母亲的心态,完善“坚守与救赎”的主题:依据“母亲受到隆重的邀请……母亲潸然泪下……母亲擦着眼泪唱起来跳起来”可知,篝火晚会让母亲看到患者并未放弃生活,从之前“宣告失败”的沮丧中走出,重拾帮助患者的信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救赎,完善了“困境中坚守责任与希望”的主题。打破麻风病人的刻板印象,传递人性温暖:依据“他们给她戴上洁白的哈达,围绕着她,把最潇洒的舞蹈和最美的歌声献给了她”可知,篝火晚会中患者的热情、友善打破了“麻风病人悲惨、绝望”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善良与对温情的渴望,传递出苦难中人性的温暖,丰富了主旨内涵。答案:(1)D(2)C(3)①指生别离山原的辽阔苍凉;②指麻风病存在的历史久远厚重;③指麻风病的顽固与蔓延之广;④指母亲面对病史、疾病与患者的感慨与沉重。(4)①凸显麻风病人在苦难中对生活的热爱,深化“向死而生”的主旨;②让母亲重拾信心,完善“坚守与救赎”的主题;③打破对麻风病人的刻板印象,传递人性温暖,丰富主旨。(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节选自《国语•鲁语上》)材料二: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材料三: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悲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节选自《说苑•敬慎》)材料四:夫人臣之欲擅主威而劫杀其君者,必备有朋党;而后可成其志。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②,淖齿傅齐王而擢其筋。彼人主非无股肱之臣也,其所任免,皆非其人也。故曰:“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先王之索贤人也,不避远近,不论贵贱,卑爵以下贤,轻身以先士。故尧从舜于畎亩之中,北面而见之,不争礼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万物而怀远人也。今功大者爵尊,治定者官贵,能治众者其禄厚。故曰:“功立而禄加,人臣之利也;主尊而国安,人主之利也。”夫谋人主之利者,非必与之分其利者也,安人主之位,成其所欲,而人主自会其利。(节选自《管子•霸言》)【注】①宣、成:指鲁宣公、鲁成公。②主父:指赵武灵王,他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1)材料三画曲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臣A受吏B民之C垢D人尽来贺E子F独后吊G岂有说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相,辅佐,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的“相”意义不同。B.下,居于……之下,与成语“折节下士”的“下”用法、意义相同。C.明,阐明、彰明,与《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第一个“明”的意义不同。D.大,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大”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季文子身为鲁国上卿,辅佐两位国君,却没有穿丝绸的妾室,没有吃小米的马,他这样的做法受到了仲孙它的质疑。B.公仪休喜欢吃鱼却不愿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他明白接受别人的鱼就会受制于人,可能会枉法,最终反而失去相位。C.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有位老父却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色帽子前来告诫,老父认为孙叔敖位高权重,要小心灾祸。D.《管子》认为有些臣子意图擅权弑君的原因往往在于结党营私,并列举了李兑、淖齿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这一观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②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5)以上四则材料都蕴含着古代贤臣的为官智慧,请分别概括。【解答】(1)句意:孙叔敖说:“楚王不知道我德才浅薄,让我担任令尹,承受百官百姓的责难(‘垢’指非议、过失)。如今人人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难道有什么说法吗?”“使臣受吏民之垢”:完整主谓宾结构,意为“让我承受官吏百姓的非议”;“人尽来贺”:众人全都来道贺;“子独后吊”:唯独您迟来且行吊唁之礼(“吊”与“贺”相对,表警示);“岂有说乎”:难道没有道理要讲吗?故断句为:DEG。(2)C.材料二“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中的“明”意为“明白、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弘扬”。两者意义不同,但第一个解释错误。故选C。(3)C.错误点:原文写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见后主动询问:“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是孙叔敖自己察觉异常而发问,并非老父“前来告诫”其“位高权重要小心灾祸”;老父是在被问之后才提出“三慎”之教。C项将因果倒置,且“告诫”语气过强,曲解原文情节。故选C。(4)①“其”:表推测,“大概”;“爱”:吝啬(古义,非“爱护”);“华国”:使国家显耀、体面。句意:人们大概会认为您吝啬(‘爱’通‘吝啬’),而且(您的做法)也不能为国家增添光彩吧!②“为”是替、给;“乱”是混乱;“治”是安定。句意:为了某个人去安排官职,国家就会混乱;为了某个官职去选择合适的人,国家才能安定。(5)①季文子:“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可见节俭自律,心系百姓,以德为荣。②公仪休:“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枉于法,则免于相……我能长自给鱼。”可见清廉自守,防微杜渐,明辨公私利害。③孙叔敖:老父之言:“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可见位高谦下,权大心小,知足慎取。④《管子》:“为官择人者治。”“不避远近,不论贵贱,卑爵以下贤,轻身以先士。”,可见选贤任能,以事择人,君臣各得其利。四则材料共同体现古代贤臣重德、尚廉、谦慎、任贤的为政智慧。答案:(1)DEG(2)C(3)C(4)①人们大概会认为您吝啬,而且不能为国家增添光彩吧!②为某个人去挑选官职,国家就会混乱;为某个官职去挑选合适的人,国家才能治理好。(5)①季文子:节俭自律,以民为本,以德荣国;②公仪休:清廉自守,防微杜渐,明辨公私;③孙叔敖:虚心纳谏,位高而谦,慎权知足;④《管子》:选贤任能,以事择人,君臣各得其利。参考译文:材料一(节选自《国语•鲁语上》):季文子辅佐鲁宣公和鲁成公两代国君,他的妾从不穿丝绸衣服,他的马也不吃小米。仲孙它劝他说:“您身为鲁国的上卿,已经辅佐了两位国君,可您的妾不穿帛衣,马不吃精粮,人们大概会认为您吝啬,而且这样也不能为国家增添光彩啊!”季文子说:“我也希望如此(让妾穿好衣、马吃好料)。但我看到国内百姓中,父亲兄长还吃着粗粮、穿着破衣的人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这样做。当百姓的父兄尚且食粗衣恶,而我却让自己的妾和马享受奢华,这恐怕不符合辅佐国君之人的本分吧!况且我听说,应以德行显荣作为国家的光彩,没听说过靠妾室和马匹来光耀国家的。”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孟献子,孟献子便把仲孙它关了七天。从此以后,仲孙它的妾穿的衣服不超过七升布所织的粗布,喂马的饲料也不超过稂莠之类的粗草。季文子听说后,说:“有了过错而能改正,这是百姓中的上等人。”于是推荐他担任上大夫。材料二(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公仪休担任鲁国宰相,非常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献给他,但他一概不接受。他的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难免对人有低三下四的脸色;有了低三下四的脸色,就会在执法时徇私枉法;一旦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即使我喜欢吃鱼,别人也一定不会长久地给我送鱼,我自己又没有能力买鱼。与其因收鱼而丢官,不如不收鱼而保住相位。这样,即使我爱吃鱼,也能长久地自己供给自己。”这真是懂得为他人着想也为自己打算的人啊!材料三(节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帽子,最后前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冠出来接见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德才浅薄,让我担任令尹,承受百官百姓的责难。如今大家都来祝贺,唯独您最后来吊唁,难道有什么指教吗?”老人说:“有。一个人身份尊贵却傲慢待人,百姓就会离弃他;地位很高却擅揽大权,君主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丰厚却还不知满足,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孙叔敖再次拜谢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还希望能听到更多的教导。”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要谦下;官职越大,内心越要谨慎;俸禄越厚,越要不敢妄取。您若能谨守这三条,就足以治理好楚国了!”孙叔敖回答说:“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材料四(节选自《管子•霸言》):那些想要独揽君主威权、甚至胁迫杀害君主的臣子,必定先结成朋党,然后才能实现他们的野心。所以李兑做赵王的师傅,却把主父(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淖齿做齐王的相国,却抽了齐湣王的筋。那些君主并非没有忠心的辅佐大臣,而是他们所任用、罢免的人,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所以说:“为了某个人去安排官职,国家就会混乱;为了某个职位去选择合适的人,国家才能安定。”因此,古代圣明的君主寻求贤才,不避远近,不论贵贱,甘愿降低爵位以礼待贤者,放下身段以率先尊重士人。所以尧帝曾在田野之中寻访舜,面向北(以臣礼)去拜见他,毫不计较礼仪上的尊卑。这正是先王之所以能够端正天地秩序、造福万物、使远方之人归附的原因。如今,功劳大的人爵位尊贵,能使国家安定的人官职显要,能治理民众的人俸禄丰厚。所以说:“功业建立,俸禄随之增加,这是臣子的利益;君主尊崇,国家安定,这是君主的利益。”那些谋划君主利益的人,并不一定非要与君主分享利益,只要能稳固君主的地位,成就君主的愿望,君主自然会获得应有的利益。(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1)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C)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C.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2)本诗和《将进酒》都围绕着“自我价值”对人生境遇进行了思考,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解答】(1)由本诗“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可知,菊花虽不同于兰蕙这类名贵花草,却也有自己的芬芳,暗含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肯定;由“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可知,菊花盛开时无人采摘,凋零时无处依托,传递出怀才不遇、价值未被认可的怅惘,核心寓意是“有才而未得赏识”。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由诗句可知,寒菊坚守枝头、抱香而死,凸显的是坚贞不屈的气节,与本诗菊花“怀才不遇”的寓意不同。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仍坚守本色,喻指坚韧不拔的品格与清白操守,与“怀才不遇”无关。C“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婉转啼鸣自有其心意,却未必能遇到欣赏自己的“佳期”,流莺的“巧啭”对应菊花的“芳菲”,均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良辰未必有佳期”对应“当荣君不采”,均表达了价值未被发现的遗憾,二者寓意相近。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不慕虚名、只留清气,侧重高洁自守的品格,并非强调“未获赏识”。故选C。(2)《感遇四首(其二)》:由“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可知,诗人以菊花自比,明确肯定自身的才华与价值——即便不如兰蕙那般受推崇,也有独特的“芳菲”,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由“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可知,菊花本可被采撷入酒、彰显价值,却只能白白沾染清露的光辉,暗指诗人的才华本有施展之地,却未被当权者赏识任用,只能空有抱负、无所作为。由“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可知,菊花盛开的最佳时节无人采摘,待凋零飘落时更无依托,直白抒发了诗人对自身价值未被认可的怅惘,以及境遇困顿、前途迷茫的苦闷,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带着沉郁的底色。《将进酒》: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人对自我价值有着绝对的自信,坚信上天赋予自己的才华终会有施展的机会,即便散尽千金也能重新获得,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充满豪迈之气,与《感遇》中沉郁的基调截然不同。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可知,面对人生境遇的不顺,诗人并未陷入苦闷沉沦,而是以纵酒狂歌、及时行乐的方式消解烦忧,将对自我价值的坚守转化为积极面对境遇的洒脱。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知,诗人不惜以珍贵财物换取美酒,只为消解“万古愁”,这份狂放背后,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即便当下未获赏识,也不怀疑自身才华,始终保持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与《感遇》中“飘落欲何依”的迷茫形成鲜明对比。答案:(1)C(2)①《感遇四首(其二)》中,李白借菊花喻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价值未被认可的怅惘:菊花有自身芳菲却无人采摘,暗指自己有才华却未获赏识,只能空沾清露、独自凋零。②《将进酒》中,李白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更显豪迈洒脱与自信不羁:全诗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核心,坚信自身才华终会有用武之地,即便境遇不顺,也以纵酒狂歌的方式消解苦闷,彰显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译文:可叹那东篱边的菊花,茎干稀疏、叶片纤微,模样并不起眼。虽说它与名贵的兰蕙有所不同,却也自有一番清雅的芬芳。未能被采撷来酿成满杯的菊花酒,只徒劳地沾染着清晨的清露光辉。正当它盛开吐艳之时,你却不肯采摘赏用,待它凋零飘落之际,又能依托何处呢?赏析:这首诗以菊喻人,是李白借咏物抒发怀才不遇之慨的佳作,情感真挚而意蕴深沉。开篇“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以简洁笔墨勾勒出菊花的朴素姿态,“疏”“微”二字既写其外在形态,也暗衬诗人不事张扬的品格,“可叹”二字奠定全诗怅惘的基调。颔联“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转折有力,既承认菊花与兰蕙的品类差异,更强调其自身独有的芬芳,实则是诗人对自我才华的肯定,暗含“怀瑾握瑜”的自信。颈联“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笔锋一转,写菊花本可入酒尽展价值,却只能空沾清露,隐喻诗人的才华本有施展之地,却未被当权者赏识任用,只能虚度光阴。尾联“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直抒胸臆,以菊花盛开时无人采摘、凋零时无所依托的境遇,抒发了诗人价值未被认可的苦闷与前途迷茫的怅惘,“欲何依”的反问更添悲怆。全诗托物言志,将菊花的品性与自身的境遇完美融合,语言质朴自然却情感浓烈,既体现了李白的自信与孤傲,也流露了他在仕途不顺时的沉郁之情,立意高远而余味悠长。(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两句借曹植设宴豪饮的场面,含蓄表明了自己对于诗酒人生的态度。(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两句,将月光、江波、花林交织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光明世界。(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好学的表现有三条,其中“敏于事而慎于言”重在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重在虚心请教。【解答】故答案为:(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传统节气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智慧与人文精神。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更融入民间生活,成为饮食、养生、节俗的重要依据。例如立春时“咬春”吃春饼,是顺应时令的民俗实践。这些传统习俗不仅蕴含着古人观察自然、顺应物候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①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②节气与自然物候的对应关系逐渐模糊,③这不仅让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产生疏离,④更让传统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面临挑战。⑤能否让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⑥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文化机构与新媒体平台尝试以创新方式传播节气文化。有的推出“节气美食地图”,结合地域特色推荐应季食材;有的制作短视频,用动画解说节气物候特征;还有的将节气与诗词、绘画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些尝试不仅增强了节气的趣味性,也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节奏,。(甲)若一味追求流量而偏离文化内核,反而会削弱节气的严肃性与科学性。(乙)如何在创新与守正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传承的关键。(丙)尽管创新传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注意避免过度娱乐化或商业化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节气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对当代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例如霜降时节采收的柚子最甜,大雪前后腌制的腊味最香,都是古人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这种尊重自然、顺应时序的生活哲学,恰与当今倡导的绿色生活理念相契合。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掘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为应对环境问题、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东方智慧。(选自《传统节气的当代价值》,有删改)(1)文中第一段画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2)下列填入第二段结尾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A.从而使节气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让古老的智慧以崭新的形式延续生命。B.进而使现代生活获得传统文化滋养,让古老的智慧以崭新的形式延续生命。C.从而使节气文化彻底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